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從1933年至1948年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的一個東北系中央化軍級部隊。[1]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33年2月15日-1948年11月1日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部門 國民革命軍
種類軍隊
規模第106師、第108師、第116師、第119師、第129師、第130師、騎兵第2師、第112師、第90師、暫編第30師
駐軍/總部熱河省平泉縣、北平特別市、遼寧省瀋陽市
參與戰役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投降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萬福麟周福成

抗戰前

1933年2月15日,國民政府為抗擊日軍侵略中華民國華北地區之熱河省,以第一〇六師、第一〇八師、第一一六師、第一一九師、第一二九師、第一三〇師、騎兵第二師等7個師在熱河省平泉縣組建第五十三軍,軍長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總參議、第四軍團總指揮萬福麟中將〔字壽山、1880年生、吉林省農安人、行伍出身〕兼任,受第四軍團總指揮部節制。同年3月,第一一二師調入第五十三軍序列。本軍成立之初,先於熱東之陽、凌源地區抗擊日軍,所屬第一二九師、第一三〇師潰敗後,退守界嶺口,後撤往灤河以西休整。4月,第一一二師調歸第六軍團直轄。長城抗戰結束後駐軍北平,第一〇六師調歸軍分會直轄。1934年2月,第一一六師、第一二九師調往豫鄂皖邊區與共黨叛軍作戰,第一〇八師調歸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軍序列。1935年6月,第五十三軍移駐保定,留第一一六師負責北平城防。9月,騎兵第二師調歸騎兵軍整編。 1935年11月26日,兼軍長萬福麟上將調任冀察綏靖公署副主任,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冀察綏靖公署節制。1937年6月,第五十三軍所屬部隊按調整師編制整編,保留第一一六師、第一三〇師番號,撤銷第一一九師、第一二九師番號,另調第九十一師加入序列。

中日八年戰爭

1937年7月,對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奉命擔負平漢沿線之守備。1937年8月23日,兼軍長萬福麟上將調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節制。保定會戰失利後,奉命掩護第2集團軍主力後撤,繼而撤往河南省輝縣休整。 1937年10月30日,兼軍長萬福麟上將調任第二十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部節制。1938年1月,奉命反攻湯陰,惜遭當面優勢日軍反撲,敗退入,分駐晉城高平陵川。 1938年3月28日,兼軍長萬福麟上將調任第二十六軍團長,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第二十六軍團部節制。5月返豫,擔負黃河河防。6月移駐湖北麻城黃陂,繼又改駐陽新。7月改受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節制。同時第九十一師調歸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五軍序列。9月,本軍參加武漢會戰,於陽新地區抗擊日軍近一個月,因損失過重撤往湖南沅陵整補。

二戰後與全國總動員勘平叛亂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本軍入越南,於河內接受日本駐軍投降。1946年3月,法軍為重佔越南,於越南海防強行登陸,遭第五十三軍第一三〇師反擊,狼狽而逃。

1946年6月,第五十三軍奉調回國,海運華北參與剿匪,改受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部節制。第五十三軍抵達秦皇島後,先後解除徐水保定之圍。8月改受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節制,奉命打通遼寧熱河河北三省之交通線。9月佔據密雲後,復歸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部節制,奉命打通平綏交通線。10月,本軍分駐保定徐水固安沿線,擔負護路之責。1947年3月改受保定綏靖公署〔原第十一戰區改稱〕節制。在華北作戰期間參加過進攻張家口戰役、易滿戰役、姚村戰役。在易滿戰役中第130師第388團被殲,少將團長佟道被俘。

1947年6月開赴東北,解四平本溪之圍。1947年8月,本軍移駐開原,同時增編暫編第三十師。1947年9月,陳誠組建四個兵團,採取固定防區,重點防禦的方針。以第五十三軍為基幹,並新建暫編第30師(以3個保安團為基幹),及東北守備第一總隊、東北守備第二總隊、加上第五十二軍、騎兵第一軍、暫編第55師、暫編第58師等編組為東北第三兵團。軍長周福成中將升任第三兵團司令官,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第三兵團司令官周福成,副司令覃異之、參謀長蔣希斌

1947年東北秋季攻勢,於10月間先後在威遠保昌圖地區受創:

  • 第116師在鐵嶺縣北威遠堡門覆沒,師長劉潤川、副師長張紹賢、參謀長吳和聲被俘。《國民革命軍戰史》記載:「位於威遠堡之第116師,倉促應戰,損失慘重。」
  • 位於貂皮屯的第130師,《國民革命軍戰史》記載:「亦同時受攻擊,該師第390團於1日10時頃,到達紅花甸,復陷重圍。」

周福成集中第五十三軍直屬部隊、暫編第30師全部、第130師(欠第390團)共計5個步兵團的兵力守備新開原,經過三晝夜激戰,終於擊退東北野戰軍的進攻。

1948年1月,第三兵團改稱第八兵團,只轄五十三軍,原所屬騎兵整編為騎兵司令部,暫編師、保安隊已經補充編入各軍。第五十二軍也調出。軍部駐鐵嶺城內中央街后街的興農合作社院內。2月暫編第三十師改稱第一一六師,以軍參謀長劉德裕為師長,另行編建暫編第三十師,師長仍為張儒彬。

東北局社會部派人做副軍長趙鎮藩與第130師師長王理寰的聯絡工作。1948年2月解放軍解放開原時俘虜了一批國民黨的軍官,拘押在開原縣公安局,其中,曾任安東保安第二支隊司令的孫靖波和趙國屏有親屬關係。中共東北局城工部開原站站長程光烈就積極做孫靖波的工作,談妥後派他到鐵嶺去找趙國屏,並同當地中共地下組織取得了聯繫。不久,趙國屏帶來口信,表示在適當時機起義。1948年5月初,在開原戰鬥中被俘虜的第116師師長劉潤川、副師長張紹賢、第390團團長傅廣恩,經開原站程光烈做工作後,由解放區釋放回到鐵嶺與王理寰見了面,把呂正操的親筆信當面給了王理寰:

「近聞師次黃龍(開原古稱),整軍銀州(鐵嶺古稱),遙為欽佩。講武(東北講武堂)同學,星散各地,均乏聯繫。監督漢公(指張學良)身在囹圄,安危莫保;西安義舉,吾儕當不忘其苦衷。東北淪陷,家鄉塗炭,十幾年來無人挽救。日寇降後,方期重見天日。不料內戰又興,荼毒生靈。是非進止,早在洞鑒。兄舉足輕重,蹺希以待。

弟呂正操鞠躬×月×日

其他同學請代致意,又及。」

地下工作人員王佩青(化名冷太太)和王理寰接頭,進一步鼓勵王理寰。從此,王佩青等在王理寰的掩護下做策反和情報工作。1948年6月,中共東北局社會部從哈爾濱派趙國屏的同鄉、同學、遠房表妹李書城(女,又名李述笥,丈夫曾經為共產國際做情報工作犧牲,其本人做地下交通員),帶着呂正操、於毅夫的親筆信來鐵嶺與第53軍副軍長趙國屏會面。李書城以中共名義提出起義條件:保持原編制,保證官兵人身安全和個人財產不受侵犯,與解放軍平等待遇。在與解放軍作戰時,戰場上讓路,可以按起義看待。具體事宜,可派人與東北局社會部開原站聯繫。趙國屏讓李書城轉告上級:「我早就有這樣的打算,你來得正好,不然我還想派人找你們吶!不過軍長周福成非常愚忠,無法爭取。現在我是副軍長。第53軍4個師長,其中張儒彬(暫編第30師)、毛芝荃(東北第二守備總隊少將總隊長)兩師長都是我當師長時期的團長,平時相處甚好,跟我行動是沒有問題的;第116師師長劉德裕,雖然和周軍長是親戚,但他是看風頭的人,由於利害關切,爭取他也不會有多大問題,我雖然做不到全軍整體行動,但是爭取部分起義是沒有問題的。只有第130師師長王理寰,平日關係不甚好,沒有把握。請你向各師直接打入,我在內部盡力而為。我們要不斷地保持聯繫,積極做好準備工作。假如我當了軍長,立即開始行動。但對於第53軍以外的其他部隊,素乏往來,關係不夠,無法提供情況。」趙國屏還說:「起義,我早晚是要干的,而且要整個干,不零干!」

1948年10月初遼瀋會戰,第53軍軍部隨第8兵團司令部由鐵嶺撤到瀋陽市內駐大北門朝陽街的魁畲祥商店,屬下130師、暫編30師、116師(第346團留駐鐵嶺)先後撤駐瀋陽。1948年10月20日遵照軍委指示精神,東總第十二縱及5個獨立師從長春圍城前線星夜南進至營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區堵塞(瀋陽)敵人退路。10月25日,第十二縱隊剛到達鐵嶺附近,就接到東總電令,要該縱留1個師圍殲鐵嶺之敵,主力繼續南進。十二縱當即決定第36師留下打鐵嶺,要他們殲滅守敵後繼續南進。1948年10月26日留守鐵嶺的第346團(團長丁占鰲兼城防司令)約2000人,還有開原逃敵和鐵嶺縣保安大隊共800餘人被東野十二縱36師包圍,27日17時開始進攻,共殲敵2800餘人,其中俘團長丁占鰲(丁贊堯)、縣長孫精波及以下人員2200餘人,繳獲步槍1978支,衝鋒鎗118支,輕重機槍109挺,六〇炮52門,子彈30萬發,馬54匹,汽車20輛。10月28日東總連發兩電,在第五十二軍搶佔營口背景下,令十二縱不管鐵嶺之敵是否消滅,迅速向渾河鐵路橋及瀋陽以南急進,截斷沈敵南逃的退路,力爭就地殲滅。遵照東總指示,十二縱率34師、35師分兩路齊頭並進,直插沈南。28日下午17時許,行至瀋陽北新城堡一帶時,十二縱偵察隊與第34師前衛警戒分隊同時發現從鐵嶺逃出來的第116師師直及其兩個團和東北守備第一總隊在鐵甲列車掩護下沿鐵路線附近向瀋陽撤逃,正處於十二縱兩路行軍縱隊之間。十二縱幾名領導下決心殲滅此敵,當即令第35師派出1個團位於瀋北東崗子車站(哈大鐵路蒲河橋北)佔領有利地形,以防敵南逃和沈敵北援,第35師在師長王奎先、政委栗在山的指揮下,從東向西接敵。第34師在代師長職務的縱隊副參謀長王亢(師長溫玉成因病在後方休養)、政委譚友林指揮下,從西向東靠進,採取兩面夾擊的部署撲向敵人。解放軍2個師動作迅速、勇猛,加之天色已晚視度不良,第116師等部被分割追殲,第35師殲滅了第116師直屬隊,俘敵一部,另一部敵人逃至瀋陽西北的五家子(今興隆台街道)、小營子(今尹家街道西北)、全勝堡(今財落街道以西)一帶,被第34師包圍,於29日晨展開圍殲,敵依仗鐵甲列車掩護企圖打開一條逃路。第34師首次與鐵甲列車作戰,缺乏打鐵甲列車的手段和經驗,第102團3營機槍連戰士楊寶勝隱蔽、敏捷地跳上鐵甲列車,揭開天窗投進手榴彈,車毀敵亡,創步兵打鐵甲列車的範例,戰後,被記特等功並獲戰鬥英雄稱號。此戰殲第116師(欠第346團))2個團和東北守備第1總隊一部,俘少將總隊長彭定一(頭部負傷)以下4000餘人。十二縱及打掃戰場就繼續分兩路繞經沈西(今于洪區)向沈南強行軍。右路按34師、縱直、36師順序,左路為第35師。當35師越過北寧鐵路,10月30日凌晨3時30分到達黑林子村(今大興街道西北)以南的公路時,與從新民縣潰逃下來的保安第9團遭遇,敵俘供稱,附近大興屯(今大興街道以西的大興村)駐有從新民、巨流河撤下來的第五十三軍第130師309團和第四十九軍第79師第236團的1個營。十二縱指定由第35師師長王奎先指揮第103團攻殲大興屯,俘團長靳有容以下2800餘久,繳獲戰防炮4門、重迫擊炮2門、輕重機槍30餘挺、步馬槍1200支、軍馬50餘匹。10月31日凌晨十二縱抵達沈南的渾河右岸,涉水過河,上午九時進至蘇家屯以南地域,第36師也抵達渾河右岸。

1948年11月1日,殘部由副軍長趙鎮藩少將率領向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投降。第130師師長王理寰率部起義。

隸屬情況

  • 第四軍團〔1933年2月-4月〕
  • 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1933年4月-1935年11月〕
  • 冀察綏靖公署〔1935年11月-1937年8月〕
  • 第一集團軍〔1937年8月-1937年10月〕
  • 第二十集團軍〔1937年10月-1938年3月〕
  • 第二十六軍團〔1938年3月-7月〕
  • 第九戰區〔1938年7月-1940年7月〕
  • 第二十集團軍〔1940年7月-1946年6月〕
  • 第三十四集團軍〔1946年6月-1946年8月〕
  • 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1946年8月-9月〕
  • 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部〔1946年9月-1947年3月〕
  • 保定綏靖公署〔1947年3月-9月〕
  • 第三兵團〔1947年9月-1948年1月〕
  • 第八兵團〔1948年1月-11月1日〕

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

1933年2月,東北軍整編,組建第53軍。

西安事變後,1937年5月中旬東北軍整編,撤銷第119、第129師,轄:

七七事變後,隸屬第一戰區。1938年在豫中歸第1集團軍、第20集團軍(1937年10月-1938年3月)、第26集團軍(1938年3月-1938年7月)。1938年5月參加武漢會戰。1938年7月改隸第九戰區,第91師改隸第八十五軍。1938年12月時:

1939年至1943年春駐湖南、鄂西。調雲南編入中國遠征軍。1945年春:

抗戰勝利後,赴越南受降。1946年4月下旬,由河內回廣州。1946年6月中旬,海運秦皇島,1946年9月隸屬第十一戰區/保定綏靖公署,榮譽第2師改稱為第67師。

1947年9月轉隸東北戰場第3兵團,第67師脫離與該軍的建制關係,

  • 第116師,劉潤川師長、副師長張紹賢,參謀長吳和聲。1947年10月1日至2日在開原縣以北的威遠堡門被殲,師長劉潤川、副師長張紹賢均被俘。以整編第1縱隊為基礎重建第116師,軍參謀長劉德裕任師長。副師長毛芝荃、參謀長馬佩生
  • 第130師,王理寰任師長,副師長夏時、參謀長谷振寰
  • 暫編第30師,師長張儒彬,副師長王冠英、參謀長韓子玉。1948年9月改番號為第270師。
  • 東北守備第一總隊(對外稱第171師),總隊長彭定一
  • 東北守備第二總隊(對外稱第177師):1947年10月以第二縱隊整訓補充後,番號為「東北守備第二總隊」,以第130師副師長毛芝荃為少將總隊長。1948年10月初退到瀋陽城區駐南五馬路。擔任鐵西區和于洪區一帶的防務。1948年11月1日上午九時左右,毛芝荃派來一輛吉普車,要接東野二縱五師十四團政治處主任王佐邦帶着三名股長以及幾名戰士作為解放軍代表到達五馬路的一幢樓上,與總隊長毛芝荃、副總隊長佟道和參謀長胡大謨談判。最後東北第二守備總隊被定性為「火線投誠」。第三團團長關慶厚,駐守瀋陽冶煉廠,和中共的地下工作關係李極棟(化名白棟)取得了聯繫。

1948年1月隸屬第8兵團。1948年11月2日在瀋陽投誠。

歷任副軍長

歷任參謀長

殉職將官

  • 趙紹宗,1907年生,河北省保定人,東北講武六期步科,第116師師長,1940年4月16日,病逝於湖北岳陽
  • 朱鴻勳,1899年生,吉林省農安人,東北講武六期步科,第五十三軍副軍長兼第130師師長,1940年10月29日,於華容陣亡,追贈中將。

註釋

  1. ^ 1936年4月8日軍事委員會決定取消該軍番號,保留第九十一師,仍以馮佔海為師長,隸屬萬福麟的第五十三軍,時該師轄王錫山趙文質趙維斌3個旅。

參考文獻

  1. ^ 戚厚傑:《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ISBN 720202814X
  2. ^ 平山著. 八路军抗战史.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5.08: 112. ISBN 7-218-01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