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又稱「一字石經」、「一體石經」、「今字石經」,是刻於東漢熹平四年(175年)的石經,它是官方校定儒家「七經」的刻石,由蔡邕、潁川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等人書寫[1],光和六年告成,立於洛陽城南太學門外,並列相接,共刻《易經》、《論語》、《尚書》、《春秋》、《公羊》、《魯詩》、《儀禮》七種儒家經典。
熹平四年(175年),議郎蔡邕和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等人,鑑於當時儒家經籍因輾轉傳抄,多生謬弊,乃「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2],蔡邕上奏後書冊於碑並使工鐫刻。光和六年共刻四十六石碑,前後歷時九年刻成。南宋晁公武撰《石經考異》專門研究石經,但其書已佚;清代初年的顧炎武作《石經考》,萬斯同作《石經考》。近人羅振玉的《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3],馬衡的《漢石經集存》,張國淦有《歷代石經考》。
熹平石經共四十六石,各高一丈許,寬四尺,兩面刻字,共二十餘萬字,書法為漢隸成熟時期廟堂巨製的代表作[4],梁武帝《書評》云:「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自刻成後幾經戰火,損壞嚴重,1922年在洛陽太學遺址出土殘石百餘塊,現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處都有殘石收藏。
註釋
參考文獻
- 《後漢書》孝靈帝紀第八
- 同書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 同書注 《洛陽記》
- 中國書道辭典(木耳社)
- 書道百科事典(木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