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彼得魯舍夫斯基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彼得魯舍夫斯基(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Петрушевский,1898年10月9日—1976年10月21日)蘇聯上將,蘇聯英雄(1944年)。1953年至1957年,彼得魯舍夫斯基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軍事顧問和蘇聯駐華武官[1]

亞歷山大·彼得魯舍夫斯基
出生1898年10月9日儒略曆9月27日]
俄羅斯帝國盧尼涅茨
逝世1976年10月21日(1976歲—10—21)(78歲)
蘇聯莫斯科
政黨蘇聯共產黨
效命 蘇聯
軍種蘇聯紅軍
服役年份1915年-1960年
軍銜蘇聯上將
參與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俄國內戰
蘇德戰爭
獲得勳章
蘇聯英雄 年頒授)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
一級庫圖佐夫勳章 二級蘇沃洛夫勳章 二級蘇沃洛夫勳章 紅星勳章

生平

生於白俄羅斯布列斯特盧尼涅茨一個鐵路工人家庭。白俄羅斯人

1915年應徵入伍,1916年畢業於尼古拉耶夫步兵少尉學校,任少尉英語Podporuchik,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參加蘇俄工農紅軍,在南方面軍英語Southern Front (RSFSR)參加了蘇俄內戰,指揮步兵連、營和團,在戰鬥中受傷。戰後任營長。1922年任布良斯克省契卡的剿匪部隊負責人。1923年畢業於以第三國際命名的高級戰術和步兵指揮學校英語Vystrel course。1928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1928年7月任步兵第34師司令部作戰科長。1930年11月任步兵第19軍司令部作戰處長。1931年12月任紅軍「射擊」步兵戰術訓練班英語Vystrel course主任,1932年5月任提高紅軍機動部隊指揮人員的戰術訓練班主任。193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1934年4月起任機械化部隊戰術教師。1934年7月起任伏龍芝軍事學院機械化部高級主任。1935年8月任步兵第20師參謀長。1938年畢業總參謀部軍事學院,該班後來成為著名的「元帥班」(出了4名蘇聯元帥陸軍大將6人,上將8人,海軍上將1人)。1938年1月任白俄羅斯軍區副參謀長。1940年9月任西部特別軍區副參謀長,負責組織和動員問題。1941年5月5日任在莫吉廖夫組建的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參謀長。

蘇德國戰爭的開始,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遷至莫洛傑奇諾,參加了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 1941年6月25日,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遭到德軍第3裝甲集團的坦克襲擊,6月27日撤到明斯克,6月28日被迫撤離明斯克。1941年7月8日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撤到莫吉廖夫州(當日集團軍司令員彼得·米哈伊洛維奇·菲拉托夫俄語Пётр Миха́йлович Фила́тов中將空襲重傷)。7月10日德軍發起斯摩棱斯克戰役攻勢,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在7月12日再次遭到襲擊,司令費多爾·尼基季奇·雷梅佐夫俄語Фёдор Никитич Ремезов中將受重傷,部隊被包圍在莫吉廖夫州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司令部突圍,但幾乎損失掉所有部隊。第4集團軍部隊調歸。1941年7月24日中央方面軍成立。中央方面線解散後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轉隸布良斯克方面軍。1941年10月初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中,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在布良斯克附近被包圍,但司令 奧森修斯·米哈伊洛維奇·戈羅德尼揚斯基俄語Авксе́нт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ородня́нский少將和參謀長彼得魯舍夫斯基率領下突圍進入了庫爾斯克州卡斯托爾納亞站一帶。1941年冬,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葉列茨戰役英語Yelets Operation中參加了利佩茨克州葉列茨市的防守和收復。1942年夏,參謀長彼得魯舍夫斯基隨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參加了沃羅涅日-伏羅希洛夫格勒防禦戰役英語沃羅涅日戰役_(1942年)、1943年夏的庫爾斯克會戰沃羅涅日-卡斯托寧斯卡亞進攻戰役。1943年秋第13集團軍英語13th Army (Soviet Union)挺進第聶伯河並率先強渡。1943年12月彼得魯舍夫斯基任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第40集團軍俄語40-я армия (СССР, 1941—1945)步兵第104軍軍長,參加了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烏曼-博托沙尼進攻戰役英語Uman–Botoșani offensive,強渡了德涅斯特河。1944年春率先攻至蘇聯羅馬尼亞國界——普魯特河,在雅西市以北的右岸佔領了一座橋頭堡。1944年8月20日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發起進攻,步兵第104軍調入第27集團軍,突破雅西以北的防線,佔領雅西後,轉移到福恰尼和雷姆尼克,佔領了羅馬尼亞城市皮泰斯特和雷姆尼克-薩拉特。克服了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之後,彼得魯舍夫斯基的部隊接近了堅固的羅馬尼亞城市圖爾達。攻城時,彼得魯舍夫斯基被炮彈爆炸震傷,但沒有離開指揮崗位。圖爾達被解放後,才在衛生營休養了幾天。隨後,彼得魯舍夫斯基的部隊解放了克盧日奧拉迪亞兩個城市,在50天內穿越羅馬尼亞全境600多公里,從山麓進抵多瑙河中部低地匈牙利境內。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44年9月13日法令,彼得魯舍夫斯基中將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獲得列寧勳章和金星勳章(第2568號)。1945年參加了在匈牙利境內的戰鬥,在巴拉頓湖地區擊退了德國黨衛軍反攻。1945年3月任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第46集團軍司令,參加了維也納戰役。1945年4月13日,第46集團軍與坦克第6集團軍一起解放了維也納,幾天後第46集團軍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推進,並於1945年5月參加了布拉格進攻戰役

戰後,彼得魯舍夫斯基中將繼續指揮第46集團軍。1946年6月任外高加索軍區參謀長。1947年2月任伏羅希洛夫高等軍事學院高級講師。1947年調任保加利亞人民軍首席軍事顧問。1950年任西西伯利亞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1953年8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席軍事顧問兼蘇聯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武官,1954年8月21日晉升上將軍銜。1957歸國,任軍事外交學院俄語Военно-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院長。

1960年退役。住在莫斯科,在蘇聯退伍軍人委員會工作。1976年10月21日逝世,安葬在莫斯科的新聖女公墓

參考文獻

  1. ^ 沈志華. 余论四 朝鲜战争期间的苏联驻华军事顾问.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3年11月 [2019-06-13]. ISBN 9787218044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官銜
前任:
科托夫
蘇聯在華軍事總顧問
1953年–1957年
繼任:
特魯法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