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海爾達

索爾·海爾達挪威語Thor Heyerdahl發音:[tuːr ˈhæ̀ɪəɖɑːɫ],1914年10月6日—2002年4月18日),生於挪威拉爾維克人類學者、海洋生物學者、探險家。他因為乘坐一個仿古的木筏康提基號,從秘魯卡亞俄港到南太平洋圖阿莫圖島的4,300 nmi(8,000 km)的航海而聞名一時。

索爾·海爾達
Thor Heyerdahl
出生(1914-10-06)1914年10月6日
 挪威拉爾維克
逝世2002年4月18日(2002歲—04—18)(87歲)
 意大利科拉米凱里英語Colla Micheri
國籍 挪威
母校奧斯陸大學
配偶Liv Coucheron-Torp
1936年結婚—1947年離婚)

Yvonne Dedekam-Simonsen
1949年結婚—1969年離婚)

雅克利娜·貝爾英語Jacqueline Beer1991年結婚)
兒女5
獎項蒙戈·帕克獎章英語Mungo Park Medal(1950)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民族誌冒險
博士導師克里斯蒂娜·邦內維英語Kristine Bonnevie
Hjalmar Broch

生平

就讀於奧斯陸大學時,在生物科學學院中主修博物學地理學

康提基號

在康提基號(取自Apu Inti,印加帝國太陽神的別名)的遠征中,海爾達和他的團隊在南美用筏木和其它當地的材料來建造木筏。康提基號是按征服了印加西班牙人所描繪的圖紙來復原製作的。康提基號於1947年4月28日出航,102天後的1947年8月7日在圖阿莫圖群島登陸。他們模擬太陽神康提基因為戰敗而從的的喀喀湖逃離而向西方的一次遠征,來證明他的一個理論: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亞群島的第一批居民是5世紀從南美洲秘魯漂洋向西而來的。

由拖曳船拖出洪堡海流以後,他們所使用的唯一的現代技術就只有無線電。食品方面是分成兩組,一組是完全古代秘魯人的食品,主要是薯干及肉乾。另一組驗證支援此次行動的美軍開發的軍需品。新鮮的魚則從海中捕撈,食水以中通的竹管貯存,並繫於筏邊自然冷卻,途中補充雨水。此行他們經歷了很多奇妙的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經歷。後來他將自己的航行故事著書出版,描寫了他們的航海曆險的長篇紀實小說後來被拍成了電影『Kon-Tiki』,並於1951年獲得奧斯卡長篇紀實電影獎。此書的中文版名為《孤筏重洋》。

一般認為這次航海證明了從南美到波利尼西亞的移民在技術上並非不可能。但是,南美洲太平洋一側有名為洪堡海流的強勁海流,沒有多大航行能力的木筏要越過洪堡海流而趕上吹往波利尼西亞貿易風是非常困難的。實際上康提基號是由軍艦拖曳到越過了洪堡海流的海域,離陸地約80公里才開始的飄流試驗,從實驗航海的角度來說價值並不算高。

幾乎所有的研究者(包括人類學者、考古學者、歷史學者、遺傳學者等)從考古學、語言學、自然人類學、文化人類學以及遺傳基因分析的結果而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對波利尼西亞的殖民是先從東南亞的島嶼部開始,然後美拉尼西亞、西波利尼西亞、東波利尼西亞這樣的順序來進行的。

也有一種見解認為,在哥倫布之前,大洋洲一帶已經有了中南美原產的甘薯被栽培了,而南美對波利尼西亞方面的文化的影響幾乎沒有。不論如何,多數的研究者認為這是波利尼西亞人用他們發明的具有航行能力的航海獨木舟而帶來的。

另外,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語言學者從北美原住民的Chumash族和波利尼西亞系語言的詞彙比較,還有出土無論文物的碳測年來比較的結果,指出波利尼西亞人和北美先原住民的文化接觸的可能性的論文投稿在《Current Anthropology》雜誌和《American Antiquity》雜誌,兩個雜誌的編輯都意見分岐,最終由《American Antiquity》雜誌發表於2005年7月號。

但是,海爾達的功績就連主張波利尼西亞人的東南亞起源說的學者們都非常尊敬。2002年4月18日,海爾達逝世,享年87歲。在索爾·海爾達乘木筏橫穿太平洋的壯舉過去約60年之後,有他孫子參加的一支6人挪威探險隊以索爾·海爾達為榜樣,準備重複那次壯舉。 他的孫子奧拉夫·海爾達說:「我感覺我們已經做好思想準備,大家非常渴望早點兒放木筏下海。」他們已於2006年4月28日出發,這一次的木筏的名字叫:Tangaroa號。

冥誕

2014年10月6日,谷歌在首頁為其慶祝第100個生日。[1]

新聞

孤筏橫渡太平洋 重溫60年前探險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註釋

  1. ^ 100th-birthda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谷歌(世界文)(英文)(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