76式雙管37毫米艦炮

76式雙管37毫米艦炮(又稱:H/PJ-76)是一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1970年代起至2000年代艦艇上搭載使用的艦載口徑雙管高平兩用機炮,發射37×252毫米機炮炮彈

76式雙管37毫米艦炮
H/PJ-76
76A式雙管37毫米艦炮
類型艦載雙管高射機炮
原產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服役記錄
參與戰爭/衝突1988年赤瓜礁海戰
生產歷史
研發日期1970年代
生產日期1970年代—2000年代
衍生型參見衍生型
基本規格
重量126千克(277.78
槍管長度2,331毫米(91.77英寸,7.65英尺;63倍徑

炮彈37×240毫米機炮炮彈
口徑37毫米(1.46英吋)
槍管2根
發射模式全自動
後膛槍機
後座力砲塔緩衝器
載具艦艇
射擊仰角-10°—+85°
迴旋角度360°
射速每門360—400發/分鐘
槍口初速880米/秒(2,887.14英尺/秒
有效射程4,500公尺(4,921.26,14,763.78英尺,2.80英里
最大射程9,400公尺(10,279.97碼,30,839.90英尺,5.84英里)
供彈方式
瞄具

主武器V-11艦炮俄語В-11

歷史

76式的系譜可追溯到61式,而後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蘇聯1939式61-K型37毫米高射炮系列當的V-11型俄語В-11為藍本的修改型。1950年代後期,人民解放軍海軍藉由採用半自動操作模式以更新蘇聯V-11艦載機炮,以減少該艦炮所需的操作人數。而結果是以研發年份命名的61式。61式採用了半自動操作模式,但作為預防措施,蘇聯原型的V-11艦炮的手動操作模式也獲保留用作備用。

可除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以外,61式卻因為中國仍在從大躍進引發的政治動盪中恢復過來而並無投入大量生產;而在此期間,中國眾多軍事計劃都被縮減或完全取消,61式也不例外。結果,61式僅以非常少的生產量投入解放軍海軍服役,而從來沒有在任何的戰鬥行動中出現過。

雖然數量有限,但61式的服役經驗證明其半自動操作模式設計可靠,而且從不需要轉為手動操作模式。1965年,中國推出了取消手動操作模式的65式,並且計劃在次年開始批量生產。然而與其前身一樣,計劃中的65式系列產品也遭受政治動盪所拖累,而是次的形式為文化大革命。結果與61式一樣,65式僅以非常少的生產量投入解放軍海軍服役。 1970年代,65式再進一發展為地上型的74式與艦載型的76式。

衍生型

根據所組合而成的砲塔系統,76式大致可分為四個版本。

76式

76式是65式的進一步研發型。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面希望通過採用全自動操作模式進一步改進65式,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動盪推遲了65式的後繼型的研發,直到1976年文革告終以後才推出發布。

76式採用與65式相同的開放式炮架與較為省力的全自動操作模式,以及與341式雷達英語Type 341 Radar相連以實現遙控效果,而半自動操作模式時的手動裝彈與炮側瞄準功能則獲保留作備用措施。該型號的最大射速可達到每根炮管(循環時)400發/分鐘。1988年,該艦載機炮於赤瓜礁海戰的軍事行動中出現過,並且獲得了解放軍海軍的正面反饋。

76F式

76F式是改進自早期型76式固有缺點的一項發展型:由於採用開放式炮架,76式受到鹽度濕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因而需要不斷維護。此外,76式與火控系統(FCS)並無直接聯繫。而76F式在研發時則是通過採用整合了電子—光學(光電)火控系統的全封閉式炮塔以解決這兩項問題。整個系統可僅由一名坐落於與艦載機炮整合的單人操作式控制台當中的操作人員所操作。目前,76F式仍然在解放軍海軍的眾多輔助艦艇以上服役,而表面戰鬥艦艇則是採用更先進和更昂貴的76A式。

76A式

76A式是76式系列的全封閉炮塔及全自動型號。為1970年代後期,導入了意大利布雷達緊湊型40毫米聯裝機炮的技術以後研發的改進型。與76F式不同在於,該艦載機炮為全自動化、保有半自動操作模式和取消了單人操作式控制台的無人化密封式炮塔。而且與標槍式近迫武器系統一樣,除了76F式當中的光電式火控系統以外,76A式還與雷達式火控系統相連;而所採用的雷達為彷製自RTN-20X(SPG-74)的347式雷達英語Type 347 Radar。這使得它除了防空和防水面用途以外,76A式還可用作近迫武器系統。然而,其最大射速有所下降,比最初76式的400發/分鐘/炮管降至375發/分鐘/炮管。

H/PJ-76A

H/PJ-76A型是76A式的進一步發展,是76式艦載機炮系列的最新成員。它與它的前型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在於H/PJ-76A型採用了大量的玻璃鋼強化塑料制炮塔外殼以取代76A式所使用的原型制炮塔外殼,從而減少了該艦炮的重量和維護成本。

搭載艦艇

註:括號內的名字為北約代號

76式
76A式
76F式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