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培公以字行,清初官員,湖北荊門人,圖海身邊的重要幕僚三藩之變中,協助招降王輔臣,曾任登萊青道道尹,卒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年七十。

生平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耿精忠等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征討王輔臣。圖海統領大軍進至潼關時,周培公上《平涼策》,因此被招為幕僚。周培公進謀曰:「關陝天下之脊也,吳逆(三桂)不從川據陝而戀棧常岳間,誠出下策。今輔臣舉足輕重,實系天下安危。雖因一時激變通吳、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國恩,猶盲之不忘乎視,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諭之,必復降。」《清史稿》也清楚地記載了周培公「說降」之事。周培公之言正符合康熙在西部戰場的策略: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清軍攻下平涼咽喉虎山墩後,堅不可摧的平涼城已置於清軍炮火之下。這時,在王輔臣部下任總兵官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得知自己的同鄉周培公在圖海大將軍帳下做幕僚,於是願做內應,勸降王輔臣。圖海最終沒費一箭一彈,降服王輔臣。

康熙十五年,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青道道尹,並在周培公要求下對其父母予以加封,朝廷隨即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贈為朝列大夫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賦閒在家的周培公聞訊後寫平叛「條呈」。

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卒於家中。

文學作品中的周培公

周培公的文學形象主要出現在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中。小說中的康熙帝少年時代之良師益友——虛構角色伍次友向納蘭明珠推薦其進京尋求功名。然周耿直,不屑曲於權貴而望殿試入朝參政。終因試中未避諱康熙之名「玄」字而被趕出考場,卻在流落街頭時得康熙偶然發現並舉任,成為康熙身邊最重要的謀臣,在三藩之亂中擔任撫遠大將軍立下諸多功勳。最終康熙因滿臣不滿其鋒芒太露恐成第二個吳三桂,不得已才將周調往盛京擔任提督,多年後因病身故而獲康熙停朝守靈一晚以茲紀念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