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樂鎮馬來語Pekan Lundu; 英語:Lundu Town) 是位於砂拉越古晉省的一個小,也是倫樂縣的縣城。

倫樂鎮
Pekan Lundu
Lundu Town
綽號:學邦, 允學, 永樂, 雲落
倫樂鎮在婆羅洲的位置
倫樂鎮
倫樂鎮
坐標:1°42′N 109°54′E / 1.7°N 109.9°E / 1.7; 109.9
國家 馬來西亞
州屬/省份/縣砂拉越州古晉省倫樂縣
地方政府倫樂縣議會 (Lundu District Council)
 [1]
海拔0.9 公尺(3 英尺)
人口(2009)
 • 總計約5,000人
 [2]
時區時區UTC+8
網站倫樂縣議會(馬來文)
倫樂縣公署(馬來文)

鎮名傳說

 
倫樂鎮地標
 
倫樂鎮上的大伯公廟
 
倫樂縣公署前的兩尊大炮

根據當地土著,在鎮上有條河,而河中有很多一種淡水魚叫做 「Ikan Lundu」,也就是鯰魚。所以此鎮就正名為倫樂,而河也被稱倫樂河(Sungai Lundu)。

以下是倫樂中文譯名的傳說:

  1. 由於海上經常會雲層飄來,而被倫樂鎮背向的加定山(Gading Mountain)攔住了去路,以至遮蓋了半座山,這景色就有如浮雲坐落在山上。早期定居在此的客家人就用客家話雲落來稱此地。
  2. 在倫樂鎮附近的華人義山,有一座建於光緒廿九年(1903年)的公墳墓碑上,刻有「永樂坡」三個字的地名。在客家話里永樂的讀音與「Lundu」有些相似。而這墳墓相信是屬於當時在19世紀50代,從印尼西加里曼丹遷移到倫樂的客家人。
  3. 學邦」也是其中倫樂中文的譯名。在鎮上的「雲山亭」大伯公廟正殿神龕上方掛着一個橫匾,匾上刻着「威鎮學邦」。這四個字意指着學邦,這地方獲得伯公神的庇護。
  4. 此外還有「允學」這個倫樂中文譯名的說法。早期,潮州人是倫樂鎮上的最大方言群。他們用鄉音把「Lundu」念成了「溫學」,而潮州話里「溫」與「允」是同音,所以倫樂就名為「允學」

歷史

鎮上有一座在1886年建的雲山亭大伯公廟,這證明了在19世紀中,已有華人到此地開店經商。
在歷史記載上,曾有一批13戶人家來自印尼三發松柏港的客家人,也就是今日的雙溪魯利(Sungai Pinyuh),遷移倫樂鎮對岸的丹絨布郎(Tanjung Purun)墾荒。他們都是蘭芳共和國的子民,因為在1850年至1854年遭荷蘭殖民軍攻擊,所以才逃亡到倫樂。這13戶人家分別是黃觀蘭、吳明德、陳蘭兆、林甲興、曾水清、朱銀祥、張四、李木華、彭亞星、余炳喜、林世、林德、魏祥、魏拉和王才生等[3]。同時,也有陸續的華工從古晉和中國來到倫樂栽種甘蜜與胡椒。在1880年布魯克王朝的憲報公佈中,倫樂有16家甘蜜與胡椒園,佔地有448英畝[4]。在20世紀60年代馬共戰爭時期,政府為了剿滅倫樂縣內的共產武裝份子,在倫樂鎮上建了一座小型機場,提供運輸機起降。但在多年以後,因為陸路交通日益完善,機場也被停止使用了。[5]

地理

倫樂鎮座落在河畔:倫樂河(Lundu River),而面臨加央河(Kayan River),背向加丁山。倫樂鎮附近有幾座鄉鎮與村落:三巴蒂甘榜(Kampung Sampadi),鴻武雁甘榜(Kampung Rambungan),畢阿越甘榜(Kampung Biawak),史東岸甘榜(Kampung Stunggang)等。

與附近城鎮的距離:

註釋

  1. ^ 伦乐县议会管网-伦乐县概况. 倫樂縣議會. 2010 [2011-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1). (馬來文)
  2. ^ 李君 倫樂縣誌(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國際時報. 2009年7月8日刊登 [2011年12月7日查閱](中文)
  3. ^ 倫樂大伯公新廟落成紀念特刊 - 87頁
  4. ^ 李君 倫樂縣誌(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國際時報. 2009年7月8日刊登 [2011年12月8日查閱]
  5. ^ 李君 倫樂縣誌(4)-交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國際時報. 2009年7月15日刊登 [2011年12月8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