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

歐洲戰區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戰鬥烈度和慘烈程度遠超於其他地區,且開啟和結束的地點皆在歐洲,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有「歐戰」的稱號。在戰爭的四年間,歐洲列強們集結了海量的士兵、工業、財富和補給,誓以讓敵對陣營戰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凡爾登戰役中的法軍步兵
日期1914年8月3日-1918年11月11日
(4年3個月1周又1天)
地點
結果

協約國勝利

參戰方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保加利亞
 奧斯曼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綜覽

歐洲戰場大致被分為四條戰線:西方戰線、東方戰線、意大利戰線和巴爾幹戰線(後兩條也被統稱為「南線」)。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被捲入戰爭當中,戰火也並未真正席捲所有交戰國。大英帝國的本土在戰爭期間就一直未受威脅,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意大利王國的本土也基本未受影響。

諸如瑞典王國西班牙王國,這片大陸上也有一些相對較大的國家沒有參與到戰爭中,戰爭對她們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一些國家——如塞爾維亞王國比利時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也曾被敵國征服。至於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則相互派遣大軍進攻,戰果寥寥,但是傷亡慘重,生靈塗炭。

儘管美利堅合眾國在戰爭後期加入了協約國,但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一直牢牢把握着大西洋的制海權,美軍的貢獻只在西線有所體現。

西方戰線

德意志帝國依照施里芬計劃進行戰備和動員,該計劃要求德軍在動員緩慢的俄羅斯帝國有能力威脅其本土之前擊潰法國。然而該計劃要求德軍通過比利時國境進攻法國,使得大英帝國難以置身事外。另一方面,法國的第十七號作戰計劃同樣要求法軍在野戰中一舉擊潰德軍,而這份計劃在洛林戰役之後宣告破產。在9月5日的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後,戰線迅速固化陷入僵局,變成了一座龐大的血肉磨坊——直到戰爭的最後幾個月,交戰雙方才恢復了運動戰。

在俄羅斯帝國崩潰並退出戰爭後,德軍得以從東線抽調部隊前往西線準備攻勢。1918年春,德軍在西線對協約國軍發動了大規模突擊,以圖在美國陸軍遠渡重洋而來之前迫使法國投降。德軍西線統帥埃里希·魯登道夫利用突擊戰術使前線進展迅速,但德軍在付出慘重傷亡後協約國依然仍未崩潰,直到法軍為首的協約國聯軍在第二次馬恩河戰役中決定性的擊敗了德軍攻勢。隨後協約國總司令費迪南·福煦發起了百日攻勢,成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攻陷興登堡防線。1918年11月11日,西線停火,德國向協約國投降。

東方戰線

在東線對峙的,是由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組成的同盟國軍,以及由俄羅斯帝國和羅馬尼亞王國組成的協約國軍。戰線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交戰區最西可達普魯士加利西亞,向東可達拉脫維亞明斯克

東線的停火相較其他地方來說要早一些——布魯西洛夫攻勢受挫後,爆發於1917年的兩場革命迫使俄國退出了戰爭。蘇俄政府同德國政府簽訂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約》,於1918年3月正式停止武裝衝突。

意大利戰線

意大利戰線包括意大利王國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區,以及奧匈帝國的西部邊境。這一地區的武裝衝突始於1915年5月23日,終於1918年11月3日。大多數戰鬥都發生在阿爾卑斯山亞得里亞海之間,鄰近的里雅斯特的地區。

這條戰線上的大多數戰鬥都在意大利王國與奧匈帝國之間爆發,有時也會包括來自法蘭西共和國、大英帝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意大利一方)或是來自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一方)的分遣隊。

巴爾幹戰線

巴爾幹戰線包括塞爾維亞王國黑山王國阿爾巴尼亞公國以及羅馬尼亞王國。從交戰區域看來,希臘王國北部、保加利亞王國西部,以及奧匈帝國東南部也被囊括其中。這裏的戰鬥相對其他戰區要少得多,烈度也比其它有列強參與的戰線低。

在這一戰區,同盟國包括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與奧斯曼帝國。而協約國則包括塞爾維亞王國、法蘭西共和國、大英帝國、羅馬尼亞王國、俄羅斯帝國、黑山王國與希臘王國。

海戰

由於英法海軍在實力上處於絕對優勢,戰爭期間的海軍行動基本被限制在了歐洲。戰爭前期,德國通過U型潛艇來破襲協約國運輸船隊取得了些許成功。但是U艇的航程有限,最遠只能在北海愛爾蘭海地中海巡航。而在英國海軍於1917年採用了新的護航方案後,德國潛艇已不再能威脅協約國商船。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發生的日德蘭海戰是整場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海戰。這場發生於德意志帝國海軍公海艦隊與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之間的海戰,雖在一定程度上並不具有決定性,但依舊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之一。

亞得里亞海爆發的海戰主要是在奧匈帝國海軍與協約國(大英帝國、法蘭西共和國與意大利王國)海軍之間。協約國的戰爭計劃是將奧匈帝國海軍封鎖於亞得里亞海,使之難以構成威脅。這一戰略頗有成效,但是同盟國方面也運用潛艇突破封鎖,並在地中海進行了一些行動。戰爭期間同盟國最主要的海軍基地是波拉(今克羅地亞普拉)。

作為大英帝國的忠實盟友,日本派遣了一些驅逐艦前往地中海執行反潛護航任務。與之相反,意大利皇家海軍的表現則是「無精打采、無動於衷」(西里爾·佛斯《世界大戰》第295頁)該戰區最典型的海戰是1917年5月15日,奧匈帝國海軍海軍上校霍爾蒂·米克洛什指揮三艘巡洋艦,在阿爾巴尼亞發羅拉附近海域截擊協約國運輸船隊。霍爾蒂的行動基本成功,但是他的軍艦也幾乎為意軍火炮摧毀,不僅如此,奧匈艦隊不得不撤回波拉修整。

黑海,俄羅斯帝國海軍在安德烈·奧古斯都維奇·埃貝哈特亞歷山大·高爾察克的帶領下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權。到1915年底,俄軍已基本掌控黑海,並依託艦隊為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尤登尼奇將軍在高加索地區的行動提供支持。

波羅的海,俄國艦隊基本不進行活動,只是龜縮在由水雷封鎖的芬蘭灣內。因此,德國波羅的海艦隊得以控制此海域並支援東線陸軍的行動。

參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