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誓
碎誓(英語:Minced oath),是英語中的修辭手法,利用委婉的表達方式,通過故意拼錯、錯誤發音替換粗口、褻瀆或禁忌詞或短語的一部分,以減少原詞令人反感的特徵。一個例子是用「天哪」(gosh)替代「上帝」(god)一詞[1]。
許多語言都有這樣的表達。在英語中,幾乎所有的粗口都有委婉的變體[2]。
構成
英語中形成碎誓的常用方法是利用押韻和頭韻法。因此,「血腥」(bloody)這個詞[註 1]可以轉化成「盛開」(blooming)或「紅潤」(ruddy)一詞。押韻的碎誓,可以用來修補罵人的話語,允許說話者說被禁止的詞,然後變成更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2]。在押韻俚語中,押韻委婉語經常被截斷,以消除押韻;詞語「刺」(prick)轉化成漢普頓威克(Hampton Wick),後又縮成漢普頓(Hampton)。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屄」(cunt)與「伯克利亨特」(Berkeley Hunt)押韻,後來縮寫為伯克(berk)。頭韻也可以與韻律對等結合,例如用偽褻瀆的「猶大祭司」(Judas Priest)一詞,取代了對「耶穌基督」(Jesus Christ)的褻瀆使用[3]。
碎誓也可以通過縮短字母來形成:例如,「b」代表「血腥」或「f」代表「屌你」(fuck)[2]。有時從其他語言借來的詞彙會變成碎誓,例如「胡說」(poppycock)來自荷蘭語的「pappe kak」,意思是「稀爛大便」。委婉詞「空格」(blank)是對破折號的諷刺方法,破折號有時用來代替印刷品的褻瀆詞。它至少可以追溯到1854年,當時卡斯伯特·比德寫道:「我不會為這樣的空白(blank)提供空虛(blank)的空格(blank)。 我很茫然(blank),如果他看起來不像吞了一條白(blank)鱈魚。」到1880年代,它產生了派生形式「遮」(blanked)和「遮掩」(blankety)[4],英國長壽電視問答節目的名稱《毫無道理》(Blankety Blank)就結合兩者。同樣的方式,「嗶嗶聲」(bleep)源於在廣播中使用一種掩蓋褻瀆語言的聲音,其詞後成為這種方式的委婉詞[2]。廣東話中的一個例子是因為高登論壇的粗口Filter之故而以「Hi Auntie」、「Hihi」等過濾器用的替代字眼取代廣東話的粗口。
中文中一個押頭韻的委婉粗口例子是台灣一些人所用的「機車」。臺灣的部分閩南話使用者對於令人不滿的人會以粗俗詞語「欠姦」(臺羅:khiàm-kàn)形容之,甚至以「膣屄」(臺羅:tsi-bai,發音近似普通話的「機掰」)取代「欠姦」,後來民國80年代(1990年代)的學生族群中,一些人在第一個音「機——」發出後,因感到不雅或故意作為玩笑,而第二個音改接「車」,遂成為「機車」。
歷史
據說克里特島國王拉達曼迪斯禁止他的臣民對諸神發誓,暗示他們改為對公羊、鵝或梧桐樹發誓。蘇格拉底偏愛拉達曼迪斯式嚴格誓言「憑着狗」(by the dog),「狗」通常被解釋為指明亮的「狗之星」(Dog Star),即是天狼星。阿里斯托芬提到人們過去常常用鳥而不是神發誓,並補充說,占卜者蘭彭「每當他要欺騙你時」,就會對鵝發誓[5]。由於沒有召喚任何神明,蘭彭可能認為可以安全地打破這個誓言[6]。
《聖經》中就有許多的碎誓例子。例如,〈雅歌〉被視為一個世俗的文本,使用上帝的名字或頭銜是不合適的。因此,在第2.7節中,書拉密說:「耶路撒冷的眾女子阿、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囑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註 2]。」希伯來語單詞「瞪羚」(ṣᵉba'ot)和「狂野的」(aylot haśśadeh)是上帝頭銜的迂迴詞,前者用於「萬軍之神」或「YHWH」;後者用於指代「伊勒沙代」(el šadday)[7]。
在英語中最早使用碎誓至少可以追溯到14世紀,當時使用「gog」和「kokk」這兩個對上帝的委婉說法。其他早期的碎誓包括1528年出現,指代耶穌的詞彙「Gis」或「Jis」[2]。
伊麗莎白時代晚期的戲劇包含大量碎誓,可能是由於清教徒反對起誓有關。1598年至1602年間首次記錄了七個新的碎誓,包括莎士比亞用「血」('sblood)替代「藉着上帝的血」(By God's blood);本·瓊森用「輕微」(slight)替代「上帝之光」(God's light);歷史學家約翰·海沃德用「蝸牛」(snailst)替代「上帝的指甲」(God's nails)。1606年,《限制演員濫用法》正式禁止在舞台上起誓,隨後在1623年全面禁止起誓。1650年代的其他碎誓例子包括1598年出現,用「幻燈片」(slid)替代「上帝的眼皮」(By God's eyelid);1602年出現,用「腳」('sfoot)替代「靠着上帝的腳」(By God's foot)和「小動物」(Gadzooks)替代「靠着上帝的鈎子」(By God's hooks)[註 3],在17世紀後期,「加德」(egad)是「上帝啊」(oh God)的意思[8],「啊,錐子」(ods bodikin)用來替代「靠着上帝錐子」(By God's bodkins)[註 4][2]。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碎誓的原始含義已被遺忘了;碎誓「真相」('struth)替代「憑着上帝的真理」(By God's truth),最後拼寫為「傳播」(strewth),字詞「傷口」(Wounds)相關的碎誓「咄」(Zounds)在元音大推移中改變了發音,但是原本「傷口」(Wounds)一詞卻沒有轉變,使它聽起來不再像「上帝的傷口」(By God's wounds)的原始含義[2]。
接受度
儘管碎誓不如它們所源自的表達字眼那麼強烈,但一些聽者可能仍然覺得它們具有攻擊性。1550年的一位作家認為「無用的誓言」(idle oaths)音近「憑着公雞」(by cocke)即「憑着上帝」(by God),「憑着鼠腳的十字架」(by the cross of the mouse foot)、「憑着聖雞」(by Saint Chicken)成為「最可惡的褻瀆」[9]。莎士比亞的戲劇《奧賽羅》的對開本版本中省略了碎誓「血」('sblood)和「咄」(zounds),這可能是受清教徒影響的審查制度之結果[10]。1941年,一位美國聯邦法官以藐視法庭威脅一位律師使用「該死的」(darn)一詞[11]。「咄」(zounds)對現代人來說可能聽起來很有趣和古老[12],然而,直到1984年,專欄作家詹姆斯·J·基爾帕特里克在1970年6月使用了「咄」(zounds)[13],並在1973年6月12日在《斯巴達堡先驅報》寫了〈咄!列根瘋了嗎?〉的文章[14]。詹姆斯·J·基爾帕特里克說在印刷使用這個字眼之後,他收到投訴說「咄」(zounds)是褻瀆神明的,因為它起源於「上帝的傷口」[15]。
文學與審查
在文學和媒體中經常可以找到碎誓,作家有時會面臨描繪罵粗口角色的問題,並且經常在他們的寫作中加入碎誓而不是褻瀆的字眼,這樣他們就不會冒犯觀眾或招致審查。一個例子是《裸者與死者》,出版商要求作者諾曼·梅勒在他的反對意見中使用碎誓詞「fug」[16]。1919年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在他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提到了這個問題,敘述者在其中解釋說:「根據尼科爾斯船長的說法,斯特里克蘭並沒有完全使用我給出的詞,但是由於這本書是為家庭閱讀而設計的,我覺得最好——不惜代價——把國內圈子裏熟悉的語言放進他的嘴裏[17]。」
J·R·R·托爾金在《魔戒》中也有類似的虛構褻瀆詞,他在小說的附錄F中寫道:「但是半獸人和食人妖說話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他們的語言實際上比我展示的更墮落和骯髒。我不認為任何人會希望更接近的演繹,雖然例子很容易找到[18]。」
另見
註腳
參考來源
- ^ Definition and Etymology of GOSH – Merriam-Webster.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1-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英語).
- ^ 2.0 2.1 2.2 2.3 2.4 2.5 2.6 Hughes, Geoffrey. Swearing: A Social History of Foul Language, Oaths and Profanity in English.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1. ISBN 0-631-16593-2 (英語).
- ^ What does "Judas Priest" mean?. Straightdope.com. 10 May 1996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07) (英語).
- ^ prep. by J. A. Simpson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 2nd. Oxford Press. 1994 [2021-11-04]. ISBN 978-0-19-86118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9) (英語). definition 12b for blank
- ^ Echols, Edward C. The Art of Classical Swearing. The Classical Journal. 1951, 46 (6): 29–298. JSTOR 3292805 (英語).
- ^ Dillon, Matthew. By Gods, Tongues, and Dogs: The Use of Oaths in Aristophanic Comedy. Greece & Rome. Second Series. 1995, 42 (2): 135–151. JSTOR 643226. doi:10.1017/s0017383500025584 (英語).
- ^ Fox, Michael V. The Song of Songs and the Ancient Egyptian Love Song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109–110 (英語).
- ^ Definition from the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英語).
- ^ Lund, J.M. The Ordeal of Zeal-of-the-Land Busy: The Conflict Over Profane Swearing and the Puritan Culture of Discipline. Journal of American & Comparative Cultures. 2002, 25 (3/4): 260–269. doi:10.1111/1542-734x.00038 (英語).
- ^ Kermode, Frank. Shakespeare's Languag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1: 166. ISBN 0-374-52774-1 (英語).
- ^ Montagu, Ashely. The Anatomy of Swearing.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298. ISBN 0-8122-1764-0 (英語).
- ^ Leland, Christopher T. Creative Writer's Style Guide: Rules and Advice for Writing Fiction and Creative Nonfiction. Cincinnati, OH: Writer's Digest Books. 2002: 207. ISBN 1-884910-55-6 (英語).
- ^ Kilpatrick, James J. Zounds! 5 cents a bottle. Herald-Journal. 11 June 1970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英語).
- ^ Kilpatrick, James J. Zounds! Is Reagan mad. Herald-Journal. 12 June 1973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英語).
- ^ Kilpatrick, James J. The Writer's Art. Fairway, Kansas: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1984: 83. ISBN 0-8362-7925-5 (英語).
- ^ "How the F Word was written in 1948" Slate.com.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6).
- ^ Maugham, Somerset. The Moon and Sixpence, ch. 47; quoted in Hughes, 187.
- ^ Tolkien, J.R.R. The Lord of the Rings: One Volume.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2: 761 [2021-11-05]. ISBN 97805479519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