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MtBell/B

日本的「大陸政策」是從明治維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推行的侵略擴張政策,意圖先吞併朝鮮中國等周邊大陸國家,最終稱霸東亞乃至全世界。

日本大陸政策的源流

古代的擴張傳統

日本的「大陸政策」思想承接自日本古代的擴張傳統,同時也深受19世紀西方列強侵略擴張政策的影響。在日本神話中,日本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提出了「八紘一宇」的狂想,此外還有神功皇后「征伐三韓」的傳說[1]。16世紀末,豐臣秀吉初步統一日本後兩度大規模侵略朝鮮,試圖以朝鮮作為征服中國的跳板,達到了日本封建時代對外擴張的頂點。雖然日本的這兩次侵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但是豐臣秀吉「必圖朝鮮、窺視中華」的擴張路線對後世的日本產生了久遠的影響。17世紀的日本著名學者山鹿素行與18世紀的「集國學之大成」的本居宣長對日本歷史和傳說中的這些侵略行為大加讚賞,他們倡導「日本主義」,建立起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秩序觀,對近代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2]

幕末時期的擴張思想

 
吉田松陰

德川幕府末期,許多日本經世學家提出了向日本之外侵略擴張的理論,主張日本跳出島國的局限,最終實現「雄飛海外」[3]林子平在《海國兵談》中提出「海防論」,主張日本以領近地區為侵略目標[4]本多利明在在1798年出版的《經世秘策》和《西域物語》等著作中認為,日本應以征服世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為終極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他提出日本以勘察加半島滿洲庫頁島等地為主要擴張方向,並且主張學習歐洲,實行「開拓制度」(即殖民制度)[5][6]佐藤信淵集經世派侵略擴張思想之大成,他在《宇內混同秘策》中極其細緻地闡述了征服中國的具體方案,佐藤提出的先侵略滿洲再征服中國、西侵東亞大陸與南侵東南亞並進的擴張路線,深深影響了後來日本陸軍和海軍的戰略[7]

1853年「黑船來航」之後,日本被迫放棄鎖國政策,先後同美、俄、英、荷等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面臨着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的危險。在這一背景下,長州藩士吉田松陰提出「失之於歐美,補償於鄰國」的「海外補償論」[8]。吉田認為日本沒有與西方列強對抗的實力,他主張屈從於列強,通過侵略鄰國補償被列強掠奪的損失:「在貿易上失之於俄美者,應由朝鮮、滿洲之土以償。」[9]越前藩士橋本左內也意識到日本無法單獨對抗列強,他在1857年提倡「日俄同盟論」,向俄國「乞求和親」,「以俄國為兄弟唇齒,掠奪鄰國乃當務之急」[10]

佐藤和吉田的理論比較成系統且具體,他們提出的以朝鮮和中國為主要侵略目標甚至侵占印度的主張,在當時雖然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在明治時期,佐藤的思想受到日本政府的實際主持者大久保利通等人的看重,他的擴張主義思想隨其著作的出版在日本廣為傳播,奠定了日本「大陸政策」的思想基礎[11][12]。吉田的思想由他在松下村孰的弟子、後來明治政府的領導人山縣有朋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人繼承下來,吉田和橋本對列強妥協、對鄰國侵略的觀點一直貫穿於明治政府的對外政策[13]

日本大陸政策的形成

政策制訂
  •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天皇發布《五條誓言》和《御筆信》[14],宣稱將「開拓萬里之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5]
  • 1869年,木戶孝允提出「征韓論」。
  • 1880年,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向明治天皇遞交《鄰邦兵備略》,這是明治初年日本最早的有關國防方針和軍事戰略計劃的文件。山縣有朋提出強兵是富國之本,由於清朝正在開展洋務運動加強軍力,日本亟需實行軍備優於一切的政策[16][17]
  •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出台,確立了專制統治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 1889年山縣有朋出任首相,他在日本第一屆帝國會議上發表「主權線」和「利益線」的施政演說,將朝鮮作為當時日本「利益線的焦點」[18]
  • 1894年7月,山縣有朋向天皇秘密上奏,認為朝鮮是日本通往東亞的大道,而後橫斷中國直達印度,日本要做「東洋盟主」。[19]
  • 「大陸政策」一詞最早可能出現在1906年田中義一的《隨感雜錄》當中,這是田中按山縣有朋的要求所寫的日俄戰爭經驗總結,後來這份材料成為1907年山縣有朋制訂《帝國國防方針》的基礎材料。[20]
政策實施
  • 1871年日本與清朝締結《中日修好條約》。
  • 明治政府大力推進現代化,興辦工業企業,80年代中期開始工業革命。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確立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來源請求]
  • 在山縣有朋的推動下,日本以清朝為假想敵進行大陸作戰的準備,日陸、海軍分別於1888年和1893年完成戰備[21]

朝鮮政策

 
征韓論議圖

明治維新伊始,時任參議的木戶孝允於1869年初向日本政府提出 「征韓論」,希望「以兵力開闢韓地釜山」,「不必急於求成, 大致規定年年入侵」,鞏固「萬世不拔之皇基」[22]。1870年,大久保利通採納外務省提出的《朝鮮三策》中的折衷策,決定待與清政府簽訂「修好條約」建立中日平等關係之後,再以「上國」地位要求與作為中國藩屬的朝鮮建交,倘若朝鮮拒絕再議「和戰問題」[23]。1873年,參議西鄉隆盛強烈建議武力征韓,希望以此將士人在維新中累計的不滿轉移到對外擴張上去,「希冀內亂之心轉向國外,移作興國之遠略」[24]。西鄉自薦出使朝鮮,稱一定挑起兩國戰爭。然而岩倉具視、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出於權力鬥爭等政治原因聯合反對西鄉,「征韓」的提議被暫時擱置。[25]

先吞併朝鮮中國等周邊大陸國家,最終稱霸東亞乃至全世界。日本在朝鮮東學黨起義時以保護僑民為由,趁機出兵建立傀儡政府,其後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併吞朝鮮。

滿蒙政策

 
日本陸軍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變,三個月內占領中國東北

依靠南滿鐵路而向滿蒙地區殖民。隨後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了東北,進而向中國全面進攻。

日本大陸政策的破產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簽署降書向同盟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參見

參考文獻

  • 沈予. 《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ISBN 7801906292. 
  • 井上清.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宿久高,林少華,劉小冷,孫連璧譯. 人民出版社. 1984. 
  • 大山梓(編). 《山县有朋意见书》. 原書房. 1966. 
  • 禹露. 《近代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思想源流》. 綿陽師範學院學報. 2010, 12. 
  • 翟文奇.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基础与思想渊源》.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11. 
  • 趙階琦.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野心的形成与膨胀》. 日本學刊. 2005, 04. 
  • 周頌倫.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江海學刊. 2004, 01. 
  • 薛子奇, 周彥. 《海外雄飞论——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渊源》. 北方論叢. 2004, 01. 

注釋

  1. ^ 趙階琦(2005)
  2. ^ 趙階琦(2005)
  3. ^ 禹露(2010)
  4. ^ 禹露(2010)
  5. ^ 禹露(2010)
  6. ^ 趙階琦(2005)
  7. ^ 禹露(2010)
  8. ^ 井上清. 日本軍國主義Ⅱ.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53年. 第10-11頁
  9. ^ 沈予(2005),第36頁. 引用//吉田松陰《獄是帖》:「我與俄、美媾和,既成定局,斷不可由我方決然背約,失信於夷狄。但必須嚴章程,厚信義,在此期間善蓄國力,征服易取之朝鮮、滿洲、中國。在貿易上失之於俄美者,應由朝鮮、滿洲之土地以為償。」
  10. ^ 井上清(1984),第9頁.引用//《橋本景岳全集》資料二五二.
  11. ^ #薛子奇2004
  12. ^ 翟文奇(2006)
  13. ^ 井上清(1984),第10頁
  14. ^ 即《安撫億兆之宸翰
  15. ^ 沈予(2005), 第1頁.
  16. ^ 沈予(2005), 第25頁. 引用//《山縣有朋意見書》,第93-97頁
  17. ^ 周頌倫(2004).
  18. ^ 周頌倫(2004).
  19. ^ 周頌倫(2004),引用//《山縣有朋意見書》,第203,273-275頁.
  20. ^ 周頌倫(2004),引用//原田稔久.《未來國防論》.楊鴻儒譯.台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第30頁:「大陸政策作為日本戰後的國策,在政治策略與軍事戰略一元化的原則下,決定國防方針,並據以確定所需兵力和裝備。」
  21. ^ 周頌倫(2004),引用//小山弘健.《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青木書店,1958年版,第30-40頁; 伊藤正德.《國防史》.東洋經濟出版社,1941年版.第90-108頁
  22. ^ 沈予(2005), 第37-38頁, 引用//《木戶孝允致大村益次郎》(1869年2月朔日),《木戶孝允文書》卷3,東京,1931年,第230-234頁.
  23. ^ 沈予(2005), 第40頁.
  24. ^ 沈予(2005), 第41頁, 引用//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2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第373頁.
  25. ^ 沈予(2005),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