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服務中心
大學生服務中心(德語:Studentenwerk,在巴登-符騰堡、柏林、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普法爾茨、圖林根和漢堡稱作Studierendenwerk)是德國專門負責大學生社會、經濟和文化利益需求的機構。其創立早期只是學生性質的自助服務組織,如今已由各聯邦州正式依法設立,並且大多屬於公法機構。
目前,德國共有58家大學生服務中心,由各聯邦州劃定它們應負責的高校及城市範圍。各服務中心的規模相差懸殊,僱員人數從11人到790人不等,服務覆蓋的學生數也由1,300到125,000人不等。各地的大學生服務中心由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Deutsches Studentenwerk,DSW)統一管轄。
歷史
最早的大學生服務中心成立於一戰之後。因戰爭和通貨膨脹,很多大學生一貧如洗,無錢支付學業。1921年7月,各地的學生自助組織和學術幫扶機構,在埃爾朗根舉行的第四屆德國學生大會上,合併成立了註冊組織——德國學生團體經濟幫扶組織(Wirtschaftshilfe der Deutschen Studentenschaft e.V.)。在隨後十年的政局變更中,學生自助組織和學術幫扶機構間的分歧日益加深,其結果是在1929年,此註冊組織更名為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Deutsches Studentenwerk e. V.,縮寫:DSW)。
隨着納粹德國的興起,1933年之後,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以帝國大學生服務中心(Reichsstudentenwerk)之名成為一家直屬帝國中央的公法機構,隸屬於新成立的帝國大學生領導體系,一切行動服從納粹德國的政治綱領;而各地方的大學生服務中心則降級為聽命於上級的分支機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帝國大學生服務中心隨之瓦解。在聯邦德國,各地區的大學生服務中心大多以註冊組織或基金會的形式紛紛重建。1950年,各地大學生服務中心重新成立了一個上層聯盟,並於1956年冠以舊名「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Deutsches Studentenwerk e. V.)」。從1957年起,根據洪內夫模式(《聯邦教育促進法》的前身),大學生服務中心被委託負責推進全面的學生學業資助計劃;同時從1960年起,學生宿舍陸續興建。因為這兩項事務越來越需要大量來自社會各界的投資,大學生服務中心漸漸失去了作為學生自助服務組織的角色。當時的德國學生團體聯合會和聯邦德國校長聯席會議聯名要求(重新)加強學生團體和各高校對大學生服務中心的管理。不過,隨着70年代初《聯邦教育促進法》助學金(BAföG)的引入,大學生服務中心仍幾乎成為一家公法管轄下的機構。
前民主德國沒有大學生服務中心。食堂和宿舍代之由高校自行管理。兩德統一之後,東德地區便以西德為參照,重建了大學生服務中心,並同為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成員。在這批新機構的成立中,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一度致力於為大學生爭取更大的發言權。因此,在東德地區大學生服務中心的管理委員會裏,學生通常可佔到委員席位的半數。
職責
當今,大學生服務中心的實際工作範圍主要涵蓋了:
- 學生宿舍運營和管理;
- 根據《聯邦教育促進法》發放助學金(BAföG)並處理其他相關事宜(例外: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聯邦教育促進法》助學金發放處屬於各高校);
- 學生心理諮詢、社會諮詢以及法律諮詢;
- 提供貸款和社會援助;
- 為為人父母的學生提供兒童照料;
- 文化服務。
法律形式、資金來源和組織形式
大學生服務中心的企業實體法律形式通常是公法機構。它們是法律意義上的獨立機構,在形式上獨立於各高校。但因其工作對教育領域產生影響,故亦受《聯邦高等教育法》或單獨的《大學生服務中心法》等聯邦州法律轄制。
大學生服務中心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各州政府(少部分來自聯邦政府)、所有學生必須繳納的社會費(又稱學期費)、以及服務中心自身的經營收入(如食堂收入、房租收入)。
依照《聯邦教育促進法》發放助學金(BAföG),是一種直接的、針對個人的學業資助。與之相應,大學生服務中心本身的運營因為受到了國家資助,所以對學生們來說,屬於一種間接的學業資助。
大 學生服務中心由專門的全職經理領導,但重大議題仍須經由一個志願組成的名譽委員會(董事會)商議決定,此委員會也負責監督服務中心的整體運營。委員會的成 員組成視各州情況有所不同,主要有相關高校代表、學生團體代表、大學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代表、州政府代表以及相關外界人士。
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
全德58家大學生服務中心皆從屬於一個全國性的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Deutsches Studentenwerk e. V.)。一方面,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促進各地服務中心之間的經驗交流和信息共享,並為它們的工作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也是 大學生們社會政治利益的代表。從1952年起,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開始進行三年一度的關於「學生經濟和社會狀況」的調查,在很大程度上為德國大學生社會政 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位於首都柏林。2012年1月1日,比勒費爾德大學前校長、德國教育經濟學家、教育規劃家迪特爾·蒂默曼開始擔任主席[1]。
國際比較
世界各國為大學生提供經濟和社會服務的方式花樣繁多。但類似德國的大學生服務中心這樣與大學分離、自成一家的服務機構還是非常少見。這裏提到的服務範圍,尤 其是學生食堂和學生宿舍的運營管理,在很多國家都由各高校自行負責。此外,部分國家的學生宿舍,也由學生代表組織負責運營管理。
法國的情況和德國類似,也有一個獨立於高校的機構(國家與大區大學與學業事務中心)負責運營食堂、宿舍等等事務,但它並非各地獨立機構的聯合體,而是統一組織建立的。
外部連結
- 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主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德文)(英文)
參見
文獻
- Albert von Mutius: 《大學生服務中心(Studentenwerke)》,Flämig等(發行):《科學法律手冊(Handbuch des Wissenschaftsrechts)》(第二版),柏林,1996,ISBN 3540611290, 601-630頁
- 《1921-2001:八十年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1921-2001. 80 Jahre Deutsches Studentenwerk)》,波恩/柏林,2002,(全文)(德文)
- 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發行):《在同一個屋檐下對話:大學生服務中心的變遷(Dialog unter einem Dach. Studentenwerke im Wandel)》 (長期擔任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秘書長Horst Bachmann辭職演說的紀念文集),波恩,1997
引用
- ^ 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2011年12月1日新聞稿(德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2年12月27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