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烏王國
妙烏王國(1429年–1785年),是由若開人明蘇蒙於1429年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妙烏,歷經356年,於1785年為緬甸貢榜王朝所滅。
歷史
建國
從900年代開始,緬族開始向西遷徙,翻越若開山脈,在現在的若開邦定居,儘管若開邦的國王向緬甸蒲甘王朝、阿瓦王朝進貢,但其基本上與緬甸其他地區隔絕,使得若開邦的發展更加獨立於緬甸其他地區,相較之下若開邦與孟加拉有着密切的接觸,孟加拉曾從海上入侵若開邦,襲擊了吉大港。
1373年,若開統治者去世,若開貴族派使者前往阿瓦,希望阿瓦王朝能派一位賢能的貴族去統治若開。阿瓦國王明基蘇瓦派了蘇蒙前往若開,並成為新的若開國王。1381年,蘇蒙去世沒有留下子嗣,於是若開的貴族再次請求阿瓦能指派新王。然而,來自阿瓦的新國王蘇玫卻是一個暴君。1385年,蘇玫被若開的貴族們驅逐回阿瓦,一個名叫烏茲那具有若開王室血統的人被擁立為國王。1387年,烏茲那去世,其弟迪瓦律即位。1390年,迪瓦律去世,其弟丁色即位。1394年,丁色去世,兒子亞扎都即位,次年,西塔賓驅逐亞扎都自立為王,但西塔賓隨即被大臣敏欣基所殺。若開國中大亂,亞扎都乘機回國,擊敗了敏欣基並成功復辟。1401年,亞扎都去世,其弟登克都即位。1404年4月,登克都去世,亞扎都之子明蘇蒙即位。
1406年12月,阿瓦國王明康派遣大軍進攻若開,29日,隆耶城破,蘇蒙流亡孟加拉蘇丹國,並得到了蘇丹賈拉魯丁·穆罕默德·沙的庇護。緬人佔領若開後,封格禮土司阿瑙亞塔為若開王,皆下來的六年中,若開成為阿瓦和勃固王朝爭霸的戰場。直到1421年,阿瓦和勃固的「四十年戰爭」結束。
蘇蒙在孟加拉僑居23年,深得蘇丹的信任。1429年,蘇蒙向孟加拉蘇丹借兵復國,許諾向蘇丹稱臣。蘇丹讓蘇蒙率領大批的阿富汗冒險者向若開進軍。2月,蘇蒙因與大將瓦里汗發生爭執,瓦里汗反叛,蘇蒙逃回孟加拉。4月,在蘇丹的幫助下,蘇蒙組織了一支軍隊,再次進軍若開,並於18日攻克隆耶,成功地控制了北若開。蘇蒙在隆耶即位,伊斯蘭名作蘇萊曼。1430年12月16日,蘇蒙下令修建新首都妙烏,並於次年完成。有大臣勸諫蘇蒙說「新都竣,君必隕。」意思指新首都建立,國家君主必亡。蘇蒙不聽。1433年5月9日,蘇蒙去世,終年52歲,其弟阿里欽即位。
孟加拉蘇丹國附庸
阿里欽是伊斯蘭名,其緬名叫明克意。1437年,阿里欽攻克丹兌,統一若開。1450年,阿里欽反叛孟加拉,發兵攻克拉穆,襲擊吉大港。1455年,阿里欽與阿瓦溫多王會盟,得到了阿瓦的承認。1458年,阿里欽封其子巴紹蒲為王儲,另外一子隆耶侯明翠逃到格禮,並成功使格禮土司派軍襲擊若開。12月12日,格禮軍隊至妙烏城郊,但是被阿里欽所擊敗。1459年1月,阿里欽去世,年六十六,巴紹蒲即位。
1459年,巴紹蒲遣軍攻取吉大港,採取伊斯蘭名卡利瑪。1461年,丹雷侯反叛,被巴紹蒲鎮壓。1476年5月23日,勒人反叛,亦被鎮壓。1481年,吉大港反叛,12月,巴紹蒲率大軍征討吉大港,並成功平亂。1482年8月5日,巴紹蒲去世,年五十二。長子陶爾耶即位。陶爾耶,伊斯蘭名作瑪都。1492年,陶爾耶率軍進攻吉大港山中部落時死於象戰,年三十六。
陶爾耶死後,阿里欽之子巴蘇紐即位。1494年1月,巴蘇紐病死,年五十八。大臣擁立陶爾耶年僅八歲的兒子明仰囊即位,7月,大臣殺仰囊,立明仰囊之叔色林加都為王。1502年2月,色林加都病死,年四十六,子明亞扎即位。明亞扎不好政治,喜歡至丹兌捕象。1510年,明亞扎遷都吠舍里城。1513年12月,騰人(Thet)襲據吠舍里城二十九日,大臣擁立明亞扎年僅15歲的兒子加澤勃底為王,鎮壓了叛亂。加澤勃底聽信大臣之言,殺害明亞扎於妙烏,年三十三。1515年1月,加澤勃底被害,年僅十七歲,大臣們擁立明蘇歐為王。7月,明蘇歐死,年五十九。大臣們又擁立陶爾耶之子蘭里侯塞澤塔為王,塞澤塔遷都傣基(Daingkyi)。1521年4月,塞澤塔死,年五十七,大臣擁立陶爾耶之子明康為王。1531年,丹兌侯明彬起兵攻擊北若開。5月,明康被殺於傣基,年五十四。
明彬,本名明巴基,明亞扎之子,1531年5月27日於妙烏即位,定尊號為底里都利亞山達摩訶達馬亞扎。1532年10月7日,明巴基為了擺脫孟加拉控制,發動針對孟加拉蘇丹國的戰爭,明巴基本人親率12,000人大軍進攻吉大港。孟加拉軍隊約有10,000人被擊敗,明巴基重新奪回吉大港。12月1日,明巴基率軍進攻達卡。11日,若開軍擊敗孟加拉軍隊,進入達卡城。1533年2月8日,周邊的領主紛紛來到達卡進貢,明巴基娶一名16歲的孟加拉王室公主為王后。4月13日,明巴基離開達卡,返回妙烏。5月14日,明巴基立一貴族為新征服地區的領主。同年,明巴基派遣5,000人進攻特里普里,索求貢品。9月,明巴基親自率領大軍征討前來侵犯的特里普里人。1534年2月24日,明巴基擊敗了特里普里人,回到妙烏。
東吁-妙烏戰爭
1535年2月22日,葡萄牙人襲擊若開,26日,葡萄牙人被若開軍隊擊潰。28日,葡萄牙人襲擊妙烏,明巴基親自率軍驅逐了葡萄牙人。3月7日,葡萄牙人被徹底趕回海里。之後,明巴基開始僱傭葡萄牙人進行征戰。
1542年初,明巴基派遣5,000人幫助卑謬防禦東吁王朝的進攻,但是被東吁國王德彬瑞梯所擊敗。1545年10月,東吁國王德彬瑞蒂派遣大軍入侵若開,包圍了丹兌城,丹兌守將明昂拉固守城池,緬軍久攻不下。12日,明巴基派遣軍隊救援丹兌,緬軍退兵。
1546年10月28日,緬軍水陸入侵若開。11月,緬軍攻克丹兌,一路向北。1547年1月23日,緬軍推進至隆耶城下。但是緬軍意識到妙烏王國的都城妙烏易守難攻,加上暹羅阿瑜陀耶王國可能趁虛而入,30日,緬甸國王德彬瑞蒂與明巴基議和。3月26日,緬軍退出丹兌城,東吁-妙烏戰爭結束。就在緬甸軍隊大舉入侵若開之時,特里普里人襲擊了吉大港、拉穆等地。緬軍回國後,明巴基決定派遣大軍征討特里普里。1554年1月11日,明巴基去世,年六十,長子明岱伽即位。
明岱伽在位2年,於1556年3月6日去世,年四十,其子明蘇拉即位。1564年7月24日,明蘇拉去世,年三十一,弟明色伽即位。1572年2月7日,明色伽去世,年三十五,明巴基之子明培勞即位。1575年1月,明培勞派遣大軍進攻特里普里,攻克其首都。1581年,緬甸入侵丹兌,不久,緬甸王勃印曩去世,緬軍退去。1586年,吉大港叛亂,11月19日,明培勞率兵征討吉大港。12月24日,發兵北孟加拉和特里普里,二周後,叛亂被鎮壓。1593年7月4日,明培勞去世,年五十八。子明亞扎吉即位。
明亞扎吉初立,分封其弟德多明紹為阿瑙勃因,即孟加拉之王,統治吉大港地區。1595年,德多明紹在吉大港叛亂。次年2月,被鎮壓。1597年,緬甸內亂,東吁王明耶底哈都派使者至若開,與若開結盟,並一起出兵攻打勃固王朝。1598年11月10日,明亞扎親率陸軍,王太子明加曼率水師,進攻漢達瓦底。1599年3月,若開水師攻克丁因城。4月,若開-東吁聯軍包圍漢達瓦底。11月,勃固投降。1612年7月4日,明亞扎吉去世,年五十四,明加曼即位。
衰亡
16~17世紀被若開人將其視為其歷史的黃金時代,因為當時的妙烏王國曾是孟加拉灣地區重要的商業港口和政治中心,並參與和伊斯蘭和歐洲勢力的海上貿易,文化發展也達到鼎盛。[1]然而1666年時吉大港被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征服後,妙烏王國逐漸衰退,內部不穩定、叛亂和國王廢黜時常發生。1785年1月2日,內部分裂的妙烏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的入侵軍隊攻陷首都妙烏,原屬若開人的摩訶牟尼佛像被緬甸當作戰利品奪走。
與中國關係
世系表
君主 | 即位 | 去位 | 英文名 | 其他名字 |
---|---|---|---|---|
明蘇蒙 | 1429 | 1433 | Min Saw Mon | 蘇蒙 |
明克億 | 1433 | 1459 | Min Khayi | 阿里欽 |
巴紹蒲 | 1459 | 1482 | Ba Saw PhyU | |
陶爾耶 | 1482 | 1492 | Daw Lya | |
巴蘇紐 | 1492 | 1494 | Ba Saw Nyo | |
明仰囊 | 1494 | 1494 | Min Ran Aung | |
色林加都 | 1494 | 1502 | Salingathu | |
明亞扎 | 1502 | 1513 | Min Raza | |
加澤勃底 | 1513 | 1515 | Gazapati | |
明蘇歐 | 1515 | 1515 | Min Saw O | |
塞澤塔 | 1515 | 1521 | Thazata | |
明康 | 1521 | 1531 | Minkhaung | |
明彬 | 1531 | 1554 | Min Bin | 明巴基 |
明岱伽 | 1554 | 1556 | Min Dikkha | |
明蘇拉 | 1556 | 1564 | Min Saw Hla | |
明色伽 | 1564 | 1572 | Min Sekkya | |
明培勞 | 1572 | 1593 | Min Phalaung | |
明亞扎吉 | 1593 | 1612 | Min Razagyi | |
明加曼 | 1612 | 1622 | Min Khamaung | |
蒂裏·圖達瑪 | 1622 | 1638 | Thiri Thudhamma | 明哈里 |
明薩奈 | 1638 | 1638 | Min Sanay | |
那拉帕蒂 | 1638 | 1645 | Narapati | |
薩多 | 1645 | 1652 | Thado | |
珊達‧圖達瑪 | 1652 | 1674 | Sanda Thudamma | |
Thiri Thuriya | 1674 | 1685 | ||
Wara Dhammaraza | 1685 | 1692 | ||
Muni Thudhammaraza | 1692 | 1694 | ||
Sanda Thuriya I | 1694 | 1696 | ||
Nawrahta | 1696 | 1696 | ||
Mayuppiya | 1696 | 1697 | ||
Kalamandat | 16997 | 1698 | ||
Naradipati I | 1698 | 1700 | ||
Sanda Wimala I | 1700 | 1707 | ||
Sanda Thuriya II | 1707 | 1710 | ||
空位期 | ||||
Sanda Wizaya | 1710 | 1731 | ||
Sanda Thuriya III | 1731 | 1734 | ||
Naradipati II | 1734 | 1735 | ||
Narapawara | 1735 | 1737 | ||
Sanda Wimala | 1737 | 1738 | ||
Madarit | 1738 | 1743 | ||
Nara Apaya | 1743 | 1761 | ||
Thirithu | 1761 | 1762 | ||
Sanda Parama | 1762 | 1764 | ||
Apaya | 1764 | 1774 | ||
Sanda Thumana | 1774 | 1777 | ||
Sanda Wimala II | 1777 | 1777 | ||
Sanda Thaditha | 1777 | 1782 | ||
Maha Thammada | 1782 | 1785 |
參考文獻
- 引用
- ^ Thibaut d'Hubert; Jacques P. Leider. Traders and Poets at the Mrauk U Court: Commerce and Cultural Links in Seventeenth-Century Arakan (PDF). Rila Mukherjee (編). Pelagic Passageways: The Northern Bay of Bengal Before Colonialism. 2011 [5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6 February 2020).:81–82
- 書籍
- 《緬甸史》,(英)哈威著
- 《琉璃宮史》,李謀等譯註,陳炎等審校,商務印刷館,2009年
- 《明史》,張廷玉等修
- 《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