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亞歷史
厄立特里亞是一個古老的名字,與古希臘的Erythraia,Ἐρυθραία有關,來源於拉丁文的Erythræa。這個名字與紅海有關,因為那時被稱為「the Erythræan Sea」,來自於希臘語「紅」的意思。意大利在19世紀於阿斯馬拉附近建立了厄爾特里亞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厄立特里亞被併入埃塞俄比亞。1991年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Eritrean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擊敗埃塞俄比亞政府軍,於1993年5月24日宣佈獨立。
史前
1999年,由厄立特里亞,加拿大,美國,荷蘭和法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厄立特里亞研究項目組發現,在祖拉南灣馬薩瓦沿紅海海岸附近,用石和黑曜石工具的使用可追溯超過125000年前(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這些工具被認為由早期人類用來收穫蛤、牡蠣等海洋生物資源。 此外,它被認為在達納基勒窪地的厄立特里亞部分中是在人類進化的主要參與者,並可能「記載整個直立人到現代人類的進化過渡」。
早期歷史
厄立特里亞歷史是非洲大陸上最古老文明的搖籃之一,和曾經一度統一的埃塞俄比亞與埃及和蘇丹,開創了非洲古代文明。
約公元前8世紀,在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北部,一個被稱為Dʿmt的王國成立。
阿克蘇姆王國
在公元1世紀,一個可以證實並且具有強大國力的王國是在今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北部的阿克蘇姆王國。
中世紀歷史
在公元7世紀興起的伊斯蘭教影響下,阿克蘇姆的國力開始下降,王國開始顯得孤立。
該地的伊斯蘭化始於1557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大帝派兵佔領馬薩瓦港,後將這一地區交給下屬的埃及總督管理,奧斯曼帝國在北部沿海地區保持了近三百年的統治。
同時中南部在阿比西尼亞的地方藩屬梅德利巴赫里(Medri Bahri)的管轄下,保持着埃塞俄比亞正教文化傳統,梅德利巴赫里在提格雷尼亞語中的含義是「海洋之地」。
意大利殖民
意大利佔領馬薩瓦和殖民活動
現今厄立特里亞的邊界是在瓜分非洲時期建立。在1869年或1870年,當時統治吉布提附近地區的拉海達酋長將環阿薩布海灣出售給意大利人拉斐爾·魯巴蒂諾的船運公司。[1]這一地區沿着新竣工蘇伊士運河所建立的航道,成為一個裝煤站。這裏曾經是奧斯曼帝國中以埃及為中心的哈貝什省的一部分。[2]第一波意大利移民於1880年抵達。
厄立特里亞其餘的地區在埃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時為意大利所佔領,並在1889年《武恰萊條約》後成為意大利的殖民地。
殖民地的發展
行政中心阿斯馬拉由大量意大利社團殖民。整個城市具有意大利特徵。法西斯意大利兼併埃塞俄比亞後,還將一些提格利尼亞人地區劃入厄立特里亞。
英國管理和聯邦制
1941年英軍佔領整個意屬東非,開始管理厄立特里亞,作為戰爭賠償拆除了一部分基礎設施運往其他英國殖民地,對於厄立特里亞的前途英國提出按宗教分治,分別併入蘇丹和埃塞俄比亞,但未能被蘇聯等國支持,最後在美國等國的支持下,親埃塞俄比亞的勢力戰勝了穆斯林獨立派。
獨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聯合國的同意之下,1952年與埃塞俄比亞共同組成聯邦。厄立特里亞組成地方政府。
1958年,逃亡國外的一部分原厄聯邦政府官員成立了「厄立特里亞解放運動」。
1961年後,厄立特里亞人民先後成立了厄立特里亞解放陣線(厄解陣)、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等反對埃塞俄比亞統治的組織,以武力爭取厄立特里亞脫離埃塞俄比亞。
1962年,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強制取消聯邦制,將厄立特里亞合併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由於1962年的強行兼併,獨立戰爭規模急劇擴大。
「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在1970年代自「厄立特里亞解放陣線」分裂出來,逐漸取代後者成為埃塞俄比亞境內的主要厄立特里亞叛軍。
20世紀90年代起
1991年5月,厄人陣與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並肩作戰,推翻門格斯圖政權,解放厄立特里亞全境,成立厄立特里亞臨時政府。隨即同埃塞俄比亞過渡政府達成協議,厄立特里亞於兩年內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厄立特里亞的獨立問題。
過渡時期的厄立特里亞
1993年4月23~25日,厄立特里亞在聯合國的斡旋與監督之下舉行了公民投票,結果以99.8%贊成通過脫離埃塞俄比亞,並於同年5月24日宣佈獨立。
持續邊境衝突
1993年,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擔任總統至今。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持續發生邊境衝突,即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戰爭。
2010年代起,雖然雙方和解,但地區局勢又因厄立特里亞捲入提格雷戰爭而惡化。
參考資料
- ^ "Assab" in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th ed, Vol. 2. 1911. Hosted at Wikisource.
- ^ "Egypt" in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th ed.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