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
29°48′24″N 121°47′27″E / 29.80667°N 121.79083°E
天童寺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浙江省寧波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6-0554-3-257 |
認定時間 | 2006年5月25日 |
天童寺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一座相傳始創於西晉的佛寺,位於鄞州區太白山麓。天童寺為禪宗寺院,南宋時位列五山之第三,清代同治年間為禪宗四大叢林之一,同時也是日本曹洞宗祖庭[1]:14。寺中建築屢經興廢,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為建於明崇禎四年的佛殿。1978年修復後,寺院建築達到30餘幢,佔地面積7.64萬平方米[2]:2454。1983年4月,天童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6年成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因其對外交流史中的作用,天童寺也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4]。
歷史
宋代以前
相傳,天童寺於西晉永康元年(300年)由雲遊僧人義興結茅修建,最初的寺址位於太白山東谷。建寺時,天帝派遣太白金星化為童子搬柴送水[注 1],寺院因此得名。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寺院毀於孫恩起義。唐開元十二年(732年),法璿在寺院舊址結茅,建起太白精舍,後世稱「古天童」。至德二年(757年),宗弼將寺院至太白峰下,即天童寺今天的寺址[5]:55,56。乾元二年(759年),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咸通十年(869年),唐懿宗敕賜「天壽寺」名[1]:14。期間的會昌年間,建鎮蟒塔於少白嶺[2]:2773。
宋代至清代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敕賜「天童景德禪寺」額。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曹洞宗禪師正覺任住持,推行「默照禪」,時稱中興。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因史浩奏請,賜天童寺「太白名山」四字。嘉定年間,因史彌遠奏請,天童寺被列為「禪院五山十剎」之第三山。1225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淨禪師任住持。時日本僧人道元在天童寺師從如淨,回國後創立日本曹洞宗。寶祐四年(1256年),寺院毀於火,後重建[1]:14,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方國珍捐資重建寶閣[2]:2774。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敕賜寺額「天童禪寺」,同時御封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山。永樂十三年(1415年),佛隴、盤山、二靈、珠山等寺併入天童寺[2]:2774。嘉靖至萬曆年間,寺院由十方住持制改為分房制,寺院逐漸衰敗,寺產四散[5]:57。萬曆十五年(1587年),寺院毀於山洪,建築材料幾乎無存。崇禎四年(1631年)起,由密雲禪師主持寺院重建,至崇禎十三年(1640年)基本建成,形成當下的格局,此時的天童寺規模達到最盛。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世祖為寺院題「敬佛」。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賜「慈雲密佈」匾額及金字《心經》。寺院藏經閣和法堂曾分別毀於康熙和乾隆年間,後均重建。同治年間,寺院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常州天寧寺並列為禪宗四大叢林[1]:14。在此期間,天童寺重修了天王殿、面壁居、古山門、鐘樓、法堂等建築[2]:2774。
民國以後
1912年以後,天童寺的維修仍在進行,天王殿,韋馱殿、羅漢堂、龍王堂等建築得到修建,寺院規模得到擴大,至1950年共有僧人700餘人[2]:2774。1912年,天童寺住持敬安聯合各叢林成立中國佛教總會並擔任首任會長。1930年至1936年,中國佛教會會長圓瑛擔任天童寺住持。抗日戰爭爆發後,圓瑛組織僧人救護隊,收容難民並與弟子前往南洋募捐。1953年,圓瑛成為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同年圓寂於天童寺[6]。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1968年11月,天童公社「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天童寺,搗毀大部分佛像,住持寬潤也受迫害而死。1969年10月,因「戰備需要」,部隊進駐天童寺,寺僧遭到遣散,寺內陳設用具被瓜分。1974年部隊撤出,寺院改由天童林場和福利院使用,受到嚴重破壞[7]。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開始重新落實宗教政策。1978年11月,財政部撥款修復天童寺天王殿、佛殿、法堂等建築[8]:148。1980年2月21日,天童寺重新對外開放,修復工程至1980年底基本完成。1983年4月,天童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政府將原屬於寺院的收藏歸還寺院[7][5]:61-62。2011年,天童寺及周邊為進行旅遊開發進行了整修,新建千佛塔、景觀門樓等建築[9],但景區收取高額門票的行為遭到了廣泛質疑。次年4月,景區改為免費開放[10]。
環境和建築
周邊環境
天童寺座落在太白山南麓的山谷中,距離寧波市區30公里。寺院北靠太白山,為鄞州區內第一高峰,東為缽盂峰,西為東峰、中峰和乳峰,為理想的寺院選址。寺院水系以天童溪為主,自寺院西側流過,注入三溪浦水庫,寺內外有隱龍潭、萬工池、清水潭等蓄水設施[11]。寺院周邊植被豐富,林木茂密,有木荷、栲樹等常綠闊葉林群落和南酸棗、大葉楠等落葉闊葉林群落,設有天童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浙江植物基因寶庫」。寺內外亦有深徑回松、鳳崗修竹、玲瓏天鑿等天童十景[12]。入寺前的香道長達10公里,從小白河頭至寺院山門,兩側種植有夾道樹,沿途有鎮蟒塔、鐵蛇關、石饅頭等古蹟。王安石曾有詩云「山山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11]。
寺院主體
天童寺現有的建築佈局奠定於明代重修時。與其他寺院不同,天童寺共有三座獨立的山門,分別為伏虎亭、古山門和景倩亭,從一山門至三山門的距離為三里[13]。寺院佔地面積76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800平方面,共有建築30餘幢。建築從南向北依山勢逐漸抬升,中軸線上依次為外萬工池、七佛塔、內萬工池、照壁、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先覺堂和羅漢堂。中軸線東側建築有新新堂、伽藍殿等建築,西側有清規堂、祖師殿等建築。此外,寺中還有鐘樓、禪堂、方丈室等建築[5]:96。殿堂間多以長廊相互連接,使得建築成為一個整體,也便於遮擋風雨[11],這一形制在中國現存寺廟中較為罕見[13]。
內外萬工池位於寺院中軸線南端,為寺院放生池,始建於唐至德二年(757年),明崇禎年間重浚。外池面積2000平方米,內池面積3000平方米,因池水清澈又名「雙鏡池」[5]:12。內外萬工池間有七佛塔,最早建於宋代,明崇禎時重建,現有的塔建於1980年,中塔仿樓閣式,六角七層,其餘則為覆缽式[5]:18。內萬工池以北有照壁,南側「東南佛國」四字為戴季陶所書,北側「萬法朝宗」四字為圓瑛所書[5]:570。照壁後有天王殿,初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後於1932年毀於火,現有建築為1936年重建。建築面闊七間深六間,寬31.8米,深23.65米,高19.6米,後部凸出為韋馱殿。屋頂為重檐歇山頂,正脊正中有圓鏡佛光,兩端有鴟吻。匾額「天王殿」為崇禎年間住持密雲書寫。殿內正中佛龕前後分別為彌勒和韋馱,兩側為四大天王。佛殿為寺院的主殿,也是寺中現存最古老的殿宇,建於明崇禎八年,清康熙和咸豐年間曾進行修繕。建築面闊七間深六間,寬36米,深27.16米,高20.5米。正脊正中為雙鯉跳水,兩側為鴟吻。殿內正中供奉金身如來三尊,東西有十八羅漢像。殿前柏樹為唐代所植。法堂及藏經閣建於1932年,下層為法堂,上層為藏經閣。建築面闊九間深六間,寬36.6米,深19.72米,高17.6米,為重檐歇山頂[5]:97,98[13][14]。
-
一山門「伏虎亭」
-
二山門「古山門」
-
三山門「景倩亭」
-
外萬工池
-
內萬工池和照壁
-
天王殿
-
佛殿
-
法堂(藏經樓)
古天童及各塔院
古天童位於太白山東谷,即天童寺最初的寺址。唐開元二十年(732年)始建太白精舍,現有建築建於1986年,為仿唐建築,面闊五間,面積228平方米,中為佛殿,兩側為僧舍[5]:103。院內有開山祖師、中興祖師和重興祖師塔,與其餘數十座塔組成塔林[15]。另有化身窯兩孔,為高僧荼毗之所[16]。中峰塔院亦位於東谷,為圓悟克勤等宋代至清代高僧墓塔所在地。冷香塔院位於青鳳山青龍崗,為近代高僧敬安的歸葬之地。1991年重建。圓公塔院位於寺東南一里,為高僧圓瑛的墓塔,重修於1983年[15]。
少白塔院即鎮蟒塔院,位於少白嶺上,處於進入天童寺的主要道路中,初建於唐會昌年間。《天童寺志》載,當時少白嶺有蟒蛇為害,住持心鏡作法,以毒饅頭餵食蟒蛇,後以塔鎮之,因塔上有五佛故名「五佛鎮蟒塔」[17]。現有佛塔為1920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共七層,高43米,內有木梯可登塔,塔頂有五佛[15]。塔下為塔院,有院屋四間,另有小屋四間,總面積306平方米[5]:102。
天童寺歷史上曾另有多處塔院,現僅存遺址。義興祖師塔院位於盧家岙,曾於清康熙年間重修,後毀。2018年,經過考古發掘,發現塔院和僧院遺址,面積760平方米,出土器物年代可追溯至宋代[18]。唐岙左隴設有包括普同塔院、堆雲庵等多座高僧塔院,統稱唐岙左隴塔院。2019年,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唐岙左隴進行考古發掘,發現12位高僧墓塔在內的大量石構件及瓷器殘件[19]。
收藏
天童寺內存有宋代至清代的碑刻30餘方。古天童內藏有南宋狀元張孝祥書寫,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刻制的《宏智禪師妙光塔銘》,外設有碑亭。寺內御書亭位於奎煥樓後亭,內有順治、康熙、雍正書寫的詔書、御札等碑[2]:2454。寺內也收藏有金屬器、玉器和瓷器。其中有北魏銅觀音、石雕佛像各一尊,明清銅佛、銅觀音數尊,明清龍泉窯及青花瓷器若干,鐘樓及鎮蟒塔民國制銅鐘以及崇禎年間制銅「千僧鍋」。鐘樓銅鐘鑄於1934年,重7.5噸,高2.76米,上下鑄有《金剛經》,中鑄《心經》、《大悲咒》及《往生咒》。千僧鍋鑄造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直徑2.36米,重約2噸,可烹製二石糧食[5]:559-565。寺中多塊匾額為名人所書,其中雍正帝書佛殿內匾「慈雲密佈」,戴季陶書照壁「東南佛國」及藏經樓內匾「華藏莊嚴」等[5]:570-574。藏經樓藏乾隆版大藏經660函為瑞岩寺移入[2]:2454。
對外交流
天童寺對外交流的歷史記載始於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在天台山隨虛庵懷敞修習臨濟宗的日本僧人榮西隨師父遷至天童寺,兩年後返回日本,成為日本臨濟宗開山。紹熙四年(1193年),為報答師恩,榮西從日本購買巨木運至天童寺,用於建設千佛閣。榮西的弟子道元於寶慶元年(1225年)進入天童寺修習曹洞宗,寶慶三年(1227年)返回日本後,建立大佛寺(即今永平寺),規制效法天童寺,成為日本曹洞宗開山。1998年,天童寺曾建立「道元禪師入宋紀念碑」。寶慶四年(1228年),天童僧人寂圓智深赴日本弘揚曹洞宗,於大野郡建立寶慶寺,成為日本曹洞宗第二道場。淳佑六年(1246年),天童僧人蘭溪道隆至日本弘揚禪宗,圓寂後由龜山天皇賜「大覺禪師」號[8]:60-62。明成化三年,日本僧人雪舟至天童寺求法,成為僅次於住持的「天童第一座」。雪舟曾繪製多幅寧波山水畫,包括《寧波府圖》、《鎮海口圖》等,繪畫時常以「四明天童第一座」落款[20]。清代實施海禁,天童寺與海外的交流基本中斷,至1840年後逐漸恢復。圓瑛曾至印度求取捨利,也曾多次下南洋講法,一度兼任檳榔嶼極樂寺住持。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天童寺僧應日本僑團邀請前往日本超度遇難華僑亡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童寺的海外交流再次中斷,改革開放後迅速恢復。1979年日本永平寺代表團參拜天童寺,為文化大革命後首個訪問寧波的海外佛教團體。此後,天童寺與美國、日本、東南亞的佛教團體頻繁互訪[1]:327-329。
保護
外部圖片連結 | |
---|---|
天童寺保護區劃圖,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五佛鎮蟒塔、少白塔塔院保護區劃圖,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1961年,天童寺被列入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2]:2454。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1978年,經李先念批示,中國財政部撥專款150萬元人民幣,對天童寺、阿育王寺進行維修,其中天童寺維修項目包含天王殿、佛殿、法堂等31個項目,至1981年底完成。1979年,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恢復了天童寺作為「二級文化保護單位」的地位[8]:148。1982年,天童寺成為鄞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成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2454,2006年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011年6月,《天童寺保護規劃》啟動制定[21]。寺院的保護範圍包括天童寺所有建築、古天童宋代碑刻及五佛鎮蟒塔和塔院[22]。為保護木構建築,天童寺內自2009年起禁止燃燒蠟燭[23]。
註釋
- ^ 另一傳說為太白金星派遣童子供奉天食,該說見於1995年版《寧波市志》等資料。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張偉 (編). 宁波佛教志.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211-335-0.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宁波市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ISBN 978-7-10101-507-2.
- ^ 3.0 3.1 天童寺. 鄞州區文管辦. 2006-06-22 [2018-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National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UNESCO.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6-02-22 [2018-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英語).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新修天童寺志.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 ISBN 7-80123-084-1.
- ^ 周冠明. 东南佛国天童寺. 寧波通訊. 2002, (4).
- ^ 7.0 7.1 陳定萼. 天童禅寺和阿育王寺修复前后. 宁波文物古迹保护纪实. 寧波出版社. 2000 [2018-06-12]. ISBN 9-787-80602-41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 ^ 8.0 8.1 8.2 陳定萼 (編). 鄞县宗教志. 團結出版社. 1993. ISBN 7-80061-986-9.
- ^ 施超. 千年古刹换新颜. 寧波日報. 2011-09-27 [2018-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6).
- ^ 施超. 天童景区26日起免费开放. 寧波日報. 2012-04-18 [2018-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6).
- ^ 11.0 11.1 11.2 劉韻. 浅析天童寺的园林环境. 廣東園林. 2013, (6).
- ^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6-03-30 [2018-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 ^ 13.0 13.1 13.2 高楊. 宁波天童寺. 人民政協報: 08版. 2015-03-21 [2019-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 ^ 屠舜耕. 淺釋禪宗寺院建築的總體佈局. 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 臺北: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1998: 43–61 [2018-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27).
- ^ 15.0 15.1 15.2 佛塔僧塔. 寧波市佛教協會. 2012-12-11 [2018-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5).
- ^ 王建勇. 古天童寺. 寧波晚報. 2013-09-08 [2018-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 ^ 徐雪英. 天童、太白、镇蟒塔都有“来头”——天童寺民间传说背后的历史真实. 寧波晚報. 2014-11-30 [2018-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 ^ 陳愛紅. 鄞州发现天童禅寺义兴始祖塔院遗址 位于东吴镇卢家岙. 寧波晚報. 2018-12-25 [2020-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 ^ 吳海霞. 揭开千年古刹“地下迷宫”的神秘面纱. 鄞州日報. 2019-12-29 [2020-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3).
- ^ 劉磐磐. 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宁波天童寺. 黑河學刊. 2011, (2).
- ^ 鄞州区启动《天童寺保护规划方案》制订工作. 浙江省文物局. 2011-06-02 [2018-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 ^ 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天童寺 保护区划. 2018-01-24. [2018-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俞越. 天童寺阿育王寺六一起“禁燃蜡烛”. 寧波晚報. 2009-06-04 [2018-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