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
王導(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是東晉初年權臣,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他與堂兄王敦及其家族隨晉元帝衣冠南渡,並積極聯結南方士族以支持晉室,又團結北來僑姓士族,讓晉元帝得以在南方立足,並在西晉亡後建立東晉。後王敦發起叛亂,但王導仍然支持晉室,及至亂事平定後身居高位,續獲明帝、成帝以及朝中大臣倚重。
王導 | |||||||||||
---|---|---|---|---|---|---|---|---|---|---|---|
晉朝權臣 | |||||||||||
晉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 | |||||||||||
姓名 | 王導 | ||||||||||
字 | 茂弘 | ||||||||||
封爵 | 即丘子 → 武岡侯 → 始興郡公 | ||||||||||
封地 | 始興國 | ||||||||||
出生 | 276年 晉朝 | ||||||||||
逝世 | 339年9月7日 晉朝 | (62—63歲)||||||||||
諡號 | 文獻 | ||||||||||
| |||||||||||
生平
西晉亂世
王導承襲父親王裁的爵位即丘子,後獲司空劉寔引薦為東閤祭酒。後來又參東海王軍事。當時因八王之亂而天下大亂,而王導與瑯琊王司馬睿友好,王導知道身在亂世,更傾心支持司馬睿,有復興晉朝的志向;同時司馬睿亦器重他。當時司馬睿在洛陽,王導多次勸他回到封國。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司馬越討伐河間王司馬顒,命司馬睿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司馬睿於是請王導為司馬;後司馬睿又遷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司馬睿對王導十分信任,對王導所進獻的計策都一概實行。
衣冠南渡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建議,移鎮建鄴(後改建康,今江蘇南京市)。但司馬睿到建鄴後因司馬睿沒有名望而並未得到江南民眾的支持,一個多月都沒有任何人拜訪。王導正因此而感到憂慮,此時王導堂兄王敦到建鄴,王導於是與王敦計劃如何提高司馬睿的名望。次年三月上巳節,王導趁節日的機會要司馬睿出行觀看習俗儀式,其間乘坐肩輿,王導和王敦等有名望的北方士族則在後騎馬跟隨,令司馬睿甚具威嚴。江南士族紀瞻、顧榮等見司馬睿如此,十分驚懼,都在路旁拜見他,王導趁此勸司馬睿與江南士族合作。司馬睿於是讓王導拜訪賀循和顧榮兩名士族首領,並任命顧榮為安東軍司馬,賀循為吳國內史,後又任命其他士族首領為官。自此司馬睿就漸漸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百姓亦歸附。因王導和王敦盡心輔助司馬睿,當時人都稱「王與馬,共天下」。[1]
永嘉五年(311年),漢國將領呼延晏等攻破西晉首都洛陽,並擄走晉懷帝,中原大亂,大量士族和人民都渡過長江,到較安定的南方避亂,王導因而勸司馬睿任用其中的賢人俊才,與他們合作。司馬睿於是任命了百多人為掾屬。當時荊州和揚州都十分安定,戶戶都生活富足。王導以清靜為政務首要,常勵司馬睿要克己勵節,匡主寧邦。王導愈來愈受司馬睿倚重,而當時其他人都對王導傾心,並號王導為「仲父」,而司馬睿亦向王導說過:「卿,吾之蕭何也。」
永嘉末年,王導遷任丹楊太守,加輔國將軍,後又拜寧遠將軍,再加振威將軍。晉愍帝在長安即位後,徵召王導為吏部郎,但王導不應命。建興四年(316年)匈奴王劉曜攻陷長安,俘虜晉愍帝。次年年初,時任丞相的司馬睿改封晉王,王導任丞相軍諮祭酒。不久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江南諸軍事。後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假節任揚州刺史。此時桓彝渡江到來,見當時朝廷微弱,向同是北方來的士族周顗表示憂慮。但周顗見王導後則向桓彝說:「向見管夷吾,無復憂矣。」王導因而亦稱「江左夷吾」。後來在一次北方士族的飲宴中,周顗感慨西晉山河破落,眾人都悲傷涕泣,但王導此時卻站起來,嚴肅地說:「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2]眾人聽後都不再哭並拜謝王導。由此可見王導在攏絡江南士族外亦致力團結北方來的士族,鞏固司馬睿這江南政權。另王導亦上奏建議興辦學校,宣揚禮樂教化。
東晉建立
建武二年(318年),晉愍帝的死訊傳到建康,隨後司馬睿即位為帝,百官陪列,司馬睿更命王導和他同坐,被王導以皇帝尊貴而拒絕。王導即進位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
太興二年(319年),王導代替賀循為太子太傅。當時東晉剛剛建立,尚未置史官,王導於是設立機構,令當時典籍頗為齊全。
太興四年(321年)王導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領中書監。早前,司馬睿又任命丹陽尹劉隗為鎮北將軍,駐鎮淮陰,表面是防衛北方胡人,實質是為了防備荊州牧王敦。同時,因為司馬睿忌憚王敦,連帶王導亦被他疏遠。但王導仍然處事認真,安守本份。
王敦之亂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作亂,並得龍驤將軍沈充響應。司馬睿聞訊大怒,徵征西將軍戴淵和劉隗入衛建康。劉隗入建康時百官迎接,令他十分得意;入宮後勸司馬睿盡誅王氏但遭拒絕。同時,王導又率子姪二十多人,每日到宮待罪,最終都得司馬睿寬恕,並任命為前鋒大都督,對抗王敦。及後王敦攻破石頭城,擊敗戴淵、劉隗、王導、周顗、郭逸、虞潭等人的進攻,並攻陷建康,自任丞相專掌朝政。王敦入城後怪責王導在晉愍帝死後反對他另立幼主以便專擅朝政,但王導仍秉正地議論,王敦無法爭論。後王導加任尚書令。
同年司馬睿因王敦之亂憂憤而死,遺詔王導輔政。太子司馬紹繼位後,王導解任揚州刺史,改拜司徒。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因與司馬紹作戰戰敗憤惋而死,王敦之亂平定。司馬紹回皇宮封王導為始興郡公。後又改命王導為太保、領司徒,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輔助成帝
太寧三年(325年),晉明帝司馬紹逝世,太子司馬衍繼位,是為晉成帝。皇太后庾氏稱制,由王導加錄尚書事,與中書令庾亮和尚書令卞壼共同輔政,輔政期間以寬厚謙和而得人心。咸和元年(326年),後趙君主石勒派兒子石聰進攻壽春,後又進攻逡遒和阜陵,殺掠五千多人,震動建康。司馬衍於是加命王導大司馬、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到江寧抵禦。直至蘇峻派韓晃擊退石聰後才解任大司馬。
蘇峻之亂
咸和二年(327年),庾亮認為蘇峻在歷陽招攬聚眾,輕視朝廷,打算徵召蘇峻。王導認為蘇峻本性猜忌而陰險,一定不會應命,並勸庾亮包容他的行徑。但庾亮不聽,王導和卞壼、溫嶠等都不能勸阻,最終誘發蘇峻叛亂。蘇峻叛亂後,王導即入宮侍候皇帝,當時尚書左丞孔坦和司徒司馬陶回建議王導趁蘇峻未到建康,先封鎖阜陵,以當利諸口作防禦,及後一舉擊破;否則蘇峻逼近建康就會人心惶惶,難以抵禦。王導亦同意,但主掌決策的庾亮不聽從。後蘇峻攻陷東晉積存鹽和米糧的姑孰,並進攻建康,庾亮才後悔。
次年(328年),蘇峻攻陷建康,專擅朝政,因王導德望極高而不敢加害。後路永、匡術和賈寧都勸蘇峻殺王導並盡誅大臣,但蘇峻因敬重王導而不聽。路永等人於是心生異心,王導乘機派參軍袁耽暗中聯結他們,想他們帶皇帝出外投奔討伐蘇峻的義軍。但因蘇峻守衛嚴密,不能成功,王導於是帶兩個兒子與路永出奔白石。不久,蘇峻出戰時墮馬被殺,由弟弟蘇逸接掌部眾。
咸和四年(329年),蘇逸接連兵敗並被捕,蘇峻之亂平息。因建康的宗廟宮室都被燒為灰燼,溫嶠等人建議遷都豫章,而江南豪族則請遷都會稽;王導則堅持以建康為都,提出「鎮之以靜,群情自安」[3]的方針,最終仍留在建康為都。
進位丞相
司馬衍年幼登位,每次見輔政的王導都拜他,手詔給王導更稱「惶恐言」,命中書寫詔令給王導則稱「敬問」,更成為定制。另司馬衍知道王導簡樸寡慾,無儲糧而衣服又簡樸,於是賜他一萬匹布作換錢用。後王導因病無法上朝會,司馬衍更親到他的府第,與他飲酒作樂,又令輿車載他入宮殿,可見司馬衍對他的敬重。
咸康元年(335年),有報告後趙王石虎進攻歷陽,王導自請出戰討伐,於是加大司馬,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並讓他置左右長史、司馬,又給一萬匹布,統率諸軍防禦。但不久得知石虎等已離開,於是解任。咸康四年(338年),任命王導為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不久改司徒為丞相,由王導擔任。
咸康五年(339年),王導逝世,享年六十四歲。皇帝於朝堂發喪三日,又命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按霍光和司馬孚的儀式。諡文獻公,祠以太牢之禮。王導死後賜葬幕府山西南麓。
為政作風
王導施政善於因事制宜,雖然在短期沒有顯著的成效,但長期來看是有所得益。有一次國庫空虛,庫中只有數千端綀絲,賣也賣不去,而國庫沒錢不能維持朝廷運作。王導因而與朝中賢人都製作綀布製的單衣,士人因敬慕他們而爭相穿着這種單衣,最終令綀絲價格飛漲,能賣至一端一金。
另一方面,王導寬厚的性格亦反映在其行政上,所委任的趙胤、賈寧等將領都不奉法度,然而王導亦容忍,如此引起大臣憂慮,庾亮更曾以此勸郗鑒與他聯手起兵廢掉王導。
逸事
- 王敦之亂時,劉隗曾勸司馬睿盡誅王導家族,王導因而每天都帶領宗族子弟二十多人到宮中請罪,而此時周顗要入宮,王導請求周顗援救:「伯仁(周顗字),以百口累卿!」但周顗卻好像聽不到那樣直入宮中。但入宮後則向皇帝司馬睿表示王導忠誠,懇切地要求司馬睿不要誅殺王導,司馬睿聽從。後周顗在內飲酒至醉,出來時王導又叫喚周顗,但周顗又不理他,更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繫肘。」回府後周顗又再次上表營救王導,言辭甚切。但王導看着周顗的表現,以為他是向皇帝中傷他,甚為記恨。後王敦攻陷建康,先問王導周顗是否應當三司,王導不答;再問王導周顗應否任尚書令和僕射,王導又不答;最後王敦說若兩者皆否,就是要殺了他們,王導也不答。就是這三次不答,王敦就將周顗殺害。叛亂平定後,王導在中書省看見當日周顗申救自己之奏表,大哭着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4]
- 王導與稍晚於他的謝安都住在建康青溪與秦淮河之間的烏衣巷。烏衣巷是三國時東吳禁軍駐紮的地方,禁軍身着黑色軍服,故此得名。東晉的高門士族都住在這裏。後來唐人劉禹錫游南京,曾感慨賦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自漢朝和曹魏以來,群臣都不拜謁山陵。但王導因與司馬睿不止有君臣情誼,更是由未發跡時已相知相識,因而每獲崇進都會拜謁皇陵,不禁感到悲哀。自王導開始,後來都會詔命百官拜謁皇陵。
- 王導正妻曹淑性格嫉妒,不許王導有婢妾,更連隨從都會受檢查。王導不能忍受,於是在別處收藏婢妾,更生了孩子。曹氏知道後,率領婢僕二十多人持刀去找王導收藏的婢妾。王導聽聞後亦急忙乘牛車出門,要比曹氏更早到達。期間慌張的王導嫌牛跑得太慢,於是左手扶著門欄,右手拿着麈尾,並用麈尾的柄驅策牛隻,狼狽之下才僅僅比曹氏先至。蔡謨知道後取笑他,更特意拜訪王導,說:「朝廷打算給你加授九錫,你知嗎?」王導不知蔡謨心思,以為是真的,於是表示謙讓。蔡謨接着說:「我聽不了別的,只知有短轅犢車和長柄麈尾。」以此取笑王導驅策牛車的狼狽相。王導聽後非常慚愧。[5]
評論
- 《晉書》史臣曰:茂弘策名枝屏,葉情交好,負其才智,恃彼江湖,思建克復之功,用成翌宣之道。於是王敦內侮,憑天邑而狼顧;蘇峻連兵,指宸居而隼擊。實賴元宰,固懷匪石之心,潛運忠謨,竟翦吞沙之寇。乃誠貫日,主垂餌之以終全;貞志陵霜,國綴旋而不滅。觀其開設學校,在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櫛風之際;雖則世道多故,而規模弘遠矣。比夫蕭曹弼漢,六合為家,奭望匡周,萬方同軌,功未半古,不足為儔。至若夷吾體仁,能相小國,孔明踐義,善翊新邦,撫事論情,抑斯之類也。提挈三世,終始一心,稱為「仲父」,蓋其宜矣。
- 《晉書》贊:贙嘯猋馳,龍升雲映。武岡矯矯,匡時緝政。懿績克宣,忠規靡競。挈葉三主,榮逾九命。貽刀表祥,筮水流慶。赫矣門族,重光斯盛。
- 晉成帝:公文貫九功,武經七德,外緝四海,內齊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業同伊尹,道隆姬旦。仰思唐虞,登庸雋乂,申命群官,允釐庶績。
- 陳寅恪: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也。
家庭
妻妾
弟
子
- 王悅,官至中書侍郎,比王導早死。
- 王恬,好武術,因而不被公門器重。為東晉將領,曾任後將軍鎮守石頭城。承襲即丘子的爵位。
- 王洽,六位兒子中最為知名的一個,官至中書令。
- 王協,撫軍參軍,承襲武岡侯的爵位,早死。
- 王劭,官至吏部尚書、尚書僕射,領中領軍。
- 王薈,官至鎮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孫
- 王琨,王恬之子,因王悅無子而過繼給他,承襲始興郡公的爵位。
- 王珣,王洽之子,官至衛將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加散騎常侍。
- 王珉,王洽之子,與王獻之齊名,官至中書令。
- 王謐,王劭之子,因王協無子而過繼為嗣。與桓胤、王綏齊名。官至中書監,加散騎常侍,領司徒、兼太保。後入仕於桓楚朝廷。後因畏懼出奔。後被大將軍司馬遵追還,官復原職。
- 王穆,王劭之子,臨海太守。
- 王默,王劭之子,吳國內史。
- 王恢,王劭之子,右衛將軍。
- 王廞,王薈之子,曾為王恭部將,反叛而被劉牢之擊敗失蹤。
族人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 ^ 據《晉書·王敦傳》
- ^ 《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導)愀然變色曰:「當共勠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 ^ 《晉書王導傳》:「導曰:『建康,古之金陵,舊為帝裏,又孫仲謀、劉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必以豐儉移都,苟弘衛文大帛之冠,則無往不可。若不績其麻,則樂土為虛矣。且北寇遊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竄於蠻越,求之望實,懼非良計。今特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 ^ 據《晉書·周顗傳》
- ^ 《妒記》
- ^ 《世說新語·惑溺·第7》: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頗預政事納貨。蔡公謂之「雷尚書」。劉孝標註:語林曰:「雷有寵,生恬、洽。」
- ^ 《世說新語注·品藻篇》:王氏譜曰:「潁字茂英,位至議郎,年二十卒。敞字茂平,丞相祭酒,不就。襲爵堂邑公,年二十有二而卒。」
參考書目
- 《晉書·元帝紀》
- 《晉書·明帝紀》
- 《晉書·成帝紀》
- 《晉書·王導傳》
- 《資治通鑑》卷八十六至九十四
-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
參見
政府職務 |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劉琨
|
東晉司空 321年-323年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郗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