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 (明朝)

李文忠(1338年—1384年),思本,小名保兒盱眙(今屬江蘇)人,漢族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公主朱佛女),明朝開國功臣。

李文忠
李文忠 (明朝)

李文忠像,取自清代上官周《晚笑堂畫傳》


大明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
爵位 曹國公
追封岐陽王
籍貫 泗州盱眙縣
族裔 漢族
原名 保兒
字號 思本
諡號 武靖
出生 至元五年(1338年)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安豐路濠州鳳陽縣
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應天府
墓葬 李文忠墓
親屬 父親:隴西恭獻王李貞
母親:曹國長公主朱佛女
長子:李景隆
次子:李增枝
幼子:李芳英

李文忠母早亡,後來隨父投奔朱元璋,十九歲時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此後率軍平定江南戰事,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率軍征討北元,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國子監。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

生平

早年經歷

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去世,父親李貞帶着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1]。十六歲時,李貞帶李文忠到滁陽投奔朱元璋,留在左右。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己姓,起名文忠[2]。李文忠讀書聰穎、敏悟,所學東西就像以前學過一樣。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後又進攻青陽石埭太平旌德,都將其攻下。於萬年街擊敗元朝院判阿魯灰,又於於潛昌化擊敗苗軍。進攻淳安,夜襲洪元帥,降服其部眾千餘人,李文忠被授為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至正十八年(1358年),會合鄧愈胡大海軍,攻取建德,改為嚴州府,率軍駐守[3]

「苗帥」楊完者率數萬軍隊進攻嚴州,李文忠率輕兵擊敗其陸軍,將所斬殺首級浮在巨筏之上,水軍見此情形也爭相逃跑。楊完者又來進攻,李文忠與鄧愈一起率軍將其擊退。進而攻克浦江,嚴禁軍隊焚火打劫,以示恩惠、信用。義門鄭氏避軍於山谷,李文忠將其招回,並派兵保護。民心大悅。楊完者死後,其部將乞降,李文忠予以招撫,招降三萬餘人[4]。不久,李文忠與胡大海攻佔諸暨張士誠侵擾嚴州,李文忠率軍於東門抵禦,另派將領出小北門,抄小路襲擊張軍後路,大破張士誠。過了一月,張士誠再次進攻,李文忠又在大浪灘打敗張軍,乘勝攻克分水。張士誠派遣將領佔據三溪,李文忠又率軍將其擊敗。斬首陸元帥,焚燒敵壘。李文忠晉升為同僉行樞密院事[5]

平定江南

胡大海俘獲陳漢將領李明道王漢二,送往李文忠處,李文忠釋放二人,並以禮相待,命二人前去招降建昌守將王溥,王溥投降。至正二十二年,苗將蔣英劉震殺害胡大海,以金華反叛朱元璋。李文忠派遣將領將其擊敗,並親自安撫其部眾。處州苗軍也發動叛亂,殺死耿再成。李文忠派遣將領駐屯縉雲,謀取處州。李文忠被授為浙東行省左丞,總攝嚴、衢、信、處、諸全等地軍事[6]。當時十萬吳軍正猛攻諸全,守將謝再興告急,李文忠派遣同僉胡德濟前去救援。謝再興再次請求增兵,李文忠卻因兵少派不出援兵。正巧此時朱元璋命邵榮討伐處州,李文忠便揚言徐達、邵榮將率大軍即日進攻。吳軍獲悉,十分恐懼,企圖趁夜逃跑。夜半時分,胡德濟與謝再興率領敢死隊開門突襲,大敗吳軍,從而保全了諸全[7]

第二年,謝再興叛降於張士誠,率吳軍進犯東陽。李文忠與胡深義烏迎戰,率領千名騎兵橫突敵陣,大敗吳軍。不久,李文忠採納胡深之計,在離諸全五十里處另築一城,與諸全互為掎角。張士誠派遣司徒李伯升率十六萬大軍前來進攻,未能攻克。一年後,又派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李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在離新城十里之處紮營。胡德濟派人告知李文忠,說吳軍勢頭極盛,應當駐紮以待大軍。李文忠說:「用兵在於謀略,而不在於人數眾多。」於是下令道:「敵軍多而驕,我軍少而銳,以銳遇驕,必能克敵制勝。敵軍輜重堆積如山,這是上天要使你們富裕起來,你們要努力啊!」[8]

當時有股自東北而來的白氣覆蓋軍隊上空,李文忠占卜「必勝」。決定次日早晨與吳軍會戰,大霧籠罩,天空昏暗,李文忠對天盟誓,於是命元帥徐大興湯克明等統率左軍,嚴德王德等統率右軍,而自己親率中軍首當其衝。處州援兵這時也已趕到,奮勇搏擊。濃霧稍散,李文忠橫握長矛率領數十名精銳騎兵,從高處奔馳而下,沖往敵軍中堅之中。敵軍精銳騎兵將李文忠重重包圍。李文忠親手殺敵甚多,引騎向外猛衝,所向披靡。大軍乘機進攻,城中軍隊也擂鼓吶喊着猛衝出城,敵軍大潰。李文忠軍追擊敗兵數十里,斬首數萬,溪水盡成血色,俘獲將領六百,士兵三千,收繳兵器、糧草,數日不盡,李伯升僅只自身倖免逃脫。捷報傳來,朱元璋大喜,將李文忠召回,整日設宴慰勞,賞賜御衣名馬,然後命其返回軍中[9]

次年秋天,大軍進攻張士誠,李文忠受命進攻杭州以牽制張軍。李文忠率朱亮祖等攻克桐廬新城富陽,然後進攻餘杭。餘杭守將謝五,是謝再興之弟,李文忠以信招降,許他不死。謝五與謝再興之子五人出城投降。諸將請求處以死刑,李文忠不同意。然後直趨杭州,守將潘元明也投降,李文忠整軍而入。潘元明以歌妓相迎,李文忠便揮軍離去,駐紮麗譙,並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名士兵借用百姓炊鍋,被斬首示眾,城中因而井然有序。李文忠獲軍三萬,糧食二十萬,被就地加封為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恢復李姓。大軍進攻福建,李文忠另外率軍駐紮浦城,進逼閩地。返師之後,金子隆等聚眾搶劫,李文忠再次討伐,將其擒獲,於是平定三州。下令軍中收養途中棄兒,被養活者無數[10]

北伐大漠

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擔任偏將軍,跟隨常遇春攻佔元上都。常遇春死後,李文忠受命代替統率其軍,奉詔會合徐達進攻慶陽。行至太原時,獲悉大同被圍告急,便對左丞趙庸說:「我等受命而來,如果是有利於國家的軍務,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而今大同情況緊急,我們可以順路前去救援。」於是率軍出雁門,駐紮馬邑,打敗元游兵,擒獲平章劉帖木,進至白楊門。當時雨雪交加,軍隊已經駐紮,李文忠卻下令向前移動五里,依水為險阻自固。元兵乘夜來劫,李文忠軍堅壁清野,巋然不動。天亮時,元軍大至,李文忠委派二營將士,殊死作戰,估計元軍已經疲憊,才派出精兵,左右夾擊,大破元軍,擒獲元將脫列伯,俘斬萬餘人,追擊至莽哥倉而返[11]

第二年,李文忠被授為征虜左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率領十萬人出野狐嶺,到達興和,降服興和守將。進兵察罕腦兒,擒獲平章竹真。駐軍駱駝山,趕走平章沙不丁。駐軍開平,降服平章上都罕等。當時元順帝已死,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即元昭宗。李文忠派人探知此情,率軍兼程奔往應昌。元昭宗北逃,李文忠俘獲其嫡長子買的立八剌及后妃、宮女、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十五件,玉冊二件,鎮圭、大圭、玉帶、玉斧各一件。並派出精銳騎兵窮追至北慶州而返。經過興州時,擒獲國公江文清等,降服三萬七千人。到達紅羅山時,又降服楊思祖的部眾一萬六千餘人。李文忠到京城奉獻捷報,朱元璋御臨奉天門接受朝賀。大封功臣,李文忠功勞最大,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為曹國公,同知軍國事,食祿三千石,並被授予世襲憑證[12]

洪武四年(1371年)秋,傅友德平定蜀地,李文忠受命前去安撫。李文忠下令建築成都新城,派軍隊守衛諸郡要害之地,然後才返回。第二年又以左副將軍的身份由東路北征,出居庸關,直趨和林,到達口溫,元軍逃遁。軍隊進至臚朐河時,李文忠命部將韓政等保護輜重,而自率大軍,每人攜帶二十日糧食,迅速趕至土剌河。元太師蠻子哈剌章率領部眾全部渡河,列陣以待。李文忠率軍進逼,元軍才稍微退卻。到達阿魯渾河時,元軍逐漸增多。李文忠馬中飛箭,他下馬之後,手持短器,繼續戰鬥。指揮李榮將自己的戰馬交給李文忠,而自己則奪乘敵軍戰馬。李文忠重獲戰馬,更加殊死作戰,終於將元軍打敗,俘獲元兵數以萬計。追奔至稱海時,元軍重新聚集。李文忠便收兵據險,殺牛犒勞士兵,將所獲馬匹釋放野外。元軍懷疑有伏,慢慢引軍而去。李文忠也率軍返回,錯過了舊路。到達桑哥兒麻時,缺乏飲水,軍中將士十分口渴,於是向天祈禱。所乘戰馬跑過之地,泉水湧出,全軍都得以解渴,於是殺牲祭天,然後班師回朝。這一戰役,兩軍勝負相當,而宣寧侯曹良臣,指揮使周顯常榮張耀都已戰死,因此朱元璋未予賞賜[13]

洪武六年,李文忠率軍前往北平、山西邊境,在三角村擊敗元軍。七年,派遣部將分道出塞。到達三不剌川,俘獲平章陳安禮。到達順寧楊門,斬殺真珠驢。到達白登,擒獲太尉不花。這年秋天,李文忠率軍進攻大寧高州,攻克兩地,斬殺宗王朵朵失里,擒獲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氈帽山,擊斬魯王,俘獲其妃及司徒答海等。然後進軍豐州,擒獲元朝舊官十二人,馬駝牛羊甚多,窮追至百乾兒才返。此後,李文忠屢次率軍防備邊境[14]

入朝參政

洪武十年,李文忠受命與李善長一起商議軍國要事。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與西平侯沐英合兵將其討平,並築城於東籠山南川,設置洮州衛。還朝之後,李文忠報告說西安城裏的水含有鹹鹵,不能飲用,請求鑿地引龍首渠水入城,以便汲取,朱元璋採納了他的建議。李文忠返回之後掌管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事[15]。李文忠器量深沉而宏大,人莫能測。臨陣踔厲風發,大敵當前而更顯壯志。李文忠頗好學問,經常因事就教於金華范祖干胡翰,通曉經義,所寫詩歌雄渾可觀。當初,朱元璋平定應天,因軍隊興盛,糧餉不足,而增加百姓田租,李文忠為此請求,百姓得以減低稅額[1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裁撤大都督府[17]。李文忠解除兵權,閒居家中後,為人恭敬謹慎,如一位儒者,朱元璋十分偏愛看重他。家中因此賓客很多,李文忠曾以賓客之言,勸說朱元璋少殺戮,又勸諫朱元璋征伐日本,甚至說宦官過多,並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因此屢屢觸犯聖旨,不免遭受譴責。洪武十六年冬,李文忠得病。朱元璋親臨探視,並命淮安侯華雲龍之子華中負責醫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終年四十六歲。

朱元璋廢朝三日,親自寫文致祭,追封李文忠為岐陽王,賜葬鐘山之北,諡號武靖[18]。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均位列第三。李文忠之父李貞已先死,追贈為隴西王,諡號恭獻[19]

家庭

李文忠 (明朝)家族
 
 
 
 
 
 
 
 
 
 
 
 
 
 
 
 
 
 
高祖父:(追封)中奉大夫李五二
 
 
 
 
 
 
 
曾祖父:(追封)臨淮伯李六二
 
 
 
 
 
 
 
 
 
 
 
高祖母:林氏
 
 
 
 
 
 
 
祖父:(追封)隴西侯李七三
 
 
 
 
 
 
 
 
 
 
 
 
 
 
曾祖母:(追封)臨淮伯夫人蔡氏,胡氏
 
 
 
 
 
 
 
 
 
 
 
父:(追封)隴西恭獻王李貞
 
 
 
 
 
 
 
 
 
 
 
 
 
 
 
 
 
祖母:(追封)隴西侯夫人陳氏
 
 
 
 
 
 
 
 
 
 
 
 
 
 
(追封)岐陽武靖王李文忠
 
 
 
 
 
 
 
 
 
 
 
 
 
 
 
 
 
 
 
 
外高祖父:
(追尊)懿祖恆皇帝朱四九
 
 
 
 
 
 
 
外曾祖父:
(追尊)熙祖裕皇帝朱初一
 
 
 
 
 
 
 
 
 
 
 
外高祖母:(追尊)恆皇后侯氏
 
 
 
 
 
 
 
外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外曾祖母:(追尊)裕皇后王氏
 
 
 
 
 
 
 
 
 
 
 
母:(追封)曹國公主朱佛女
 
 
 
 
 
 
 
 
 
 
 
 
 
 
 
 
 
外曾祖父:(追封)楊王陳公
 
 
 
 
 
 
 
 
 
 
 
外祖母:(追尊)淳皇后陳氏
 
 
 
 
 
 
 
 
 
 
 
 
 
 
外曾祖母:(追封)楊王夫人
 
 
 
 
 
 
 
 
 
 

李文忠有李景隆李增枝李方英三子[20]

李文忠死後,李景隆襲父爵封曹國公。靖難之役時,為建文帝大將,屢屢敗於燕王朱棣。朱棣南下進攻應天府時,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金川門投降,使朱棣順利入城。永樂二年(1404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陳瑛、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告發「在家坐受閣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明成祖於是褫奪其爵位,與弟李增枝、妻兒等數十名家人一起被軟禁家中,家產遭收,李景隆絕食十日不死,直到永樂末年逝世[21]

信仰

現時,香港黃竹坑大王爺廟以及觀塘雞寮大王爺廟,所供奉的大王爺就是李文忠。

影視形象

在電視劇《山河月明》中,由王輝扮演李文忠。 在1993電視劇《倚天屠龍記》中,由楊力扮演李文忠。

註釋

  1. ^ 國朝獻徵錄》(卷5):「王諱文忠,字思本,姓李氏,世為泗州旴眙人。父隴西恭獻王,尚曹國長公主,生王。十有二歲,而公主薨,時元末大亂,恭靖攜王走軍中,幾不能存。」
  2. ^ 明太祖實錄》(卷1):「上姊夫李貞攜其子保保,自淮東來見。上以姊早歿,見之甚喜。因養為己子,俾姓朱氏,更名文忠。教之讀書,常使居左右,隨侍出入,雖馬上亦隨事誨之。文忠時年始十四。」《明太祖實錄校勘記》據神道碑及《明實錄》更正當時其年十六。
  3. ^ 明史》(卷126):「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矣。踰二年乃謁太祖於滁陽。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讀書穎敏如素習。年十九,以舍人將親軍,從援池州,破天完軍,驍勇冠諸將。別攻青陽、石埭、太平、旌德,皆下之。敗元院判阿魯灰於萬年街,復敗苗軍於於潛、昌化。進攻淳安,夜襲洪元帥,降其衆千餘,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尋會鄧愈、胡大海之師,取建德,以為嚴州府,守之。」
  4. ^ 明史》(卷126):「苗帥楊完者,以苗、獠數萬水陸奄至。文忠將輕兵破其陸軍,取所馘首,浮巨筏上。水軍見之亦遁。完者復來犯,與鄧愈擊卻之。進克浦江,禁焚掠,示恩信。義門鄭氏避兵山谷,招之還,以兵護之。民大悅。完者死,其部將乞降,撫之,得三萬餘人。」
  5. ^ 明史》(卷126):「與胡大海拔諸暨。張士誠寇嚴州,禦之東門,使別將出小北門,間道襲其後,夾擊大破之。踰月,復來攻,又破之大浪灘,乘勝克分水。士誠遣將據三溪,復擊敗之,斬陸元帥,焚其壘。士誠自是不敢窺嚴州。進同僉行樞密院事。」
  6. ^ 明史》(卷126):「胡大海得漢將李明道、王漢二,送文忠所,釋而禮之,使招建昌守將王溥。溥降。苗將蔣英、劉震殺大海,以金華叛。文忠遣將擊走之,親撫定其衆。處州苗軍亦殺耿再成叛。文忠遣將屯縉雲以圖之。拜浙東行省左丞,總制嚴、衢、信、處、諸全軍事。」
  7. ^ 明史》(卷126):「吳兵十萬方急攻諸全,守將謝再興告急,遣同僉胡德濟往援。再興復請益兵,文忠兵少無以應。會太祖使邵榮討處州亂卒,文忠乃揚言徐右丞、邵平章將大軍刻日進。吳軍聞之懼,謀夜遁。德濟與再興帥死士夜半開門突擊,大破之,諸全遂完。」
  8. ^ 明史》(卷126):「明年,再興叛降於吳,以吳軍犯東陽。文忠與胡深迎戰於義烏,將千騎橫突其陣,大敗之。已,用深策去諸全五十里別築一城,以相犄角。士誠遣司徒李伯昇以十六萬衆來攻,不克。踰年,復以二十萬衆攻新城。文忠帥朱亮祖等馳救,去新城十里而軍。德濟使人告賊勢盛,宜少駐,以俟大軍。文忠曰:「兵在謀不在衆。」乃下令曰:「彼衆而驕,我少而銳,以銳遇驕,必克之矣。彼軍輜重山積,此天以富汝曹也。勉之。」」
  9. ^ 明史》(卷126):「會有白氣自東北來覆軍上,占之曰「必勝」。詰朝會戰,天大霧晦冥,文忠集諸將仰天誓曰:「國家之事在此一舉,文忠不敢愛死以後三軍。」乃使元帥徐大興、湯克明等將左軍,嚴德、王德等將右軍,而自以中軍當敵衝。會處州援兵亦至,奮前搏擊。霧稍開,文忠橫槊引鐵騎數十,乘高馳下,衝其中堅。敵以精騎圍文忠數重。文忠手所格殺甚衆,縱騎馳突,所向皆披靡。大軍乘之,城中兵亦鼓譟出,敵遂大潰。逐北數十里,斬首數萬級,溪水盡赤,獲將校六百,甲士三千,鎧仗芻粟收數日不盡,伯昇僅以身免。捷聞,太祖大喜,召歸,宴勞彌日,賜御衣名馬,遣還鎮。」
  10. ^ 明史》(卷126):「明年秋,大軍伐吳,令攻杭州以牽制之。文忠帥亮祖等克桐廬、新城、富陽,遂攻餘杭。守將謝五,再興弟也,諭之降,許以不死。五與再興子五人出降。諸將請僇之,文忠不可。遂趨杭州,守將潘元明亦降,整軍入。元明以女樂迎,麾去之。營於麗譙,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得兵三萬,糧二十萬。就加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復姓李氏。大軍征閩,文忠別引軍屯浦城以逼之。師還,餘寇金子隆等聚衆剽掠,文忠復討禽之,遂定建、延、汀三州。命軍中收養道上棄兒,所全活無算。」
  11. ^ 明史》(卷126):「洪武二年春,以偏將軍從右副將軍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語具遇春傳。遇春卒,命文忠代將其軍,奉詔會大將軍徐達攻慶陽。行次太原,聞大同圍急,謂左丞趙庸曰:「我等受命而來,閫外之事苟利於國,專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鴈門,次馬邑,敗元游兵,禽平章劉帖木,進至白楊門。天雨雪,已駐營,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元兵乘夜來劫,文忠堅壁不動。質明,敵大至。以二營委之,殊死戰,度敵疲,乃出精兵左右擊,大破之,禽其將脫列伯,俘斬萬餘人,窮追至莽哥倉而還。」
  12. ^ 明史》(卷126):「明年拜征虜左副將軍。與大將軍分道北征,以十萬人出野狐嶺,至興和,降其守將。進兵察罕腦兒,禽平章竹真。次駱駝山,走平章沙不丁。次開平,降平章上都罕等。時元帝已崩,太子愛猷識里達臘新立。文忠諜知之,兼程趨應昌。元嗣君北走,獲其嫡子買的立八剌暨后妃宮人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十五,玉冊二,鎮圭、大圭、玉帶、玉斧各一。出精騎窮追至北慶州而還。道興州,禽國公江文清等,降三萬七千人。至紅羅山,又降楊思祖之衆萬六千餘人。獻捷京師,帝御奉天門受朝賀。大封功臣,文忠功最,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食祿三千石,予世券。」
  13. ^ 明史》(卷126):「四年秋,傅友德等平蜀,令文忠往拊循之。築成都新城,發軍戍諸郡要害,乃還。明年復以左副將軍由東道北征,出居庸,趨和林,至口溫,元人遁。進至臚朐河,令部將韓政等守輜重,而自帥大軍,人齎二十日糧,疾馳至土剌河。元太師蠻子哈剌章悉衆渡河,列騎以待。文忠引軍薄之,敵稍卻。至阿魯渾河,敵來益衆。文忠馬中流矢,下馬持短兵鬬。指揮李榮以所乘馬授文忠,而自奪敵馬乘之。文忠得馬,益殊死戰,遂破敵,虜獲萬計。追奔至稱海,敵兵復大集。文忠乃斂兵據險,椎牛饗士,縱所獲馬畜於野。敵疑有伏,稍稍引去。文忠亦引還,失故道。至桑哥兒麻,乏水,渴甚,禱於天。所乘馬跑地,泉湧出,三軍皆給,乃刑牲以祭。遂還。是役也,兩軍勝負相當,而宣寧侯曹良臣,指揮使周顯、常榮、張耀俱戰死,以故賞不行。」
  14. ^ 明史》(卷126):「六年行北平、山西邊,敗敵於三角村。七年遣部將分道出塞。至三不剌川,俘平章陳安禮。至順寧、楊門,斬真珠驢。至白登,禽太尉不花。其秋帥師攻大寧、高州,克之,斬宗王朶朶失里,禽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氈帽山,擊斬魯王,獲其妃及司徒答海等。進師豐州,禽元故官十二人,馬駝牛羊甚衆,窮追至百千兒乃還。是後屢出備邊。」
  15. ^ 明史》(卷126):「十年命與韓國公李善長議軍國重事。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叛,與西平侯沐英合兵討平之,築城東籠山南川,置洮州衞。還言西安城中水鹹鹵不可飲,請鑿地引龍首渠入城以便汲,從之。還掌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事。」
  16. ^ 明史》(卷126):「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風發,遇大敵益壯。頗好學問,常師事金華范祖幹、胡翰,通曉經義,為詩歌雄駿可觀。初,太祖定應天,以軍興不給,增民田租,文忠請之,得減額。」
  17. ^ 明史》(卷2):「罷中書省,廢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
  18. ^ 國朝獻徵錄》(卷5):「洪武十有七年春三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國公、同知軍國事李公薨於第。皇上輟視朝三日,親制文,遣使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賜葬地於鍾山之陰。」
  19. ^ 明史》(卷126):「其釋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愛重之。家故多客,嘗以客言,勸帝少誅僇,又諫帝征日本,及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衞,諸醫並妻子皆斬。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父貞前卒,贈隴西王,諡恭獻。」
  20. ^ 明史》(卷126):「文忠三子,長景隆,次增枝、芳英,皆帝賜名。增枝初授勳衛,擢前軍左都督。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21. ^ 明史》(卷126):「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復言:『景隆在家,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僮僕無慮千百,意叵測。』於是奪景隆爵,並增枝及妻子數十人錮私第,沒其財產。景隆嘗絕食旬日不死,至永樂末乃卒。」

原因:明太祖追封之
明岐陽國國王 繼任:

後一相同頭銜:朱邃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