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校史
武漢大學校方認為,武漢大學的辦學源頭可以追溯到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強學堂,也有觀點認為,武漢大學近代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張之洞創辦的兩湖書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葛寅亮創辦的江漢書院。1913年為六大國立高師之一的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更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4年更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合併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於1928年正式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為武漢大學,2000年8月2日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關於武漢大學前身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與自強學堂之間的關係,存在兩種說法,一種是以武漢大學官方為代表,認為自強學堂是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的前身。但也有武漢大學退休教師,以及其他學校,以及媒體認為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僅僅只是佔用了已經停辦的自強學校的校舍,兩者並無傳承關係。武漢大學歷史只能從1913年開始計算。[1] [2] [3] 也有觀點認為武漢大學的校史應當從1926年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成立起算,連武昌師範大學都不能算作武漢大學的辦學起點。
概況
年份日期 | 學校名稱 | 學校地址 | 歷史事件 |
---|---|---|---|
1893年11月 | 自強學堂 | 湖北武昌三佛閣 | 辦學源頭 |
1902年7月 | 方言學堂 | 湖北武昌東廠口 | 更名 |
1913年7月 | 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 湖北武昌東廠口 | 建校 |
1923年9月 | 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 湖北武昌東廠口 | 更改校名 |
1924年9月 | 國立武昌大學 | 湖北武昌東廠口 | 更改校名 |
1926年12月 |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 | 湖北武昌東廠口 | 國立武昌大學與其他高校合併組建 |
1928年7月 | 國立武漢大學 | 湖北武漢武昌東廠口 | 以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組建 |
1932年3月 | 國立武漢大學 | 湖北武漢武昌珞珈山 | 校址遷移 |
1938年4月 | 國立武漢大學 | 四川樂山 | 因日軍攻打華中地區,被迫西遷 |
1946年10月 | 國立武漢大學 | 湖北武漢武昌珞珈山 | 遷回武漢 |
1949年8月 | 武漢大學 | 湖北武漢武昌珞珈山 | 被中國共產黨接管,更改校名 |
2000年8月2日 | 武漢大學 | 湖北武漢武昌珞珈山 | 武漢大學(老)與其他高校合併組建 |
武漢大學校史上有多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
- 1896年7月,鑑於中日甲午戰爭的教訓,自強學堂改訂章程,調整學科門類設置,強化外語人才的培養,算學改歸兩湖書院。1902年,自強學堂方言一門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4門。每門招生增至30人。自強學堂更名為方言學堂,以外語研究教學為主。同年兩湖書院和江漢書院、心經書院合併,改為兩湖大學堂,以師範教育為主。
-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下武漢,武漢國民政府將原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北京中俄大學合併成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也稱為第二中山大學)。1928年,國民黨政府徹底改組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
- 1952年,農學院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礦冶系調入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1953年,工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這次院系調整後的武漢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武漢大學,武大各學科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清朝
湖北武漢較早的新式學堂有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四月,張之洞創建兩湖書院和1893年的自強學堂。1902年,自強學堂更名為方言學堂;兩湖書院和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合併,改為兩湖大學堂。1904年,按《奏定學堂章程》,兩湖大學堂改名兩湖文高等學堂。1906年,再次改名兩湖總師範學堂。辛亥革命時,方言學堂和兩湖總師範學堂停辦。
民國成立後,在湖北武昌重建高等教育,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在武昌軍官學校校址即原方言學堂舊址成立,繼承了武昌辦學較早的新式學堂兩湖書院和自強學堂的一些師資力量[4]。然而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與自強學堂之間,是否存在傳承關係,有巨大爭議。[1] [2] [3]
武漢大學在民國初年為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在當時開辦武昌高師前為武昌軍官學校,更早以前是清末停辦的方言學堂及自強學堂的舊址。直至國立武漢大學後期1946年10月31日舉行的武大十八周年,校方並未將自強學堂作為前身,而1946年12月4日的《武漢日報》記載時任代理校長的劉秉麟在「新生訓練周」講話稱:「武大的前身最早為湖北方言學堂,高等師範學校...」[5],這是武大非正式地將自強學堂當作前身的最早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校方在1992年前以民國2年(1913年)建立的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為起源舉行校慶,1993年後正式以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強學堂為起源舉行校慶。武大校方將校史追溯到自強學堂引起很多人的質疑和批評[6],存在爭議[7]。
中華民國
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1913年初,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後,規劃在全國設立六所高等師範學校。經教育部派員實地考察後,於7月7日決定在東廠口武昌軍官學校校址即清末原方言學堂舊址組建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設英語、博物、數學物理、歷史地理共四部。教育家賀孝齊為首任校長。同年11月2日正式開學。
1917年5月,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根據全國教育發展趨勢和學生結業後擇業的需要,打破部定章程,將博物部改為博物地學部,數學物理部改為數學理化部,史地部改為國文史地部。
1920年2月7日,陳獨秀到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作《新教育的精神》的講演。
1922年,校長張繼煦上任後實行男女同校,創立旁聽生制度,廢除學年制,採用學分制。同年9月,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將原來的四部改為國文、歷史社會學、教育哲學、英語、數學、理化、生物、地理共八系。
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1923年9月,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正式更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張繼煦繼任校長。
國立武昌大學
1924年9月,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又更名為國立武昌大學。同年12月,化學家石瑛任校長。
1925年暑期,石瑛校長邀請吳稚暉、胡適、周鯁生、馬寅初等知名學者來校講學。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1926年秋,北伐軍攻下武昌後,武漢國民政府對教育進行重大改革,將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合併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武漢大學從此開始由多科大學逐漸向綜合大學的轉變。作為第一次國共兩黨合作的結晶,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實行大學委員會制,廢除校長制,鄧演達、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謙、顧孟余、章伯鈞、李漢俊、周佛海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1927年2月,整合後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正式開學,徐謙任校務維持會主任。4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在國立武昌中山大學附屬小學小禮堂舉行,陳獨秀、瞿秋白、毛澤東、董必武等人參加。同年11月28日,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各中山大學依省份改名,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改名為國立第二中山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
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以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建立國立武漢大學。化學家劉樹杞為國立武漢大學代理校長;劉樹杞、李四光、王星拱、周鯁生、麥煥章、黃建中、曾昭安、任凱南為國立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其中劉樹杞為主任委員;李四光、王星拱、張難先、石瑛、葉雅各、麥煥章為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委員,其中地質學家李四光為委員長、林學家葉雅各為秘書。依據國外著名大學校園的理想模式,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疏遠相地選址理念,經全體委員實地考察後,11月確定了以當時武昌城外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遠離鬧市的落駕山(又名羅家山)一帶為新校址。時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的著名詩人聞一多用諧音的辦法,將山名改為珞珈山。校址確定後,李四光和葉雅各兩人邀請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對中國建築藝術頗有研究的建築師開爾斯(F. H. Kales)先生從上海來武漢設計校園總體佈局和規劃,聘請同樣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繆恩釗先生任新校舍監造工程師。由於經費緊張,國立武漢大學停辦醫科,相關專業師生分別轉入國立中山大學和國立同濟大學。
1929年初,劉樹杞因事務繁忙而辭去代理校長一職。2月法學家王世傑上任,成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位正式校長。他認為國立武漢大學不能滿足於文、法、理、工4大學院,提出要把學校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的萬人大學。同年3月,開始修築武昌街道口至珞珈山的公路;與此同時,珞珈山上開始新校舍的測量繪圖工作。
1930年3月,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開工。
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完工。2月二期工程開工。同年3月,國立武漢大學正式遷入珞珈山辦學。
1933年4月,王世傑校長升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同年5月,化學家王星拱接替王世傑成為新一任校長。學校設農學院籌備處,葉雅各任主任。
1935年,國立武漢大學開辦研究生教育。
1936年,成立農學院,葉雅各出任首任院長。國立武漢大學從而發展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系2個研究所的綜合大學。
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全國招生考試,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7月,新校舍二期工程完工。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發動七七事變,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10月,董必武在國立武漢大學學生俱樂部為全校師生作了《獨立自主,發展游擊戰爭》的演講。11月,陳獨秀第三次來到武大,為師生們做題目為《怎樣才能夠發動民眾》的演講。同年秋季,周恩來在武大學生俱樂部講解中共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12月,蔣介石來到國立武漢大學閱兵。12月31日,周恩來在武大學生俱樂部作《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和任務》演講。
1937年至1938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多次居住在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腰西北的半山廬。1938年3月29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國立武漢大學體育館召開。4月,武漢被日軍三面包圍,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至四川樂山繼續辦學,農學院併入國立中央大學。同年5月,周恩來、鄧穎超夫婦移居珞珈山,並在居所會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從4月至10月,日本戰機的航路無數次經過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園上空卻從未對其進行轟炸。10月25日漢口被日軍佔領,26日武昌棄守,27日漢陽失守,歷經數月的武漢會戰以中方戰敗告終,武漢淪陷,日軍將國立武漢大學校園闢為其中原司令部。
1939年,郭沫若應歷史系吳其昌教授的邀請到內遷四川樂山的武大作講演,宣傳抗戰。而日軍從日本引來櫻花樹苗在武大珞珈山校園栽植,武大從此和櫻花結緣。
1940年代,為躲避戰亂內遷中國西南地區的四所國立大學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雲南昆明)、國立中央大學(四川重慶)、國立浙江大學(貴州遵義)和國立武漢大學(四川樂山),被並稱為「民國四大名校」。
1943年,世界著名科學史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訪問位於四川樂山辦學的國立武漢大學。
1944年6月,湖北省政府委員將位於湖北恩施的湖北省立工學院改為國立武漢大學工學院分院。同年,李約瑟博士再次來到四川樂山的武大訪問。
1945年7月,王星拱校長調任中山大學校長,法學家周鯁生成為國立武漢大學新一任校長。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1日,國立武漢大學成立復校委員會,任命工學院電機工程專家趙師梅代表校方先行回到武漢珞珈山收回校產並主持校區修繕工程。
1946年7月,光復後的台灣招考升學內地大學的公費生,有8位台灣人錄取後分發到國立武漢大學讀書,成為最早來武漢讀大學的台灣人。其中5位來自台南,3位分別來自嘉義、高雄、新竹;入讀政治系5位,經濟系2位,法律系1位。10月,國立武漢大學遷回武昌珞珈山,恢復農學院,成立醫學院籌備委員會。
1947年6月1日,武漢警備司令部派軍警封鎖包圍武大,打死學生3人,製造了震驚全國的「六一慘案」。6月22日,學校舉行追悼「六一慘案」死難烈士大會。同年,國立武漢大學設立醫學院,形成了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8月,國立武漢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在武昌成立。至此,國立武漢大學終於實現了創建之初刻於武昌街道口大學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農醫」六個大字所體現的辦學規模和格局。
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包括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以及協和醫學院的文理科學士畢業生成績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武漢大學達到其110餘年歷史中的巔峰。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武漢大學(老)
1949年5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武昌,武漢三鎮被中國共產黨接管。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接管武大。8月,武漢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部成立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作為全校最高領導機構,鄔保良任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在中共武大首任黨組書記徐懋庸的極左思想直接干預下,不少學者教授被打壓。同年,私立漢口法學院、私立漢口商業專科學校併入武漢大學。同年,位於武昌、建院僅2年的武漢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已擁有病床221張,職工189人,與漢口協和醫院、漢口普愛醫院、漢口市立醫院、湖北省立武昌醫院、武昌同仁醫院一併成為武漢地區最大的、病床數和職工數均過100的六所醫院。
1950年代初期,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拋棄南京國民政府以美國高等教育制度為主流的教育模式,借鑑蘇聯的社會主義教育模式,對國內高校進行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院系調整。在這期間,私立高校不是被公有化,就是被合併,或者被停辦。而1940年代各省發展起來的國立綜合大學則紛紛被強制拆散。尤其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並稱為「民國五大名校」的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這三所不在北京辦學的國立綜合大學被徹底肢解。院系調整前武漢大學有6個學院21個系,院系調整後只有文理科目的中文、歷史、政治、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共7個系保留建制,連學院建置亦被取消。武漢大學遭受了創辦以來的最大損失。此後數十年,武漢大學逐漸恢復和增設院系專業。
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工學院土木系水利組合併,成立水利系。6月1日,武漢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武大醫院)與漢口協和醫院正式合併為武大、協和合作醫院,新醫院在漢口開診。同年,武漢大學醫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內遷武漢的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後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分配給武漢大學醫學院的三萬五千元美金,以及同濟大學醫學院的不足一萬元美金,一併劃入中南同濟醫學院。
1952年,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武漢大學水利系合併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的大部分與其他高校相關系科合併成立華中農學院(現為華中農業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與農化系的相關專業參與組建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現為江南大學)。武漢大學文學院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文學院外文系英文組併入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工學院礦冶系與其他高校相關系科合併成立中南礦冶學院(後更名為中南工業大學)。同年11月,哲學家李達擔當1950年後武漢大學的首任校長。
195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和電機系併入新成立的華中工學院(後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工學院土木系與其他高校相關系科合併成立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即後來的湖南大學、長沙鐵道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經濟系與其他高校相關系科合併成立中南財經學院(後更名為中南財經大學)。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併入武漢大學。
1954年10月,武大、協和合作醫院徹底脫離武漢大學,正式更名為漢口協和醫院,成為中南同濟醫學院教學醫院(現為武漢協和醫院)。12月,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1956年,武漢大學理學院部分教師調往河南鄭州參與組建鄭州大學。同年,武漢大學恢復哲學系。
1958年,武漢大學恢復外文系。同年10月,武漢大學法學院法律系與其他高校相關系科合併成立湖北大學(後更名為中南政法學院)。
以下是1950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過程中與武漢大學有關、並辦學至今的高等院校:
- 華北地區: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
- 東北地區:瀋陽農業大學等。
- 華東地區: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山東大學等。
- 華中地區:河南大學,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南昌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
- 華南地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西大學等。
- 西南地區:四川大學等。
1960年10月,老武漢大學和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5年起,武漢大學共有83人次參與了中國10次核爆炸效應試驗的觀測及理論研究。
1966年,中國開始文化大革命。武漢大學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同年8月24日,校長李達被迫害致死。從此,武漢大學有近14年無校長。
1967年,武漢大學校內「造反派」參與武漢七·二○事件。
1968年11月18日,湖北省組織了近700人的「工、軍宣隊」進駐武漢大學成立指揮部,掌管了武大的行政大權,領導開展武大的「革命大批判」、「清理階級隊伍」等運動,又在武大建立革命委員會,領導學校的「斗、批、改」。
1970年,武漢大學開始在湖北省內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中招收學員。同年在湖北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武漢大學襄陽分校、沙洋分校停辦。8月,在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高教司司長劉道玉校友的促成下,武大化學系教授查全性於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大膽向鄧小平倡言恢復全國統一高考制度,得到充分肯定,高考制度很快恢復。10月12日,中國國務院批轉國家教委《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及《關於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此後,武漢大學進行了包括辦學模式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拉開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被譽為「中國高教改革的試驗區」和「全國高校領域裏的深圳」。
1978年3月,武漢大學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式恢復。同年,武漢大學在中國大陸高校中率先實行了學分制。同年老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武漢測繪學院都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0年6月,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任武漢大學中共黨委書記的莊果出任武大校長。同年,武漢大學開始與法國教育文化界正式開展多種交流與合作。11月,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到武漢大學訪問。
1981年7月,化學家劉道玉出任武漢大學校長,在校內推行一系列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措施,大力開展與世界著名大學合作交流,使武大迎來了1949年後的第一個快速發展期。
1982年,武漢大學在中國大陸高校中率先實行了導師制度和學術假制度。
1983年,武漢大學在中國大陸高校中率先實行了教學工作顧問制度、主輔修制度、雙學位制度。
1984年,武漢大學恢復學院建置,成為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同年,武大在中國大陸高校中率先實行了貸學金制度、插班生制度、提前畢業制度、免試推薦碩士生制度。
1985年,武漢大學建立少年班。
1987年,武漢大學在中國大陸高校中率先實行了免試推薦博士生制度、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
1988年4月,由於其改革被認為過於激進,劉道玉校長被中國國家教委免職,數學家齊民友接任校長。此後武漢大學再次進入長達數年的緩速發展期。
1992年10月,哲學家陶德麟接任武漢大學校長。
1993年11月29日,武漢大學在中國高校中率先舉行了隆重的百年校慶,由此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百年學府,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轟動。江澤民、李鵬等中國領導人為武大題詞祝賀百年校慶。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47所國外名牌大學和國內兄弟院校的校長、代表參加慶典或來電來函致賀。
1995年,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都成為全國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
1996年10月,物理學家侯傑昌接任武漢大學校長。
武漢大學
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稱:「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由此打開了「985工程」序幕。1999年,中國國務院及教育部決定與部分省市共同投資優先建設若干所知名大學使其儘快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湖北省委省政府早期方案有武大+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組建新武漢大學,稍後1999年8月的方案為武大+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同濟醫科大學組建新武漢大學[8]。
2000年3月6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三校的高層在討論後決定邀請湖北省重點高校湖北醫科大學加盟,希望湖北省委省政府對1999年8月的方案作微調。4月10日,四校共同向省政府遞交了請示。經中國國務院批准,7月28日,教育部與湖北省政府共同頒佈了合併實施意見。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四校正式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同時提出並確立了創建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目標。位於武漢市東南湯遜湖畔、全國首批22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之一的武漢大學科技園也於同日動土奠基。原湖北醫科大學三所附屬醫院分別更名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大學口腔醫院。 2001年1月初,合併後的武漢大學院系設置方案敲定。武漢大學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醫學六大學部,下設28個學院、98個系。2月13日,中國教育部和湖北省政府在武漢簽署協議,重點共建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正式進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名單。
2002年,武漢大學成為中國教育部首批授權自主設置本科專業的6所高校之一,以及全國首批8所創業教育試點高校之一。
2003年9月,測繪學家劉經南接任武漢大學校長。同年11月29日,武漢大學隆重舉行110周年校慶大典。李鵬、李嵐清、彭雲、蔣正華、霍英東分別題詞。李長春、劉延東、俞正聲、羅清泉、陳佳洱、董建華、何厚鏵等致電祝賀。校慶期間共舉辦了重大國際學術會議22場、國內重要學術會議26場,學術講座320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武漢大學古籍研究所專家花費18年心血完成的鴻篇巨製《故訓彙纂》。然後,由於此次校慶晚會耗資200萬元人民幣,武漢大學一時成為了社會各界議論的焦點。
2004年2月26日,由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鄧曉芒、楊祖陶歷時7年完成的百萬字譯作康德「三大批判」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發式。6月1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登門看望積極參與愛滋病防治工作並做出優異成績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傳染科教授桂希恩。
2005年8月,武漢大學生物安全三級動物實驗室獲得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成為中國首家獲得國家認可的A3實驗室,也是中國最大的動物實驗室,填補了中國在生物安全領域的空白。
2006年10月27日,正在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及夫人,和由法國外交部長、財政部長、設備交通部長、外貿部長、前總理、法國駐華大使、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總領事等組成的政府代表團以及法國企業家和法方記者等隨行人員共約200人,在中國國務委員陳至立、湖北省省長羅清泉等官員以及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等校方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位於武漢大學醫學部校園內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參觀中法兩國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醫學合作項目。希拉克總統親自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竣工剪綵,並為中法兩國在醫學領域的國家級合作項目——武漢大學中法肝膽疾病研究院奠基。[9]在演講中,希拉克總統說,中法雙方在文化與科學技術上的合作非常重要,應向中法在武漢大學進行的醫療、教育典範合作表示敬意。 [10]
2011年10月10日,武漢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11][12]
2013年9月11月29日,武漢大學隆重舉行120周年校慶大典。祝賀校慶期間共舉辦了重大國際學術會議22場、國內重要學術會議26場,學術講座320場。然後,由於由於辦學源頭追溯問題,武漢大學一時再次成為了社會各界議論的焦點。
校史爭議
武漢大學是否源於1893年自強學堂存在較大爭議。正方認為: (一)劉經南:地點的繼承,校舍的繼承,設備、檔案和圖書資料的繼承,少量師資的延續,特別是分科辦學的理念和方式的繼承加起來就是一脈相承[4]; (二)創始日期定為1893年經過中國教育部認證(時國家教委)[13]; (三)原校長王世傑雖然沒有將武大校史追溯到自強學堂,但與反方只承認武昌高師不同,他承認方言學堂在武大校史中的地位,說:「武漢大學前身,你們想必都已知道,最早是由方言學堂,而武昌高師,而師範大學,而武昌大學,然後改為中山大學,校址在原來武昌城內閱馬場(原文為「廠」字——筆者注)旁的東廠口。」[14]; (四)有大量史實依據證明[15]。 反方認為:武漢大學與自強學堂唯一的聯繫是武漢大學前身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在1913年創辦時曾使用自強學堂(1902年改名為方言學堂,1911年停辦)的校舍。[16][17][18][19][20][21]潘懋元教授和劉海峰教在《關於武漢大學校史淵源的論證意見》中寫道:「我們一時未能找到其他有關資料加以論證。建議武漢大學最好能找到武昌高師開辦時的籌辦報告或批件之類的文獻或檔案。我們認為,只要這些第一手資料中或武昌高師15年間的其它資料中,有提到與此前的湖北方言學堂有繼承關係,武漢大學校史起算時間上延至1893年的論證便可以成立。」[22]有武大教師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原校長王世傑的言語,並完全忽略王世傑對方言學堂在校史地位上的承認(上述正方觀點第三),認為武漢大學的回應是「偽論證」。 [23]
註釋
- ^ 1.0 1.1 網易另一面, 借屍還魂:在同一校址就說是前身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2.0 2.1 武大老校長批「百年校慶」名不副實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3.0 3.1 武漢大學校史爭議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4.0 4.1 凤凰网专访昆山杜克大学(筹)校长刘经南. [2013-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劉經南:到1911年春天時清政府那時候已經不行了,革命的烽火四起,方言學堂因沒有經費停了,1911年上半年停的,當時很多清政府辦的學堂候都停了。然後1911年10月10號武昌起義亂了一陣,清朝政府垮台了。1913年新的國民政府在原來的方言學堂這個地方恢復重建了武昌高師。武昌高師繼承了原方言學堂的一些儀器設備,檔案和圖書資料,還有少數老師,都有史料可查,現在我們學校的檔案室還有方言學堂學生的一些檔案,甚至還有畢業證書還留在學校的。
所以說武昌高師繼承了原自強學堂和方言學堂的校舍,部分設備,某些檔案和圖書資料。可以說大家共同承認的武漢大學的前身武昌高師與方言學堂雖因為改朝換代停辦了兩年,但確實有淵源的,有許多相承點的。我認為地點的繼承,校舍的繼承,設備、檔案和圖書資料的繼承,少量師資的延續,特別是分科辦學的理念和方式的繼承加起來就是一脈相承。 - ^ 1946年10月31日,國立武漢大學舉行18周年校慶,代理校長劉秉麟在校慶大會的報告中稱:「我們知道武大歷史很短,合武昌高師,武昌師大,武昌大學,與武昌中山大學而言,才比較長些,所以實際今天武大本身的歷史,成立才只十八周年,好像一個小兄弟」。1946年12月4日《武漢日報》記載,劉秉麟在武大「新生訓練周」上發表講話稱:「武大的前身最早為湖北方言學堂,高等師範學校,後改名為武昌大學,武昌中山大學,在民國十七年十月卅一日,始正式易名為國立武漢大學,迄今已有十八周年的校史…」。
- ^ 見:吳驍:吾愛吾校,吾更愛真理——對武漢大學建校年代及相關校史問題的沉重反思, 武大校史風波再起 老校長質疑120周年校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更多爭議介紹參見武漢大學歷史、自強學堂條目。
- ^ 關於武漢地區高校合併的傳聞,實際上版本眾多。比如華中理工大學,曾經傳聞將同中南財經大學以及中南政法大學合併,以利原華工的學科發展,又如武漢大學,曾經傳聞將同周邊高校合併,甚至合併華中師範大學,進一步打造高校航母。
- ^ 參見《希拉克總統勉勵醫務工作者——讓疾病後退讓希望重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湖北日報》,2006年10月28日。
- ^ 參見《希拉克參觀武漢大學 稱樹立中法教育合作典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社,2006年10月28日。
- ^ 武大華中科大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武漢大學新聞網,2011年10月10日
- ^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互認學分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互認學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網湖北頻道,2011年10月12日
- ^ 凤凰网专访昆山杜克大学(筹)校长刘经南. [2013-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劉經南:這個也經過了國家教育部門的權威認證。1993年由當時國家教委指定的國內著名教育專家和武大邀請的國內教育和歷史學家共同組成了武大歷史論證專家組,在論證結論中也一致認可這一繼承關係,只是有個別著名專家在建議中提出希望進一步發掘補充史料。
- ^ 李平沙. 武大教师驳"武大120年校史依据充分" 称存论证缺陷. 光明網.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武大回应120年校史有史实依据 校庆活动不会改. 武漢晚報. 2012年12月7日 [2013年11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8月22日).
- ^ 質疑和批評者包括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等在內。武大校史風波再起 老校長質疑120周年校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武汉大学校史争议. 光明網.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湯嘉琛. 随意编造让校史成“笑史”. 中國青年報. 2012年12月5日 [2013年11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6月30日).
- ^ 戰釗. 武汉大学教师质疑学校篡改校史 披露“造假”内幕. 光明網. 2012年12月5日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2月11日).
- ^ 李平沙.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教授孙邦华——武汉大学120年校史无学术依据 纯属“行政造假”. 2012年12月6日 [2013年11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2月14日).
- ^ 錢忠軍, 於小龍. 120周年校庆成为争论焦点 武大被质疑“拉长校史”. 文匯報. 2012年12月8日 [2013-02-10].[永久失效連結]
- ^ 戰釗. 独家披露:1993年武汉大学校史渊源的论证意见. 光明網. 2012年12月9日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2月19日).
兩位教授用大幅筆墨引用史料,闡述「尚無第一手資料證明武昌高師與方言學堂存在傳承關係」的觀點。同時,論證意見強調「雖是在同一地址,但武昌軍官學校與方言學堂及武昌高師有否傳承關係,是武漢大學校史能否從1913年上延的關鍵所在。」但關於這一「關鍵問題」,現在是否找到了具有說服力的史料,武漢大學在多次回應中均未直接提及。
- ^ 李平沙. 武大教师驳"武大120年校史依据充分" 称存论证缺陷. 光明網. 2012年12月6日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4月3日).
以上所引史料,是真實無誤的。……王世傑在訪談開場的第一句話就說:「關於武漢大學建校的經過,時隔多年,記憶有些模糊。」而且訪談的主題主要在於「珞珈建校」,而不是追溯本校的歷史前身。就王世傑上面這句話的具體內容分析,他強調的是「校址在原來武昌城內閱馬廠旁的東廠口」,也就是說,他主要是以「校址」為依據將本校歷史追溯到方言學堂的,而如果繼續按照這條標準,就無法由方言學堂繼續往前追溯到不在同一地點的自強學堂了。
事實上,就目前所知,王世傑也從未說過武漢大學校史可以追溯到自強學堂這樣的話。……
綜上所述,《武大回應:120年校史依據充分》一文,完全是一出硬傷累累、錯誤百出、牽強附會甚至公然造假的「偽論證」,所謂「依據充分」,不過是繼續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