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7月16日) |
護封又稱書套,是包在書籍封皮外的印刷品,廣泛用於圖書設計。它的高度與書相等,長度能包住書的前封、書脊與後封,在兩側的延長部分可分別向里折進前封和後封,稱為勒口或折口。
歷史
古代中國在簡牘上寫字,書寫完畢編簡成冊以後,第一簡必定寫這篇書的題目。有時為了保護書簡在開頭加兩根不寫字的簡稱為「贅筒」,這也是後世書籍「護封」之源。
關於護封最早的記錄出現於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早期的護封像包裝紙一樣完全封住整本書,並用蠟或膠水封口。因此在書被打開時,護封會被撕毀並扔掉。到19世紀50年代,出現了有勒口的護封,書的內頁不再被封住,遂流行於歐美地區。但由於護封上只包含有關書的簡單資訊且設計簡陋,通常它們還是會被購書者丟棄。直到20世紀初期,出於時尚和經濟的影響,出版商們弱化了對於封面的裝飾設計,而透過精美的護封來吸引讀者,甚至連護封的底面也出現了廣告。從此,購書者逐漸開始保留護封。對此的一個例證是,這一時期原先印在書脊上的價格也轉移到了勒口邊上。而需要將書作為禮物的購買者,就可能會將勒口邊上的價格剪去同時保留護封。
後來在日本,在護封外面又出現了側標,起到了與19世紀流行的護封相似的廣告宣傳作用。進入21世紀,中國的出版業逐漸開始使用塑封,即用塑膠膜完全封住整本書,這樣既如早期的護封一樣保護了圖書,又不會遮擋住設計精美的護封。但這種做法也遭致如對讀者不友好[1]和污染環境[2]的廣泛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