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
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又稱「軍政部講武堂」、大本營陸軍講武堂,是1923年至1926年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在廣州設立的軍事學校。[1]
歷史
1923年冬,在大本營軍政部部長程潛向孫中山建議下,為加強軍事力量,大元帥府大本營軍政部創辦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在這間軍校創辦前,程潛在民國十二年(1923)10月在廣州長洲島的廣東海軍學校開辦「大本營軍官教導營」,營長為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廖士翹,[2]但是這個教育單位的訓練能量不夠,且缺乏經費,程潛為此向孫中山建議擴大軍事教育機構規模。講武學校的創校經費由軍政部職員江西人周鑒宏出資。校址設在廣州北較場廣東陸軍醫院舊址。大本營軍政部長程潛兼校長。監督周貫鴻、軍校教育長李明灝(李仲堅),負責籌備一切和校址的選取。講武學校在民國十三年(1924)1月正式完成改組遷校。
由於程潛缺乏自有財源,軍校開辦後立刻出現預算問題,為此程潛向孫中山求助,將廣東省的土絲、臺炮收得的一部份稅款撥給軍校當作辦校費用。[3]大本營講武學校初期招收學員分成兩隊,共220餘人,第一隊隊長廖士翹、第二隊隊長章鴻春,大部分主要幹部是由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軍官擔任。而由於原本此軍校由程潛開辦的軍官訓練營改組,因此學員中仍以湖南人佔多數,有相當濃厚的省籍色彩。
在大本營講武學校開辦初期,該校面對的是大本營由蘇聯贊助成立的黃埔軍校在民國十三年(1924)2月登報向各省招攬學生入學,講武學校受到黃埔軍校挖角學生的強大挑戰,有許多在校生私下報考黃埔軍校,面對此一情況大本營講武學校雖然曾試圖用軟禁或是勸說等方式挽留學員,但大部分結果是失敗的,一部份學員成功轉學,或是寧願從學校退學再報考黃埔軍校。
由於大本營講武學校在資源上遠不如黃埔軍校充裕,且學生態度上更偏向加入黃埔軍校,最後講武學校教官將此事上報孫中山,大本營決定停辦講武學校,並且將當時還在受訓的兩個學生隊移編黃埔軍校,在同年11月19日,198位講武學校一、二隊學員整合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六隊,因為數量超額,一部份學員編入黃埔二期繼續進行訓練,原本講武學校的教官則移編給黃埔軍校繼續任教,此後大本營講武學校已名存實亡。
民國十五年(1926)春,根據廣東國民政府統一軍事政治教育的決定,大本營講武學校正式宣告關閉。
校友
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由於校長程潛是湖南籍革命元老,因此招收了大量湖南籍特別是醴陵籍子弟,如左權、陳賡、袁仲賢、宋希濂、李默庵、鄧文儀等人。講武堂與次年成立的黃埔軍校合併,這些湘籍子弟幾乎都成了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這也是黃埔軍校一期、二期多湖南籍特別是醴陵人的緣故。[4]
參考文獻
- ^ 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詞條,《中國軍事史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第782頁
- ^ 廖士翘与黄埔军校. [2017年1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6月30日).
- ^ 飭將土絲臺炮經費撥交講武學校令. [2024年6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6月30日).
- ^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15期,第104-108页。. [202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