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洛米·大衛·沙林傑

美國作家

謝洛米·大衛·沙林傑(英語:Jerome David Salinger,J. D. Salinger,/ˈsælɪnə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簡稱J.D.沙林傑,是一位美國作家,以著作《麥田捕手》而聞名。沙林傑在紐約曼克頓長大,於中學時期開始撰寫短篇小說。其中幾篇在20世紀40年代初於《Story英語Story (magazine)》雜誌上發表[1],接着沙林傑因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開始服役。1948年,他在《紐約客》雜誌上發表了備受好評的小說《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此後,該雜誌成為沙林傑多數作品的發表處。2010年1月27日,沙林傑在新罕布夏州科爾尼許英語Cornish, New Hampshire的家中自然死亡。[2][3][4]

謝洛米·D·沙林傑
Jerome D. Salinger
出生(1919-01-01)1919年1月1日
美國紐約
逝世2010年1月27日(2010歲—01—27)(91歲)
美國新罕布夏州科爾尼許英語Cornish, New Hampshire
教育程度馬尼克斯學院、紐約大學烏爾辛納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
創作時期1940年—1965年
代表作麥田捕手》(1951年)
九故事》(1953年)
抬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1963年)
法蘭妮與卓依英語Franny and Zooey》(1961年)
配偶西爾維亞·韋爾特
(1945~1947)
克萊爾·道格拉斯
(1955~1967,一子一女)
科琳·奧尼爾
(1988~)
父母索爾·沙林傑
瑪莉·吉利希
子女瑪格麗特
馬特英語Matt Salinger
受影響於舍伍德·安德森安東·帕夫洛維奇·契訶夫弗朗西斯·史葛·菲茨傑拉德古斯塔夫·福樓拜歐內斯特·海明威弗朗茨·卡夫卡瑞因·拉德納英語Ring Lardner列夫·托爾斯泰
施影響於史蒂芬·切波斯基強納森·薩佛蘭·佛爾英語Jonathan Safran Foer村上春樹湯姆·羅賓斯英語Tom Robbins菲利浦·羅斯路易斯·薩奇爾約翰·厄普代克理察·葉慈英語Richard Yates (novelist)伊戈爾·史迪克斯英語Igor Štiks

簽名

沙林傑的《麥田捕手》一經出版便受到了熱烈的追捧,此書以迷惘少年霍爾頓·考爾菲德英語Holden Caulfield為主角,該角色對青少年讀者的影響十分深遠。[5] 此書受到許多爭議[a],而它的成功也引發了公眾對其作者沙林傑的注意。但沙林傑並不喜歡這類關注,因此他開始隱居,更少發表作品。在1951年的《麥田捕手》後,沙林傑出版了短篇小說集《九故事(1953)》;包含一部中篇和一部短篇小說的《弗蘭妮與祖伊(1961)》;包含兩部中篇小說的《抬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1963)》。沙林傑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是《哈普沃茲16,1924》,該小說於1965年6月19日發表在紐約客雜誌。

沙林傑十分厭惡人們對他私生活的窺探。他在20世紀80年代對傳記作家伊恩·漢密爾頓英語Ian Hamilton (critic)提起了訴訟。90年代末,有兩位親近沙林傑的人(前女友喬伊斯·梅娜格英語Joyce Maynard和女兒瑪格麗特·沙林傑)分別發表了關於沙林傑的回憶錄。

生平

早年經歷

 
沙林傑的童年在曼克頓公園大道1133號度過

1919年1月1日,沙林傑出生在紐約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幼年時在曼克頓西城的公立學校接受教育。[6] 1939年,他們一家搬往公園大道,因此沙林傑入讀了附近的麥克伯尼學校英語McBurney School[7] 沙林傑難以適應新學校的生活,他採取了一些措施迫使自己適應,例如自稱「Jerry」。[8] 他的家人叫他「Sonny」。[9] 在麥克伯尼學校就讀期間,沙林傑曾組織劍擊隊,為校園報刊撰寫文章,出演戲劇。[7] 沙林傑的父親認為沙林傑「有內在的戲劇天賦」,但反對沙林傑成為一名演員。[10]

15歲時,沙林傑被父親送到賓夕法尼亞州谷堡軍事學校英語Valley Forge Military Academy and College[7] 沙林傑自述在軍事學校期間,常「躲在被窩下,借着手電筒燈光」寫小說。[11] 該校的檔案顯示他是個「平凡」的學生,他的IQ測試分數在111-115之間,略高於平均水平。[12][13]

1936年沙林傑從軍事學校畢業,進入紐約大學主修特殊教育,但沒多久又放棄離校。[14] 1937年他被做火腿進口生意的父親送到奧地利維也納學做肉品生意。[15] 沙林傑對生意中的屠宰場面感到噁心,於是決定選擇另一條不同的職業道路。他對肉品生意的厭惡以及對父親的拒斥很大程度上促使他後來成為了一名素食主義者[16]

沙林傑在納粹統治奧地利前離開維也納,然後於1938年進入了烏爾辛納斯學院英語Ursinus College。沙林傑為烏爾辛納斯學院的校園報刊寫了幾篇名為「 J.D.S.的跳過文憑」的專題文章; 從厚臉皮的觀察到電影評論,大多數包含簡短的內容。 他還曾用筆名「傑羅姆·沙林傑」擔任烏爾辛納斯學院戲劇評論家。[17] 在一封1963年給烏爾辛納斯學院的信中,沙林傑自稱對在此度過的學習時光感到「非常高興」。

後來沙林傑轉入哥倫比亞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念夜間部寫作課程,教師是《Story英語Story (magazine)》雜誌的資深編輯惠特·伯內特英語Whit Burnett。據伯內特回憶,沙林傑在課程前段表現平平,直到第二學期快結束時「突然活了過來」,並完成了三個故事。[18] 伯內特認為沙林傑的故事很有技巧,並將其中一篇故事《年輕的夥伴》送到了《Story》雜誌發表。[18] 這部作品發表於《Story》雜誌1940年3-4月刊。伯內特因此成為了沙林傑的導師,他們間的通信維持了許多年。[8][19]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年,沙林傑開始和名作家尤金·歐尼爾的女兒烏娜·歐尼爾交往。儘管他注意到烏娜·歐尼爾非常自戀(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小烏娜無助的愛着小烏娜」),但沙林傑仍時常打電話給她,並寄出長長的情書。[20] 這段戀情終究沒能成功,之後沙林傑在報上看到了烏娜和著名演員卓別靈結婚的消息。[21]

1941年,沙林傑也曾在加勒比的郵輪上短暫擔任活動領隊。[22] 同年,沙林傑開始向《紐約客》雜誌投稿,但大多數作品都被退回,包括《三人午餐》、《兌水飲料獨白》、《我和阿道夫·希特拉一同上學》。不過在1941年12月,短篇《麥迪遜的輕度反叛英語Slight Rebellion off Madison》被雜誌接受,該小說背景設在紐約曼克頓,講述了一位名為「霍爾頓·考爾菲德」的叛逆少年「戰前的不安」。[23] 然而當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發生後,該故事被認為「不適合發表」,沙林傑感到十分難過。這部短篇最終在1946年刊出。[23] 1942年春,在美國宣佈參戰幾個月後,沙林傑入伍,加入了美國陸軍第4步兵師第12步兵團英語12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22] 沙林傑參與了諾曼第登陸猶他海灘戰,突出部之役以及許特根森林戰役[24][8]

在從諾曼第進入德國的途中,沙林傑與歐內斯特·海明威見了面,當時海明威在巴黎擔任戰地記者。[25] 沙林傑驚訝於海明威友好謙遜的態度,認為他比公眾形象更「柔和」。[26] 海明威也對沙林傑的寫作能力感到十分驚奇,他表示沙林傑擁有驚人的天賦。[5] 兩人就此開始通信;沙林傑在1946年7月寫給海明威的信中說,他們間的談話是他在戰爭中為數不多的美好回憶[26],然後他又補充說自己正在創作一部關於「考爾菲德」的劇本,他期望自己能夠親自出演這部劇本。[26]

而後沙林傑被指派加入反間諜工作,加入代號為「里奇男孩」的部隊。在這份工作中,沙林傑需要利用自己流利的法語和德語審問戰俘。[27] 1945年4月,沙林傑被調往達豪集中營下屬的考弗林集中營英語Kaufering concentration camp complex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沙林傑參與了五場戰役,並被授予上士軍銜。[28][29] 戰爭令沙林傑恐懼,德國投降後,沙林傑因戰鬥應激反應英語Combat stress reaction不得不入院數周。[30][31] 沙林傑後來對自己的女兒說「無論你活多久,都沒法把燒焦的血肉的氣味從鼻子裏清除」。[27] 他之後寫了多本以戰爭為題材的短篇小說[32],例如以受創傷士兵為敘述者的《為埃斯米而作——既有愛也有污穢悽苦》。在軍隊服役期間,沙林傑繼續寫作,他在《Collier's英語Collier's》和《星期六晚郵報》發表過數篇小說。沙林傑也持續向《紐約客》投稿,但從1944-1946年間的所有投稿都被退回,包括1945年投出的15首詩。[23]

戰後生活

1946年沙林傑退伍,回到紐約開始專心創作。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麥田捕手》1951年出版,獲得了很大的反響,沙林傑一舉成名。沙林傑之後已出版的作品包括了收錄了九篇他在紐約客等雜誌上發表過的短篇故事的《九個故事》、(1953年)《弗蘭妮與祖伊》(1961年)、《西摩簡介》(1963年),但反響都不像《麥田捕手》那麼熱烈。沙林傑擅長塑造早熟、出眾的青少年的形象。

《麥田捕手》獲得成功之後,沙林傑變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殊爾州鄉間的河邊小山附近買下了90多英畝的土地,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沙林傑雖然從未放棄寫作,但在1951年之後,就很少公開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後期的作品也越來越傾向於東方哲學禪宗

1999年,沙林傑在34年沒有發表任何作品後終於發表了新的長篇小說《哈普沃茲16,1924》。《哈普沃茲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現在1965年的《紐約客》上。沙林傑將這部作品授權一個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現在他的作品都還沒有出版。

去世

 
沙林傑去世後,美國國家肖像畫廊為其展示的肖像[33]

沙林傑於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夏州的家中過世,死因為自然死亡,享壽91歲。[3][34] 沙林傑的文學經理人告訴《紐約時報》,沙林傑在2009年3月摔傷了髖骨,不過身體尚好,直到2010年初迅速惡化。[35] 他的第三任妻子科琳·奧尼爾·沙林傑和兒子馬特·沙林傑英語Matt Salinger成為了其遺產執行人。[35]

個人生活

沙林傑在歐洲期間曾經與一個女醫生結婚,但不久便離異。1953年他與一個叫克萊爾·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的女學生相識,兩人後來在1955年結婚,但是後來又離婚。1972年沙林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個名叫喬伊斯·梅納德(Joyce Maynard)的耶魯大學女學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兩人開始通信。兩人的關係在十個月後破裂。

2000年,沙林傑與第二任妻子克萊爾·道格拉斯的女兒瑪格麗特·沙林傑出版了《夢的保衛奇俠:一本回憶錄》一書。書中她披露了很多沙林傑不為人知的秘密,像沙林傑經常喝自己的尿、很少和克萊爾做愛,禁止她走訪親友等。

作品列表

書籍

原名 中文譯名 出版年份 備註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麥田捕手 1951
Nine Stories 九故事 1953 包含9部短篇小說:
Franny and Zooey 弗蘭妮與祖伊 1961 基於1956年的短篇《Ivanoff, the Terrible》重寫。[40] 包含一部中篇與一部短篇:
  • 弗蘭妮
  • 祖伊
Raise High the Roof Beam, Carpenters and Seymour: An Introduction 抬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 1963 包含兩部中篇小說:
  • 抬高房梁,木匠們
  • 西摩:小傳
Three Early Stories 三故事 2014 包含沙林傑早期出版的三個故事:
  • 年輕的夥伴(The Young Folks,1940)
  • 去見埃迪(Go See Eddie,1940)
  • 一周一次死不了你(Once a Week Won't Kill You,1944)

已發表的故事

原名 中文譯名 出版年份 備註
The Hang of It 訣竅英語The Hang of It 1941 1943年在《The Kit Book for Soldiers》重新發表。
The Heart of a Broken Story 破碎故事之心 1941
Personal Notes of an Infantryman 一個步兵的個人筆記英語Personal Notes of an Infantryman 1942
The Long Debut of Lois Taggett 羅伊絲·塔基特漫長的首演英語The Long Debut of Lois Taggett 1942 1949年在《Story》雜誌重新發表,編輯為惠特·伯內特英語Whit Burnett
The Varioni Brothers 瓦利昂尼二兄弟英語The Varioni Brothers 1943
Both Parties Concerned 雙方英語Both Parties Concerned 1944
Soft-Boiled Sergeant 傷感的中士英語Soft-Boiled Sergeant 1944
Last Day of the Last Furlough 最後一個假期的最後一天英語Last Day of the Last Furlough 1944 Babe Gladwaller 故事三部曲之一
Elaine 伊萊恩英語Elaine (short story) 1945
The Stranger 陌生人英語The Stranger (Salinger short story) 1945 Babe Gladwaller 故事三部曲之三
I'm Crazy 我瘋狂英語I'm Crazy 1945
A Boy in France 一個在法蘭西的小伙子英語A Boy in France 1945 Babe Gladwaller 故事三部曲之二,由1944年的故事「What Babe Saw, or Ooh-La-La!」重寫。
This Sandwich Has No Mayonnaise 這片沒有果醬的三明治英語This Sandwich Has No Mayonnaise 1945 1959年在《The Armchair Esquire》重新發表,編輯是L. Rust Hills
Slight Rebellion off Madison 麥迪遜的輕度反叛英語Slight Rebellion off Madison 1946 收錄在2000年《紐約客》雜誌的Wonderful Town: New York Stories中,編輯是David Remnick
A Young Girl in 1941 with No Waist at All 一個沒腰的女孩在1941年英語A Young Girl in 1941 with No Waist at All 1947
The Inverted Forest 顛倒的森林英語The Inverted Forest 1947
Blue Melody 藍色旋律英語Blue Melody 1948
A Girl I Knew 我認識的一個女孩英語A Girl I Knew 1948 收錄在1949年的《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中,編輯是Martha Foley
Hapworth 16, 1924 哈普沃茲16,1924 1965

未發表的故事

原名 中文譯名 作成時間 備註
The Survivors 倖存者 1939
The long hotel story 漫長的酒店故事 1940
The Fishermen 漁夫 1941
Lunch for Three 三人午餐 1941
I Went to School with Adolf Hitler 我與阿道夫·希特拉一同上學 1941
Monologue for a Watery Highball 兌水飲料獨白 1941
The Lovely Dead Girl at Table Six 六號台上可愛的死姑娘 1941
Mrs. Hincher 欣奇爾太太英語Mrs. Hincher 1942 另一標題為「Paula
The Kissless Life of Reilly 賴利的無吻生活 1942
The Last and Best of the Peter Pans 最後、最優秀的彼得潘英語The Last and Best of the Peter Pans 1942
Holden On the Bus 霍爾頓在公共汽車上 1942
Men Without Hemingway 沒有海明威的男人們 1942
Over the Sea Let's Go, Twentieth Century Fox 渡海我們走,20世紀霍士 1942
The Broken Children 破碎的兒童 1943
Paris 巴黎 1943
Rex Passard on the Planet Mars 火星上的雷克斯·帕薩德 1943
Bitsey 比茨 1943
What Got Into Curtis in the Woodshed 柯蒂斯在木棚里遇到了什麼 1944
The Children's Echelon 孩子們的隊形英語The Children's Echelon 1944 另一標題為「Total War Diary
Boy Standing in Tennessee 一個站在田納西的小伙子 1944
The Magic Foxhole 魔術般的狐狸洞英語The Magic Foxhole 1944
Two Lonely Men 兩個孤獨男人英語Two Lonely Men 1944
A Young Man in a Stuffed Shirt 穿羊絨衫的年輕人 1944
The Daughter of the Late, Great Man 已故偉人的女兒 1945
The Ocean Full of Bowling Balls 充滿保齡球的海洋英語The Ocean Full of Bowling Balls 1947
Birthday Boy 小壽星英語Birthday Boy (short story) 1946 另一標題為「The Male Goodbye[41]
The Boy in the People Shooting Hat 戴殺人帽子的小伙子 1948
A Summer Accident 夏日意外 1949
Requiem for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劇院魅影安魂曲 1950

媒體形象及參考

參考資料

註釋

  1. ^ 參見 Beidler 的《A Reader's Companion to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ISBN 978-1603810135

腳註

  1. ^ "J. D. Salinger". EXPLORING Novels. Detroit: Gale, 2003. Web. November 9, 2010.
  2. ^ J.D. Salinger Is Dead at Age 91. Wall Street Journal. 2010-01-28 [201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2). 
  3. ^ 3.0 3.1 Italie, Hillel. 'Catcher in the Rye' Author J.D. Salinger Dies. ABC News. 2010-01-28 [201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5). 
  4. ^ JD Salinger, author of Catcher in the Rye, dies at 91. BBC. 2010-01-29 [201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3). 
  5. ^ 5.0 5.1 Skow, John. Sonny: An Introduction. 時代雜誌. September 15, 1961 [April 12,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6, 2007). 
  6. ^ JD Salinger | Timeline of Major Events | American Masters | PBS. American Masters. January 16, 2014 [December 29,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6) (美國英語). 
  7. ^ 7.0 7.1 7.2 "J. D. Salinger". LitFinder Contemporary Collection. Gale, 2007. Web. November 9, 2010.[查證請求]
  8. ^ 8.0 8.1 8.2 Lutz 2002,第[頁碼請求]頁.
  9. ^ Hathcock, Barrett. "J.D. Salinger"[需要完整來源][查證請求]
  10. ^ Lutz 2002,第10頁.
  11. ^ Alexander 1999,第42頁.
  12. ^ French 1988,第22頁.
  13. ^ Reiff, Raychel Haugrud. J.D. Salinger. Marshall Cavendish. 2008. ISBN 9780761425946. 
  14. ^ Fiene, Donald M.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January 9, 2008,. "A Bibliographical Study of J. D. Salinger: Life, Work, and Reputation",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1962.
  15. ^ Margaret Salinger 2000,第39頁.
  16. ^ A Brief Biography of J. D. Salinger © April 2002, February 2006, by Sarah Morrill
  17. ^ French 1988,第xiii頁.
  18. ^ 18.0 18.1 Alexander 1999,第55–58頁.
  19. ^ Alexander 1999,第55, 63–65頁.
  20. ^ Scovell, Jane. Oona Living in the Shadows: A Biography of Oona O'Neill Chaplin. New York: Warner. 1998: 87. ISBN 0-446-51730-5. 
  21. ^ Sheppard, R.Z. Trespassers Will Be Prosecuted: In Search of J.D. Salinger by Ian Hamilton. 時代雜誌. March 23, 1988 [April 14,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30, 2007). 
  22. ^ 22.0 22.1 Lutz 2002,第18頁.
  23. ^ 23.0 23.1 23.2 Yagoda, Ben. About Town: The New Yorker and the World It Made. New York: Scribner. 2000: 98, 233. ISBN 0-684-81605-9. 
  24. ^ Margaret Salinger 2000,第58頁.
  25. ^ Lamb, Robert Paul. Hemingway and the creation of twentieth-century dialogue – American author Ernest Hemingway (reprint).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Winter 1996 [July 10,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26. ^ 26.0 26.1 26.2 Baker, Carlos. 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69: 420, 646. ISBN 0-02-001690-5. 
  27. ^ 27.0 27.1 Margaret Salinger 2000,第55頁.
  28. ^ "J.D. Salinger". Contemporary Authors Online. 2011.n.pag.Gale. Web. October 20, 2011.[查證請求]
  29. ^ Slawenski, K. (2011). J. D. Salinger: A Life. Random House, p. 100.
  30. ^ Hamilton 1988,第89頁.
  31. ^ Lutz 2002,第7頁.
  32. ^ Menand, Louis. Holden at Fifty: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what it spawned (PDF). The New Yorker. October 1, 2001 [July 10, 2007]. (原始內容 (reprint)存檔於August 7, 2007). 
  33. ^ J. D. Salinger, 1919–2010.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Smithsonia Institution. February 1, 2010 [June 30, 2017]. 
  34. ^ Italie, Hillel. 'Catcher in the Rye' Author J.D. Salinger Dies. ABC News. January 28, 2010 [January 28,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1). 
  35. ^ 35.0 35.1 McGrath, Charles. J. D. Salinger, Literary Recluse, Dies at 91.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8, 2010 [202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5). 
  36. ^ Bryan, James E. J. D. Salinger: The Fat Lady and the Chicken Sandwich. College English. 1961, 23 (3): 226–229. JSTOR 373014. doi:10.2307/373014. 
  37. ^ 37.0 37.1 Slawenski, Kenneth. J. D. Salinger: A Life.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January 25, 2011: 177. ISBN 978-0-679-60479-2 (英語). 
  38. ^ Reiff 2008,第131頁.
  39. ^ 39.0 39.1 Prigozy, Ruth. Bloom, Harold , 編. J. D. Salinger. Bloom's Literary Criticism. 2009: 90. ISBN 978-1-4381-1317-3 (英語). 
  40. ^ Library exhibit offers glimpse into Salinger's life and work. ABC News. October 18, 2019 [April 4,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6). 
  41. ^ Romano, Andrew. What the Leaked J.D. Salinger Stories Reveal About the Author. The Daily Beast. 2013-11-30 [2022-08-24] (英語). 
  42. ^ Lee, Ashley. Chris Cooper Is J.D. Salinger in 'Coming Through the Rye' Clip (Exclusive Video).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10-14 [2016-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43. ^ Child, Ben. Nicholas Hoult to play JD Salinger in new biopic. The Guardian. 2015-09-01 [2017-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來源

  • Alexander, Paul. Salinger: A Biography. Los Angeles: Renaissance. 1999. ISBN 1-58063-080-4. 
  • Crawford, Catherine (編). If You Really Want to Hear About It: Writers on J. D. Salinger and His Work.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2006. ISBN 1-56025-880-2. 
  • Grunwald, Henry Anatole (編). Salinger, the Classic Critical and Personal Portrait.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Harper & Row. 1962. ISBN 0-06185-250-3. 
  • French, Warren. J. D. Salinger, Revisted. Boston, Massachusetts: Twayne Publishers. 1988. ISBN 0-8057-7522-6. 
  • Hamilton, Ian. In Search of J. D. Salinger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8. ISBN 0-394-53468-9. 
  • Kubica, Chris; Hochman, Will. Letters to J. D. Salinger.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2. ISBN 0-299-17800-5. 
  • Lutz, Norma Jean. Biography of J. D. Salinger. Bloom, Harold (編). J. D. Salinger. Bloom's BioCritiques.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2002: 3–44. ISBN 0-7910-6175-2. OCLC 48473975. 
  • Maynard, Joyce. At Home in the World . New York: Picador. 1998. ISBN 0-312-19556-7. 
  • Mueller, Bruce F.; Hochman, Will. Critical Companion to J. D. Salinger: a Literary Reference to His Life and Work.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11. ISBN 978-0816065974. 
  • Salinger, Margaret. Dream Catcher: A Memoir.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2000. ISBN 0-671-04281-5. 
  • Slawenski, Kenneth (2010). J. D. Salinger: A Life Raised High, London, Pomona Books. ISBN 978-1-904590-23-1
  • Whitfield, Stephen. Cherished and Cursed: Toward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PDF).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December 1997, 70 (4): 567–600 [November 2, 2012]. JSTOR 366646. doi:10.2307/36664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September 12, 2012). 
Reprinted in Bloom, Harold (編). J. D. Salinger. Bloom's BioCritiques.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2001: 77–105. ISBN 0-7910-6175-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