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國
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國(德語:Fürstentum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英語:Principality of Brunswick-Wolfenbüttel)是布倫瑞克-呂訥堡公國(Duchy of Brunswick-Lüneburg)的一個分支,在歷史上經歷多次分合。韋爾夫家族的王朝統治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1815年,依維也納會議的結論,改由布倫瑞克公國繼承。
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國 Fürstentum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 | |||||||||
---|---|---|---|---|---|---|---|---|---|
1269年—1815年 | |||||||||
地位 | 親王國 | ||||||||
首都 | 布倫瑞克 1235–1432年, 1753–1815年 沃爾芬比特爾 1432–1753年 | ||||||||
常用語言 | 下日耳曼語, 日耳曼語 | ||||||||
政府 | 親王國 | ||||||||
歷史時期 | 中世紀 近代 | ||||||||
1269年 | |||||||||
• 傳嗣 哥廷根親王國 | 1495年 | ||||||||
1500年 | |||||||||
• 家系斷絕 沃爾芬比特爾家系 | 1584年 | ||||||||
• 恢復繼承 呂訥堡-策勒家系 | 1635年 | ||||||||
1815年 | |||||||||
1815年 | |||||||||
|
歷史
中世紀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於1235年8月21日,將布倫瑞克-呂訥堡公國的帝國封地授予亨利獅子的孫子、布倫瑞克-呂訥堡公爵奧圖一世(暱稱「孺子奧圖」)。這片封地是其家族的世襲領地,位於現今德國下薩克森州東部及薩克森-安哈爾特北部。奧圖一世之子在1267至1269年間,將不倫瑞克及呂訥堡地區分割成兩個獨立的公國。
布倫瑞克-呂訥堡公爵阿爾伯特一世(Albert I;綽號「長人阿爾伯特」)被授予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埃因貝克-格魯本哈根(Einbeck-Grubenhagen)和哥廷根-上沃德(Göttingen-Oberwald)周邊地區。因此,他成立了老布倫瑞克家族,為後來成為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國奠定了基礎。他的兄弟約翰(1242-1277)繼承了呂訥堡周圍的土地,並建立了老呂訥堡家族。
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地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進一步分裂。例如,格魯本哈根和哥廷根一系分開一段時間。同樣的,在1432年,Deister山和萊納河之間的莊園,同時自中布倫瑞克家族脫離,分裂為卡倫貝格(Calenberg)親王國。還有其他的分合。
與此同時,公爵厭倦了與布倫瑞克鎮公民的不斷糾紛,並於1432年將他們的住宅搬到沃爾芬比特爾的水城堡,該城堡位於奧克河的一個沼澤窪地,在布倫瑞克以南大約12公里(7.5英里)。這裏為布倫瑞克-呂訥堡公爵建造的城堡-連同公爵府(ducal chancery)、教會、法院和檔案館,成為了一個巨大區域的神經中樞,公國的沃爾芬比特-布倫瑞克地區以此為政治中樞。長期以來,它還統治着卡倫貝格-哥廷根親王國和格魯本哈根親王國、哈爾伯施塔特采邑主教、希爾德斯海姆采邑主教的大部分、霍恩施泰因郡和雷根斯坦郡、克萊滕貝格男爵和洛赫拉男爵以及下威悉(Lower Weser)的霍亞部分地區。這個朝廷的重要性可由所需工匠的數量來顯現。為提供法院,公民和公國,建造了數百座木造建築,一開始是隨意建設,後來則基於公國和消防的需要進行設計。在城鎮發展的全盛時期時以各公爵的名字為各區命名,如西部的Auguststadt,東部的Juliusstadt和Heinrichstadt。
在1495年,布倫瑞克-卡倫貝格-哥廷根公國領地被重新劃分,公爵亨利九世被授予布倫瑞克的土地,並加入沃爾芬比特爾的居民。從那時起,公國的名稱變成了「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
近代
亨利五世、朱利葉斯和亨利·朱利葉斯依序統治,其下的沃爾芬比特爾新領地日益擴大,親王國在日耳曼諸侯中的地位得以確立。
1500年,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內下薩克森帝國行政圈的一部分。
從1519年到1523年,親王國與希爾德斯海姆親王國和呂訥堡親王國在希爾德斯海姆教區發生戰爭,儘管在索爾陶戰役戰敗,最終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還是取得龐大的領土。
在三十年戰爭中,沃爾芬比特爾是北日耳曼最堅固的堡壘,但在沃爾芬比特爾血統在戰爭中斷絕。
1571年,卡爾沃德城堡和村莊成為公國的一部分,這要歸功於布倫瑞克公爵朱利葉斯。
1635年,來自呂訥堡-達嫩貝格旁系的亨利五世接管親王國的權力,創立新布倫瑞克家族。在他的統治下,沃爾芬比特爾文化發展達顛峰。他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建立了當時歐洲最大的奧斯特公爵圖書館。1671年,當不同王室的聯合軍隊掌控布倫瑞克鎮,韋爾夫公爵家族的古老夢想藉此實現。
1735年,王室血統再一次面臨斷絕,出現了另一支旁系血統:即成立於1666年的布倫瑞克-貝費爾恩血統。
1753年至1754年,沃爾芬比特公爵的宅邸遷回布倫瑞克-新建的不倫瑞克宮。
因此,沃爾芬比特鎮失去了自15世紀以來所享有的獨立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公爵遵照習慣,不干涉任何事情,包括自1718年起仍未完工,由赫曼·科貝(Hermann Korb)在噶瓦·浩夫(Grauer Hof)進行的城堡新建工程。從隨後興建的木造房屋可以看出,這對沃爾芬比特是場災難。4,000名市民跟隨公爵家庭離開,沃爾芬比特爾的人口從12,000人減少到7,000人。只有檔案館,教會辦公室和圖書館仍然維繫從前的時光。從布倫瑞克傳出將沃爾芬比特爾稱為「寡婦之家」(Witwensitz)的嘲笑。
三座城門(Herzogtor、Harztor和Augusttor)前的廣闊庭園被租給了前園丁作為租借地,園丁設立果醬工廠直到20世紀成為沃爾芬比特爾的特色。從Herzogtor門外直到禮賀魯木木業(Lechlumer Holz),庭園大量出現。它的南邊是建於1733年的Antoinettenruh小歡愉宮(Lustschloss),由建築大師HermannKorb興建以替代傳統的庭園宅邸,HermannKorb對沃爾芬比特爾極為重要。沃爾芬比特爾此後發展為大學城。1753年,師範學院成立,由孤兒院搬到了現在的Harztorwall學校。
政治上,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是普魯士最親密的盟友之一。雖然此前哈布斯堡皇帝持續着力於政治婚姻,韋爾夫家族的沃爾芬比特爾支系透過伊利沙伯·克莉絲汀和普魯士王儲腓特烈二世的婚姻緊密聯繫的霍亨索倫王朝。[1]這段婚姻由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和費迪南德·阿爾伯特安排,他們還在小國與大普魯士王國之間建立了「軍事兄弟會」。在七年戰爭期間,許多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軍官在普魯士軍隊中擔任要職。親王國的軍團在普魯士西部的盟軍中,以該國和布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的同盟最重要。布倫瑞克和普魯士軍事聯盟中的傑出代表是布倫瑞克和呂訥堡公爵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世子費迪南德。
在查理一世時代,文化和科學成就巨大:也促進戲劇和教育發展。在1753年,為了收藏公爵的藝術品和自然史標本-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先驅成立。布倫瑞克公爵收集相關收藏品。該事業得到了卡羅琳學院(Collegium Carolinum)的創始人阿博特·耶路撒冷(Abbot Jerusalem)的支持。沃爾芬比特爾雖然衰落,布倫瑞克則開啟歷文化榮景。
1784年8月,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陪同威瑪的部長查爾斯·奧古斯都公爵在布倫瑞克執行政治任務。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的政治局勢再次升溫,德國中小國家計劃建立一個更大的王國以平衡彼此力量。威瑪要求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卡爾·威廉·斐迪南加入8月30日成立的諸侯聯盟。
拿破崙時代和布倫瑞克公國
由於1803年2月25日的德國教會世俗化運動,親王國被賦予Gandersheim帝國修道院和Helmstedt的領土。1806年,查爾斯·威廉·費迪南德公爵在奧爾施泰特戰役中擔任普魯士將軍時受到致命傷陣亡。布倫瑞克於1807年至1813年被法國人短暫的佔領後,被併入西發利亞王國。
在拿破崙統治結束後,該國以布倫瑞克公國之名重新建立。
貝費爾恩支系
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貝費爾恩親王國因費迪南德·艾伯特一世和其兄弟之間的繼承糾紛而成立。1667年費迪南德·艾伯特被授予霍爾茨明登附近的貝費爾恩城堡。他和其子費迪南德·艾伯特二世-即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貝費爾恩王子。1735年,費迪南德·艾伯特二世接掌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國,從旁系親王國繼承嫡系的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國。
經濟和社會歷史
農民的作用
根據Bornstedt研究[2]由和平者亨利於「1433年5月17日帝國休會(Recess)」中廢止農奴。根據Bornstedt的說法,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因此是神聖羅馬帝國中第一個廢除封建主義的諸侯。法令規定,封建莊園總管或佃農(Meier)所有隨意的徵收(Willkür)都被取消,包含農民死亡時。地主(Grundherr)或「莊園主」雖然還是佃農莊園的所有者,但現在佃農也可以退出莊園。佃農家庭在契約到期或農民死亡時,可能會被驅離莊園,如今可以不用離開莊園。1563年,亨利五世(綽號:年輕人亨利)頒佈法令規定,每6年佃農和地主必須協商延長租約;隨後租約的期限增加到9年。1559年的議會(Landtag)解散時,亨利·朱利葉斯公爵承認農地繼承權。
布倫瑞克公國於1834年12月20日推出布倫瑞克贖回法(Ablösungsordnung)廢除了農民的義務。農民得以購買土地永久產權,所需資金可以從公爵借貸辦公室借出。在19世紀末,則推動土地重劃(Flurbereinigung)和土地整合。
不倫瑞克-呂訥堡年表
薩克森公國(7世紀–1180)/不倫瑞克伯國(9世紀-1235) | ||||
---|---|---|---|---|
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1235-1269) | ||||
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國(1269-1291) | 呂訥堡公國(1269-1705) | |||
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國
(1291-1813) |
哥廷根公國
(1291-1495) |
格魯本哈根公國
(1291-1617) |
~
~ ~ | |
~
~ ~ |
卡倫貝格公國
1432-1495 |
~
~ ~ |
~
~ ~ |
~
~ ~ |
~
~ ~ |
卡倫貝格-哥廷根公國
(1495-1692) |
在1617年併入呂訥堡,
然後在1665年併入卡倫貝格公國 |
在1705年加入並成為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 | |
~ | 漢諾威選侯國(1692-1814) | |||
不倫瑞克公國
(1814-1918) |
漢諾威王國(1814-1866) | |||
不倫瑞克自由邦
(1918-1945) |
漢諾威省(1918-1946;普魯士邦的一部分)
漢諾威州(1946年) | |||
下薩克森州(1946–現在) |
參見
參考資料
腳註
書籍
- Gängler, Hans. Geschichte der Jugendarbeit auf dem Lande. Jugendarbeit auf dem Land. Wiesbaden: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2000: 23–45. ISBN 9783322994271.
- Schubert, Ernst. Geschichte Niedersachsens. Lax. 1997 [2019-04-02]. ISBN 9783775259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德語).
- Vogtherr, Thomas. 6. Teilungen, Kämpfe, Konsolidierung: Die welfischen Fürstentümer im späten Mittelalter. Die Welfen. C.H.Beck. 2014: 37–44. ISBN 978340666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