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達海燕

百慕達海燕學名Pterodroma cahow、英語:Bermuda Petrel)是一種虻圓尾鸌(Gadfly petrel),在百慕達因其怪異的叫聲而被稱為Cahow。百慕達海燕為夜行性、在地上築巢的海鳥,是百慕達的國鳥[2],也是自然保育希望的象徵之一,因為牠本來被認為在330年前就已絕種,但後來被重新發現並被歸入拉撒路物種(Lazarus taxon),即消失幾世紀後又出現在地球上的物種。是許多記錄片的拍攝對象。

百慕達海燕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鸌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鸌科 Procellariidae
屬: 圓尾鸌屬 Pterodroma
種:
百慕達海燕 P. cahow
二名法
Pterodroma cahow
(Nichols & Mowbray, 1916)

繁殖

百慕達海燕原本在百慕達群島數量很多。這種鳥繁殖很慢,但擅長飛行,其成鳥期幾乎都在海上飛行。五歲時會回到其出生地並開始繁殖,只產下一顆卵,其婚配製度為終生婚配

歷史與保育

因百慕達海燕為夜行性,牠們詭異的叫聲曾嚇阻迷信的西班牙航海家,認為該島上有惡魔居住。他們雖然不敢在島上長居,卻開始以百慕達海燕為來往船隻的食物補給,開始了對百慕達海燕的屠殺。在百慕達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殖民者引進的外來種,加上殖民者本身的獵殺大幅減少了這種鳥的數量。雖然百慕達海燕被世界最早的自然保護法:百慕達總督公告的「against the spoyle and havocke of the Cohowes」保護,在1620年時這種鳥已近乎滅絕。

二十世紀初期,科學家陸續採集到一些這種鳥的樣本,顯示百慕達海燕尚未滅絕[2]。1951年,美國鳥類學家羅伯特·庫什曼·墨菲(Robert Cushman Murphy)與路易斯·L·莫布雷(Louis L. Mowbray)在百慕達群島的城堡灣(Castle Harbour)的小島發現了18對巢中成對的百慕達海燕[2],當時隨船的還有15歲的小男孩戴維·B·溫蓋特(David B. Wingate),他在之後的生涯中致力於百慕達海燕的復育,並在1966年成為百慕達的第一位保育官員。Wingate建立了一項計劃,在島上建了許多人工洞穴做為其巢的通道,同時可避免體型稍大的白尾熱帶鳥競爭。並保留鄰近的楠薩奇島為未來可行的復育基地[3]

在自然保育之下,百慕達海燕的數量開始增加,目前最主要的困難是缺乏適合的繁殖地點,2003年的颶風法比安(Hurricane Fabian)即摧毀了許多繁殖洞穴。截至2012年,已有81隻幼鳥被移至較大且未開發的楠薩奇島(在幼鳥時就遷移是為了使其對周圍環境產生印痕),這項工作由現任百慕達保育官員Jeremy Madeiros負責執行,並有澳洲海燕專家Nick Carlile的協助[4]

2005年,全球的百慕達海燕總數仍只有約250隻[4]

參考資料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terodroma cahow.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6. [11 May 2006]. 
  2. ^ 2.0 2.1 2.2 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Bermuda Petrel population becoming ‘self-sustaining’. Talking Naturally. [201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1). 
  3. ^ Rare Birds: The Extraordinary Tale of the Bermuda Petrel and the Man Who Brought It Back from Extinction. amazon. [201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4). 
  4. ^ 4.0 4.1 Bermuda Petrel returns to Nonsuch Island (Bermuda) after 400 years. Bird Life. [201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