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瓚(1884年—1931年1月28日),石侯湖南省長沙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陸軍將領,在國共戰爭中兵敗被俘,遭公審斬首。

張輝瓚
性別
出生1884年
 大清湖南長沙
逝世1931年1月28日
 中華民國江西吉安縣東固
國籍 中華民國
別名張石侯
教育程度湖南兵目學堂
湖南講武堂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留學德國進修
職業軍人
活躍時期20世紀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朱信芳
親屬張遠謀
張遠儀
經歷

生平

張輝瓚早年於湖南兵目學堂畢業,後考入湖南講武堂,在1908年考取公費留學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辛亥革命後回國,在民國元年(1912)任職湖南都督府參謀,後轉任北洋陸軍軍需學校擔任總隊長兼教官,在北京就職期間曾赴德國進行短暫進修,在民國三年(1916)歸國。

當時張輝瓚的立場處於反袁世凱,因此遭到北京政府通緝,因此棄職潛逃回湖南省投入護國戰爭,組織軍隊反袁。反袁戰爭勝利後,張輝瓚繼續留在湖南省,獲得譚延闓的賞識繼續在省軍服務,並在民國九年(1920)投入對抗親北京國民政府的張敬堯部隊。驅張戰役勝利後,譚延闓在民國九年(1920)任命張輝瓚為湖南省第四守備區(湘潭)指揮官,在民國十年(1921)該區部隊更名為湖南陸軍第4混成旅,張輝瓚續任該旅旅長、兼湖南省警務處長。民國二十二年(1923)在湖南省的譚趙內鬥中跟隨鬥爭失敗的譚廷闓南下廣東,投靠孫中山。並兼任湘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在廣州國民政府時,因湘軍進行改編,其職務也改任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4師師長,該師後投入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因第二軍的政治立場偏向武漢國民政府,因此張輝瓚也將部隊調往湖南,在四一二事件發生後,張輝瓚將部隊投入在湖南省清黨之任務。此後張輝瓚升任第二軍副軍長兼湖南省政府委員。北伐戰爭勝利後,第二軍縮編支解,張輝瓚改任國民革命軍第18師中將副師長,後因魯案之故,魯滌平在湖南省的權力被其同省政治對手何鍵奪走,18師無法繼續住防湖南,張也隨着魯滌平調防江西

 
紅軍在龍岡戰鬥中繳獲的國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的駁殼槍、懷錶

1930年底,18師投入在江西省的第一次江西剿共戰爭,由於師長魯滌平升任第九路軍司令官,因此18師師長由張輝瓚升任,該役張輝瓚被任命為第九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兼第18師師長,同時兼江西省南昌衛戌司令、永豐剿匪清鄉委員會主任。12月30日,其指揮的18師在龍岡戰鬥中遭到紅軍主力圍攻,包括師本部、52、53旅遭到擊潰,張輝瓚與53旅旅長王捷俊遭俘虜。後經蔣介石、魯滌平等人多方營救未果,於1931年1月28日在吉安縣東固召開的反「圍剿」勝利祝捷大會上被公審後,當場遭到斬首

身後

處決後,張的頭被裝進一隻竹籠,順贛江拋之[1]。2月2日在吉安的神崗山附近國軍官兵發現這隻竹籠並打撈上來。按照蔣介石命令,厚葬於其故鄉長沙嶽麓山。其陵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2008年5月由長沙市政府重新修繕並立碑以銘。

軼事

張輝瓚與毛澤東是同鄉舊友,曾在湖南一起參加驅張運動。據說毛澤東曾說不殺張輝瓚,但是最終他還是讓何長工押送張輝瓚參加公審大會,後又因會場失控,群眾殺死了張輝瓚。張輝瓚被殺後,國民政府進行報復行動,將南昌下沙窩監獄囚禁的100多名共產黨政治犯,用電擊昏裝進麻袋丟進了贛江。還動用大量軍警在南昌、上海、武漢、全國各地搜捕共產黨。[1]

張輝瓚墓

 
張輝瓚墓
  • 座落在長沙嶽麓山半山腰,毀於文革,2008年5月重修。
  • 墓前豎立的青石碑正面刻有蔣介石「魂兮歸來」的題字(重修時,多了「張公石侯之墓」幾字,題字被移到底下)。

參考文獻

  1. ^ 1.0 1.1 郜合啟. 张辉瓒被俘虏和处死密闻.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