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6月16日) |
周敦頤(1017年—1073年7月24日),原名敦實,字茂叔,後避宋英宗諱,改名敦頤,號濂溪,學者稱濂溪先生。[1][2] 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官員、學者,是北宋宋明理學理論基礎的創始人之一。[1]
周敦頤 | |
---|---|
出生 | 周敦實 1017年 |
逝世 | 1073年7月24日 |
知名作品 | 《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 |
配偶 | 元配 陸氏(陸參之女) 繼室 蒲氏(蒲宗孟之妹) |
兒女 | 長子 周壽(母陸氏) 次子 周燾(母蒲氏) |
父母 | 周輔成 鄭氏(鄭燦之女、鄭向之妹) |
親屬 | 姐 周季淳 異母兄 周礪 異父兄 盧敦文 妹周敦穎 (黃中庸妻) |
時代 | 北宋 |
地區 | 中國 |
學派 | 宋明理學 |
主要領域 | 哲學、自然科學、道學 |
生平
周敦頤年幼喪父,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8歲時,母親帶他投靠衡陽舅父鄭向,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周敦頤隨其母到京師開封。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周敦頤同母隨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鎮江市丹徒區)。鄭向見他聰穎好學,便栽培他唸書,敦頤知識廣泛,博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成一家之言。由於任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學士的舅舅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修水)的主簿,後調任到南安軍擔任司理參軍。
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大理寺丞程珦在南安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敦頤為師受業。後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後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周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
熙寧六年六月初七(1073年7月24日)病逝,死後神宗賜諡「元」,人稱「元公」。弟子程顥、程頤繼承和完善了他的思想。後來經過南宋著名學者朱熹進一步的探討,歸納為程朱理學。是孔子、孟子之後儒學最重要的發展,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影響深遠。《宋元學案》中對於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儒輩出,聖學大昌。」《宋史·道學傳》:「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
著作
1072年,在江西廬山蓮花洞創辦了濂溪書院,並自號「濂溪先生」。著名散文作品《愛蓮說》作於此時,表明了敦頤對蓮花的讚賞。是為千古名句。
“ |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 |
周敦頤的主要著作是《通書》、《太極圖說》。其著作《太極圖說》,提出宇宙生成論體系,繼承了《易傳》和部分道家、道教、禪門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用圖形以資推演,可達雅俗共享之效,融會三教於儒家。
敦頤首次將「無極」一詞引入儒家理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4]。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朱熹盛推《太極圖說》,陸象山則不認同《太極圖說》中「無極」的概念。[2]
而後世有論者如毛奇齡等謂此圖實出於道教,清初黃宗炎在《太極圖說辨》中便說:「圖學從來,出於圖南(陳希夷)。」不過希夷乃是假《易》理而論仙道[來源請求]。史[哪個/哪些?]載希夷曾將「無極圖」傳給种放,种放以傳穆修,後穆修將「太極圖」傳敦頤。周敦頤與道教關係深遠,亦精研禪理,故此圖說亦有道教與釋教的影子。
後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知名作家魯迅(周樹人)與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中華民國內政部警務委員周代殷均為周敦頤後人。[5]
圖集
-
周敦頤像,載於《晩笑堂竹莊畫傳》
-
周濂溪先生,《歷代名臣像解》
-
《至聖先賢半身像》,周敦頤
-
周茂叔愛蓮圖
-
周敦頤像
-
周敦頤塑像
-
盧山白鹿洞書院周敦頤銅像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黃崇修:〈周敦頤《太極圖說》定靜工夫新詮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張祥龍:〈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易》象數及西方有關學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見
北宋五子 |
---|
周敦頤 · 邵雍 · 張載 · 程顥 · 程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