ㄩㄣˋ ,是由於懸浮在大氣中的冰晶太陽光或折射反射而形成的光學現象。暈通常呈環狀狀,有如同彩虹般的七種顏色,所以又稱「白虹」。由太陽照射冰晶反射至人類眼睛稱為「日暈」,而月球照射冰晶反射至人類眼睛則稱為「月暈」。

發生在月蝕期間的月暈現象,其中可見半影月食階段的滿月木星鄰近。預示著之後將會發生衝日現象。
2023年4月7日,聖周五當天馬來西亞標準時間上午11時29分巧遇罕見22度日暈。老人言:「日暈三更雨」。預示著隔天凌晨將會下傾盆大雨。
日暈
南極所見的22度暈(環狀)、幻日(22度暈旁的光點)、幻日環(幻日與太陽中間的水平光弧)。

大氣中的冰晶通常是由卷狀雲帶來,當太陽光射入冰晶時,則反射於人類眼睛,產生環狀或弧狀的卷圈,通常為內圈紅光,而外圈為紫光。

種類

暈可分為有「小暈」和「大暈」,「小暈」即22度暈,「大暈」即46度暈。小暈是以發光體為圓心,角半徑為22度的一種內圈呈淡紅色,外圈偶爾為紫色或白色的光環,光環內的天空明顯較光環外的暗。而大暈則是角半徑為46度的暈環,十分少見,一般比小暈暗。

 
主要的暈現象以及在天空的位置
 
高空中冰晶的形狀

上圖標出了常見的暈現象以及它們在天空出現的位置。

暈現象 說明
(1) 22度暈 最常見,是觀察角度為22°的環,由大氣層中懸浮的大量六邊形冰晶反射陽光形成。
(2) 幻日 常與22度暈一起出現,由水平方向的扁平狀的冰晶形成。
(3) 光柱 由水平方向的扁平狀的冰晶形成。
(4) 幻日環 比較罕見,光線在扁平狀或柱狀的冰晶中發射形成。
(5) 環天頂弧 常與幻日一起出現,與幻日形成原理相同。
(6) 接觸弧 通常只能看到一部分,由水平懸浮的柱狀冰晶形成。
(7) 46度暈 非常罕見,當22°暈非常亮時,才可能出現。
(8) 幻日(下方) 出現在地平線下.只有從山上朝下看,或者從飛機上才能看到。
環地平弧/火彩虹 只有在高於58°的位置才可以看到。
120度幻日 很少見的暈,常伴隨特別明亮的幻日出現。
上珥 與46°暈相比色彩更絢麗,像一樣,內部是紅色。 [1]
 
三藩市的日柱。

光柱,或稱日柱,是在日出或日落時出現的垂直升起的柱狀現象,但它也可以出現在太陽之下,特別是在高海拔觀察時。六邊形的碟或柱狀冰晶以及水滴是導致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碟狀冰晶的光柱通常在太陽與地平線間不大於6度和太陽低於地平線時產生;柱狀冰晶則能在太陽高於地平線達20度時產生光柱。當冰晶在空氣中沉浮時,會傾向於定位在同水平面上,日柱的寬度和可見度取決於冰晶的排列。

月亮、街燈等明亮光源都可產生光柱。地面光源產生的光柱可能比日柱或月柱要高。當觀察者接近光源時,晶體取向對光柱形成的影響更小。

攝影上的暈

攝影中,暈光多指不經意造成的光學效應,這是由於底片一開始曝光時的反射光線造成,或由此捲底片印出的圖像中環繞着發光源或反光源邊緣而成的光圈。現代攝影底片上會覆上「反暈光層」來防止此效應發生。

 
Holga照相機造成的暈光效果。

仿真軟件

Halosim

HaloPoint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1. ^ meteoros.de 2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bgerufen 18. März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