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島
爪哇島(印尼語:Jawa;爪哇字母:ꦗꦮ;巽他語:ᮏᮝ;英語:Java)又稱為渣華,位於印度尼西亞,南臨印度洋,北面爪哇海。
爪哇島 | |
---|---|
Jawa | |
自然地理 | |
位置 | 東南亞 |
坐標 | 7°30′10″S 111°15′47″E / 7.50278°S 111.26306°E |
群島 | 大巽他群島 |
面積 | 132,187 km2 |
面積排名 | 世界第13位 |
最高海拔 | 3,676米 |
最高點 | 賽馬魯火山 |
管轄 | |
印度尼西亞 | |
省 | 雅加達首都特區、 萬丹省、西爪哇省、 中爪哇省、東爪哇省、 日惹地方特區 |
最大聚居地 | 雅加達 |
人口統計 | |
人口 | 1.41億(2015年) |
族群 | 爪哇人、巽他人、華人、 滕格爾人、Baduy、Osing、 Bantenese, Cirebonese、 北達威人、馬都拉人 |
爪哇島是印尼的一個大島,全島面積138,800平方公里,面積與英格蘭,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中國安徽省或俄羅斯鄂木斯克州相當,以面積論是印尼第五大島,但卻是印尼人口最多的島嶼。人口1億4100萬(2015年),行政區人口1億4500萬(包括其附屬島嶼),比日本全國人口多出1700萬,並還在持續上升中,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121人,不只是全國人口最多同時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島嶼,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1]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位於爪哇島西部。
印度尼西亞的大部分歷史都發生在爪哇島。它是強大的印度教 - 佛教帝國,伊斯蘭蘇丹國以及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核心中心。爪哇也是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印尼爭取獨立鬥爭的中心。爪哇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主導着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八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有四個位於爪哇島,包括烏戎庫隆國家公園、婆羅浮屠寺廟、普蘭巴南寺廟以及桑義蘭早期人類遺址。
歷史
爪哇島同時也以爪哇猿人而著名,直立人於約公元前100萬年到達爪哇,在爪哇東部的布蘭塔斯河附近曾經發現過直立人化石。兩百萬年之前,在巽他和迪古爾(Digul)高原充沛的降雨,使得大量熱帶植物生長繁茂,為很多史前文化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爪哇文化、語言,在很大程上受到了南亞次大陸語言文化的影響,很多歷史遺蹟都證明了這一觀點,例如佛教聖殿遺址婆羅浮屠,和布蘭班南印度教神廟。
- 2世紀東漢孝順皇帝永建六年(131年)葉調國派遣使東漢。「葉調」就是古代爪哇島梵文名Yavadvipa的對音。
- 5世紀東晉義熙八年(412年)高僧法顯登陸耶婆提。耶婆提就是Yavadvipa, 就是古代爪哇。
- 東漢到隋朝稱為呵羅單。
- 唐朝稱為訶陵、闍婆。訶陵國亦稱訶陵洲,或誤為阿陵、波凌,初興於中爪哇,另說訶陵位於東爪哇或馬來半島。一說即夏連特拉王朝。該國王族可能是來自南印度羯陵伽的貴族,6世紀初建立,王居。俗信佛教,國中出產玳瑁、黃白金、犀、象等,農業、手工業發達,時稱最富。據中國史書記載,674—675年間,國人推女王悉莫登位為王。威令整肅,國勢強盛,臣服了中爪哇和東爪哇28個小國。初都扎巴拉城(闍婆城,Japara),後遷都婆露伽斯(今錦石)。8世紀上半葉基本統一了爪哇,並向島外擴張。先後多次向唐朝朝貢,貢方物五色鸚鵡、頻伽鳥等,為海上絲路所經的重要地區。後受室利佛逝所逼,統治中心移往東部,建立馬打藍王國。一般學者認為,此國名源自梵文Kalinga,本指今印度奧里薩(Orissa),後移用於東南亞地區。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訶陵國分界,交趾郡為鄰。[2]
- 宋朝爪哇島上有三個國家:塔魯納國在西部,馬打蘭在中部,諫義里在東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東爪哇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遣使朝貢。當時穆羅茶王已統一爪哇島,勢力擴展到巴哩島、渤林邦、並和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國交戰。但東爪哇-三佛齊戰爭結果,東爪哇國兵敗,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被殺。三佛齊勢力擴展入爪哇島。
- 13世紀爪哇島上信訶沙里國崛起。
- 1290年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Kertanagara)將三佛齊逐出爪哇。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亞薩(Kertarajasa)創立強大的滿者伯夷王朝,以滿者伯夷城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
- 隨後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被叛將賈亞卡特望(Jayakatwang,)殺害。
- 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從福建行省泉州渡海,登陸爪哇,聯合滿者伯夷王克塔拉亞薩攻打信訶沙里國叛將賈亞卡特望,滅信訶沙里國。滿者伯夷國王克塔拉亞薩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元史》稱滿者伯夷為「麻偌巴歇」,是爪哇國的國都。
滿者伯夷被稱之為最顯赫的印度教王國,滿者伯夷曾一度統治了今天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滿者伯夷這個名字來源於印度教奉為神的滿者伯夷桔樹。到了16世紀,當穆斯林王國取代滿者伯夷在西部島嶼的地位時,滿者伯夷王國轉移到了東面的峇里島。
在6世紀至7世紀,很多海洋勢力王國在蘇門答臘和爪哇崛起,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水域。同時,伴隨着與中國和印度興盛的海上貿易往來,這些王國繁榮一時。在此期間,不少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學者翻譯了很多文學和宗教典籍。
穆斯林王國
最早的伊斯蘭教傳教者被稱為「九位使節」(Wali Songo),他們其中的幾個來自中國,並被認為與當時鄭和遠洋貿易在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有很大關係,其中很多傳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蘭教被接受的同時,其教義也被融入了當地人長久以來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島的伊斯蘭教帶有明顯的本地特色。
到了十六世紀,伊斯蘭教已成為爪哇島的主要宗教。在這個時代,淡目蘇丹國、井裏汶蘇丹國和萬丹蘇丹國崛起。馬打蘭蘇丹國在16世紀末成為爪哇中部和爪哇東部的主要強國。蘇拉巴亞和井裏汶蘇丹國最終被征服,以至於在17世紀,只有馬打蘭蘇丹國和萬丹蘇丹國留下來面對荷蘭人。
荷蘭殖民統治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今天的雅加達)建立了「貿易和行政管理總部」。在殖民統治時期,荷蘭人將注意力集中在雅加達和其他一些海濱城市,例如三寶壟和泗水。荷蘭殖民者還通過一些歸順的本土勢力,間接對這個多山的島嶼進行統治,例如爪哇島中部的馬打蘭王國。
19世紀,荷蘭政府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手上接管了東印度群島,1830年荷蘭統治者開始實行所謂「耕種制」(荷蘭語cultuurstelsel en cultuurprocenten)的變相奴役制度,導致了大範圍的饑荒和貧困。隨即發生了各種政治和社會反抗運動,其中一位名叫Multatuli的荷蘭作家寫了一本名叫《Max Havelaar》的小說,以抗議當時的社會狀況。迫於各種反抗運動此起彼伏,1901年荷蘭國會通過倫理政策(Etnisch beleid),客觀上使一部份爪哇人接觸到荷蘭式教育,在這些人中,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印尼民族主義者,並且在二戰後的印尼獨立運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理
自然
爪哇島位於爪哇海南面,北面是加里曼丹島(婆羅洲),西北面是蘇門答臘島,東面是峇里島,東北面是蘇拉威西島,南面是聖誕島(面積很小)。爪哇島是全球第13大島,盛產咖啡。
爪哇島以山地、丘陵為主,火山112座,內活火山35座;最高峰塞梅魯火山,海拔3676米;北部沿海為平原。
爪哇島基本上是由火山運動形成的,至少38圓錐形山表明它們是或者曾經是活火山。
島上最長的河流便是梭羅河,全長約540公里,在爪哇的東部與北部。
島上也有很多自然生物資源,但人口大量增加使得生態圈的壓力巨大,已經有爪哇虎被證實滅絕,爪哇象與犀牛則是處於極危的狀態,數個國家公園已經被政府所設立,保護當地的生物資源得以世代延續。
人文
爪哇島包括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以及很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其中包括印尼文化中心日惹(或譯周賈卡塔),佛教聖殿遺址婆羅浮屠和布蘭班南印度教神廟。
爪哇同時也是印尼人口密度最大的島嶼,全國大約60%人口住在該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減緩人口壓力,將爪哇島居民重新安置到其它人口較少的島嶼,印尼政府着手實行「印尼國內移民計劃」,結果遇到不少問題,包括造成了不少族群之間的矛盾,一些原住民與「新定居者」甚至發生了暴力衝突。
註釋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