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管線化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電腦科學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0年7月31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2年8月2日) |
指令管線化(英語:Instruction pipeline)是為了讓計算機和其它數碼電子裝置能夠加速指令的通過速度(單位時間內被執行的指令數量)而設計的技術。
管線在處理器的內部被組織成層級,各個層級的管線能半獨立地單獨運作。每一個層級都被管理並且連結到一條「鏈」,因而每個層級的輸出被送到其它層級直至任務完成。 處理器的這種組織方式能使總體的處理時間顯著縮短。
未管線化的架構產生的效率低,因為有些CPU的模組在其他模組執行時是閒置的。管線化雖並不會完全消除CPU的閒置時間,但是能夠讓這些模組並行運作而大幅提升程式執行的效率。差不多有些類似流水線工廠的概念。
但並不是所有的指令都是獨立的。在一條簡單的管線中,完成一個指令可能需要5層。如右圖所示,要在最佳效能下運算,當第一個指令被執行時,這個管線需要運行隨後4條獨立的指令。可是,如果隨後4條指令依賴於第一條指令的輸出,管線控制邏輯器,就必須插入延遲時脈周期到管線內,直到依賴被滿足。而轉發技術能顯著減少延時。憑藉多個層,雖然管線化在理論上能提高效能,優勝於無管線的內核(假設時脈也因應層的數量按比例增加),但事實上,許多指令碼設計中並不會考慮到理想的執行。
簡介
管線化是假設程式執行時有一連串的指令要被執行(垂直座標i是指令集,水平座標表時間t)。絕大多數當代的CPU都是利用時脈驅動。
而CPU是由內部的邏輯閘與正反器組成。當受到時脈觸發時,正反器得到新的數值,並且邏輯閘需要一段時間來解析出新的數值,而當受到下一個時脈觸發時正反器又得到新的數值,以此類推。而藉由邏輯閘分散成很多小區塊,再讓正反器連結這些小區塊組,使邏輯閘輸出正確數值的時間延遲得以減少,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指令執行所需要的周期。
舉例來說,典型的RISC管線被分解成五個階段,每個階段之間使用正反器連結。
- 讀取指令
- 指令解碼與讀取暫存器
- 執行
- 記憶體存取
- 寫回暫存器
優缺點
並非在所有情況下管線技術都起作用。可能有一些缺點。如果一條指令管線能夠在每一個時脈週期接納一條新的指令,被稱為完整管線化(fully pipelined)。因管線中的指令需要延遲處理而要等待數個時脈週期,被稱為非完整管線化。
當一名程式設計師(或者組合者/編譯者)編寫組合代碼(或者彙編碼)時,他們會假定每個指令是循序執行的。而這個假設會使管線化無效。當此現象發生後程式會表現的不正常,而此現象就是危害。不過目前有提供幾種技術來解決這些危害像是轉發與延遲等。
優點
- 減少了處理器執行指令所需要的時脈週期,在通常情況下增加了指令的輸入頻率(issue-rate)。
- 一些集成電路(combinational circuits),例如加法器(adders)或者乘法器(multipliers),通過添加更多的環路(circuitry)使其工作得更快。如果以管線化替代,能相對地減少環路。
缺點
範例
一般的管線
右圖是一般有4層管線的示意圖:
- 讀取指令(Fetch)
- 指令解碼(Decode)
- 執行指令(Execute)
- 寫回執行結果(Write-back)
上方的大灰色格是一連串未執行的指令;下方的大灰色格則是已執行完成的指令;中間的大白色格則是管線。
執行順序如以下列表所示:
時序 | 執行情況 |
---|---|
0 | 四條指令等待執行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所有指令皆執行完畢 |
汽泡
指令執行中產生一個「打嗝」(hiccup),在管線中生成一個沒有實效的氣泡。
如右圖,在編號為2的時脈週期中,紫色指令的讀取被延遲,並且在編號為3的時脈週期中解碼層也產生了一個氣泡。所有在紫色指令之後的指令都被延遲執行,而在其之前已經執行了的指令則不受影響。
由於氣泡使指令執行延遲了一個時脈週期,完成全部4條指令的執行共需要8個時脈週期。
而氣泡處對指令的讀取、解碼、執行與寫回都沒有實質影響。這可以使用nop代碼來完成。
複雜化
很多處理器的管線深度到5層、7層、10層,甚至31層(像是Intel Pentium 4 Prescott)。Xelerator X10q甚至有多於1000層的管線深度[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微架構
(Microarchitecture) |
管線層數
(Pipeline stages) |
---|---|
Sony Cell | 23 |
IBM PowerPC 7 | 17 |
IBM Xenon | 19 |
AMD Athlon | 10 |
AMD Athlon XP | 11 |
AMD Athlon 64 | 12 |
AMD Phenom | 12 |
AMD Opteron | 15 |
ARM7TDMI (-S) | 3 |
ARM7EJ-S | 5 |
ARM810 | 5 |
ARM9TDMI | 5 |
ARM1020E | 6 |
XScale PXA210/PXA250 | 7 |
ARM1136J (F)-S | 8 |
ARM1156T2 (F)-S | 9 |
ARM Cortex-A5 | 8 |
ARM Cortex-A8 | 13 |
AVR32 AP7 | 7 |
AVR32 UC3 | 3 |
DLX | 5 |
Intel P5(Pentium) | 5 |
Intel P6(Pentium Pro) | 14 |
Intel P6(Pentium III) | 10 |
Intel NetBurst(Willamette) | 20 |
Intel NetBurst(Northwood) | 20 |
Intel NetBurst(Prescott) | 31 |
Intel NetBurst(Cedar Mill) | 31 |
Intel Core | 14 |
Intel Atom | 16 |
LatticeMico32 | 6 |
R4000 | 8 |
StrongARM SA-110 | 5 |
SuperH SH2 | 5 |
SuperH SH2A | 5 |
SuperH SH4 | 5 |
SuperH SH4A | 7 |
UltraSPARC | 9 |
UltraSPARC T1 | 6 |
UltraSPARC T2 | 8 |
WinChip | 4 |
LC2200 32 bit | 5 |
當程式出現分支將不利於過深管線,整條管線將會無效化。為了減輕此狀況,分支預測就變的重要。如果分支預測錯誤,也能夠藉由自行結束預測來避免加速惡化效率。在某些運用上,像是超級電腦運算,為了能夠將超長管線的運算優勢凸顯出來,會特地將程式寫的極少分支化來避免預測失敗,而且深度的管線化主要是為了能降低每個時脈執行的指令量而設計。當程式經常出現分支,把分支重新排序(像是將更為需要的指令提早放入管線中)而將明顯的降低損失的速度以避免將分支「沖垮」。像是gcov程式能夠使用一種覆蓋率檢查的技術檢查特定分支的執行頻率,但是這種檢查法經常是最佳化的最後手段。處理能力高的管線會因為很多分支的程式而降低效率,這是因為處理器不知道下一個要讀取的指令是甚麼,而需要等待完成分支指令而讓管線清空。處理完分支之後,下一個指令就要經過所有管線,直到整個指令集的結果出現,而處理器才會再繼續執行。而在極端的狀況下,管線化處理器的效能理論上可能會與未管線化處理器一致,甚至是每層管線都在待命狀態,而且指令經常在管線之中跑來跑去時的效能比較差一些。
由於指令管線化,處理器讀取機械碼時並不會立即執行。因為如此,在很接近的地方執行更新機械碼的動作就可能無法作用,因為這些機械碼已經進入預讀輸入隊列內。指令快取又會讓此現象更加惡化。不過這只會在能夠自我變更的程式出現此現象。
範例
範例一
一個典型的加法指令可能會寫成像ADD A, B, C
,而中央處理器(CPU)會將記憶體(Memory)內A位置與B位置的數值相加後放到C位置。在管線化處理器內,管線控制器會將這個指令分拆成一連串微指令:
LOAD R1, A LOAD R2, B ADD R3, R1, R2 STORE R3, C LOAD next instruction
R1, R2和R3是CPU內的暫存器(register是CPU裏面能夠快速存取的暫存記憶體)。主記憶體儲器內標註為A位置和B位置之儲存單元中的數值被載入(或稱複製)到暫存器R1和R2中,然後送到加法器中相加,結果輸出到暫存器R3中,R3中的數值再被儲存到主記憶體儲器內標註為C位置的儲存單元。
而且在非管線化的例子,開始驅動加法動作到完成的時間是不變的。
在這個範例中的管線分為3層:載入,執行,儲存。每一步被稱為管線層(或稱管線階段,pipeline stages)。
在非管線化處理器中,同一時間只允許一個層運作,所以必須等待指令執行完畢才能開始執行下一條指令。在管線化處理器中,所有的層能在同一時間處理不同的指令。當一條指令在執行層,另外一條指令在解碼層,第三條指令在讀取層。
管線沒有減少執行指令所花費的時間;它增加了在同一時間被處理的指令數量,並且減少了完成指令之間的延遲。隨着處理器中管線層的數量增加,能在同一時間被處理的指令數量也相應增加,也減少了指令等待處理所產生的延遲。現在生產的微處理器至少有2層管線。[來源請求](Atmel AVR與PIC微控制器都有2層管線)Intel Pentium 4處理器有20層管線。
範例二
以下表格具體列出3層管線理論:
管線層(Stage) | 說明(Description) |
---|---|
讀取(Load) | 從主記憶體儲器中讀取指令 |
執行(Execute) | 執行指令 |
儲存(Store) | 將執行結果儲存到主記憶體儲器和/或者暫存器 |
以匯編語言表示將會被執行的指令列表:
LOAD A, #40 ;讀取40載入A內 MOVE B, A ;將A內的数据移动到B內 ADD B, #20 ;將B內的數據與20相加 STORE 0x300, B ;將B內的數據儲存到地址為0x300的存儲器單元
代碼的執行循序如下:
讀取 | 執行 | 儲存 |
---|---|---|
LOAD |
從主記憶體儲器中讀取LOAD指令。
讀取 | 執行 | 儲存 |
---|---|---|
MOVE | LOAD |
LOAD指令被執行,同時從主記憶體儲器中讀取MOVE指令。
讀取 | 執行 | 儲存 |
---|---|---|
ADD | MOVE | LOAD |
LOAD指令在儲存層(Store stage),LOAD指令的執行結果#40(the number 40)將被儲存到暫存器A。同時,MOVE指令被執行。MOVE指令必須等待LOAD指令執行完畢才能將暫存器A中的內容移動到暫存器B中。
讀取 | 執行 | 儲存 |
---|---|---|
STORE | ADD | MOVE |
STORE指令被載入,同時MOVE指令執行完畢,並且ADD指令被執行。
注意! 有時候,一個指令會依賴於其他指令的執行結構(例如以上的MOVE指令)。當一個指令因為操作數而需參照一個特定的位置,讀取(作為輸入)或者寫入(作為輸入),執行那些指令的循序不同於程式原本的執行循序能導致冒險(hazards)。現時有機種技術用於預防危害,或者繞過(working around)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