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城牆
海鹽城牆為海鹽縣城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武原街道,現僅存東門靖海門兩側牆段,長約70米。
海鹽城牆遺址 | |
---|---|
靖海門內側,2015年3月 | |
海鹽縣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武原街道東門村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不詳 |
認定時間 | 2001年7月 |
歷史
海鹽縣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縣,屬會稽郡,建縣後四遷縣治,最初設於華亭鄉(今屬松江區),秦末地陷為柘湖,其後遷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東漢永建時又陷為當湖,繼而南遷齊景鄉故邑山,東晉咸康七年(341)又遷海鹽鄉吳御越城(又名馬嗥城[1]),唐開元五年(717)再遷至吳御越城西北一百步今址,位於海鹽縣境中東部,東臨杭州灣。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築磚石城牆,其後不斷翻修加固[2][3]。
抗戰時期縣城遭日軍多次炮擊和轟炸,城牆損毀嚴重,城內90%以上房屋被毀[4]。現城牆僅存東門靖海門兩側一段長約70米的遺址,2011年修繕並重建靖海門,修繕完工後的城牆總長約80米,寬12至15米[5]。
規劃
海鹽城牆呈橢圓形,東西寬,南北狹,城周九里三十五步(約5240米),高二丈五尺(約8米),設城門四座、水門三座、敵台十八座,四座城門分別為東門靖海門、西門望吳門、南門來薰門和北門鎮朔門,各門均設有瓮城(明嘉靖時增築)[2],門外設吊橋(其中北門外設有兩座,其它均為一座),東門外距海僅半里,故不設水門,沿海築有海塘,內為備塘河白洋河。護城河周一千三百四十丈(約4288米),深一丈二尺(約3.8米),寬六丈九尺(約22米)[6]。
宋代城內被劃分為十坊,各坊名均以「海」字起始,元代仍為十坊,但名稱與宋代有所不同。明洪武初年改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a],城外為四廂。民國二十三年(1934)城內屬建制鎮中北鎮,三十四年(1945)與城外的西南鎮合併為武原鎮[7],2010年撤銷武原鎮並設立武原街道。
貫通東西兩座城門的大街為城內主街(今海濱路),南與市河並行,主街南側有六條小巷與之相通,北側有九條,各巷間再以子巷相通[8]。城外東多漁場,南多菜園,西、北多市肆,又以西門外至天寧寺的一段最為繁盛[9]。
原城內主要建築有海鹽縣署、海寧衛署、海鹽學宮(海鹽縣儒學)、蔚文書院、便民倉和資聖寺等,歷經抗戰與舊城改造(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10])現均已無存,今城內古蹟僅存綺園(馮宅)及城西楊家弄一帶的少量民居。縣署原設於東門內二十二步,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改作海寧衛署,並改設縣署於東側原按察司行署址,距東門十二步[11]。學宮在縣署西南二十五步,宋代始建於縣東,後遷縣東南,南宋乾道二年(1166)再遷至今址[12],採用東廟西學的格局(圖)。
圖集
註釋
- ^ 隅和坊均為古代城市社會基層組織名稱,有的城關隅下分若干坊,有的城關只分為若干隅或若干坊,無兩級之分。隅設隅正,坊置坊正,負責催輸差稅,督促徭役,遞運官物,維持地方社會秩序等。
參見
參考文獻
- ^ 清·王彬等修,徐用儀等纂,《光緒海鹽縣誌·卷七·輿地考·古蹟》:馬嗥城(圖經)縣東南一百步,高一丈三尺,圍二里二百二十三步。(越絕書·記地傳)馬嗥者,吳伐越,道逢大風,車敗馬失,騎士墮死,疋馬嗁嗥。(水經注)馬皋城,故司鹽都尉城。
- ^ 2.0 2.1 《光緒海鹽縣誌·卷四·輿地考·城池》:海鹽城,(圖經)秦時在華亭鄉,陷為柘湖。遷武原鄉,東漢時又陷為當湖。遷齊景鄉故邑山,晉時遷海鹽鄉吳御越城,亦名馬嗥城,唐於吳御越城西北置縣,即今治城。(仇志)洪武十七年太祖命信國公湯和巡視要害,築城增兵,以固守備,遂委指揮許能率軍增築四門月城,皆以磚石為之,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祥等復修。城周九里(按圖經作六里)三十五步,高二丈五尺,陸路城門四,東曰靖海、西曰望吳、南曰來熏、北曰鎮朔,水門南、西、北三,惟東瀕海,故舊無水門。(圖經)嘉靖三十二年都指揮使張鈇增築土城,以為外墉。明年知縣鄭茂增築子城四並城敵台十有八,其制可三面瞰,外施礮石。是時海寇數來犯,鄭公守御有法,城賴以全。萬曆二十一年知縣王臨亨重築。天啟初知縣樊維城復繕完之。(續圖經)明時修城軍三之、民七之,計丈尺各有分地。國朝順治三年巡按御史提請裁革空役,並汰軍弁,城垣盡屬有司。十五年知縣毛一駿捐俸重建東西二門城樓,十六年游擊郭光斗築城濬池。(伊府志)雍正五年知縣王仕正奉檄重修。乾隆二十八年知縣沈全達請項重修,嘉慶三年知縣任澤和捐項重修四門城垣。(於尚齡府志)道光六年知縣楊國翰捐資修葺四門城樓,九年五月間猛雨狂風連宵達旦,河水陡漲,西門靠北石城衛卸五丈余,東門靠北城垣衛卸十一丈,知縣鄧鳴謙詳修。
- ^ 《海盐历史沿革》. 海鹽縣政府.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海鹽縣史志辦公室. 《海盐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海鹽史志網.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0).
- ^ 遲偉濤. 《海盐古城墙遗址迎来新生》. 嘉興在線.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6).
- ^ 《光緒海鹽縣誌·卷四·輿地考·城池》:池(仇志)周一千三百四十丈,深一丈二尺,闊六丈九尺,四門外置吊橋跨其上,東、南、西各一,北二。明永樂十六年復加疏濬。(續圖經)國朝康熙元年邑人張惟赤捐資開濬天寧寺西至城內便民倉一帶河道並四門城壕,計一千八百六十二丈,六年知縣湯其升勸諭募夫開濬便漕城河。(伊府志)乾隆三十五年知縣鮑鳴鳳濬河運土,培築海塘。
- ^ 王英.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武原》. 《嘉興日報》. 嘉興在線.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9).
- ^ 《光緒海鹽縣誌·卷四·輿地考·坊巷》:(圖經)宋時析城內地為坊十,曰海瑞坊、海會坊、海晏坊、海清坊、海康坊、海安坊、海豐坊、海熙坊、海潤坊、海阜坊,元坊亦十,曰字民坊、聞琴坊、甘泉坊、熙春坊、起濳坊、喜雨坊、定民坊、宣化坊、眾安坊、迎恩坊。洪武初年去坊之名,循中衢四分之,曰東南隅、西南隅、東北隅、西北隅,城外四廂各自為坊,曰東門坊、校場坊,西門坊、朝聖坊、西柵坊,南門坊,北門坊、太子坊。城內自東門至西門為中衢,南通之巷六,曰通海橋巷、興廉橋巷、遷善橋巷、新虹橋巷、大虹橋巷、倉橋巷,各有子巷,北通之巷九,曰總鋪巷、囘子巷、崔衙巷、新橋巷、大營巷、局巷、混堂巷、戚家巷、楊家巷,各有子巷。
- ^ 《光緒海鹽縣誌·卷四·輿地考·坊巷》:城以外東多漁、南多圃、西、北多列肆,而西尤盛,自西門以至永祚寺前長衢皆甃以巨石,平坦如砥實,萬曆三十九年知縣喬拱璧所倡始也。
- ^ 《海盐30年来城市建设的巨变》. 浙江在線.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0).
- ^ 《光緒海鹽縣誌·卷四·輿地考·縣治》:海鹽縣治(圖經)唐以後迄宋元竝在東門內二十二步。……洪武十七年改為海寧衛,知縣祝用宏始遷今署,故按察司行署也,去東門減舊署十步。
- ^ 《光緒海鹽縣誌·卷十一·典禮考·學校》:海鹽縣儒學(圖經)在縣治西南二十五步,初唐有夫子廟在縣東南,吳越時廢。宋太平興國中主簿石知一攝縣事,始建於縣東。嘉祐八年縣令褚珵又改建於縣東南。……乾道二年縣令劉銓始遷學於今地。
- ^ 海鹽縣史志辦公室. 《日军损毁海盐县城的调查报告》. 海鹽史志網.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