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雙抱
紀雙抱(臺灣話:Kí Siang-phāu,1891年10月20日—1985年1月7日),署名多作紀双抱,字經才,號全德,臺灣澎湖縣馬公市興仁里(雙頭掛社)[1]人士,曾任學校教師與澎湖議會參議員[2],地方知名鄉紳,擅長詩詞與書法,其墨跡常見於澎湖縣各處寺廟的楹聯。[3][4]
紀雙抱 | |||||
---|---|---|---|---|---|
字 | 經才 | ||||
號 | 全德 | ||||
性別 | 男 | ||||
出生 | 1891年10月20日 大清臺灣省臺南府澎湖廳林投澳雙頭掛社 | ||||
逝世 | 1985年1月7日 中華民國臺灣省澎湖縣馬公市 | (93歲)||||
國籍 | 大清(1891-1895) 大日本帝國(1895-1945) 中華民國(1945-1985) | ||||
語言 | 臺語、日語、國語 | ||||
教育程度 | 居易堂書院 | ||||
職業 | 學校教師、議會參議員 | ||||
組織 | 媽宮公學校、省立馬公中學 | ||||
知名於 | 書法、詩詞 | ||||
兒女 | 紀淑 | ||||
漢語名稱 | |||||
繁體字 | 紀雙抱 | ||||
簡化字 | 纪双抱 | ||||
| |||||
生平
紀雙抱出身於清治末期的林投澳雙頭掛社,九歲父親逝世,後進入「居易堂書院」,向林介仁、吳爾聰等名儒學習漢學,十八歲業成,便開始任教於雙頭掛、嵵裏與媽宮等地的書房,十九歲加入西瀛吟社,戮力傳播詩學。大正二年(1913年),紀雙抱進入媽宮公學校(馬公國民小學前身)服務,任職長達34年。[3]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投降[5],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與澎湖群島[6],民國34年(1945年)9月,紀雙抱出任政權轉換後馬公國民小學的首任校長。民國35年(1946年),紀雙抱獲得澎湖縣教育公會推薦,當選臨時參議員[2]。紀雙抱任職參議員期間,為便於培育更多師資,曾建請縣政府在設立「簡易師範班」,在澎湖教育界可謂影響深遠。[3]
民國37年(1948年),紀雙抱轉任臺灣省立馬公中學(馬公高級中學前身),專任學校書法老師,並於民國53年(1964年)致仕,結束總計54年的教職生涯。退休之後,紀雙抱出任馬公二信的監事主席,盡忠職守,多年不輟。[3]
民國74年(1985年)元月間,澎湖縣立文化中心預計月底替紀雙抱舉辦墨跡展覽,不意紀雙抱於該月7日溘然長逝,享壽95歲(虛歲)。[3]
個人榮譽
紀淑事件
民國36年(1947年)2月27日,國民黨政府因一起查緝私煙案,處置失當造成流血衝突,民眾對於政府積壓許久的不滿情緒爆發,2月28日號召起事,引起臺灣全體島民響應[6][7],當時因為澎湖的青年從收音機聽到來自嘉義的廣播,不少青年如趙文邦(前樹黨主席冼義哲之伯祖父[8])、王財情等因有受過軍事訓練,便打算仿效台灣省的自治青年同盟,預備響應起事。3月2日,澎湖實施夜間管制,紀雙抱的女兒紀淑、紀美約莫在晚間六點左右,兩姊妹在返回馬公鎮住家的路上,有一軍方士兵突然對紀淑呼喝,雙方言語不通,紀淑並未應答,逕自步行離去,竟遭到士兵開槍射擊。紀淑大腿後側中彈,腿骨碎裂,傷及動脈,登時血流如注,一度有喪命之虞。[9][10]
紀淑中彈消息傳開後,當地居民群起震怒,上千民眾遂集結澎湖醫院,要求軍方討回公道。時任馬公要塞中將司令的史文桂為安撫民眾沖天般的怒火,立刻派兵護送紀淑送醫,表達願意負擔紀淑所有醫療費用,並宣佈紀淑若有不測,軍方承諾負擔紀淑子女所有教育費用。紀淑的手術由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畢業的醫師蘇銀河操刀,為保住紀淑性命,蘇銀河當機立斷,施行截肢手術。3月3日清晨四點,紀淑手術結束,在確定女兒脫離險境之後,紀雙抱親自走到澎湖醫院外,對於成群憤慨的青年們高聲呼籲:「我一個查某囝犧牲,莫閣犧牲其他的少年人矣。」幾番勸說下,這一場可能釀成大規模的軍民流血衝突,就此平息。[9][10]
臺灣歷史學者許雪姬認為,二二八事件之所以並未在澎湖發生,主要原因:其一,史文桂並未同意調派澎湖的駐軍赴高雄港支援,反動者無機可趁、其二,澎湖仕紳(如郭石頭、許整景、陳伯寮等)發揮其影響力,極力約束當地的青年份子、其三便是紀雙抱在「紀淑事件」中,勸退鄉親戒急用忍的態度,才能避免當地造成更大的傷亡。[9][10]
二二八事件平定後,民國36年(1947年)12月,國民政府因澎湖居民並未隨之武裝起事,嘉勉軍方表現得宜,便決議撥款國幣兩億元(約舊台幣5,714,000元)賑濟澎湖,以茲獎勵。收到款項後,澎湖各界人士決議在澎湖觀音亭附近興建「中正公園」及「西瀛勝境牌樓」,以回饋地方公用,今西瀛牌樓東面處仍可見相關歷史之碑文。[11][1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馬公市 興仁里〉.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2017-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中文(臺灣)).
- ^ 2.0 2.1 陳, 文豪. 《澎湖縣議會會史》. 澎湖縣: 臺灣省澎湖縣議會. 2003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許, 雪姬. 〈紀雙抱〉.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7) (中文(臺灣)).
- ^ 4.0 4.1 許, 雪姬. 《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21X (中文(臺灣)).
- ^ 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革命與戰爭》. 台北市: 時報. 2019 [2001]. ISBN 9789571379104 (中文(臺灣)).
- ^ 6.0 6.1 賴, 澤涵.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台北市: 時報. 1994. ISBN 9571309060 (中文(臺灣)).
- ^ 白先勇; 廖, 彥博. 《止痛療傷 : 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台北市: 時報. 2014: 28–37 (中文(臺灣)).
- ^ 冼, 義哲. 〈自由廣場》澎湖看不見的二二八〉. 自由時報. 2017-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3) (中文(臺灣)).
- ^ 9.0 9.1 9.2 何, 欣潔. 〈全台唯一「二二八海水浴場」,你不知道的澎湖故事〉.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4) (中文(臺灣)).
- ^ 10.0 10.1 10.2 許, 玉河. 〈西瀛勝境牌樓〉.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中文(臺灣)).
- ^ 林, 逸君. 〈西瀛勝境牌樓〉.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09 (中文(臺灣)).
- ^ 黃, 政義. 〈西瀛勝境的碑文記載著澎湖二二八事件史實〉. 澎湖時報. 2016-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