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魯世德
阿布·瓦利德·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邁德·伊本·魯世德(阿拉伯語:أبو الوليد محمد ابن احمد ابن رشد,1126年—1198年12月10日),歐洲人稱之為阿威羅伊(拉丁語:Averroes),是安達盧斯哲學家和博學家,研究古希臘哲學、伊斯蘭哲學、伊斯蘭教法學、醫學、心理學、政治學、音樂、地理、數學、天文和物理學。
伊本·魯世德 | |
---|---|
出生 | 1126年 穆拉比特王朝科爾多瓦 |
逝世 | 1198年12月10日 穆瓦希德王朝馬拉喀什 |
時代 | 中世紀哲學家 |
地區 | 伊斯蘭哲學家 |
學派 | 亞里士多德主義 |
主要領域 | 伊斯蘭神學、哲學、伊斯蘭教法、醫學、天文學、物理學、語言學 |
著名思想 | 將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和伊斯蘭教義結合 |
伊本·魯世德支持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反對安薩里的神學理論,認為一切現象都遵從神創造的自然規律,而不是因神的意願而發生。他對西方哲學有重要的影響,被稱作「西歐世俗思想之父」。[2]他對亞里士多德思想和著作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3]
名稱
全名為阿布·瓦利德·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邁德·伊本·魯世德(阿拉伯語:أبو الوليد محمد بن احمد بن محمد بن احمد بن احمد بن رشد)。西方人多稱之為阿威羅伊、亞維侯(拉丁語:Averroes)。這是來自於伊本·魯世德(Ibn Rushd)的希伯來文譯名(Aben Rois)。其它形式的名字包括Averroës, Ibin-Ros-din, Filius Rosadis, Ibn-Rusid, Ben-Raxid, Den-Resched, Aben-Rassad, Adveroys, Avenroyth等。[4][5]
生平
伊本·魯世德出生於科爾多瓦(今屬於西班牙)的一個法官家庭。[6][7]祖父阿布·阿爾瓦利德·穆罕默德是穆拉比特王朝科爾多瓦的大法官。父親阿布·阿爾卡西姆·阿馬德在穆瓦希德王朝建立前任同一職務。[8]伊本魯世德早年學習了聖訓、語言學、法學和哲學理論。他曾受教於伊本·巴哲,學習了他的著作,又在西維爾學習醫學。[9]哲學學者伊本·圖費勒將他介紹給穆瓦希德哈里發,愛好哲學和科學的阿布·雅各布·優素福,以及醫學家伊本·蘇爾。[10]伊本·圖費勒也給伊本·魯世德提供了為柏拉圖的著作寫註釋的靈感。[11]
接下來伊本·魯世德撰寫了大量的哲學和科學著作。他的思想傾向於理性主義,不同於伊本·巴哲的神秘主義。[8]1160年,伊本·魯世德被任命為西維爾法官,後來又前往馬拉喀什(今屬於摩洛哥)的宮廷任職。[12]1195年,他書籍中的理性主義觀點觸怒了信奉正統伊斯蘭哲學的哈里發阿布·優素福·雅各布·阿爾曼蘇爾,以及當時的伊斯蘭教法學者。隨後他遭到流放,作品被焚毀。[12]1197年他回歸馬拉喀什宮廷,一年後在此去世。他被埋葬在科爾多瓦的家族墓地中。[13]
著作
伊本·魯世德三十一歲時寫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此後四十餘年間共完成著作八十餘部,其中哲學28部,醫學20部,律法8部,神學5部,文法4部。[8]另外,他還有大量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註解,包括對邏輯學、物理學和心理學的短評和對《物理學》《形而上學》等幾部書的長篇分析。他的註解是十二、十三世紀亞里士多德研究的基礎。[14]
伊本·魯世德本人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是《不一致的不一致性》(تهافت التهافت),書中他為亞里士多德哲學辯護,批判安薩里的《哲學家的不一致性》。在《宗教與哲學的調和》書中,他論證了哲學與神諭並不相互矛盾,二者都是得到真理的必要途徑。[8]
在十三世紀,伊本·魯世德的一些著作開始被譯為希伯來文。目前,他許多著作的阿拉伯語原本已經失傳,僅存拉丁文或希伯來文本。[15]
科學
伊本·魯世德寫過一本名為《醫藥通論》的醫學百科全書,在西方以拉丁文名字被稱為Colliget。他匯集整理了古希臘醫學家蓋倫的著作,並且為伊本·西那(阿維森納)《醫學全集》寫過註解。[16]
伊本·魯世德共有三部物理學著作。他將力定義為「改變物體運動狀態之作用的速率」,並且正確地指出:「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是根據抵抗此力的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而確定的」。伊本·魯世德發現,物體對於力的作用有一種固有的抵抗能力。[17]托馬斯·阿奎那繼承了他的這一觀點,隨後開普勒也採用了他的理論,並為此現象取名為「慣性」。[18]
伊本·魯世德的宇宙模型是地心的,其中行星沿嚴格同心圓軌道繞地球運行。他為太陽黑子和月球的顏色變化提出過解釋。他也研究了天球的本質及其運動。[19]
哲學
伊本·魯世德批判了法拉比將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混為一談的思想,認為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大為不同。[20]伊本·魯世德也排斥伊本·西那(阿維森納)的新柏拉圖主義。[6]他的著作使古希臘哲學在伊斯蘭世界得到進一步的推廣。[3]
在形而上學中,阿維森納認為事物的本質(essence)是先於其存在(existence)的,存在是一種非本質性(accidental)的附加屬性。伊本·魯世德不認同這一思想,而是堅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形式之下(substance)存在的實體(Ousia)是更加基礎的;存在與本質是同一種東西。[21][22][23]
伊本·魯世德為當時存在阿拉伯語譯本的大多數亞里士多德著作都寫了註解。這些註解分為三種:提要(jami)、解析(talkhis)和包括全文的詳盡分析(tafsir)。[24]伊本·魯世德無法找到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因此他轉而批註了柏拉圖的《理想國》。他推崇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的政治理論,認為理想的社會應是在一位哲學家國王統治下的絕對君主制社會。為達到此目標,統治者可以對人民進行壓迫,或是對音樂、詩歌進行審查。[25]伊本·魯世德進一步認為,儘管哲學是得到真理的必要途徑,但對一般人來說論辯比邏輯更加重要。一方面邏輯和哲學需要專門學習,另一方面論辯可以幫助宗教的傳播。[26]他為《理想國》補充了阿拉伯歷史上的事例,以證明其觀點。[27]
伊本·魯世德最重要的原創作品是《不一致的不一致性》。安薩里在《哲學家的不一致性》中,基於伊本·西那(阿維森納)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闡釋,認為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存在自相矛盾之處,並且與伊斯蘭相悖。伊本·魯世德既反駁了安薩里的論證,也指出伊本·西那的理論即存在問題。安薩里認為每個現象的發生,例如棉花接觸或便會燃燒,都是上帝的意志使然,而伊本·魯世德則認為是火而非上帝讓棉花燃燒。上帝創造了自然律,萬物依自然律而行。這影響了後代的歐洲理性主義。[28][29][30]
伊本·魯世德也認為,在伊斯蘭教法下,進行哲學思考是合理的,哲學與宗教之間本質上沒有矛盾。[31]
在伊本·魯世德的時代,亞里士多德幾乎已被西方學者所忘記,其著作的拉丁文本很多都已失傳。十三世紀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重回到了歐洲人的視野中,這與伊本·魯世德有着很大的關係。[3]伊本·魯世德對猶太教哲學有着長久的影響,吸收其思想的猶太哲學家包括邁蒙尼德等。[32]基督教學者,尤其是巴黎大學的哲學學者,如布拉班特的西格爾、托馬斯·阿奎那等,也吸收了他的思想。阿奎那對伊本·魯世德不稱其名而是稱為「註釋者」以示尊敬。[33]不過,伊本·魯世德在伊斯蘭哲學中影響則相對較小,並且受到很大爭議。[2]
法學
後世文學創作
相關人物
參考文獻
- ^ Spinoza o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The Averroistic Sources (PDF). [2016-06-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2-03).
- ^ 2.0 2.1 Averroës (Ibn Rushd) > By Individual Philosopher > Philosophy. Philosophybasics.com. [2012-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 ^ 3.0 3.1 3.2 Sonneborn, Liz. Averroes (Ibn Rushd): Muslim Scholar, Philosopher, and Physician of the Twelfth Century.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6: 89 [November 3, 2012]. ISBN 1404205144.
- ^ Robert Irwin (2006). Dangerous Knowledge: Orient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Overlook Press. ISBN 978-1-58567-835-8.
- ^ Ernest Renan, Averroès et l'Averroïsme: essai historique, 1882.
- ^ 6.0 6.1 (Leaman 2002,第27頁)
- ^ (Fakhry 2001,第1頁)
- ^ 8.0 8.1 8.2 8.3 Ahmad, Jamil, Averroes, Monthly Renaissance, September 1994, 4 (9) [200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 ^ H. Chad Hillier (2006). Averroes (Averroes) (1126–1198 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 Bynum, WF & Bynum, Helen (2006), Dictionary of Medical Biography,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2877-3
- ^ Seyyed Hossein Nasr and Oliver Leaman (1996),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p. 314, Routledge, ISBN 0-415-13159-6.
- ^ 12.0 12.1 Abdelwahid al-Marrakushi, al-Mojib fi Talkhis Akhbar al-Maghrib [The Pleasant Book in Summarizing the History of the Maghreb], pp. 150–151 (1224), King Saud University
- ^ Duignan, Brian. Medieval Philosophy: From 500 to 1500 Ce.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10: 102 [November 7, 2012]. ISBN 1615302441.
- ^ Richard C. Taylor. Richard C. Taylor; Peter Adamson , 編.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abic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81. ISBN 978-0521520690.
- ^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Anatoli, Jacob.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此句或之前多句包含來自
- ^ ملخص لأعمال ابن زهر وابن رشد الطبية. [2016-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 ^ IBN RUSHD: AVERROES PB - Urvoy. 1991-04-25 [2012-10-13].
- ^ Rushdī Rāshid; Régis Morelon.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Arabic Science. [2012-10-13].
- ^ Ibn Rushd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Iep.utm.edu. 2010-01-05 [2012-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 ^ (Fakhry 2001,第6頁)
- ^ Hyman, Arthur (編). Philosophy in the Middle Ages: The Christian, Islamic, and Jewish Traditions 3rd. Hackett Publishing Co. 2010: 285. ISBN 978-1-60384-208-2.
- ^ (Fakhry 2001,第8–9頁)
- ^ (Leaman 2002,第35頁)
- ^ McGinnis, Jon (編). Classical Arabic Philosophy: An Anthology of Sources. Hackett Pub Co Inc. 2007: 295. ISBN 978-0-87220-871-1.
- ^ Black, Antony. The History of 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2nd.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1: 122. ISBN 978-0-7486-3987-8.
- ^ Robert Pasnau. The Islamic Scholar Who Gave Us Modern Philosophy. Humanities. Nov–Dec 2011, 32 (6) [2016-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Fakhry 2001,第114頁)
- ^ Kadri, Sadakat. Heaven on Earth: A Journey Through Shari'a Law from the Deserts of Ancient Arabia .... macmillan. 2012: 118–9 [2016-06-09]. ISBN 97800995232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For al-Ghazali's argument see The Incoherence of the Philosophers. Translated by Michael E. Marmura. 2nd ed, Provo Utah, 2000, pp.116-7.
- ^ For Ibn Rushd's response, see Khalid, Muhammad A. ed. Medieval Islamic Philosophical Writings, Cambridge UK, 2005, p.162
- ^ Sarrió, Diego R. The Philosopher as the Heir of the Prophets: Averroes’s Islamic Rationalism. Al-Qanṭara. 2015, 36 (1): 45–68. ISSN 1988-2955. doi:10.3989/alqantara.2015.002. p.48
- ^ H-Net Reviews. H-net.org. [2012-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9).
- ^ A.C. Brown, Jonathan. Misquoting Muhammad: The Challenge and Choices of Interpreting the Prophet's Legacy.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14: 12. ISBN 978-1780744209.
Thomas Aquinas admitted relying heavily on Averroes to understand Aristotle.
- ^ Nyazee, The Distinguished Jurist's Primer, 2 vols. (Reading: Garnet Publishing 1994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