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爿餛飩

柴爿餛飩中國上海對流動餛飩攤的一種稱法。上海餛飩攤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時期[1]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上海十分常見。可見攤販於深夜用木柴燒火併打着竹板叫賣,所以稱為「柴爿餛飩」。[2]

售賣方式

通常以扁擔黃魚車擺賣,一頭是爐灶,以舊木爿竹爿作燃料,另一頭是貨物架,三四格抽屜是攤主的操作台,分別放置調料、餛飩皮、菜肉餡、碗、調羹;再放置多隻板凳及餐桌,供顧客餐桌椅。[3]

柴爿餛飩也賣麵條;也可將餛飩與麵條放在一個碗裏成餛飩麵。柴爿餛飩價廉物美、設攤靈活,可以避開執法人員的查衛生證手續,但因此也存在着衛生狀況差,食材無法確保質量等問題。[4]

參考文獻

  1. ^ 清末上海滩的柴爿馄饨. 新華網. 2011-04-11 [201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2. ^ 藍天. 柴爿馄饨. 東方網. [201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黃順福. 柴爿馄饨个噱头. 新民晚報. 2012-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4. ^ 王嚴潔. 柴爿馄饨. 解放日報<朝花·連載>. 2012-01-02 [201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