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Ghren/關注度

在維基百科中,關注度決定了一個主題是否有編寫獨立條目介紹的必要。條目的主題應當證明為受關注和值得注意的,否則便不應單獨成為一個條目。需注意的是,維基百科中,某一主題的關注度並不一定依賴於該主題的知名度、重要性或流行度——儘管它們通常會有助於我們判斷。

知名度和重要性都是維基百科上己經被放棄的標准,相關的標准只能作參考。留意一下在頁面存廢討論中不要以其社交平台上有多少人關注作為標准,這是明顯的知名度而不是關注度。不為大眾所知的學者有可能合關注度,非常知名的人士也可能不被收錄,兩者無關係。

如果某一主題符合下述的通用關注度指引,那麼我們便可認為該主題的受關注程度滿足創立條目的要求。此外,如果某一主題符合任何一項專題關注度指引之標準,則其同樣可視為具備關注度

見下文。

關注度指引只是大致規定了適宜為什麼樣的主題創立專門論述它的條目,它們沒有直接限制條目的內容。有關維基百科關於內容的方針,請見中立的觀點可供查證非原創研究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及生者傳記

通用關注度指引

如果一個主題得到了可靠來源的有效介紹,並且這些來源獨立於主題實體,則可假定該主題或符合獨立條目的收錄標準。

  • 「有效介紹」:意味着相關之來源直接、詳細地講解了主題的實體,編者無需通過原創研究來發掘條目的內容。有效介紹要比順帶提及深入,但可能會較專門闡述淺顯一些[1]

來源應該直接,詳細來解釋該實體。最直接的標准就是來源不能過短,一般來說200字以上才能寫的寫得出有效介紹。而且應該要講述到一些個人細節,例如實際工作,家庭生活生活等等,單純寫得像求職時的簡介不能算得上是什麼有效介紹。特別是假如是來源是以列表收錄,再陳述出諸多可比較的性質,這些來源大概率只能代表整個列表有關注度。

  • 「可靠」:意味着來源資料應具備編輯可信度,應符合通用可靠來源指引中對關注度進行的可供查證性評定。這裡的來源包括以任何形式和媒介發表的作品與材料。通過第二手來源的數量,可比較好地判斷關注度。

原註:自我宣傳、自傳以及置入性行銷等資料不能支撐一篇百科全書,這裡的已發表作品,必須由其他人獨立撰寫,並且與特定主題有關。判定某一主題是否具備關注度,在於那些獨立於該主題(及其製造者、創造者、作者、發明者、賣家等)之人是否真正認為這一主題值得關注,進而撰寫並發表了有效介紹該主題之材料。否則,任何人只需要在維基百科外詳細介紹與他們有關的主題,便能輕鬆繞過關注度之規定。另外,還應存在中立的來源,以確保我們可以撰寫出一篇中立的條目——自我宣傳的資料(顯然)不是中立的,而個人出版物往往會帶有偏見,即使這種偏見是無心的:有關這些來源中立性的討論,參見維基百科:自傳維基百科:利益衝突。即使是非自我宣傳性質的自我出版物仍然不能作為關注度的證據,因為它們無法讓我們測定世界範圍內對該主題的普遍關注程度 原註假定一節下:此外,並不是可靠來源中的任何內容都能證明某一主題已符合創建條目的關注度要求。譬如,詞典或數據庫、廣告或公告欄、小新聞故事都是這樣的案例,儘管它們出現在可靠來源上,但它們不一定能真正支持其主題的關注度。 以下內容不作有可靠介紹處理,包括各種數據庫中收錄,單純出現在公司網(企查查、香港公司網)之類的不能說明其關注度,單純的政府公文也不能說明什麼,政府部門有收錄的責任。行政員AT有謂:

我是說公共交通,是說巴士、小巴那些,不是說道路。我這裏要談的也並非是利益關係,而是例行報告的問題。根據部門性質,氣象部門提供颱風資訊就像運輸署提供一些公共交通的資訊一樣自然,但是不應用作證明關注度之用,況且是否有資訊就等同需要建立條目?日本氣象廳對在日本附近發生的地震皆有提供資訊,按照您的理論,那是否代表所有地震都要建立條目?此外,就算有電視台和報刊介紹,如果沒有後續報道的話,也不過是例行報告,這裏提到的後續報道可以是登陸所造成的影響或其他學術原因,而並非單純有颱風出現。進一步來說,難不成媒體有報導的交通意外就一定都符合關注度?我想不是這樣。

——AT,2020年1月17日 (五) 10:35 (UTC)

雖然這處指的是可靠來源,但實際執行針對的是來源的知名度,一家不為知名的媒體雖然可能是  半可靠的,但也可能因為它的知名度不足而不作為可靠來源處理;反之,即使是朝系媒體,也可以証明關注度,即使它們被評為不可靠。此外,即使是評為可靠來源,可靠來源也可能被買稿,故無法証明其關注度。

而且,此處的目的是應該作為排除也一些自我宣傳作為目的。大多情況下,不獨立於這些主題的人物所發表的文章都是有可能是宣傳文章,但也不一定完全是。首先要考慮的是他們的知名度和可靠性是否足夠?其次要考慮的是他們發表是否以宣傳作為目的還是其本身有報導的價值?要考慮到,像新加坡,甚至是日本,他們的電視台和報章的產業是高度扣連的,變成難以在自家評台上看到有關於電視節目的相關報導。而中國更不作話下,單純要求以第三方發表來排除廣告和宣傳文章並不現實。因此,只要媒體足夠知名可靠而不帶宣傳語氣,當成第三方來源也不是不可。[2]

  • 「來源」:需滿足關注度要求,應該是第二手來源二次文獻)或第三手來源。可靠來源的數量與種類應取決於描述的深入程度以及來源的品質。一般而言,多方來源會更受歡迎。

原註:包括但不限於報紙、書籍和電子書籍、雜誌、電視和電台的文獻性節目、政府機構的報告、科學刊物等。

  • 「獨立於主題實體」:要排除下列與主題實體有關聯之人發布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自我宣傳、廣告、自身發表的個人出版物、自傳、新聞稿等。

由主題實體自身發表的作品,或與之有緊密聯繫的作品,不太可能成為世界範圍內對該主題普遍關注的證據。參見維基百科:利益衝突以了解處理此種情況的詳細信息。

  • 「假定」:意味着可靠來源的有效介紹只構成必要條件,而不能保證某主題一定能收入維基百科。即使某個主題符合上述標準,編者們也有可能達成共識,認為不應該為其另立一篇條目。例如,當條目違反維基百科不是什麼方針的時候。

假定這個詞語譯得比較差,直接來說就是姑且認定。有關注度的的議題可能合其他地方而非維基百科。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收錄標准,而提醒編者要去配合其他標准,嚴格來說不是關注度的一部份。

一個經共識認為符合本標準的主題,通常都擁有關注價值,並且符合成為百科全書獨立條目的標準。如果可查證的事實和內容無法由多方來源提供支持,那麼將它們併入另一篇條目中可能更為適宜。

意義

上列準則並非為條目收錄人為、任意地劃定的一道門檻——畢竟,維基百科並非印刷品,無限制條目數量之必要。通用關注度準則設立的初衷,乃是為了確保,為每個符合該準則的主題,皆有可能撰寫一篇符合內容方針的合格百科全書條目。具體而言:

準則 意義
用以佐證關注度的來源須包含對條目主題的有效介紹。 確保在不進行拼湊來源原創總結的前提下,能夠為符合通用關注度準則的主題能寫出一篇基本完整的條目,而非難以擴充的簡單定義隻言片語
用以佐證關注度的來源須為可靠來源。 確保為符合通用關注度準則的主題能寫出一篇滿足可查證性要求,非通篇流言蜚語、虛假資訊、原創研究瑣細信息的條目。
用以佐證關注度的來源須為獨立於主題實體的第三方來源。 確保為符合通用關注度準則的主題能寫出一篇不因依賴有明顯利益衝突的來源以致內容嚴重偏頗的條目。
用以佐證關注度的來源不應為第一手來源。 確保為符合通用關注度準則的主題能寫出一篇滿足非原創研究方針中「通常應基於二手來源」要求的條目[3]

運用通用關注度準則衡量條目主題的關注度時,請編者以上列目標為先,合理把握尺度。

關注度需要可查證的證據

維基百科內容的門檻是可供查證,僅僅聲稱某主題具備關注度是不足夠的,必須為這一聲稱提供證據。獨立可靠來源中的有效介紹內容構成了關注度的可查證證據。同時,在已發表的文獻中得到同行的認可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此外,還應滿足主題特定指引所列出的其他因素。

各主題的關注度是獨立的,關注度只針對單個主題,而非該主題所屬的哪一個類別。例如,子主題的關注度並不能從父主題繼承而來,而關注度也不是「上延」繼承的,父主題的關注度同樣不能由子主題決定。要證明一個主題具備關注度,就必須證明該主題可以獨立地符合通用關注度指引的要求。

由於格式和展示的原因而創建一篇分離的條目是一種常見情況;但這在本質上並不意味着「關注度的繼承」,出於方便排版和瀏覽的原因,這種做法通常會得到接受。

關注度不是一時的

關注度不是一時的:條目的主題一旦在可靠來源中有效介紹,便能滿足通用關注度指引之要求,不需要新聞來源對其持續報道。短時效的突發新聞內容過於瑣碎,大多數未對主題進行有效的介紹,尤其是小報新聞中對某次事件中出現的在世人物而言(WP:生者傳記)。大量堆砌此種來源反而會產生新的問題,此種來源使用於維基新聞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另外,對宣告、體育的日常新聞雖然提及主題時間長,但極少對其進行深入介紹,如籃球比賽的新聞不會對籃球比賽的歷史、規則等作有效介紹;單純告知一條路線開通,也難以稱作有效地介紹了此路線。

「關注度不是一時的」可推論出:隨着時間推移,之前尚不符合本指引的主題有可能在未來會符合,但也不應僅憑推論某主題將在未來獲得足夠關注度,當下就記錄之。

關注度指引並不直接限制條目內容

關注度指引能判斷某一主題是否具有在維基百科中成為一篇獨立條目所需的關注度。除人物列表外,它們並不為條目內容提供指引。相對地,按照合理比重的原則,眾多內容方針根據條目內各主題受到可靠來源介紹的程度來約束條目內容。

缺少關注度並不一定意味着來自可靠來源的信息應從維基百科中移除。可考慮將這些內容合併到更加合適的條目中去。

不符合關注度指引的條目

儘管條目應該表明自身主題的關注度,且主題沒有達到本標準的條目通常會予以刪除,但僅僅考慮條目自身表現出的關注度是不足夠的,我們更應該考慮該主題真否真的很可能擁有關注度。謹記每一篇維基百科條目都沒有最終版本,條目的關注度應該由現時存在的來源決定,而不是由當前在條目中展示的來源決定。僅斷言這樣的來源存在是幾乎不具說服力的,特別隨着時間的推移有效的證明仍遲遲未能出現時。如果一個主題所需的來自獨立來源的有效介紹仍有找到的可能,那麼就不宜以缺乏關注度為由刪除條目,除非在作出了足夠的努力後仍然無法找到這樣的來源。對於關注度不明了的條目,刪除應是最後訴諸的手段。

如果一篇條目沒有列出足以證明其主題關注度的來源,請親自尋找這樣的來源,或者:

  • 詢問條目的作者或這一方面的專家[4],獲取尋找這類來源的建議。
  • 只有確認用戶和自動確認用戶才可將{{notability}}標籤貼上條目,並且將條目提報至WP:NP,以提示其他編者。
  • 如果是關於某個專業領域的條目,使用{{expert-subject|主題名稱}}標籤來吸引了解這一領域的編者,他們可能可以查詢到線下的可靠來源

如果在努力尋找後仍然無法找到相關的來源,請考慮將條目內容合併到另一篇主題範圍更廣的條目中去。此外,假如需要刪除:

原註:例如,虛構作品中的小角色可以合併到「……次要人物列表」中;關於學校的條目可以合併到學校所處的城鎮或地區的條目中;知名人士的親戚可以合併到關於該知名人士的條目中;只因與某特定群體或事件相關而受到關注的人物,其條目可以合併到該群體或事件的主條目中去。 此前的調查不充足的話,維基百科編者很有可能會拒絕提刪的請求。提刪時應該說明已經嘗試尋找證明其關注度的來源,和(或)以其他證明其關注度的方式。

  1. 請確保關注度模板已掛上足夠長(至少30日)的時間,同時確保條目已提報至WP:NP,足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2. 如果條目符合我們的快速刪除標準,請在頁面上貼上快速刪除的標籤。
  3. 否則,特別在當您不確定是否應該刪除或擔心他人反對時,請將條目提交到存廢討論,社群將在7天內討論出條目的存留與否。
  4. 由於關注度不會隨時間而減少,因此曾因關注度不足到期而提交至存廢討論,但最終獲得保留或透過存廢覆核還原的條目(不包括暫時保留),再次因關注度不足的原因被提刪時,可直接關閉討論並快速保留。如條目仍有關注度不足的疑義或可能,請提交至存廢覆核請求並附上理由。

假如你非常確定此條目沒有關注度,你可以直接以雪球關注度的方式進行提刪。社群一般會接受這樣的提刪。但部份可能有關注度的條目會改為走回上述流程。 假如你認為你的條目己經明顯不合提刪的理由,例如小小作品WP:快速刪除等相關刪除理由,你可以選擇直接重寫。假如你的條目找到合乎專題關注度的理由,也可以直接重寫,但不建議。假如你找到新的來源,你應該直接走回流程,否則可能會被WP:快速刪除

通用關注度指引和其他關注度細則的關係

一般而言,條目應該滿足《通用關注度指引》。如果條目不能滿足《通用關注度指引》,但能滿足任何其他關注度標準(包括但不限於《關注度 (人物)》等指引,但不包括論述或草案),且符合可供查證生者傳記等方針的要求,那麼該條目同樣可獲得保留。當認定既未能滿足通用的關注度標準,也未能滿足其他的具體關注度標準的條目,可依未滿足維基百科的收錄標準而對其提報刪除、合併或重定向。

雖說如此,但基於有些題目是極難合乎通用關注度指引,故此事實上是由專題關注度規限之。例如數字關注度指引,數字極難尋找對應可靠來源作有效介紹之,學者也極少以單個數字的性質出產論文,故此,實際上根本上數字宜只考慮其數字關注度指引天體關注度指引作為較為較少大眾關注的議題,一般來說很少報導陳述之。而論文方面也在指引中有詳細說明。氣旋關注度指引也是一樣。一般來說颱風只會有例行報導和相關政府部門所關注,而缺乏長期的關注度。故此,編者在此三個議題上一般不應以通用關注度作考慮,但偶然會有特殊情況。

  1. ^ 例如,關於IBM這一主題,Sobel的360頁的書與Black 528頁的書都顯然不是「順帶提及」。在英國記者馬丁·沃克關於比爾·柯林頓傳記中,一句提到「Three Blind Mice」樂隊的話(Martin Walker. Tough love child of Kennedy. 衛報. 1992-01-06. )則為明顯的「順帶提及」。
  2. ^ 用戶:Hat600/essay/中國大陸不存在第三方來源
  3. ^ 第三手來源基於第二手來源。若關於某個主題的第三手來源存在,則可以假定關於該來源的第二手來源存在,進而可以假定條目能夠滿足以上要求。
  4. ^ 有時聯繫傳記中的主角或者對象組織的代表人會獲得獨立的來源材料。當然我們應該謹慎地觀察和評估這些材料的獨立性。您還可以尋找與主題有關的維基百科專題,並請求他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