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

猫科猞猁属的一种哺乳动物

猞猁se3lei6[註 1]學名Lynx lynx)又叫[1][2],其他別名還有猞猁syun1[3]歐亞猞猁山貓[4]等。是一種產於亞歐大陸溫帶和亞寒帶森林的中型貓科動物。

猞猁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猞猁屬 Lynx
種:
猞猁 L. lynx
二名法
Lynx lynx
(Linnaeus, 1758)

詞源

漢語「猞猁猻」一詞是對蒙古語「silügüsü」的音譯,該詞至遲已在明代出現[5],後簡化為「猞猁」[6];古漢語中還有失利(孫)、沙魯思等異名[7]

形態

猞猁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是歐洲和西伯利亞大部(外興安嶺-薩彥嶺以北)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在貓亞科中體型僅次於美洲獅獵豹,位列第三,屬於中型的猛獸。體重15-30公斤,體長80-130公分,尾長16 -23公分。身體粗壯,四肢較長,尾極短粗,尾尖呈鈍圓。耳基寬。耳尖具黑色聳立簇毛,兩頰有下垂的長毛,腹毛也很長。脊背的顏色較深,呈紅棕色,中部毛色深;腹部淡呈黃白色;眼周毛色發白,兩頰具有2-3列明顯的棕黑色縱紋。

背部的毛髮最厚,身上或深或淺點綴着深色斑點或者小條紋。這些斑點有利於它的隱蔽和覓食。背部的毛色變異較大,有乳灰、棕褐、土黃褐、灰草黃褐及淺灰褐等多種色型。有些部位的色調是比較恆定的,如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污白色至暗褐色,頜兩側各有一塊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純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側均具斑紋,胸、腹為一致的污白色或乳白色。其冬毛長而密,冬季,大爪子上包被着長而密的毛茸茸的獸毛,在厚厚的積雪移動,相當於提供了雪靴的效果。

兩隻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長着聳立的長長的深色叢毛,長達4-5公分,其中還夾雜着幾根白毛,很象戲劇中武將頭盔上的翎子,為其增添了幾分威嚴的氣勢。耳殼和筆毛能夠隨時迎向聲源方向運動,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筆毛就會影響它的聽力。

猞猁的兩性特徵區別不大,僅在身材和體重上有所表現:雄性猞猁比雌性猞猁身材稍微大一點,體重也稍微重一點(1-2公斤)。

習性

猞猁為喜寒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即使在北緯30度以南,也是棲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帶,是亞歐大陸分佈得最北的一種貓科動物。棲息生境極富多樣性,從亞寒帶針葉林、寒溫帶針闊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叢草原及高寒荒漠與半荒漠等各種環境均有其足跡。它們的棲居高度可由海拔數百公尺的平原而到5000公尺左右的高原。生活在森林灌叢地帶,密林及山岩上較常見,棲居於岩洞、石縫之中。

猞猁是一種離群獨居、孤身活躍在廣闊空間裏的野生動物,是無固定窩巢的夜間獵手。白天,它可躺在岩石上曬太陽,或者為了避風雨,靜靜地躲在大樹下。它既可以在數公頃的地域裏孤身蟄居幾天不動,也可以連續跑出十幾公里而不停歇。擅於攀爬及游泳,耐飢性強。可在一處靜臥幾日,不畏嚴寒,喜歡捕殺狍子等中大型獸類。晨昏活動頻繁,活動範圍視食物豐富程度而定,有占區行為和固定的排泄地點。

猞猁的性情狡猾而又謹慎,遇到危險時會迅速逃到樹上躲蔽起來,有時還會躺倒在地來裝死躲過敵人的攻擊和傷害。在自然界中狼是猞猁的天敵,遭遇到狼群也會被緊緊追趕、包圍而喪命,一般都難以逃脫。就連虎、豹、雪豹、熊等大型猛獸也是猞猁的天敵,如果夜行性,活動隱蔽,聽、視覺發達也會游泳。

猞猁的主要食物是雪兔等各種野兔,所以在很多地方猞猁的種群數量也會隨着野兔數量的增減而上下波動,大致上每間隔9-10年出現一個高峰。除了野兔外,它獵食的對象還有很多,包括各種松鼠、野鼠、旅鼠、旱獺和雷鳥、鵪鶉、野鴿和雉類等各種鳥類,有時也會襲擊麝、狍子和鹿的幼崽,以及豬崽、小羊等家畜。中國大興安嶺的猞猁在冬季捕獲獵物後,會將吃剩的肉埋在積雪下「冷藏」,待飢餓時取食。野兔佔了它們飲食的大多數,每天要消耗1-2.5公斤的肉。在狩獵區,猞猁可以控制野兔的數量,每年它們可以殺死當地10%到40 %的野兔種群。齧齒野兔的密度高度依賴於猞猁的密度。

在捕捉獵物時,常藉助於草叢、灌叢、石頭、大樹等做掩體,埋伏在獵物經常路過的地方等候着,兩眼警惕地注視着四周的動靜。它的忍耐性極好,能在一個地方靜靜地臥上幾個晝夜,待獵物走近時,才出其不意地衝出來,捕獲獵物。如果一躍捕空,突擊沒有成功,使獵物溜走了,也不會窮追獵物,而是再回到原處,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機會。有時它也悄悄地漫遊,看到獵物正在專心致志地取食,便躡手躡腳地潛近,再潛近,冷不防地猛撲過去,使獵物莫名其妙地束手就擒。猞猁也善於游泳,但不輕易下水。它還是個出色的攀緣能手,爬樹的本領也很高,甚至可以從一棵樹縱跳到另一棵樹上,所以能捕食樹上的鳥類,尤其是在夜間,當林中一片寂靜、棲居在樹上的鳥類都進入了夢鄉的時候,便伸出利爪得心應手地獵取食物。

保護現狀

 
一隻亞歐猞猁,拍攝於瑞典南部斯科訥動物園。

猞猁曾在歐亞大陸由東至西的大部分森林、灌叢和岩石地帶生存,由於人類活動,森林面積破碎化和縮小,城市化的逐漸加劇導致它們的棲息地越來越少,獵物也不如過去豐富。棲息地和人類居住區的重疊導致它們有時不得不對人類飼養的牲畜下手,於是它們也常成為牧場主人們的犧牲品。

猞猁在歐洲一度非常常見,但在中世紀以後的一段黑暗年代裏,猞猁被當作害獸被歐洲的人類廣泛捕殺。那時候除了認為它們威脅家畜以外,竟然還被人們臆想為是魔鬼的象徵,就因為它們耳朵上的那撮叢毛,虔誠的信徒認為猞猁是「撒旦」的象徵。於是兇險的陷阱、下毒等等都派上了用場。這些膽小的動物為了躲避人類的莫名清剿,而不斷躲藏到更高的山和更深的密林中,到了19世紀,猞猁已經在歐洲許多國家被徹底趕盡殺絕。直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才開始意識到應該恢復這個物種的種群。

亞種

  • Lynx lynx lynx北歐、中歐、東歐以及西伯利亞西部;
  • Lynx lynx dinniki高加索山脈;
  • Lynx lynx isabellinus中亞地區;
  • Lynx lynx koslowi:西伯利亞中部;
  • Lynx lynx sardiniae撒丁島,已絕滅;
  • Lynx lynx stroganovi:俄羅斯遠東地區;
  • Lynx lynx wrangelli:西伯利亞東部;
  • Lynx lynx martinoi巴爾幹半島;
 
北歐猞猁(Lynx lynx lynx)

註釋

  1. ^ 中國大陸以《現代漢語詞典》為代表的絕大部分辭書都將「猞」讀音定為「shē」,《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注音為「shè」。

參考文獻

  1.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編). 猞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152.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2.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編). 林㹭.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 825.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3. ^ 陳至立 (編). 猞猁. 辞海.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2024-04-06]. ISBN 978-7-5326-532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6). 
  4. ^ Wei FuWen(魏輔文), et al, 2023. Lynx lynx in Catalogue of Life China: 2023 Annual Checklist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 Beijing, China. http://sp2000.org.cn/species/show_species_details/f3d9aef4f78843c095e84a80f65d6d3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引自《辭源》:
    [詞條 '猞猁猻'中的釋文片段'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六衣服類:「猞猁猻卽土豹也。」'] 何九盈,王寧,董琨,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DB/OL].3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原文地址:http://ciyuan.cp.com.cn/etymology/word/fuzzySearch.jspx?title=猞猁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引自《辭源》:
    [詞條 '猞猁'中的釋文片段'清一統志四二奉天府:「失利孫,俗作猞猁……諸山皆有之。」'] 何九盈,王寧,董琨,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DB/OL].3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原文地址:http://ciyuan.cp.com.cn/etymology/word/fuzzySearch.jspx?title=猞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史有為主編. 猞猁狲.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 新华外来词词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010. 2019. ISBN 978-7-100-16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