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

由InternetArchiveBot在話題外部連結已修改上作出的最新留言:7 年前
基礎條目 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屬於維基百科歷史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熱帶氣旋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熱帶氣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熱帶氣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美國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美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美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災害管理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災害管理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災害管理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Katrina的譯名

前幾天沒太關注這個颶風,今天早晨才發現這個名字其實是Katrina,不是Katerina,所以「卡特林娜」或「卡特里娜」是錯誤的名字。Katrina這個名字很容易看錯(包括我在內都看錯了),所以當初譯者也看錯是很可諒解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將錯就錯、以訛傳訛,以致積非成是。另外,Katrina是女名屬正確。我希望能改成「卡翠娜」或「卡崔娜」,而「卡特林娜」及「卡特里娜」作為常見的錯誤拼寫或譯名保留為重定向。--roc (talk) 00:33 2005年9月3日 (UTC)

各位的傾向:

卡翠娜

  1. --roc (talk) 00:33 2005年9月3日 (UTC)
  2. 其實我還是比較習慣卡特里娜或卡特林娜,始終是新華社/BBC的規範翻譯嘛,中國大陸譯名往往是很差的,但是勝在權威、統一。 --Tonync (talk) 03:36 2005年9月3日 (UTC)
  3. -- 03:49 2005年9月3日 (UTC)
  4. --zh-hans:卡特琳娜;zh-hant:卡翠娜,我在google搜索卡翠娜得到的都是繁體頁面。誤用導致通用應該保留。--TingoChoo 一起來翻譯 (給我留言) 02:06 2005年9月4日 (UTC)
  5. --小籃子 10:03:12 2005年9月5日 (UTC)

卡特里娜

  1. 當然是「卡特里娜」,音譯正確,用法標準,怎麼能用別的呢?--zy26 was here. 07:56 2005年9月3日 (UTC)
  2. 「卡特里娜」經傳媒廣泛使用後已深入民心,雖然並不準確,但「習以為常」嘛,還是保留較好。Simonlo 11:44 2005年9月6日 (UTC)

其他名字(請註明)


各位的見解:

  • 不過按照中國大陸的譯名標準,不管是Katrina還是Katerina都是翻譯作「卡特里娜」的。--Acepatrick 04:27 2005年9月3日 (UTC)
Katrina和Katerina都可以翻譯成一個名稱,其實西方名字中有許多隻差一兩個字母的都可以翻譯成一個名字,即使在他們本國除了正式登記時也沒有人在意只差一兩個字母的問題,如Jane 和Jayne,只是有人在自我介紹時會說:「我有一個Y」,平時稱呼時發音都一樣,沒有必要翻譯成兩個名字,除非要指某一特定的人。卡特琳娜本來就是一種近似的音譯,這兩個詞英語發音是完全一樣的,除非你按照西班牙語發音重新翻譯。卡翠娜這個譯名很可笑,既然不是公共傳媒大家都用的譯名,維基自己單用一個沒有必要,只能在漢語世界造成混淆。--方洪漸 04:07 2005年9月3日 (UTC)
剛剛翻了這個大名鼎鼎的新華社譯名室所編之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993出版,ISBN 75001-02216),果真是將Katrina漢譯為「卡特里娜」,天哪!我一直都以為是傳媒粗心,原來是出自權威機構。我不清楚其他英語國家的發音,在美國Katrina是發音為ka-'tree-na(或ke-'tree-ne),而Katerina是kat-e-'ree-na,並不是上面方先生說的,屬拼寫相近讀音相同。另外,西班牙人或新華社人怎樣發音都是無關緊要,就好像我的漢語名字不會因為日本人或BBC發音有不同就會改變,或者大街上來個美國人就可以來糾正我的普通話音範,以至說我名字的英文轉寫法很可笑,因為人家BBC都不這樣拼我的名字。或許「卡翠娜」是可笑,但「卡特琳娜」卻是絕對錯誤或誤導,所以如果有更佳的譯名,可在上面提議。總之,我寧願選擇事實與真理,也不會隨便遷就權威或統一。--roc (talk) 07:26 2005年9月3日 (UTC)
katrina和katerina的英語發音的確不一樣。在英國可能會一樣,因為這是received pronunciation的特點之一。美國是不同的,e總要發音。但是卡特琳娜並不是誤導啊,如果是dr還好,因為普通話中有「卓」這個字(雖然仍然相差很遠,卓中沒有r的音),但普通話沒有和tr相近而且還好聽的字(吹、垂這些字是做不了譯名的),變音合併成翠/崔、或乾脆分開用「特里」來表示,這只是兩個不同的翻譯原則而已,哪個都沒有本質上的錯誤。比如日語翻譯tr, dr這類就是分開的寫成to-ri或者do-ri,因為日語中就沒有這類雙輔音。--wooddoo 虢國夫人遊春圖 07:37 2005年9月3日 (UTC)

這樣說吧:音譯dri和tri時候一般會自動歸為兩個原則,一是變音成ts,寫成翠/崔,如meryl streep台灣就譯成史翠普;二是不變音,但是拆開,如meryl streep大陸就譯成斯特里普。這兩個原則都沒有做到和原文的發音完全貼近,哪個都有缺陷,而且不是一個比另一個好,而是水平相當,只不過第一個有時候更好看一些(因為有翠這種字)。第一個原則在港台是常用的,第二個在大陸常用。這是翻譯的原則不同,而不能說哪個是錯誤的,因為普通話/國語中偏偏就沒有tri/dri這些音。如果有一樣的音還胡寫,那才叫翻譯錯誤,或者約定俗成(比如美國總統reagan,明明發音和「瑞根」一模一樣,台灣的雷根和大陸的里根嚴格説來全都音譯錯誤,但約定俗成就傳下來了)。--wooddoo 虢國夫人遊春圖 08:07 2005年9月3日 (UTC)

這樣解釋我還聽得進去,即的確存在兩個音tree與te-ree,但均根據上述理由拆開翻譯成「特里」,這樣「卡特里娜」還說得過去,儘管我仍然感覺其有誤導性,並傾向短明的「卡翠娜」,但無論如何,已經不存在「卡特里娜」錯誤的理由。另外,「卡特林娜」仍是錯的,因為Katerina中reena翻成「林娜」還將就過去,但這個Katrina中treena翻成「特林娜」還是很誤導,如果不是譯者自己粗心看錯原名的話。--roc (talk) 08:11 2005年9月3日 (UTC)
我自己翻的話,不會選琳娜,因為那個n屬於na的音節,和前頭並不放在一起發音,如果是katrinna,這個時候譯成琳娜才合適。不過話說回來,別人翻譯琳娜我也不反對,這個在我看來並不是非改不可的毛病。大陸的官方翻譯是卡特里娜吧?如果港台不同的話繁簡互換就好了。--wooddoo 虢國夫人遊春圖 08:21 2005年9月3日 (UTC)

香港不清楚,台灣用卡翠娜的較多,大陸看來是用卡特里娜。搞不清這個卡特林娜的來歷。我對卡翠娜與卡特里娜都不反對,如果只能選一則選不分譯的翠式。--roc (talk) 08:56 2005年9月3日 (UTC)

卡特林娜應該是bbc的譯名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190000/newsid_4195600/4195620.stm --zy26 was here. 09:04 2005年9月3日 (UTC)
喔,是這樣。漢譯名真是遍地開花、各說各話,混亂令人又怒又悲。--roc (talk) 09:46 2005年9月3日 (UTC)
香港在用「颶風卡特里娜」這個名字。卡特林娜除bbc外,未在其他地方見過。--Hello World! 12:49 2005年9月3日 (UTC)

討論譯名的問題是不是太迂腐了一些,其實只要把譯名和拉丁字母的表示法都寫上就沒有歧義了。

主要的焦點在於如何命名,是不是繁簡互換。如果您覺得不感興趣可以不參與,請不要把別人辯論的事情稱為迂腐。--wooddoo 虢國夫人遊春圖 10:21 2005年9月5日 (UTC)
用不用把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的讀音都用漢語表示一下啊?

熱帶氣旋的命名常規

另外,我們可否就熱帶氣旋(即颱風與颶風,都是一回事)的命名確立常規?我個人傾向於使用「颱風XX」或「颶風XX」的格式。--roc (talk) 00:33 2005年9月3日 (UTC)

各位的傾向:

「颱風XX」或「颶風XX」

  1. --roc (talk) 00:33 2005年9月3日 (UTC)
  2. -- Tonync (talk) 03:36 2005年9月3日 (UTC)
  3. 這樣讀起來比較順一點呢。-- 03:49 2005年9月3日 (UTC)
  4. 根據英語直譯 --Hello World! 12:46 2005年9月3日 (UTC)
  5. 按照英文的做法吧,為熱帶氣旋命名是源自英文世界的。Simonlo 11:39 2005年9月6日 (UTC)

「XX颱風」或「XX颶風」

「XX」,當有歧義時轉為「XX (颱風)」或「XX (颶風)」

  1. --zy26 was here. 11:25 2005年9月4日 (UTC)

不合理的投票(颱風部份)

  1. --KJ (talk) 13:25 2005年9月3日 (UTC)
  2. 在台灣稱呼「XX颱風」是被廣泛認可及接受的,做重定向或正簡語法轉換就可以解決問題。--小籃子 10:03:12 2005年9月5日 (UTC)

其他方案(請註明)


各位的見解:

  • 其實都無所謂啦。ROC君的認真態度實在讓人敬佩。 -- Tonync (talk) 03:36 2005年9月3日 (UTC)
  • 如無歧異,應僅用颱風(或颶風,下同)名稱命名,直接使用XX,因為颱風畢竟不是名字的一部分,就像熊貓胖胖的名字應該是「胖胖」一樣,符合維基百科條目命名精練的原則。如果非要加上颱風,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新聞簡報,應該為颱風「XX」,(如:颶風「珍妮」);作為條目名稱,似乎不應使用引號(需要繼續討論),在條目內使用引號;對於這種無生命的名字,似乎應使用引號,分類時使用[[Category:台风|XX]]等的格式。--zy26 was here. 08:40 2005年9月3日 (UTC)
針對zy26兄的方案特做說明。
  • 首先我不知道這個Word文檔是否有官方意義,因為儘管世界氣象組織是聯合國的機構,但世界氣象組織內部的工作語言(根據其網站主頁)只有英、法、西、阿四種語言。其次這個文件內部,同時使用加引號與不加引號兩種方式,並且沒有將外文名字譯為中文,其專業性或權威性受到限制。最後,世界氣象組織被提名給予維基參照之標準的資格,並不能由這個組織的地位或權威來申明,而是通過其標準的內在品質與邏輯。
  • 直接使用熱帶氣旋的名字是不妥的,因為很多名字都是常見人名,如去年的強颶風伊萬,或者今年卡翠娜之前的胡安,詳見標準名單,或者颱風名字海棠、杜鵑、玉兔。其實,最早熱帶氣旋只有編號,後來從美國開始才給人性化的名字,這大概跟美國人(其他國家我不敢亂講)很喜歡給各種東西起名字,尤其是成群的東西,比如我們實驗室的所有電腦、打印機都有名字,其中一個就叫Katerina,以致於我最初都想當然地以為這個颶風也叫Katerina。另外,給東西起了名字,在我看來就是擬人化的過程,就應該給它人格(語法上),而不是依舊無生命的死東西。
  • 即便對於熊貓胖胖,如果要給他/她寫條目,也不能只用胖胖(誰知道這是哪家的小孩、貓狗或其他寵物),而是熊貓胖胖。--roc (talk) 09:27 2005年9月3日 (UTC)
看來多利華秀都算不妥了……--zy26 was here. 12:01 2005年9月3日 (UTC)
我之前的邏輯有疏漏。對一系列的東西,並且名字都已排定好,使用系列名+個體名的方式,如颶風伊萬;本來就是個體的東西(無論人或物)就使用他/她/牠/它的名字,如多利、華秀。所以我收回對熊貓胖胖的論定,很可能這是屬於個體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胖胖或胖胖 (熊貓)。--roc (talk) 00:52 2005年9月4日 (UTC)
看起來XX (颱風)也可以考慮啊,同電影一樣,在XX有歧義的時候,命名為XX (電影),這裡不是一個道理麼?--zy26 was here. 05:56 2005年9月4日 (UTC)
請再讀上文「對一系列的東西,並且名字都已排定好,使用系列名+個體名的方式」……「屬於個體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胖胖或胖胖 (熊貓)」,謝謝。熱帶氣旋的命名不是這樣一個歧義或擔心未來歧義的問題。--roc (talk) 11:17 2005年9月4日 (UTC)
在手頭學術的資料中,基本都是使用
台风“榴莲”袭击越南北部
“尤特”在菲律宾吕宋岛引发多处泥石流
热带风暴“艾利森”横扫美国东南部
的樣子的……,開來學術界好像用詞也有差異…… --zy26 was here. 02:36 2005年9月4日 (UTC)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中國人的研究方法問題,引經據典,而不是敘述事實、闡明道理、運用邏輯。吉米說了,維基百科崇尚菁英但絕不是權威位階主義(we are extremely elitist, but we are anti-credentialist)。真是可笑,我在中文版也引據大人物一番。具體的,這個引號的作用和好處是什麼?--roc (talk) 11:27 2005年9月4日 (UTC)
「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也用引號標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1995年12月13日發布,1996年6月1日實施)「用來標示說話、引語、專有名詞,或特別用意的詞句。」(《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台灣學術網絡三版)這裡當然是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了,與通常意義下的人名不同。好處是可以同其他文獻一致,符合習慣……--zy26 was here. 11:40 2005年9月4日 (UTC)

  • 這個問題在talk:海棠颱風時就討論過了。譯名+颱風在台灣的學術界是被認可且廣泛使用的,如果中國大陸學術界的使用方法不同,那就只是各地對同一事物的稱呼不同,用簡繁轉換的語法或是重新定向就可以了。(我不支持這項投票)--KJ (talk) 13:25 2005年9月3日 (UTC)
其實我一直不太確定這個問題應定性為繁簡問題(使用先到先得原則)還是命名常規問題(維基人商議取得規則),定為前者亦的確有道理。--roc (talk) 00:52 2005年9月4日 (UTC)
其實還是命名常規的問題吧。先到先得只能決定條目初始的繁簡,具體格式才是值得討論的。 --zy26 was here. 23:49 2005年9月4日 (UTC)

颱風+譯名的做法應該是按英文的做法而來的,就像Hurricane Katrina。既然為熱帶氣旋命名的做法來自歐美,就一併使用他們的做法(熱帶氣旋等級+名稱)吧。 Simonlo 11:38 2005年9月6日 (UTC)

條目命名

現行以-{T|zh-hans:....}-的方式來改條目名是不合符命名原則呀,就算是要改也應用原本的[[颶風XXXX]]來命名吧?!-- 08:19 2006年2月12日 (UTC)

建議復用簡體名稱

Chunshek把條目由卡特里娜移動至颶風卡特里娜(繁體條目名);但移至繁體標題其實有違「先到先得」原則,因為條目創立時用了簡體標題。在此本人希望管理員可協助,把條目移回簡體名稱,以解決違反「先到先得」之問題,謝謝。——Naughty Jeffrey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10:30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27日 (四) 15:56 (UTC)回覆

返回 "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