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西倉

39°54′14″N 116°38′54″E / 39.9039°N 116.6483°E / 39.9039; 116.6483

西倉大門,1900年拍攝。

大運西倉是永樂間設在通州城東邊的一座糧倉,後來為了保護這座糧倉修建了通州新城,周長約2616米,佔地面積33.25萬平方米[1],它是明朝、清朝時中國最大的國倉[2]。明楊宏著《漕運通志》記載,西倉有糧倉三百三十座,計一千六百五十間,南北西三門,每門軍官一人,辦事官一人,軍十人[3]。西倉東起東方小學(新街下坡校區)南北延長線,西至新倉路,北臨中山大街,南近新城南街[1]十字街曾是新城南門通往西倉的道路,現已北延穿過西倉並改名為新華南路。西倉現為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北京北方紅旗機電有限公司、新華南路34號院等[1]

歷史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政權後不久,永樂八年開始遷都。為給遷都做準備,京城周邊修建了許多糧倉。永樂七年(1409年)在漕運道路旁修西倉[1]。正統十四年(1449年) 八月,土木堡之變爆發,瓦剌軍大敗明軍,明英宗被俘,明朝舉朝震恐。八月十八日,孝恭章皇后命皇帝胞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召集朝臣商議戰守大計。兵部侍郎于謙堅持固守北京,此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支持,最後廷議乃決定固守北京。經總兵官、昌平侯楊洪的提議,當地軍民將通州糧食全部運到京城發放給士兵,化險為夷。為了保護西倉,糧儲太監李德、鎮守指揮陳信奏請修建通州新城[4]。乾隆十八年(1753年),南倉部分倉廒、倉囤併入西倉[1]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西倉被八國聯軍搶光[2][1]。1900年8月9日凌晨,八國聯軍中的日軍到達了通州南門。凌晨3點20分,日軍工兵第三中隊使用黃色火藥二十千克將緊閉的古城門炸倒[5],開始搶劫通州城中財物。日軍佔領了中倉和西倉,搶走了全部倉糧,搶走了藏在倉場衙門地下室的185萬兩白銀,燒毀倉場衙門、通糧廳、西倉等漕運官署和設施[6]。日軍搶完後,俄軍8時才到達通州,繼續搶奪日軍沒搶完的價值較低的財務。通州城中死者六成,逃者三成,只剩一成老弱病殘[7]。1901年,因京津鐵路通車,漕運廢棄,棄用[2][1]

民國初期,軍閥部隊駐軍西倉西部。1914年,在西倉東部,設京兆特別區農林試驗場,在西部,設立京兆男子師範學校校園;1929年,設立縣立民眾教育館。1931年,張學良東北軍入關時駐軍此處,建設了閱兵台[2]。1935年12月,日本軍隊佔領此倉,拆除倉廒,建立炮樓[2]。1937年7月29日凌晨4時,通州保安隊由於受到日軍轟炸,進行了起義。起義軍第二路起義部隊從東、南、西北方向向日軍位於西倉的陣地推進,雙方激戰6小時以上,保安隊犧牲200多人後仍然未攻克。後來日軍均勻內的汽車、汽油被擊中起火爆炸[8]。30日,駐豐臺南苑的日本軍殺入,在西倉殺害通州百姓700餘人;1980年代在工廠施工中,發現以8號鐵絲用鉛絲穿入每10人鎖骨進行活埋的遺蹟[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處設立中國人民解放軍249炮校,文化大革命後遷走。西倉現為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北京北方紅旗機電有限公司、新華南路34號院等[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委員會編,通州文物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0,第29頁
  2. ^ 2.0 2.1 2.2 2.3 2.4 2.5 周良,谷建華著,漂來的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10,第69-72頁
  3. ^   漕運通志卷之六 漕倉表. 維基文庫 (中文). 
  4. ^ 楊家毅. 通州风华 探寻古通州. 北京晚報. 2018-01-29 [2020-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5. ^ 路遙主編,義和團運動文獻資料匯編 日譯文卷 日本參謀本部文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02,第269頁
  6. ^ 王密林. 消失的粮仓:千年漕运的见证. 北京晚報. 2017-10-27 [202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4). 
  7. ^ 朱政等編著,血濺京津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實錄,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01,第74頁
  8. ^ 張建軍主編,日本侵華史研究 2016 第2卷,南京出版社,2016.07,第140頁
光緒《通州志》中的「城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