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事

明朝軍事明朝時期的軍隊,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明朝士兵數量最高在二百萬左右,駐紮在全國各地。而明朝軍工業也十分發達,一營5000人的士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1000挺,鳥槍200支以及大炮20門,在此之外明軍還有鬼頭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裝備。與宋朝不同的是,明朝在每代皇帝執政期間,都會發生大規模戰事,所以明朝的軍工業為了應付戰爭所生產出來的武器數量是十分可觀的[參1]

明代是傳統火器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面臨挑戰的時期。在西洋火器傳入以前,傳統火器的發展已相當可觀,其中金屬管形火器(當時統稱為火銃)是明代火器發展的主軸,也是明朝軍隊中應用最廣泛的火器。不過從明代中期以後,源自西洋的新型火器,逐漸透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憑着其優異性能,在中國迅速推廣開來,對傳統火器的生存空間,形成了嚴重的挑戰[參2]

衛所制

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各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參3]

在嘉靖年間,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正因為明朝正規軍衛所軍的不堪用,故這些民兵,在明朝後期逐漸擔負起維持明朝有效統治的作戰部隊,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的召募以浙江人為主戚家軍李如松的私人部隊遼東鐵騎,及袁崇煥所召募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鐵騎[參4]

紀效新書是明朝軍事家戚繼光所著的一部兵書,初撰於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後戚繼光晚年時又加以手校,修訂為14卷。全書語言簡明通俗,涵蓋了兵員選拔、訓練、武器、陣法、律令、行營、兵法等多個方面,是戚繼光一生征戰的心得之作。

三大營

五軍營

五軍營分為中軍、左﹑右掖和左﹑右哨。軍士除來自京師衛軍外,又調中都留守司及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衛所馬步官軍輪番到京師宿衛和操練,稱為班軍。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掌操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隊官軍的圍子手營,以及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營。

三千營

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實際人數不止三千,全部為騎兵。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 ﹑輿服﹑兵仗金鼓、御用寶物等,是明朝京軍的主要機動力量。

神機營

 
神機營

神機營明代京城禁衛軍三大營之一(其餘兩營為五軍營三千營[參5],是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

明成祖交阯後,得神機槍砲法,為一種使用木馬子來增加膛壓的技術,特置神機營肄習[參6]。該營裝備有火槍火銃等,嘉靖以後添置鳥銃(一開始為火繩銃,後來也包括燧發銃)。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三大營喪失幾盡,後改革軍制建立營團,未入選的軍士歸本營,稱「老家」。嘉靖時罷營團,恢復三大營舊制。

火龍神器陣法》又名《火龍經》有記載明代諸多火器科技,作於明朝永樂十年(1403年),首見於崇禎年間焦勒的《火攻罕要》,清朝咸豐年間方始有刻本傳世,其中有最早的地雷水雷火繩槍等等的描述。

據後人考證發現書中一些細節有誤,如稱朱棣為「成祖」(廟號)等,但因元朝忽必烈攻打日本時已經使用鐵火炮、朱元璋大戰陳友諒鄱陽湖時也早已使用火箭、火銃、火蒺藜、大小火槍等多種火銃[參7],尚能斷定今本《火龍經》可能經過嘉靖年間修訂而成,但其餘書中原文應不該置疑。

熱兵器

大沽口炮臺:明代鐵炮

發端於唐宋時期的中國火器製造技術,在明朝發展到了很高的水準。這時的火器不僅僅種類多,而且製造技術以及性能均有極大提高。火箭鳥槍是明朝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地雷在明朝也很盛行,管形火器的發展尤為顯著。明中期,佛郎機以及紅夷大炮等西洋火器傳入,使得明朝得以汲取其瞄準器的長處,以改良自產的火器性能。當時中國的冷兵器時代即將終結,火器時代正在來到,中國完全有機會趕上西方的火器技術水準。可惜這一過程卻隨着明朝的滅亡而中斷了[參8]

然而有學者指出,中國比西方早兩個世紀使用熱兵器,到了15世紀技術開始被葡萄牙人超越,後來清軍利用了明朝和西方的技術和經驗,多次改良並製造出比明朝更有威力的火器,到了三藩之亂期間,中國的熱兵器技術已接近西歐國家的水準[參9]。在萬曆年間,日本人亦在火器技術上一度領先中國,以致日本火器的優勢在萬曆援朝戰爭中一度令日軍佔於上風[參10][參11]。另外,戚繼光亦有批評當時多種形式火器的實用性[參12]

為適應火器化軍事變革的需要,明軍進行了從訓練理念、訓練依據、訓練目標、訓練方法和訓練內容等全方位的軍事訓練改革。軍事訓練變革的實踐提升了明軍的戰鬥力,也促使了火器技術改進、完善和進一步的技術創新和發明[參13]

防禦體系

修建明長城

軍事著作

  • 《火龍神器陣法》
  • 《武備志》
  • 《紀效新書》

參考資料

    參:

  1. ^ 明朝的世界第一. 中國藏族網. 青海法制網. [2018-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8). 
  2. ^ 黃盟盛,《明代傳統火器發展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 2014。
  3. ^ 《細說明朝》〈二五、軍民分籍、衛所〉. 黎東方. 第59頁-第60頁
  4. ^ 《細說明朝》〈二六、五軍都督府、兵部〉. 黎東方. 第61頁-第62頁
  5. ^ 明史》卷八十九
  6. ^ 《明史》卷九十二
  7. ^ 錢謙益著 《國初群雄事略》 卷四
  8. ^ 邢濤; 紀江紅. 《中国通史·<第二十一章·集权下的统治·明朝的军事建设·热兵器的兴盛>》.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年10月1日: 第143頁. ISBN 9787200050646 (中文). 
  9. ^ 梁柏力《被誤解的中國:看明清時代和今天》,中信出版社,第111-114頁
  10. ^ 趙士楨《神器譜》,卷一:「……調集人馬十有餘萬,附以朝鮮土著,何止三十餘萬。倭奴止以飛巒島鳥銃手三千憑為前驅,懸軍深入,不勞餘力,抗我兩國。我以兩國全力,不能製倭死命。焱馳電擊而前,從容振旅而退,不但諸酋盡全首領,至於倭眾亦覺無多損失。」
  11. ^ 張萱《西園聞見錄》卷五六:「倭制火銃,其藥極細,以火酒漬之,故其發速,又人善使,故發必中。中國有長技,而製之不精,與無技同。」
  12. ^ 戚繼光《練兵實紀》,卷五-軍器製解:「……以上之外,有火磚,一窩鋒,地雷,千里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戰,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以節靡費,惟有子母炮,尚屬可用,未當終棄,亦一奇品也。」
  13. ^ 張帆,《論明朝中後期火器技術進步對軍事訓練的影響》,《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