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祖師


淨土宗十五祖
初祖
二祖
三祖
四祖
五祖
六祖
七祖
八祖
九祖
十祖
十一祖
十二祖
十三祖
十四祖
十五祖

淨土宗祖師,描述大乘佛教淨土崇拜漢傳佛教淨土宗及其海外衍生宗派的幾位祖師。

浙江天台僧在《樂邦文類》卷第三中立淨土六祖,慧遠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六人。其後宗曉弟子志磐在《佛祖統紀》中改立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七人。清代悟開在《蓮宗正傳》中增推蕅益省庵徹悟民國印光在《淨宗十二祖贊》中又改推截流為十祖。印光往生以後,其門人又推其為十三祖。這就是現在中國佛教界通行的「淨土十三祖」說。

祖師者始也,始立法為人之師表者。然而作為念佛法門的開創者,中國北方玄中寺曇鸞道綽未能列入。究其本源,給淨土宗排祖位的宗曉與志磐皆為浙江天台宗僧,所以在十三祖中,天台宗多達四人。由其他宗派的人來確立淨土祖師,評選者難免有個體的傾向性、宗派性;其次,佛教中心隨南宋遷都臨安府(今杭州),淨土宗祖師多是長江流域區域的僧人,沒有前後師承關係,標準的公正、繼承性就值得商榷;最後五代、唐後禪宗流行,念佛的目的都是為了以求開悟,作為即心即佛之方便。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150-250),南印度人,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偉大論師,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也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說明菩薩欲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轉法)有難行、易行二道。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毗跋致名為難行道;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由佛力住持入於大乘正定之聚名為易行道。這就是說,在無佛之世「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難得阿毗跋致,譬如在陸路步行時則苦,名為難行道。反之,乘着佛的本願力往生淨土,即依他力而得阿毗跋致,譬如在水路乘上船則樂,名為易行道。龍樹菩薩特別標舉的是信受彌陀本願他力救度的一心歸命稱名念佛行。他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因比,十方眾生但能「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必能當生進入必定成佛絕不退轉之地位。」

天親菩薩

天親菩薩(320-380),北印度人,與其兄無著同為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創始人。後來受兄長無著菩薩的教誨,開始弘揚大乘,造了超過百部的大乘論,並且修證到接近初地的十回向位。天親其所著《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是論《無量壽經》經義而造願生於安樂國的偈文。該論是古印度聖境唯一的淨土論述,由北魏菩提流支譯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之冠頭亦以:「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深深吐露其淨土信仰,故繼龍樹菩薩之後被推崇為淨土教之祖師。

曇鸞大師

淨土宗東土初祖玄中寺曇鸞大師(476-542),雁門人(山西代縣),家近五台山,常聞神跡靈異之事,10餘歲即登山出家。曇鸞擅長調心練氣,以醫術與神通,名滿魏都。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曇鸞在洛陽得授菩提流支所譯的《觀無量壽經》,此後在山西玄中寺致力於淨土理念的弘揚。他認為《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的十六觀想過於繁複,提出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方法,作為修行法門。認為即使是惡人,只要持誦阿彌陀佛也可以往生淨土。着有《調氣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往生論注》)、《略論安樂淨土義》、《贊阿彌陀佛偈》等。在《往生論注》中,他依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提出「二道二力說」,將修行佛法區分為依靠自力的難行道,與依靠他力的易行道。他認為在無佛之世,想要依循「唯是自力,無他力持」的難行道是難以成功的,只有倚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來修行,才是最穩妥也最容易的法門。曇鸞提這種堅持專稱佛號,憑藉他力往生的淨土法門,成為後世淨土宗的根基,下開道綽、善導一系。

道綽大師

淨土宗東土二祖河西道綽大師(562-645),并州文水人(山西省文水、交城之間),活動於南北朝末年到唐朝初年間的僧人。他安居在汶水石壁玄中寺時,因為閱讀寺中的碑文,了解曇鸞大師的生平及思想,大為欽服,於大業五年(609年)後開始專修淨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觀想禮拜,精勤不斷。並為信眾開講「觀無量壽經」約二百遍。道綽每日自己念佛,以七萬遍為限。他並廣勸道俗信眾稱念阿彌陀佛名,以麻豆等記數,後來他又教人穿木(木+患)子作數珠以為數法。於隋大業五年(608)著《安樂集》二卷,系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進而分判佛教為聖道門與淨土門,而勸人舍聖道門歸淨土門,在理論系統上確立了淨土宗的地位。淨土教理朗然獨照,方針不紊。道綽先將我們所處的時代,判定為末法時期。他認為,在末法時間,釋迦牟尼其他的教法(聖教門),皆難以成就。唯一穩妥可行的,就是淨土法門,經由念佛往生,得以解脫。道綽的說法,被後世淨土宗門人所接受,並以加以宣揚。

善導大師

淨土宗東土三祖光明善導大師(613—681),臨淄人(山東臨淄),10歲出家,見西方變相圖,大受感動,很早發願期生西方,為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641年跟隨玄中寺道綽學淨土宗,習觀無量壽經,徹悟,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超生死。」645年善導轉赴長安,在慈恩寺盛弘淨土法門,激發僧俗諸同修,虔誠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善導自修則「每入室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度人則「每逢人即演說淨土法門」,三十年如一日;言傳與身教並舉,以身作則,勉己勵人,專弘念佛法門,普度眾生共修淨土宗。善導念佛時,常有光明隨口而出,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681年示寂後,其弟子於長安立靈塔神禾原,後於塔旁創建香積寺唐高宗以師念佛 「口出光明,神異無比」,故賜額為「光明寺」,後人亦稱師為「光明和尚」。善導之著作,現存的世稱「五部九卷」:《觀經四帖疏》(《觀無量壽經疏》)四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贊》二卷、《往生禮讚》一卷、《般舟贊》一卷。其中的《觀經四帖疏》古今大德皆尊稱為「楷定疏」或「證定疏」,奉為金科玉律,敬如經典;印光贊言:「淨業行人之指南針」。 善導著作所透露對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總結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而其淨宗宗旨及思想:「善惡凡夫,得生報土,唯依本願,稱名念佛。」

法然大師

日本淨土宗開山祖師法然大師(1133-1212),通稱「黑谷上人」、「吉水上人」。諡號「圓光大師」等。法然生於美作(岡山縣),幼名勢至丸,9歲時喪父,13歲登比睿山出家。承安五年(1175)法然基於《觀經疏》散善義:「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之要義,偏依中國初唐善導大師,因此尊奉其為淨土宗高祖。直接向武士、庶民甚至女子傳播教義,關白九條兼實、後白河法皇等貴族也皈依門下。建久九年(1198)應兼實的請求撰寫有《選擇本願念佛集》。在其所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中:「思之,夫欲速離生死,有二種勝法。二種中可暫棄聖道門,選擇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則應於正雜二行中暫棄雜行而選擇歸於正行。欲行正行,則應於正助二業中,將助業放置一邊,而選擇專修正定之業。正定之業即稱念佛名。稱名念佛必得往生。因為是順佛本願故。」由稱名而往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叫「本願念佛」。認為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依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便能往生淨土。

親鸞大師

日本佛教淨土真宗初祖法然弟子親鸞大師(1173-1263),京都人,俗姓藤原。幼喪父母,9歲入青蓮院慈圓門下剃髮出家。建仁元年(1201)參拜京都的六角堂,有緣遇到法然。遂依法然為師,而致力於念佛他力門。建永二年(1207)因承元法難,親鸞被株連流放越後。元仁元年(1224),於常陸之稻田草庵着《教行信證》六卷,主張「絕對他力」。親鸞認為《大無量壽經》的教義、念佛行為、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往生於極樂淨土的證果,都是阿彌陀佛回向念佛人的。信仰阿彌陀佛並且口唱「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於淨土而成佛。唯憑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以及觀經中的觀點,即使五逆十惡之人,在臨命終時只要對彌陀淨土有足夠的信心願望也能往生。1262年去世,諡見真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