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菲·威爾金森
謝菲·威爾金森爵士(英語:Sir Geoffrey Wilkinson,1921年7月14日—1996年9月26日),英國化學家,皇家學會院士(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FRS)。因對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研究與德國化學家恩斯特·奧托·費沙一起獲得1973年諾貝爾化學獎。
Sir Geoffrey Wilkinson | |
---|---|
出生 | Springside 英格蘭 | 1921年7月14日
逝世 | 1996年9月26日 倫敦,英國 | (75歲)
國籍 | 英國 |
母校 | 倫敦帝國學院 |
知名於 | 均相過渡金屬催化劑 |
獎項 | 諾貝爾化學獎 (1973)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無機化學 |
機構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哈佛大學 倫敦帝國學院 |
博士導師 | Henry Vincent Aird Briscoe |
生平
威爾金森出生於約克郡的Springside,父親是一名房屋裝修工人,母親在當地的一家紗廠工作,他的一位叔叔是風琴手和唱詩班指揮,其配偶所在的家族經營着一家生產藥用瀉利鹽和芒硝的小型化學品公司,正是這個地方使得威爾金森對化學開始產生了興趣。
威爾金森的中學物理老師Luke Sutcliffe也曾教過195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考克饒夫。
1939年威爾金森取得皇家獎學金(Royal Scholarship)開始在倫敦帝國學院學習並於1941年畢業,1942年化學家弗里德里希·帕內特(Friedrich Paneth)招募從事核能研究的青年化學家,威爾金森應聘並前往加拿大工作,先後在蒙特利爾和喬克河實驗室(Chalk River Laboratories)工作直至1946年離開。在後來的四年中威爾金森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格倫·西奧多·西博格工作[1]。隨後去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助理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並開始將注意力轉回他學生時代就很感興趣的以一氧化碳和烯烴為配體的過渡金屬絡合物的研究上。
從1951年9月至1955年12月回到英國之前在哈佛大學工作,在哈佛工作期間雖然仍在從事核化學方面的工作,但已經開始了對烯烴金屬絡合物的研究。
1955年6月被聘為倫敦帝國學院的無機化學教授,從這以後開始全身心投入過渡金屬絡合物的研究工作中。
1980年被巴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09年10月倫敦帝國學院以他名字命名的學生公寓開放使用。
工作成就
威爾金森是無機化學和均相過渡金屬催化劑研究研究的先驅[2][3]。重要成就包括發現用於烯烴和炔烴氫化的威爾金森催化劑[4]和確認二茂鐵分子的夾心三明治結構的[5]及二茂鐵、二茂釕等各種茂基金屬絡合物合成方法及它們化學性質的研究[6][7]。
由他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弗蘭克·阿爾伯特·科頓合著的《高等無機化學》,經常被簡稱為「科頓和威爾金森」("Cotton and Wilkinson"),是一本權威的無機化學教科書[8]
參考資料
- ^ Sir Geoffrey Wilkinson. [201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1).
- ^ M. L. H. Green, W. P. Griffith. Sir Geoffrey Wilkinson. 14 July 1921 — 26 September 1996: Elected 18 March 1965.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00-11-01, 46: 593–606 [2018-04-02]. ISSN 0080-4606. doi:10.1098/rsbm.1999.0103 (英語).
- ^ Sir Geoffrey Wilkinson 1921−1996 IN MEMORIAM. Inorganic Chemistry. 1996-01-01, 35 (26): 7463–7464 [2018-04-02]. ISSN 0020-1669. doi:10.1021/ic961299i.
- ^ Osborn, J. A.; Jardine, F. H.; Young, J. F.; Wilkinson, G.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ris(triphenylphosphine)halogenorhodium(I) and Some Reactions Thereof Including Catalytic Homogeneous Hydrogenation of Olefins and Acetylen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A. 1966: 1711–1732. doi:10.1039/J19660001711.
- ^ G. Wilkinson, M. Rosenblum, M. C. Whiting, R. B. Woodward. The Structure of Iron Bis-Cyclopentadieny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52, 74: 2125 - 2126. doi:10.1021/ja01128a527
- ^ Geoffrey Wilkinson, The Preparation and Some Properties of Ruthenocene and Ruthenicinium Salts, J. Am. Chem. Soc., 1952, 74 (23), 6146 doi:10.1021/ja01143a538
- ^ Geoffrey Wilkinson, Cyclopentadienyl Compounds of Chromium, Molybdenum and Tungsten, J. Am. Chem. Soc., 1954, 76, 209 doi:10.1021/ja01630a053
- ^ Cotton, Frank Albert; Geoffrey Wilkinson, Carlos A. Murillo.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1999: 1355. ISBN 0471199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