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德瑪船
烏德瑪船(英語:udema)[a]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為瑞典群島艦隊建造的一種軍艦。它是為在波羅的海的群島海以及斯韋阿蘭和芬蘭沿海與俄羅斯海軍作戰而開發的。烏德瑪船是由著名的海軍建造師費德歷·殷理基·查普曼[b]設計,專為淺水區域和從斯德哥爾摩延伸到芬蘭灣的島嶼群中使用。
烏德瑪船採用了創新的設計,其火炮呈單列佈置在艦體中線上,這也是20世紀早期無畏艦的雛形。然而,這種設計在當時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從1760年到1776年之間僅建造了三艘烏德瑪船。
背景
18世紀初,俄國在波羅的海的海軍力量迅速崛起,對波羅的海主要強國之一瑞典的利益構成了威脅。當時的瑞典帝國包括德國北部的領土、整個現代芬蘭和大部分波羅的海國家,而這些領土需要由波羅的海航線連接在一起。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於1703年在聖彼得堡建立了新首都和海軍基地。在大北方戰爭期間,瑞典失去了波羅的海國家的領土,並遭受了俄羅斯對芬蘭以及從芬蘭灣一直延伸到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系列島鏈和群島的襲擊。為此,瑞典人開始建造由吃水較淺的艦艇所組成的近海艦隊。首先建造的是傳統地中海戰艦的小型版本——槳帆船,中大多數更類似於配有炮艇的加利奧特船[c]。在與俄羅斯的災難性戰爭(1741-1743年)以及在七年戰爭(1757-62年)中對普魯士的小規模參戰後,瑞典認識需要進一步擴張和發展具有更多專業化艦艇的近海艦隊。[4]
傳統的槳帆船在兩棲作戰中作為運輸部隊的載具非常有效,但火力嚴重不足,特別是相對於其龐大的船員人數。一艘載有250名船員的槳帆船,其中大多數是划船手,通常只在船頭配備一門24磅炮和兩門6磅炮。此外,槳帆船沒有甲板,也缺乏為划船士兵提供的足夠庇護,在1741-1743年的戰爭中,許多划船士兵因疾病喪生[5]。為此,瑞典軍方投入巨資組建了「群島艦隊」(skärgårdsflottan)。作為一個獨立軍種,這隻艦隊在組織上隸屬於陸軍。1756年,這隻艦隊甚至被正式命名為「陸軍艦隊」(Arméns flotta)。從許多方面來看,這隻艦隊都是一個高度獨立的組織,吸引了一批社會和文化精英的加入,並在古斯塔夫三世於1772年發動政變、成為絕對君主之後,受到其庇護。[6]
海軍建築師費德歷·亨利克·查普曼設計了幾艘新艦艇,以增強瑞典新海上力量的打擊力,為其提供更好的海軍防禦,並提高其在兩棲作戰中的火力支援能力。最終誕生了四種結合了槳帆船的機動性、帆船優越的操縱設備和更舒適的生活條件的新船:udema、pojama、turuma和hemmema,它們分別以芬蘭的Uusimaa(「Uudenmaan」的屬格形式)、Pohjanmaa、Turunmaa和Hämeenmaa(Tavastia)地區命名[7]。在瑞典語和英語的歷史文獻中,這四種船都被稱為「群島巡防艦」(skärgårdsfregatter)。較小的udema和pojama最初也被描述為「群島輕巡洋艦」。[d]
設計
第一艘烏德瑪船建於1760年,有單層甲板和兩根桅杆(主桅杆和前桅杆),最初裝有三角帆。後來,它安裝了類似於不帶上桅帆的地中海帆船[e]的橫帆裝。它的船體較低,後甲板結構較小,火炮佈局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其主火力由一排八門12磅炮組成,沿船隻中心線排列,船頭則有兩門面向前方的12磅炮。中心線上的火炮使用能夠360度旋轉的鉸接炮架,可以朝船的兩側瞄準,類似於20世紀無畏艦的主炮。[10]
第一艘烏德瑪船「甘爾馬」號(Gamla)約長30米(100英尺),吃水深度為1.5米(5英尺)。後來的烏德瑪船,「托爾堡」號(Torborg)和「英格堡」號(Ingeborg)則配備了一個小桅杆,且長度和寬度均有所增加,分別為37米(121英尺)長和近9米(29英尺)寬,吃水深度略超過3米(10英尺)[11]。1772年建造的「托爾堡」號有三門額外的12磅炮,中心線位置上共有11門,前方有兩門朝前的炮,所有火炮均被安置在帶炮口的甲板上方結構內,而划槳座則沒有甲板覆蓋。這種佈局被證明不太成功,報告顯示存在木屑飛濺和火藥煙霧滯留的問題。「托爾堡」號在航行時表現不佳,划槳速度緩慢,使得烏德瑪船的聲譽不佳。[12]
1776年建造的「英格堡」號在中心線上配備了八門12磅炮,火炮裸露在甲板上,船頭有兩門重型18磅炮,船尾有兩門6磅追擊炮[11][f]。划槳手長凳每側設有可容納三人的位置,但必須向前和向外擺動,以便火炮能夠朝兩側旋轉[14]。
為了增強機動性,烏德瑪船配備了14至18對槳。划槳手坐在主炮兩側的露天甲板上,槳孔位於矩形舷外支杆上,以提高槓桿作用。然而,也由於划槳手被安置在中心線火炮的兩側,在火炮開火期間無法使用划槳。因此在戰鬥中,烏德瑪船必須依靠船帆來推進。[15]
混合動力的槳帆並用巡防艦的概念並非新事物。早在16世紀中葉,英國都鐸王朝的海軍就已建造了小型「帆船」。其繼承者英國皇家海軍早在17世紀60年代就在炮甲板上或下方配備了與六級艦艇相當的槳孔[16]。「舍貝克船」[g]是地中海三桅帆船的波羅的海變種,在18世紀時被引入俄國海軍用於執行近海任務。兩者都被認為是查普曼創新設計的靈感來源[12]。
服役
瑞典海軍僅建造了三艘烏德瑪船[17]。俄羅斯造船商仿製了瑞典的設計,尤其是在1788-1790年戰爭期間。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一種被稱為「秘密船」的類型可能是俄羅斯的烏德瑪船。然而,其他歷史學家對這一結論表示質疑,因為艦上火炮的數量(總共44門)表明該艦體型要大得多,可能是一艘較大的「群島巡防艦」。[18]
在1788-1790年戰爭期間,三艘瑞典烏德瑪船一直在芬蘭群島艦隊中服役,負責支援兩棲作戰、襲擊敵方的俄羅斯群島艦隊以及保護瑞典軍隊在芬蘭大陸作戰行動的左翼。這幾艘烏德瑪船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斯文斯克松德戰役[19]。後一場戰役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之一,對俄國人來說是一次災難性的失敗,而對瑞典來說卻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海上勝利之一。在這場戰役中,烏德瑪船「英格堡」號是少數幾艘瑞典損失的艦船之一[20]。
與其他專門的群島艦隊軍艦一樣,烏德瑪船被認為優勢非常有限。儘管火力強大,但其航行性能較差,即使與槳帆船相比也是如此,划槳時速度也很慢。非傳統的火炮佈局也被認為過於薄弱和激進。第二次斯文斯克松德海戰表明,較小的炮艇和炮船在同樣的作戰中更加高效,並在 1808-1809年的芬蘭戰爭中幾乎完全取代了「群島巡防艦」,而瑞典最終在那場戰爭中失去了其在芬蘭的所有領地。[21]
影響
歷史學家拉爾斯-奧洛夫·伯格(Lars-Olof Berg)認為,雖然帶有艦載旋轉炮架的全新設計艦艇在瑞典海軍服役期間表現不佳,但它可能對其他國家的造船者產生了影響。到1790年,俄羅斯的浮動炮台裝備了類似的炮架。類似的設計也在英國和美國被提出並實施建造。湯馬士·傑佛遜領導下的美國「炮艦海軍」甚至在更小的船隻上使用了這種旋轉炮架。然而,由於後坐力會使排水量較小的船隻不穩定,尤其是在側面開火時,這類炮架常被證明是有風險的。真正的中心線火炮佈局突破直到19世紀末的裝甲蒸汽船出現才得以實現[22]。「烏德瑪」這個名字以芬蘭語的形式「Uusimaa」延續下來,並被用於20世紀芬蘭海軍的軍艦艦名[23][24][25]。
艦隻
僅建造了三艘烏德瑪船,全部被配屬於瑞典群島艦隊。下表列出了它們的基本信息。[26][11]
艦名 | 船廠 | 下水時間 | 尺寸(米) | 槳(對) | 武器 | 結局 |
---|---|---|---|---|---|---|
「甘爾馬」號(Gamla) | 施特拉爾松德 | 1760年 | 長度:30.3 寬度:1.5 吃水:1.5 |
14 | 9或10門12磅炮 2門3磅炮 |
未見記載 |
「托爾堡」號(Torborg) | 斯德哥爾摩 | 1772年 | 長度:36 寬度:8.6 吃水:3.1 |
20 | 2門18磅炮 13門12磅炮 24門旋轉炮 |
未見記載 |
「英格堡」號(Ingeborg) | 斯德哥爾摩 | 1776年 | 長度:36 寬度:8.6 吃水:3.1 |
20 | 2門18磅炮 8門12磅炮 2門6磅炮 |
1790年瑞典斯文斯克松德海戰中沉沒。 |
腳註
註釋
引文
- ^ 1.0 1.1 郭威 (2007),第66頁.
- ^ 李昊 (2019),第38頁.
- ^ 張恩東 (2022),第71頁.
- ^ Norman (2012),第50–59頁,"Skärgårdsflottans fartyg: Typer och utveckling under 1700- och 1800-talet".
- ^ Glete (1992),第115–116, 118頁.
- ^ 6.0 6.1 Glete (1992),第118頁.
- ^ 7.0 7.1 Anderson (1962),第93–94頁.
- ^ Berg (1993),第35頁.
- ^ 郭威 (2007),第51頁.
- ^ Anderson (1962),第95頁.
- ^ 11.0 11.1 11.2 Nikula (1933),第364–365頁.
- ^ 12.0 12.1 Nikula (1933),第132頁.
- ^ Berg (1993),第33頁.
- ^ Glete (1992),第119頁.
- ^ Berg (1993),第33–34頁.
- ^ Anderson (1962),第84–89頁.
- ^ Norman (2012),第61頁,"Skärgårdsflottans fartyg: Typer och utveckling under 1700- och 1800-talet".
- ^ Anderson (1962),第96頁.
- ^ Glete (1992),第152–153, 163–164頁.
- ^ Hårdstedt (2009),第244頁.
- ^ Berg (1993),第35–36頁.
- ^ Berg (1993),第34頁.
- ^ Gardiner (1995),第92頁.
- ^ Kijanen (1968),第111頁.
- ^ Saunders (2009),第236頁.
- ^ Norman (2012),第397頁,"Appendix: Skärgårdsflottans fartyg".
參考書目
- Anderson, Roger Charles. Oared Fighting Ships: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the Coming of Steam. London: P. Marshall. 1962. OCLC 5964992 (英語).
- Berg, Lars-Otto. Development of the Swedish Archipelago Fleet in the 18th Centur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Weaponry". The War of King Gustavus III and Naval Battles of Ruotsinsalmi: VIII International Baltic Seminar. Kotka: Provincial Museum of Kymenlaakso. 1990-07-05. ISBN 951-96183-5-X.
- Norman, Hans (編). Skärgårdsflottan: Uppbyggnad, militär användning och förankring i det svenska samhället 1700–1824. Lund: Historiska Media. 2012. ISBN 978-91-87031-46-5 (瑞典語).
- Glete, Jan, "Kriget till sjöss" in Gunnar Artéus (編). Gustav III:s ryska krig. Stockholm: Probus. 1992. ISBN 91-87184-09-5 (瑞典語).
- Gardiner, Robert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47–1995.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5. ISBN 0-85177-605-1 (英語).
- Hårdstedt, Martin, "Skärgårdsflottans epok" in Ericson Wolke & Hårdstedt (編). Svenska sjöslag. Stockholm: Medströms förlag. 2009. ISBN 978-91-7329-030-2 (瑞典語).
- Kijanen, Kalervo (編). Suomen Laivasto 1918–1968, I. Helsinki: Meriupseeriyhdistys/Otavan Kirjapaino. 1968. OCLC 832982591 (瑞典語).
- Nikula, Oscar (編). Svenska skärgårdsflottan 1756–1791. Helsingfors. 1933 (瑞典語).
- Saunders, Stephen (編). Jane's Fighting Ships, 2009–2010. Coulsdon, Surrey: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009. ISBN 978-0-7106-2888-6 (英語).
- (英)大衛·K·布朗.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1 铁甲舰之前 战舰设计与演变 1815-1860. 指文海洋文庫. 由李昊翻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7. ISBN 978-7-5594-3746-4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東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進博物館. 郭威 主譯.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古划桨船与早期帆船百科全书. 郭威 主譯.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22-01. ISBN 978-7-111-69575-2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