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溪春(1896年4月13日—1966年9月12日),晴波直隷省保定府蠡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

生平

1910年底考入直隷陸軍小學堂第3期(監督廖宇春)、1914年考入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第2期(校長毛繼承),編入第4連(連長李再興)。畢業後經半年入伍訓練,於1916年8月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校長楊祖德),編入步兵科第5連(科長王興文)。1918年9月20日學滿畢業,分發山西獨立步兵第10團(團長蔡榮壽)任見習官。山西督軍閻錫山組建幹部訓練隊,楚溪春與同學張蔭梧李生達王靖國等調任隊附。全隊共有隊附共36人,人稱「三十六天罡」。1919年6月,干訓隊擴充為學兵團(團長榮鴻臚,上報陸軍部番號為山西獨立步兵第9團),楚、張、李、王等皆升任連長。未幾,楚溪春奉陸軍部調令,返回保定軍校任第8期學生分隊長。第8期於1919年8月8日開學,校長楊祖德銳意革新,推行各兵科學生混合編隊。但不久後楊病逝任上,繼任校長賈德耀又恢復分科編隊,楚溪春升任步科第1隊少校隊長。1922年7月第8期畢業後,改任第9期步科第4隊隊長。1923年8月軍校停辦,楚溪春應邀赴潼關,在直系陸軍第20師(師長閻治堂)任中校主任參謀兼軍官教育團大隊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系戰敗,張作霖、馮玉祥等支持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第20師被執政府下令繳械編散,楚溪春於1925年1月改任京衛軍第1旅(旅長宋玉珍)、即執政府衛隊旅上校參謀長,參與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不久,段祺瑞、馮玉祥交惡,北京警衛司令鹿鍾麟奉馮玉祥命發動政變將衛隊繳械,執政府隨後倒台。楚溪春被解職後,在陸軍大學裏旁聽了一段時間課。1927年1月,軍校同學張蔭梧出任山西軍官教導團主任,以收容訓練編餘軍官和輪訓在職軍官。楚溪春應其邀請,出任該團教育長,負責編制課程大綱,挑選各科教官,督考學員成績等各項事務。[1]1927年6月,閻錫山率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北方軍參加國民革命,張蔭梧升任第7軍副軍長(軍長閻錫山自兼,張負實際責任),楚溪春隨之升任該軍少將參謀長,並加入中國國民黨。張蔭梧、楚溪春率領的第7軍歸屬左路軍總指揮商震麾下,沿京綏線兩側向北京前進,在宣化與奉軍主力湯玉麟、張作相、萬福麟等部激戰六天,終以眾寡不敵,撤退至雁門關、鐵角嶺一線防守。1928年3月,閻錫山再次率軍出晉,第7軍與第5軍組成聯合軍,由張蔭梧、楚溪春率領由渾源向淶源急進,直插奉軍側翼。5月間,閻錫山部在滿城方順橋大敗奉軍,佔領保定。6月8日,閻錫山第3集團軍進佔北京。而後,張蔭梧出任北平警備司令,楚溪春調任北平警備司令部下屬憲兵司令一職,統領四營憲兵彈壓治安。後又增設兩營憲兵,並增設憲兵幹部訓練班加強教育,輪訓各級憲兵軍官。部隊編遣後,晉軍第7軍縮編為陸軍暫編第11師,後改陸軍第42師,張蔭梧任師長、楚溪春任參謀長。1928年12月,楚溪春兼第42師第125旅旅長。該旅轄兩團,系收容潰兵而成,紀律素稱渙散。

1930年4月,第125旅擴為三團制之第25師,楚溪春升任師長,隸屬馮鵬翥之第9軍(系第42師擴編)。蔣閻馮中原大戰爆發後,第9軍歸晉軍第4路軍總指揮張蔭梧節制,沿津浦鐵路攻入山東省境內。楚溪春率部留守北平,並於1930年6月起護理北平警備司令,維護地方治安。1930年9月間,張學良率東北邊防軍入關,閻錫山、馮玉祥敗局已定。東北軍先頭部隊運抵北平時,楚溪春前往接洽,私下向奉軍的先鋒旅長、保定同學牟中珩表示「你們進到何地,我們就退出何地」。而後,將所屬憲兵當月軍餉提前發放,率第25師及憲兵1個營沿平綏線退回山西,駐守葦澤關。在此期間,曾被發表為察綏憲兵司令。閻錫山下野出走大連,張學良接管晉綏軍,將其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楚溪春改任東北邊防軍第4軍副軍長、平綏鐵路護路司令。1934年9月,進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2期學習。其間,閻錫山回晉復職,張蔭梧出任晉綏軍官教導團團長,楚溪春亦於1936年8月出任該團教育長,當時的學員對楚溪春的評價是「寬嚴並濟,學識超人,經驗豐富」。張蔭梧脫離晉軍後,他並沒有跟着離開,1936年8月26日,楚溪春正式被國民政府敘官陸軍少將。1937年(民國25年)8月他獲授陸軍少將銜,1937年5月被授予陸軍中將銜。[1][2]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8月,楚溪春自陸大畢業,並晉升為陸軍中將,任山西民族革命同志會高級幹部委員會委員、第二戰區長官部參謀處長、副參謀長、北路軍參謀長,並於1939年4月升任第2戰區參謀長,曾參與忻口、太原各役之謀劃。閻錫山對楚頗為賞識,第2戰區長官部自臨汾撤退時,楚溪春和閻錫山同乘一輛車,突然有幾架飛機掠過,閻一手拉出楚溪春擁到山崖下躲避,可見當時兩人關係之密切。1940年秋,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兼山西省府第三行政公署主任孫楚因山西省鈔流通問題與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發生衝突。楚溪春奉派到陽城接任第三行署主任一職。遭遇中條山戰役,率領身邊不到一營的衛隊掩護附近民眾向河南澠池逃難。到了黃河北岸白狼渡口時已經入夜,民眾發現船隻寥寥無幾,頓時大亂。楚溪春拒絕了部下先行渡河的建議,命令官兵維持渡口秩序,自己則獨步坡頭指揮。百姓也平靜了下來,萬餘人趕在日軍殺到前安全渡河。1941年初,閻錫山成立「整軍委員會」將各集團軍總司令召集到駐地吉縣克難坡,收回指揮權,另設立南、北兩路「作戰軍」實際指揮部隊。1941年3月6日,楚溪春以整軍委員身份調任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北路作戰軍總司令,進駐孝義縣兌鎮兌九峪。日軍進攻橫嶺關時,楚溪春令第43軍趕赴第一線協助守軍第17軍戰鬥,其暫編第46師一鼓作氣收復橫嶺關,堅守達一個月之久。1944年6月27日,獲得四等雲麾勳章一枚。

日本宣佈投降後,作為北路作戰軍總司令率騎兵第1軍(軍長沈瑞,轄騎兵第1、2、4師)、暫編第47師、第7縱隊(司令劉鵬翔)從孝義出發,沿汾河及同蒲鐵路兩側北上,8月13日抵達太原城郊小店鎮,與城內日軍交涉受降工作。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楚溪春於三天後進駐太原,為閻錫山返回省會做準備。隨後率騎兵第4師(師長田尚志)北上,相繼收復大同(9月3日)、朔縣、山陰、岱嶽、懷仁、口泉等縣鎮,與第十二戰區第35軍在大同城會師。而後,在大同帥府街原日本特務機關院內設立第二戰區北路作戰軍總司令部,在偽大同省公署設立大同領導組辦事處,自任主任,第43軍軍長劉效曾、大同綏靖公署主任孟祥祉為副主任,分別擔任軍事、行政接收代表,另以白經世為財經廠礦接收代表,全面開展工作。收編偽軍為山西省防軍第5軍,擔任大同外圍守備;以騎兵第4師擔任城防。認識到所部戰鬥力有限,陸續放棄左雲、陽高、渾源等縣,將兵力集中在大同周邊及同蒲鐵路南線。頻繁出兵突擊八路軍小部隊,在大坊城、遇駕山、倍加皂、利仁皂、北劭莊、高山鎮等地發生零星戰鬥百餘次。1945年11月綏包戰役期間,為了呼應傅作義部作戰,楚溪春曾率軍向豐鎮出擊,但未打通與第12戰區的聯繫。此間,馬占山的國民革命軍東北挺進軍在綏遠遭八路軍擊潰,撤到大同整補,使守軍略有所增強。1946年1月1日,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947號宣佈,楚溪春剿匪期間著有功績,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一枚。1月13日,國共停戰協定生效,軍調部執行小組進駐大同。1月13日前,楚溪春曾派省防軍第5軍王元令第13師、張佐漢第14師分別進攻左雲、渾源,於14日將其佔領,但八路軍部隊立即展開反擊於16日收復兩縣。2月起開始整編第二戰區北路作戰軍所轄部隊:

  • 第33軍暫編第38師(師長韓步洲,參謀長張益川。1945年12月起以騎兵第4師及省防軍第5軍陸續整編而成,1945年編制乙種步兵師,1萬2千餘人)
  • 山西省保安第2團(團長焦克敬。1946年6月組建完畢,第1、2營在大同,第3營駐忻縣。8百餘人)
  • 大同市保安總隊(總隊長陳豐山。1946年6月以保安隊及日偽軍組成,3個大隊2個直屬連,2千餘人)
  • 第43軍通信營、特務第2連(均為口泉礦警師一部整編)
  • 暫49師戰防炮連(1946年7月方組建)
  • 保安第10團第3大隊(大隊長李可棟。前第10行政專員公署政治保衛團於1945年8月改編)
  • 坦克車隊(1945年9月編成,轄3個分隊)
  • 軍鴿通信隊(1945年9月組成)
  • 各縣保警隊、愛鄉團等地方武裝。

1946年5月5日,楚溪春獲頒勝利勳章一枚。1946年6月,兼第43軍軍長。八路軍雁北第五軍分區攻佔了朔縣、岱嶽,楚溪春調暫38師第3團進駐懷仁,與之成對峙之勢,並報請將失守兩地的指揮官第72師副師長張汝龍槍決。7月19日,晉察冀、晉綏野戰軍10個團圍攻應縣,楚溪春調暫38師、保安總隊及戰車4輛向大同城外出擊策應。7月31日,晉綏、晉察冀軍區5個旅又3個團,並附炮兵1個團,由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指揮發起大同集寧戰役。楚溪春以暫編第38師師部及第1團、保安總隊、坦克車隊駐守城內,東北挺進軍(轄騎兵第5、6師,代總司令慕新亞)防守北關至火車站一帶,山西保安第2團防守南關,附近各縣自衛團隊防守城東、東南各據點。另暫38師第2團駐口泉、第3團駐懷仁。8月2日,楚溪春率軍協同戰車出擊,策應懷仁守軍撤向口泉。4日,出動火車將口泉各部撤回大同。交通警察第16總隊第3大隊(大隊長朱賡揚)由包頭空運至大同。8月14日八路軍完成清掃外圍作戰,開始爭奪近郊據點。常是夜間解放軍以坑道作業突破陣地,白天守軍出動戰車配合步兵奪回,其中以御河東之沙嶺、寺兒村爭奪最為激烈。8月22日八路軍攻至城外飛機場,守軍東北挺進軍騎兵第15團(團長海福龍)戰地起義,旋即被守軍反擊奪回。至9月初,楚溪春指揮守軍在城北火車站、麵粉公司、電力公司一帶進行反覆爭奪。八路軍以大車掛上浸濕的棉被作為土戰車向守軍猛撲,突破火車站機房核心陣地,化名劉明的日籍指揮官陣亡,第二線的東北挺進軍掘深壕固守,楚溪春以八路軍志在必得,徒守城外無用,將該部撤回城內。幾番爭奪之後,城郊據點喪失殆盡。楚溪春親赴西城牆上指揮外圍南廟守軍1個營撤回,但激戰數小時仍未脫身,最後全營覆沒。9月13日第12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在集寧擊潰解放軍主力,圍攻大同部隊於16日撤圍而去。楚溪春抽調部隊發起追擊,20日與傅部會師於晉綏交界堡子灣。10月間,楚溪春又率守軍主力4000餘人與第12戰區之第35軍配合,佔領陽高、陽春,全線打通平綏鐵路,並曾一度恢復懷仁、岱嶽。據《第二戰區北路作戰軍綏靖第一年戰史》,大同防守戰中守軍傷亡約二千七百人。12月26日,楚溪春獲得二等寶鼎勳章一枚。

1947年8月,應保定軍校的學生、東北行轅主任陳誠的邀請,任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總參議兼瀋陽防守司令官,負責指揮憲兵、警察,附近的駐軍則由防守副司令、第6軍軍長羅友倫負責協調。[1][2]

1947年12月16日,行政院第24次會議決議,接受河北省政府委員兼主席孫連仲辭呈,任命楚溪春為河北省政府委員兼主席。但因東北戰事影響,楚溪春未立即到任[3]:21

1948年2月5日,楚溪春抵達北平市任職。到任後,河北省保安司令部改組,楚溪春任司令。10月1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酉銑電開:「奉總裁[蔣介石]諭,河北省黨部主任委員改以楚溪春同志兼任」。10月27日,正式接任河北省黨部主任委員。後又任北平黨政軍督察總監。至此楚溪春集黨政軍職務於一身,權力達到極點。但因戰局變化,他到北平就任時,河北省境內大部已被中國共產黨控制。河北省名義上擁有一百三十餘縣,實際僅沿鐵路線控制二十餘縣[3]:21-22。有說楚溪春是被傅作義邀請出任河北省政府主席,併兼任北平督察總監及保定綏靖公署主任[1][2]。他在東北期間,曾與中共中央東北局負責人之一的陶鑄有所接觸,到達北平後持續。其秘書劉士林直接與北平地下黨領導人張旭聯繫。1949年1月,楚溪春隨傅作義參加北平和平解放。1月25日,楚溪春簽發河北省政府府財四(38)特第371號訓令,處理河北省政府最後的看守事宜[3]:22-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他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參事室西北區組召集人。第2至4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中央委員兼秘書長、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委員。[1][2]

1966年9月12日,他在北京市逝世。享年71歲[3]:23

榮譽

註釋

  1. ^ 1.0 1.1 1.2 1.3 1.4 徐主編(2007)、2189頁
  2. ^ 2.0 2.1 2.2 2.3 劉主編(2005)、2322頁。
  3. ^ 3.0 3.1 3.2 3.3 李振軍.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末任主席楚溪春与北平和平解放》. 檔案天地 (河北省石家莊市: 河北省檔案局). 2009, (2009年第3期): 21–23. ISSN 1006-24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簡體中文). 
  4. ^ 國民政府令. 國民政府公報 (國民政府文官處). 1946-01-01,. 渝字第947號: 3頁 [202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5. ^ 國民政府令. 國民政府公報 (國民政府文官處). 1946-12-26, 第2710號: 1頁 [202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政府
前任:
孫連仲
河北省政府主席
1947年12月 - 1949年1月
繼任:
(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