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正(1319年—1382年),字克正,初名宗頤江西靖安人。

其十二歲就善於寫詩,時稱江西十大才子之一。後因推薦授任國子監學正。洪武初年,辭職。後不久再次被推薦為學正,後升任渭南丞。當時同州、蒲城兩地爭地界,累年未得解決,而當時行省派遣李叔正去處理。李叔正單騎而至,解決糾紛。當時渭南每年交糧賦二萬石,田無定額。他按新畝數重定賦稅,由於立法精密,諸弊盡剔。此後升任興化知縣,後以禮部侍郎召回[1]。後李叔正告老還鄉,後不被批准,改任國子助教。當時國子監中諸位學生多出自豪門,李在國子監嚴立教規,旦夕督導。朝廷紛紛贊許其賢才[2]。後升任監察御史,奉命巡視嶺南,當時瓊州府吏誣告知府,後李叔正經過調查,發現與事實不符,於是將誣告事宜具奏朝廷,後使知府伸冤,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贊許。後升任禮部侍郎。洪武十四年,升任禮部尚書,在任上去世[3]

李叔正有妻夏氏,當時陳友諒攻陷南昌時,夏氏投井自殺。李叔正之後再未娶妻[4]

參考文獻

  1. ^ 明史》(卷137):「李叔正,字克正,初名宗頤,靖安人。年十二能詩,長益淹博。時江西有十才子,叔正其一也。以薦授國子學正。洪武初,告歸。未幾,復以薦為學正,遷渭南丞。同州蒲城人爭地界,累年不決。行省以委叔正,單騎至,剖數語立決。渭南歲輸糧二萬,豪右與猾吏為奸,田無定額,叔正履畝丈量。立法精密,諸弊盡剔。遷興化知縣。尋召為禮部員外郎。」
  2. ^ 明史》(卷137):「以年老乞歸,不許,改國子助教。於是叔正三至太學矣。帝方銳意文治,於國學人材尤加意。然諸生多貴胄,不率教。叔正嚴立規條,旦夕端坐,督課無倦色。朝論賢之。」
  3. ^ 明史》(卷137):「擢監察御史,奉命巡嶺表。瓊州府吏訐其守踞公座簽表文,叔正鞫之,守得白,抵吏罪。太祖嘉之曰:「人言老御史懦,乃明斷如是耶。」累官禮部侍郎。十四年進尚書,卒於官。」
  4. ^ 明史》(卷137):「叔正妻夏氏,陳友諒陷南昌時,投井死。叔正感其義,終身不復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