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4年6月12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5月13日) |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是北京大學於2001年9月20日啟動的以老校長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學改革計劃。元培學院和以前的元培計劃實驗班是元培計劃的產物。北京大學在選課、選擇專業和提供導師等方面對於元培學院給予了特別的關照。
歷史
- 2001年,在入校新生中通過再次選拔錄取了第一屆學生。
- 2002年,首次在高考中以院系名義招生。
- 2005年,第一屆學生畢業。
- 2007年,元培學院正式成立。
學分制和彈性學制
元培計劃實驗班實行學分制和更為靈活的彈性學制。其基礎是在元培計劃特有的各個專業教學計劃框架內由導師指導學生進行自由選課。學生完成公共基礎課、通選課及相關專業課的學習、修滿規定的學分後,即可畢業,並獲得所學專業的學士學位證書。其學習年限可在三至六年內靈活掌握。
自由選擇專業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元培計劃實驗班學生原則上可自由選擇專業。學生進校時只按文、理分類,不分專業。低年級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在他們對北大的學科狀況、專業設置、培養目標等有了進一步了解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於第二學期末提出專業選擇意向(可跨類,暫不包括外語類各專業、考古專業和醫學類各專業),一般在第三學期末最後確定專業。但每個學生修讀專業的最後確定還必須考慮相關專業教育資源及學生本人的綜合條件。
實踐過程中,專業的自由選擇程度的確很高,例如據官方統計,04級學生專業第一志願滿意度達99%以上,但亦有人認為這是有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學生的工作,使其「知難而退」的結果。從05級的情況來看,一些熱門專業出現了人數過多的情況,導致有少數大一選課或者成績情況不理想的同學暫時未能進入想學的專業。
導師制
導師制是實施「元培計劃」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導師工作是引導和培養學生按照新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方案,造就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的一流本科畢業生。「元培」的導師是來自學校各院系推薦上來校長親自禮聘的資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學經驗和對學生有指導經驗的中青年教師。現有導師34名。
理念
按照官方的介紹,元培計劃「貫徹『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辦學方針」,「實踐本科階段低年級通識和基礎教育、高年級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元培計劃有一個靈活的選課體制,允許同學在全校範圍內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在探索中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專業方向的同時可以涉獵感興趣的其他內容。這更是一種對學生選擇能力的錘鍊。元培計劃所作的一切都是為北大未來的教學改革作的一種嘗試。
評價
有些人從一些流傳於外部的文章得出結論,多數學生,對參加這個計劃感到後悔,學校官方宣傳的元培計劃的優勢完全沒有體現。在實際運行中,遇到了種種的困難,許多人都承認,這是一個試驗計劃。
但是,也有相當部分的人認為,元培計劃實驗班經過了五年的實踐,不斷完善,已經相對成熟了。大多數元培計劃的學生都認為,他們在元培學會了選擇,如果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仍會選擇元培。
元培計劃實驗班從2001年開始招生。實驗班一經推出,迅速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學生和家長通過切身感受對元培計劃越來越歡迎。2002年以後元培計劃實驗班直接從高考學生中招生。幾年來,歷屆學生的平均錄取成績一年比一年高。2003級140名新生中,有8位文、理科省級高考總分第一名, 6位國家級學科競賽一等獎得主,其中一位獲得國際奧賽金牌。2004年,有10位文、理科省級高考總分第一名考入元培計劃實驗班,成為北京大學當年錄取省級高考總分第一名最多的院系級教學單位;有20名全國學科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其中有3名化學國際競賽金牌得主選擇了元培計劃實驗班。2005年實驗班招生156人,其中有17位(文科9位、理科8位)省級高考總分第一名。 2006年實驗班招生178人,其中有12位省級高考總分第一名。(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和北京大學宣傳中的傾向性引導有關。)
去向
首屆元培班學生的畢業去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教育改革的收效。據統計,在今年72名畢業生中(含結業1人),18人前往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著名學府攻讀更高學位,29人被保送或考取國內大學研究生(4人跨專業保送),繼續深造的比例高達65.3%,參加工作的學生則受到北大方正、惠普、聯合利華、南方報業等知名公司的歡迎。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元培社區* 一篇關於元培的批評性文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