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普寧寺

清真普寧寺,俗稱回回營清真寺,原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中段南側,新華門正南,是伊斯蘭教清真寺,現已無存。

歷史

清朝乾隆二十年五月(1755年),清廷派兵平定新疆阿睦爾撒納叛亂,解救了大和卓小和卓兩人。但這兩人後來組織叛亂活動。新疆和卓家族分成阿帕克和卓與額賴瑪特和卓,容妃(民間傳說中的香妃)一家所屬的額賴瑪特和卓擁護清廷,反對分裂,遭大小和卓欺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再度進軍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容妃的叔、兄積極配合清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息大小和卓叛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容妃的胞兄、五叔、六叔和其他五位首領等人應召入京,獲清廷封官晉爵,史稱「八爵進京」。乾隆帝將這支由八位回部首領和回教領袖帶領的部眾編入八旗並下詔封居,安置在西苑寶月樓(今中南海新華門)南側今東安福胡同一帶,史稱「回回營」,又稱紅帽子回回。隨叔、兄奉旨進京的香妃奉召入宮,獲乾隆帝冊封為和貴人。此後,乾隆帝又下旨在回回營中興建清真普寧寺,供營中回人禮拜用[1]

清真普寧寺始建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竣工,與西苑寶月樓隔街相望。這是由乾隆帝降旨御批,使用內帑並專人督工建造的敕建清真寺。當時附近的回部穆斯林均在該清真寺禮拜。乾隆帝御製《清真普寧寺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度被埋於地下,後被文物部門收藏,現存歷代帝王廟內東側[1]。該碑上有滿漢蒙回四體碑文,內容是:

為天下共主,俾阻退逖聽,壹票我約束,而後戎索所屆,風氣莫敢以自私、尚已。顧在昔寄象鞮譯之掌,必與之達志通欲,修其教不易其宜,厥旨豈相戾哉?蓋惟極天下之不齊以致其大齊,而觀化者益臻於無外。考前史,回紇開皇時始入於中國,至元和初,偕摩尼進貢,請置寺太原,額曰大雲光明,實為禮拜寺所由。然其致之也,或以假師以通市,於納土服屬我甿我隸之義故無當焉。朕寅承天地祖宗鴻庥,平準噶爾,遂定回部各城。其伯克霍集斯霍什克等並賜爵王公,賜居邸舍。而餘眾之不令回其故地者,成居之長安門之西,俾服官執役,受旅處,都人因號稱回子營。夫齒繁則見龐,類辨則情渙,思所以統同合異,使瞻聽無奇袤,初不在辟其教而揉矯之也。且准部四衛拉特內附,若普寧寺,若固爾札廟,既為次第創構,用是寵綏,回人亦吾人也,若之何望有缺耶!爰命將作支內帑羨金,就所居適中之地,為建斯寺。穹門塏殿,翊廡周阿,具中程度。經始以乾隆癸未清和吉月,浹歲落成。回眾以時會聚其下,輪年入覲之眾伯克等無不歡欣瞻拜。詫西域所未曾睹,問有叨近日之榮,而兼擅土風之美,如是舉者乎?成鞠虞挊曰:然。復重諗之曰:爾回之俗,向惟知有魯斯訥墨,今則朔奉朝正矣。向惟知有騰格,今則鑄頒泉府矣。越及屯賦覲饗諸令典,其大者靡弗同我聲教,而國家推以人治人之則,更為之因其教以和其眾,揆諸萬舞備銅繩之技,九賓綴頭之班,此物此志云爾。其誰曰不宜!乃為之記而系以銘。孰為天方?孰為天堂?花門秘剎,依我雲闖。厥城默伽,厥宗墨克,派哈帕爾,傳依鐵勒。經藏三十,咨之阿渾,西向北向,同歸一尊。珉城柟梁,司工所作,會極歸極,萬邦是若。
乾隆二十有九年歲在甲中仲夏之吉,御製並書。

民間曾經誤傳該清真寺為「香妃寺」,說寶月樓是乾隆帝為香妃而建,香妃的父母思女來京,不能入宮,只好登上清真普寧寺邦克樓,與寶月樓中的香妃隔街相望。所以民間俗稱寶月樓為「望家樓」。實際上該寺從未稱過「香妃寺」,但回回營、寶月樓確與容妃有關。回回營中居住的多是她的族人。寶月樓雖建於容妃入宮前兩年(1758年),但從乾隆帝多次吟詠寶月樓的詩文可知,容妃應多次登臨或入住該樓。容妃逝世三年後,乾隆帝在寶月樓前仍作詩慨嘆:「卅載畫圖朝夕似,新正吟詠昔今同。」[1][2]

中華民國初年,袁世凱大總統,將中南海作為大總統府。1913年在朱啟鈐主持下,將寶月樓改建為大總統府的大門「新華門」,新華門由此取代西苑門,成為中南海的正門。同時,下令將新華門對面的清真普寧寺的寺門、禮拜殿等建築拆除,修築了灰色的花牆,以遮擋街南的民居[1][2][3]。當時的民國政府以拓修新路為名,派出管理人員,將清真寺寺門、禮拜殿等建築拆除[2]

1913年位於寺北的正門被拆除後,清真普寧寺改在寺南闢建了新的大門,新大門坐北朝南,位於東安福胡同中段北側。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該寺淪為民居。到2009年之前,該寺仍有遺蹟,主要包括:南部的大門遺蹟,為一拱雕刻着纏枝花卉的石券;大門遺蹟以北的院子裏有一座大殿;大殿北面正對新華門處即前文所述的乾隆帝御製《清真普寧寺碑》,2009年之前已運走存歷代帝王廟[2]

2009年,在西長安街道路拓寬拆遷工程中,整條東安福胡同北側的建築物均被拆除。清真普寧寺原址的建築遺存自此消失[2][3]

建築

整座清真寺佔地面積二十餘畝,建築恢弘,風格獨特。整體採用非對稱佈局,建築為磚石結構。正方形綠琉璃瓦頂的大殿坐西朝東,四周各建有角亭一座,綠琉璃瓦重檐攢尖頂環廊呈現出阿拉伯建築風格,紅色盲柱。該大殿規模為「明九暗七」,形制類似於晚其六年建成的北海「小西天」方殿。該寺的拱券形正門位於寺北臨街,坐南朝北,穹頂與邦克樓融為一體,券門之上是四柱單檐九脊頂的四壁軒敞樓閣,卷棚重檐歇山頂,為「邦克樓」,又稱喚禮樓。登樓喚禮時,聲音俯掠西苑太液池,遠傳數里[1][2]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让乾隆念念不忘的神秘女人 揭秘香妃的真实身份. 人民網. 2012-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2. ^ 2.0 2.1 2.2 2.3 2.4 2.5 东安福胡同:一座与香妃有关的清真寺. 鳳凰網. 200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6). 
  3. ^ 3.0 3.1 作别老长安街. 網易. 200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