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羅斯文特人

美洲原住民

格羅斯文特人(英文:Gros Ventre;來自法語,指「大肚子」),也叫阿特塞納人(Atsina),[4]是一個在歷史上講阿爾岡昆語北美平原原住民部落,位於蒙大拿州中北部。今天,格羅斯文特人加入了蒙大拿州貝爾納普堡保護區的印第安社區英語Fort Belknap Indian Community of the Fort Belknap Reservation of Montana,一個有3,682名註冊成員的聯邦政府認可的部落英語Federally recognized tribe,裏面也包括了阿西尼博因人納科達人英語Nakoda people,格羅斯文特人的古老敵人。貝爾納普堡印第安人保護區是在蒙大拿州的最北部,小鎮哈萊姆的南面。

格羅斯文特人
ʔɔʔɔɔ̋ɔ́niinénnɔh
Assiniboin Boy,一個格羅斯文特人,愛德華·柯蒂斯所攝
總人口
3,682 (2000年調查)
分佈地區
 美國 ( 蒙大拿州)[1]
語言
英文格羅斯文特語英語Gros Ventre language
宗教信仰
羅馬天主教日舞[2]傳統信仰[3]
相關族群
阿拉帕霍人夏安族

名稱

部落的自稱ʔɔʔɔɔ̋ɔ́niinénnɔh」(音譯為「A'aninin」、「Aaniiih」、或「Haaninin」)指「白色粘土的人」。[5]

法文使用了Gros Ventre,這來自他們肢體語言的錯誤解讀。他們原本被稱為「大草原的格羅斯文特人」,而希達沙族英語Hidatsa people也一度被稱為「密蘇里州的格羅斯文特人」。

派崗黑腳人英語Piegan Blackfoot,格羅斯文特人的傳統敵人,稱他們為「Piik-siik-sii-naa」,意為「蛇」。根據派崗研究所,現代的派崗人稱格羅斯文特人為「Assinee」,意思是「大肚子」,這類似於法國人翻譯錯誤而成的標簽。「Atsina」,派崗人的詞,可譯成「有膽的人」或「像一個克里族」。還需要進一步去釐清這名稱。格羅斯文特人分裂後,阿拉帕霍人認為他們低劣,叫他們「Hitúnĕna」,意思是「乞丐」。[6] 其他解釋還有「飢餓」、「瀑布」和「大肚子」。

歷史

據信格羅斯文特人早在3000年前已經生活在五大湖區西部,採取農業生活方式,培育玉米[7]他們與阿拉帕霍人的祖先形成一個單一的、大型的阿爾岡昆語民族,生活在今天明尼蘇達州北部的紅河谷加拿大馬尼托巴省。他們與夏安族的祖先密切相關。他們的語言是現已近乎滅絕的格羅斯文特語英語Gros Ventre language,與阿拉帕霍語類似,同屬平原阿爾岡昆英語Plains Algonquian languages語言,因此一同劃入一個阿拉帕霍語言(阿拉帕霍-阿特塞納)英語Arapahoan languages。有證據表明,與北阿拉帕霍派系一起的南方部落群體Staetan,使用了Besawunena英語Besawunena方言,該方言近至1920年代末期在北阿拉帕霍之中仍有使用者。

18世紀

在18世紀初,這個大部落一分為二,形成格羅斯文特人和阿拉帕霍人。他們與夏安族都是最後一批遷移到蒙大拿州的民族,歐及布威族的壓力驅使了他們作出此遷移。[1]他們遷移到蒙大拿州之後,阿拉帕霍人南遷到懷俄明州和科羅拉多州的區域。與格羅斯文特人和阿拉帕霍人一起遷移的夏安族也開始遷移。據報道,格羅斯文特人生活在兩個南部與北部的部落集團,分別是所謂的「Fall印第安人」(加拿大或北方集團,「Hahá-tonwan」)有260個帳篷(2 500人),遊走於密蘇里河弓河之間,並與上薩斯喀徹溫河的西北公司交易[需要解釋],以及所謂的「Staetan部落」(美國或南方集團)有40個帳篷(400人)與其他派系(這將成為以後的北阿拉帕霍人)緊密一起生活和在北普拉特河的支流盧普河的源頭漫遊。[8]

格羅斯文特人在18世紀中葉獲得了馬。已知最早格羅斯文特人與白人接觸的時間是大概1754年間,在薩斯喀徹溫河的南北岔口之間。大約當時,天花嚴重降低了他們的人口。大約1793年,為了應對裝備精良的克里族和阿西尼博因人的攻擊,有一大群格羅斯文特人焚燒了兩個位於今薩斯喀徹溫省哈德遜灣公司貿易站,因為它們向前兩者提供了槍械。

19世紀

1832年,格羅斯文特人與德國探險家兼博物學家馬克西米利王子英語Prince Maximilian of Wied-Neuwied進行了聯繫。伴隨着自然畫家卡爾·博德默英語Karl Bodmer,歐洲人畫下了格羅斯文特人的肖像畫並記錄他們與格羅斯文特人在蒙大拿州密蘇里河附近的會議。

 
《Camp of the Gros Ventres of the Prairies on the upper Missouri.》(約1832年):卡爾·博德默英語Karl Bodmer的畫作,來自書本《Maximilian, Prince of Wied’s Travels in the Interior of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years 1832–1834》

格羅斯文特人曾加入黑腳聯盟。加入聯盟後,格羅斯文特人遷移到蒙大拿州中北部和加拿大南部。1855年,華盛頓領地總督艾薩克·史蒂文斯英語Isaac Stevens締結了一份條約,以締造美國和黑腳、平頭英語Confederated Salish and Kootenai Tribes內茲珀斯部落之間的和平。作為黑腳聯盟的一員,格羅斯文特人簽署了該條約,其鄰近三岔口的領土成為平頭族、內茲珀斯人、庫特奈人和克羅印第安人的一個共同狩獵場。在北部的密蘇里河上的佩克堡印第安人保護區一個共同的狩獵地上包括了阿西尼博因人和蘇族。在1861年,格羅斯文特人離開了黑腳聯盟。[9]

格羅斯文特人與克羅人結盟與黑腳人戰鬥,但是在1867年,他們被打敗了。

在1868年,美國政府在牛奶河上的克里克人溪口附近設立了一個貿易站,名為布朗寧堡(Fort Browning)。這個貿易站是為格羅斯文特人和阿西尼博因人而設,但因為它座落於蘇族喜歡的狩獵地,就於1871年被遺棄。然後,政府建立了貝爾納普堡英語Fort Belknap Agency, Montana(Fort Belknap),位於牛奶河南側,距離現在的蒙大拿州哈萊姆城鎮西南約一英里。貝爾納普堡是個變電站,有一半部分是一個貿易站。一個街區的房子座落在柵欄門的左邊,而右邊則是一個倉庫和一個宣政大樓,部落從中收到他們的口糧和年金貨物。

1876年,該堡壘停止了,要在當地接收年金貨物的格羅斯文特人和阿西尼博因人被指示去佩克堡沃爾夫波因特的代理機構。阿西尼博因人不反對去沃爾夫波因特並且隨時遷走,但格羅斯文特人不肯去。如果他們這麼做,他們將接觸到不能與他們和平共處的蘇族。他們寧願喪失年金也不遷入佩克堡。1878年,貝爾納普堡英語Fort Belknap機構重新設立,而格羅斯文特人和剩餘的阿西尼博因人再次獲允許在該堡接收用品。

白鷹,「最後一個主要的格羅斯文特人酋長」在1881年2月9日死於「朱迪河英語Judith River的河口」。[10]

 
格羅斯文特人移動隊伍,帶上了印第安雪橇

1884年,小洛磯山脈發現了黃金。礦工和礦業公司的壓力迫使部落在1885年轉讓出部分山區。耶穌會士在1862年來到貝爾納普堡,將格羅斯文特人轉為羅馬天主教。1887年,聖保羅佈道會在小洛磯山脈的山腳下建立,靠近海斯。許多傳統儀式隨着佈道會成立後經年累月消失了。儘管如此,兩枝神聖的笛子,羽毛笛和扁平笛,仍然是格羅斯文特人傳統精神信仰的核心。

1888年,這個地方成立了貝爾納普堡印第安人保護區。通過1888年5月1日一項國會法案,黑腳人、格羅斯文特人和阿西尼博因部落割讓17500000英畝的共同保護區,並同意居住在三個較小的保護區。這些是現在所講的黑腳聯盟、佩克堡印第安人保護區英語Fort Peck Indian Reservation和貝爾納普堡印第安人保護區。貝爾納普堡以William W.Belknap命名,他在那個時候是戰爭部長。

20世紀

到了1904年,阿特塞納人部落只剩餘535個成員。自那以後,該部落已經恢復過來,有大幅度的人口增張。

21世紀

在2012年3月,有63頭美洲野牛從黃石國家公園移交到佩克堡印第安保護區的大草原,釋放到波普勒以北25英里的2,100英畝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內。還有許多其他在黃石以外的野牛群,但這是極少數基因純淨的野牛群之一,不與其他牛交配。美國原住民人慶祝這一舉動,這是野牛幾乎被獵人和政府消滅之後的一個世紀。 在貝爾納普堡印第安人保護區的阿西尼博因人和格羅斯文特人部落都將會收到這個牛群的一部分牛。[11]

政府

歷史上,格羅斯文特人有十二個獨立的派系,各有一個酋長。 目前保護區政府有一個民選的理事會,其中包括四個官員,以及四個來自各個部落的成員。今天,該部落屬於貝爾納普堡印第安人社區英語Fort Belknap Indian Reservation,其憲法和法律於1935年被批准。部落理事會由六名民選的格羅斯文特成員和六個民選的阿西尼博因成員,以及三名獲任命的成員構成。

著名的格羅斯文特人

註釋

  1. ^ 1.0 1.1 Pritzker 319
  2. ^ Pritzker 304
  3. ^ Pritzker 320
  4. ^ Cowell, A.; Taylor, A.; Brockie, T. Gros Ventre ethnogeography and place names: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32–170. doi:10.1353/anl.2016.0025. The term White Clay is commonly used in English today at Fort Belknap, along with Gros Ventre. 
  5. ^ Wied, Maximilian, Prinz von. 2010.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s of Prince Maximilian of Wied. Edited by Stephen S. Witte & Marsha V. Gallagher. Volume 2, page 443 n. 37 (footnote provided by Allan R. Taylor).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6. ^ "Canadian Indian Tribes."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12 Access Genealogy. (retrieved 1 Nov 2011)
  7. ^ Pritzker 297
  8. ^ Loretta Fowler: Shared Symbols, Contested Meanings: Gros Ventre Culture and History, 1778–1984,
  9. ^ Pritzker 303
  10. ^ Smith, Jeffrey J. Montana Book of Days-365 Days-365 Stories-The Short Course in Montana History. Missoula, MT: Historic Montana Publishing. 2003: 42. ISBN 0966335562. 
  11. ^ Yellowstone bison return to tribal land. Great Falls Tribune. 2012-03-21 [2012-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2). 
  12. ^ "Blackfoot Culture and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Native Languages. (retrieved 1 Nov 2011)

參考文獻

  • Pritzker, Barry M. A Native American Encyclopedia: History, Culture, and Peopl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19-513877-1.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