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乳光

臨界乳光(Critical Opalescence)是透明液態物質在二級相變(連續相變)區域內的現象。在其溫度壓力接近臨界點時,液體會看似混濁。最早是由Charles Cagniard de la Tour在1823年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發現臨界乳光,後來托馬斯·安德魯斯二氧化碳液態氣體相變的條件下產生了臨界乳光,之後也有許多其他物質的實驗。最常用來說明的例子是用二元混合物進行的實驗,例如環己烷甲醇的混合物。當物質的狀態接近其臨界點時,液體和氣體區域的大小開始大幅震盪(液態的相關長度英語Correlation length發散)。當密度函數振盪到大約光波長的程度時,光會開始散射,因此原來透明的物質會變的不透光而混濁。

從左到右是在固定體積內加熱乙醇的過程,中間的圖即為乙醇的臨界乳光

1908年,波蘭物理學者馬里安·斯茅魯樵斯英語Marian Smoluchowski在1908年首先提出了高密度下的臨界浮光[1]愛因斯坦在1910年描述了臨界浮光跟瑞利散射理論的關係[1]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 1.0 1.1 Albert Einstein. Martin J. Klei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 Volume 3: The Swiss Years: Writings, 1909-191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