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牌屋 (美國劇集)

2010年代美国政治题材电视剧

紙牌屋》(英語:House of Cards)是美國一部政治驚慄題材網絡連續劇,屬網飛自製劇系列。本劇由鮑爾·威利蒙英語Beau Willimon創作並改編自安德魯·戴維斯的BBC同名電視劇。兩部劇集都是基於米高·多布斯同名小說創作的。第一季全部13集於2013年2月1日在串流媒體網站網飛首播。[1][2]第二季的13集於2014年2月14日全部釋出。[1][3][4]2014年2月4日,即第二季播出十天之前,網飛宣佈續訂本劇第三季,[5][6]於2015年2月27日播出。[7]本劇的第四季於2016年3月4日全部放出。[8]2016年1月,網飛宣佈續訂第五季,於2017年5月30日播出,同時宣佈鮑爾·威利蒙於第四季後退出本劇。[9]2017年10月30日,由於奇雲·史柏西被指控性侵犯,網飛宣佈第六季共13集會安排在2018年播出,而這將會是本劇的最後一季。[10]2017年11月3日,宣佈史柏西已經從本劇中被解僱。[11]第六季於2018年11月2日全部釋出。

紙牌屋
House of Cards
《紙牌屋》片頭畫面
類型
原作
開創鮑爾·威利蒙英語Beau Willimon
主演
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英語
季數6
集數73(每集列表
每集長度43–59分鐘
作曲傑夫·比爾英語Jeff Beal
製作
執行製作
拍攝地點巴爾的摩
馬里蘭州
攝影艾吉爾·布萊德英語Eigil Bryld
製作公司Media Rights Capital英語Media Rights CapitalTrigger Street Productions英語Trigger Street Productions
Wade/Thomas Productions
Knight Takes King Productions
發行公司網飛
播出資料
首播頻道網飛
圖像制式Univisium英語Univisium(2:1長寬比
1080pHDTV(2013年)
4KUHDTV(2014年至今)
聲音制式杜比數碼 5.1
播出日期2013年2月1日 (2013-02-01)—2018年11月2日 (2018-11-02)
相關節目
相關節目紙牌屋》(英國電視劇)
各地節目名稱
台灣紙牌屋
外部連結
官方網站

本劇背景設置在現今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講述了眾議院南卡羅來納州第五國會選區英語South Carolina's 5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民主黨籍議員、多數黨黨鞭弗蘭克·安德活(Frank Underwood奇雲·史柏西飾演)在晉升為國務卿的希望破滅後,在妻子克萊爾(Claire Underwood羅冰·活麗飾演)的幫助下,開始運用複雜的權術獲得最高權力的故事。劇集主要涉及的主題是無情的實用主義[12]、操縱和權力。[13] 本劇一大特色是男主經常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對話,直接對鏡頭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14]

本劇的第一季獲得了9項黃金時段艾美獎提名,成為了首部獲得艾美獎提名的網絡電視影集。[15]本劇獲得的9項提名則包括「最佳劇情類劇集」、「最佳劇情類劇集男主角」(奇雲·史柏西)、「最佳劇情類劇集女主角」(羅冰·活麗)以及「最佳劇情類劇集導演」(大衛·芬查)等。本劇還獲得了4項金球獎提名,其中羅冰·活麗憑藉劇中表演最終獲得「最佳劇情類劇集女主角」的獎項,也使本劇成為首部獲得主要影視表演類獎項的網絡影集。而本劇的第二季獲得了13項黃金時段艾美獎的提名和3個金球獎提名,[16]其中奇雲·史柏西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劇情類劇集男主角」的獎項。

演員及角色

主要角色

男主演奇雲·史柏西(左)和女主演羅冰·活麗(右)
演員 飾演角色 角色簡介
奇雲·史柏西 法蘭西斯·「弗蘭克」·J·安德活
Francis "Frank" J. Underwood
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第五國會選區英語South Carolina's 5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民主黨眾議員眾議院多數黨黨鞭,在第二季中成為美國副總統,並在第二季季終時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角色名字來源於同名小說和英國版同名劇集主角法蘭西斯·厄克特以及美國首任民主黨眾議院黨鞭奧斯卡·安德活。與英國版劇集主角相似,安德活在劇中經常「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直接對話。(第1-5季)
羅冰·活麗 嘉兒·安德活英語Claire Underwood
Claire Underwood
法蘭西斯之妻,負責運營一家非營利組織「淨水計劃」(Clean Water Initiative),在第二季中辭去此工作。她時常介入其夫的政治行動中。在第三季最後離開弗蘭克·安德活。她在第五季開始打破「第四面牆」。在第五季季終時成為第47任美國總統
米高·凱利 道格拉斯·「道格」·史丹巴(Douglas "Doug" Stamper 安德活的幕僚長和親信,第二季末被瑞秋·波斯納用石塊擊打至昏迷。第三季康復後為得到弗蘭克重新信任而殺害瑞秋。繼而成為弗蘭克的第二任白宮幕僚長。(第1-5季)
米高·吉爾 加勒特·華克
Garrett Walker
第45任美國總統,前科羅拉多州州長,第二季末辭去總統職位。(第1-2季)
內森·達羅英語Nathan Darrow 艾德華·密查姆
Edward Meechum
美國國會警察,負責安德活的安保和司機工作。第二季中加入美國特勤局,負責安德活就任副總統後的安保,並與安德活夫婦同時發生了性行為。在第四季被企圖刺殺安德活的盧卡斯射傷,臨死前反擊射死盧卡斯。(第1-4季)[17]
沙基納·賈弗里 琳達·瓦斯奎茲
Linda Vasquez
總統的白宮幕僚長,第二季中與安德活意見分歧而辭職。(第1-2季)
馬許沙拉·艾利 雷米·丹頓
Remy Danton
一家天然氣公司的說客,後轉投雷蒙·圖斯克,之前曾在安德活手下工作。在第三季中成為白宮幕僚長。(第1-4季)
麗素·布斯南 瑞秋·波斯納
Rachel Posner
曾是妓女,與彼得·羅素發生性關係後被道格·斯坦普牽扯進安德活的政治行動中,因曾與其他人會面而被道格懷疑其忠誠度。第二季末在道格帶領其轉移住處時因恐懼而將道格打昏並逃走。在第三季最後因為道格為了重新獲得安德活的信任以及成為新的白宮幕僚長,被道格殺害並掩埋在荒野里。 (第1-3季)
塞巴斯蒂安·阿塞勒斯 盧卡斯·古德溫
Lucas Goodwin
《華盛頓先驅報》(The Washington Herald)編輯,第二季中調查安德活時因涉嫌網絡恐怖活動而入獄。在第四季幫助FBI破案加入證人保護計劃出獄。出獄後在安德活的公開活動期間企圖刺殺弗蘭克,射傷安德活和密查姆後被密查姆臨死前擊斃。(第1-2、4季)
凱特·瑪拉 柔伊·巴恩斯
Zoe Barnes
《華盛頓先驅報》記者,後因與老闆意見分歧而轉職到「頭條網」(Slugline)。在與安德活初次見面後,二人迅速發生性關係,與其建立了互相利用的聯繫,同時安德活為她提供內幕新聞素材以打擊政治對手。第二季中因試圖調查彼得·羅素之死的內幕而被安德活殺害。(第1-2、4季)
傑拉爾德·麥克雷尼英語Gerald McRaney 雷蒙·圖斯克
Raymond Tusk
富商,經營數家企業,在核工業方面掌握重要地位,與總統私交甚篤,對總統的決定有重要影響。(第1-2、5季)
康斯坦斯·齊默英語Constance Zimmer 簡寧·斯高斯基
Janine Skorsky
《華盛頓先驅報》記者,後轉職到「頭條網」,對柔伊的突然成功懷有疑心,最終仍加入頭條網與柔伊同事。與柔伊一同調查安德活,但在柔伊死後退出,並搬離華盛頓到其母處居住。(第1-2、4季)
莫莉·帕克 傑奎琳·莎普
Jacqueline Sharp
國會女議員,在安德活升任副總統後在他幫助下接任眾議院多數黨黨鞭。在第三季中參加民主黨總統初選,其後與安德活反目改而支持鄧巴。(第2-4季)
哥里·史托 彼得·羅素
Peter Russo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第一國會選區的民主黨籍眾議員。因酗酒、吸毒、召妓等醜聞而受到安德活要將其醜聞公之於眾的威脅,並因此對安德活效忠。在安德活幫助下戒酒後重新參選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後癮頭再度發作而退出政壇,最終試圖向媒體公開一切,以逃脫安德活的掌控卻反被他佈置成自殺而死亡。(第1、4季)
克莉絲汀·康諾利 克莉絲汀娜·加拉格
Christina Gallagher
彼得·羅素議員的秘書與情人。彼得·羅素死後成為華克總統的私人助理,第二季中因捲入華克夫婦的感情風波而被辭退。(第1-2季)

常設角色

演員 飾演角色 角色簡介
珍妮·阿特金森英語Jayne Atkinson 嘉芙蓮·杜蘭特
Catherine Durant
美國國務卿,前密蘇里州參議員
伊利莎白·諾門特英語Elizabeth Norment 蘭茜·考夫伯格
Nancy Kaufberger
弗蘭克·安德活和道格·斯坦普的秘書。
拉里·派恩英語Larry Pine 鮑勃·博奇
Bob Birch
眾議院議長
柯蒂斯·庫克
Curtiss Cook
泰瑞·沃麥克
Terry Womack
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密蘇里州第五國會選區英語Missouri's 5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眾議員
德里克·塞西爾英語Derek Cecil 塞斯·格雷森
Seth Grayson
見風使舵的掮客,後成為安德活就任副總統之後的公關助理,並於安德活就任總統後成為白宮新聞發言人。(第2季-)
莫贊·瑪諾英語Mozhan Marnò 艾拉·塞亞德
Ayla Sayyad
《華爾街電訊報》(Wall Street Telegraph)記者。(第2-3季)
占美·辛普森 嘉文·奧賽
Gavin Orsay
黑客聯邦調查局線人。(第2-3季)
傑雷米·霍爾姆
Jeremy Holm
特工內森·格林
Agent Nathan Green
白宮-FBI聯絡員。(第2季-)
利比·伍德布里奇
Libby Woodbridge
梅根·亨尼西
Megan Hennessey
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女兵,曾受到道爾頓·麥金尼斯將軍(General Dalton McGinnis)的性侵犯。(第2季)
凱特·林恩·希爾
Kate Lyn Sheil
莉莎·威廉姆斯
Lisa Williams
社工,與瑞秋·波斯納相識後成為其朋友,最後成為其同性戀人。(第2季-)
本尼托·馬提尼茲英語Benito Martinez (actor) 赫克托·門多薩
Hector Mendoza
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第2-4季)
吉爾·伯明翰英語Gil Birmingham 丹尼爾·拉尼根
Daniel Lanagin
美洲原住民,在密蘇里州經營一家賭場,雷蒙·圖斯克的好友。(第2季-)
何家蓓 吉莉安·科爾
Gillian Cole
民間公益組織「世界之井」(World Well)的負責人,加入淨水計劃後因與安德活夫婦產生利益衝突而被克萊爾辭退,後克萊爾辭職後又將淨水計劃交予其管理。(第1-2季)
雷格·E·凱蒂英語Reg E. Cathey 弗迪·海耶斯
Freddy Hayes
弗迪燒烤店(Freddy's BBQ)店主,安德活是其店的常客,後因安德活的政治醜聞波及而被迫關店。(第1-3季)
本·丹尼爾斯英語Ben Daniels 亞當·嘉洛威
Adam Galloway
居住在紐約的攝影師,克萊爾的情人。(第1-2季)
鮑里斯·麥吉弗英語Boris McGiver 湯姆·漢默施密特
Tom Hammerschmidt
《華盛頓先驅報》責任總編。因為和柔伊·巴恩斯不睦導致其離職,被報社的所有者強制辭職。(第1-2、5季)
喬安娜·高茵英語Joanna Going 特萊西亞·華克
Tricia Walker
加勒特·華克總統之妻,即美國第一夫人。(第2季)
泰瑞·陳 馮山德
Xander Feng
中國大陸腐敗商人、紅二代,非官方渠道的秘密外交人員,雷蒙·圖斯克的生意夥伴。(第2季)
塞繆爾·佩奇 康納·埃利斯
Connor Ellis
克萊爾的媒體助理,後被塞斯·格雷森取代。(第2季)
丹·澤斯奇英語Dan Ziskie 吉姆·馬修斯
Jim Matthews
美國副總統,前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在彼得·羅素死後辭職接替其再次參選州長,副總統一職因此被安德活接任。 (第1-5季)
凱文·基爾納英語Kevin Kilner 米高·科恩
Michael Kern
科羅拉多州參議員,是總統原計劃提名的國務卿人選。(第1-2季)
蘭斯·E·尼克爾斯英語Lance E. Nichols 金·克蘭西
Gene Clancy
南卡羅來納州加夫尼市長。(第1季)
艾爾·斯帕恩扎英語Al Sapienza 馬蒂·斯賓內拉
Marty Spinella
教師工會說客,罷工領導人。(第1季)
嘉芙蓮·查爾芬特英語Kathleen Chalfant 瑪格麗特·提爾登
Margaret Tilden
《華盛頓先驅報》持有人。(第1-4季)
內芙·坎貝爾 莉安·哈維
LeAnn Harvey
來自德克薩斯州的一名政治顧問。她在第四季登場時,顯得非常聰明,在工作中也很成功,因其贏得競選的能力而備受讚揚。當她開始為克萊爾工作時,兩人建立起了牢固的關係。她後來成為弗蘭克與克萊爾競選團隊的競選經理。她與道格之間的關係較為緊張,因為道格不喜歡她頻繁的接觸總統和第一夫人。最終在弗蘭克的命令下,她駕車途中被撞出馬路護欄而死。(第4-5季)
喬爾·金納曼 威爾·岡偉
Will Conway
紐約州州長,曾在2016年大選中被共和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岡偉與漢娜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查理和莉莉。以年輕有為的姿態和強大的公關能力對弗蘭克·安德活的選情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第4-5季)
坎貝爾·史葛 馬克·厄舍
Mark Usher
一位頂級政治戰略家,也是威爾·岡偉的前競選經理。作為共和黨的一員,厄舍擔任弗蘭克·安德活總統的特別顧問,並最終擔任克萊爾的副總統。(第5-6季)
派翠西亞·克拉克森 簡·戴維斯
Jane Davis
嘉芙蓮·杜蘭特的摯友,充滿神秘色彩的商務部國際貿易副部長。(第5-6季)

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媒體人物也在劇中客串扮演自己,如唐娜·布拉澤爾英語Donna Brazile莫利·塞弗CNN坎蒂·克勞利英語Candy Crowley約翰·金英語John King (journalist)艾什蕾·班菲爾德英語Ashleigh Banfield索拉達·歐拜仁英語Soledad O'Brien霍士新聞丹尼斯·米勒肖恩·哈尼提HBO標·馬艾美國廣播公司喬治·史蒂芬諾伯羅斯MSNBC瑞秋·梅道克里斯·馬修斯英語Chris Matthews,以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梅哲爾·加勒特英語Major Garrett等人。

劇集列表

第一季

劇情以美國國會眾議員法蘭西斯·「弗蘭克」·安德活通過徒手殺害一隻飽受痛苦的狗來展現他無情的實用主義開始,在鏡頭裏,他向觀眾解釋說有時需要有人作出不令人愉快但卻是必要的事。

安德活是一位極具政治野心的南卡羅來納州民主黨眾議員、眾議院多數黨黨鞭。為了能夠被任命為國務卿,他幫助加勒特·華克贏得了大選,然而在華克宣誓就職之前,白宮幕僚長琳達·瓦斯奎茲卻告知安德活,稱總統希望將他留在國會推動法案通過,因而將不會提名他作國務卿。安德活對總統的背叛之舉憤怒不已,但很快,他隱藏了自己的憤怒和失望並向總統表明他能夠推動議程,而且是個有用的副手。事實上,在背地裏,他開始實施了一個周密的復仇計劃,該計劃以他自己獲得權力為最終目標。

弗蘭克的妻子克萊爾負責一個非政府組織「淨水計劃」的運行,但她的真實意圖並不明確。她看上去是在利用她的慈善組織來培養她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而她的最終目標並不明確。在第一集中,她認為自己的組織足跡有限。為了促使這個組織登上國際舞台,她決定將它的業務拓展到其它國家,為其它國家鑽井獲取淨水。這引起了她的辦公室主任極大的擔憂。為了招募人才來支持拓展的計劃,克萊爾讓她的辦公室主任裁撤淨水計劃一半的僱員。後來,在她在確認了進度後,辦公室主管也被解僱了。這印證了一個事實——她和她的丈夫一樣擁有着一顆冷酷的內心、一樣無情的實用主義和對權力一樣渴望。

安德活開始了一個高度複雜的計劃來使自己成為一個內閣成員,同時在他的權力遊戲中獲得他能夠操控的棋子。他與一名富有野心的年輕記者柔伊·巴恩斯建立了互相利用的關係,到最後發展成了婚外情。安德活讓她發佈他泄露的關於他的政敵的具有破壞力的新聞。同時,安德活擁有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國會議員彼得·羅素的一系列醜聞,並以此操縱他。在他們二人的協助下,安德活破壞了華克此前計劃的國務卿人選,參議員米高·科恩的政治信譽。並最終以自己的親信,參議員嘉芙蓮·杜蘭取而代之成為了國務卿。安德活還在一次陰謀中利用羅素結束了教師罷工並通過了教育改革法案,這提升了他自己在華克總統心中的地位。

因為副總統吉姆·馬修斯就任前是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在他就任後,該州須進行州長補選。安德活於是幫助羅素戒酒並支持其參選州長,但在選舉前他讓妓女瑞秋·波斯納誘使羅素重新開始酗酒,並讓他在醉酒的狀態下接受了一個電台的採訪。在接近崩潰的狀態下,他決定通過將他在安德活的陰謀中的角色公之於眾來向他的失敗贖罪。作為回應,安德活在啟動了汽車的引擎後,將昏睡過去的羅素留在了一個關閉的車庫內,使他最終窒息而死而留下了自殺的假象。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選舉陷入混亂之時,安德活說服副總統去競選他之前的州長職位,並使得副總統的位置空缺而留待了安德活來填補,正中其下懷。

然而華克總統卻另有計劃。他希望提名密蘇里的億萬富翁雷蒙·圖斯克作新任副總統,並派安德活前去審查。但隨後圖斯克透露自己與總統私交密切,事實是在為總統審查安德活,同時也告訴安德活,是他本人建議總統選擇不提名安德活為國務卿的。如果安德活同意欠他一個人情的話,他將影響總統,使總統提名他為副總統。在經過一連串對圖斯克的施壓後,他向圖斯克提出他們可以相互合作而不需欠圖斯克人情,圖斯克最後在壓力下同意了這個提議。與此同時,安德活在結束了與柔伊·巴恩斯的婚外情之後,巴恩斯開始調查安德活的政治陰謀,一系列線索也逐漸串聯起來。第一季的最後,安德活接受了總統提供的副總統提名。[18]

第二季

弗蘭克·安德活即將宣誓就職副總統,柔伊·巴恩斯則與同事盧卡斯·古德溫和簡寧·斯高斯基繼續挖掘更多內幕消息,最終追蹤到了瑞秋·波斯納。弗蘭克的副手,道格·斯坦普將瑞秋帶到安全的地方躲藏起來。安德活則引誘巴恩斯到了一座地鐵車站,在沒有人看到也沒有監控探頭拍到的死角中,在列車進站之際把她推下站台,巴恩斯被撞身亡。結果,為了遠離可能讓她自己也隨之喪命的危險,簡寧放棄了調查活動並接受了在伊薩卡的教師的職位。

柔伊的死激發起古德溫獨自一人繼續調查的決心,他於是尋求一位黑客的幫助,試圖獲得弗蘭克在AT&T的通訊記錄。然而,幫助他的黑客,嘉文·奧爾賽,實際上是在為道格·斯坦普引誘古德溫,並使他最終在聯邦調查局的行動中落網,被迫承認實施了網絡恐怖主義活動的罪行。隨後,那名黑客利用瑞秋的存在來敲詐道格。由於害怕再次被重新安置、可能的傷害和道格對她日益增加的迷戀,瑞秋最終用石頭敲擊了道格的頭,可能已經致命。瑞秋隨後駕駛着道格的車逃離了現場。

在一次採訪中,克萊爾曝光了自己在大學時曾遭受強姦並因此而墮胎,而當年犯下這樁罪行的正是此前剛被任命為將軍的一位軍官。同時克萊爾與第一夫人的關係也越發密切,二人共同支持改革軍隊對性侵犯的調查方式的法案通過。克萊爾在交談中得知總統夫婦的婚姻遇到危機,她隨後向第一夫人建議其夫婦尋求一位心靈顧問和婚姻諮詢師的幫助。

雷蒙·圖斯克仍然對華克總統的決策起着關鍵作用,安德活則試圖挑撥這二人之間的關係和信任。他會見了中國商人馮山德,此人是圖斯克的盟友,也是中國的非官方途徑的外交代表。安德活暗中破壞中美雙方的外交對話,造成混亂局面,製造假象使總統認為圖斯克也同樣需要對談判破裂一事負責。談判破裂後,中美關係迅速惡化並導致雙方捲入稀土貿易戰,美國能源價格隨即飆升。圖斯克由於觸及自身利益而公開反對總統為了處理危機而作出的努力。作為報復,他切斷了對民主黨的資金捐助,同時開始通過一家原住民部落的賭場向共和黨政治行動委員會捐獻資金。在安德活發現了這些資金實際上來自馮山德後,他與馮交易,讓他結束與圖斯克的關係,作為交換,他將獲得一個大橋的建設契約。

美國司法部調查發現道格·斯坦普曾出現在這家賭場的監控錄像中,於是開始調查馮山德、圖斯克和白宮之間的關係。為獲得負責調查的特別檢察官的信任,安德活說服總統和自己一同主動交上全部旅行記錄。然而安德活卻在自己的旅行記錄中做了手腳,掩蓋了自己不可告人的行程。華克總統上交的旅行記錄則曝光了他曾接受婚姻諮詢的事實,調查人員質疑他是否與非法資金捐助有關。華克總統不希望曝光其私人生活問題,於是要求白宮法律顧問指導婚姻諮詢師在接受質詢時提供的證詞,此舉被特別檢察官認為是干預證人妨礙司法公正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於是開始起草彈劾總統的法案,華克總統和安德活都對圖斯克提出了特赦的條件,並希望能夠以此來打壓對方。起初圖斯克支持總統,使安德活別無選擇地盡全力贏回了總統的信任,並成功說服總統取消了和圖斯克的交易,還通過雷米丹頓向特別檢察官自願到案消息影響圖斯克。結果在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圖斯克雖然起初一直使用第五修正案辯護,但最後還是承認了總統知曉與中國的交易。這讓華克總統別無選擇,只能主動辭職。安德活於是在戴維營宣誓成為美國總統。

第三季

道格在瑞秋的襲擊中倖存了下來,但傷情嚴重。雖然希望能夠重新回到工作中,但他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也重新開始酗酒。在這期間,成為總統的安德活的支持率不斷走低,國會兩黨都不看好安德活,而他上任後提出的美國就業法案(American Work)也舉步維艱。在大選之際,民主黨高層甚至拒絕支持他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在沒有競選資金和黨內支持的情況下,安德活被迫只能公開宣佈不會參加大選,同時表示他在剩餘的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實施就業法案。在得不到國會支持的情況下,他決定在華盛頓特區利用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的賑災基金來推行就業計劃。雖然起初受到非議,但在提供了數萬個就業崗位後,安德活的計劃開始受到支持。然而颶風在東海岸的形成和靠近可能帶來的災害,使得安德活不得不簽署國會新的法案以接受國會對聯邦應急管理署的撥款,簽署法案讓就業計劃沒有了資金來源,只能停止。但這次嘗試使得黨內和民眾看到了就業法案的潛力,讓他宣佈參加2016年總統大選成為可能。

由於希望通過公職證明自己的能力並為未來競選總統做準備,克萊爾在安德活成為總統後要求他提名自己為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詳見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列表),在提名被參議院否決後,安德活對她進行了休會任命。安德活上任後希望能夠在約旦河谷地區派駐軍隊,他邀請俄羅斯總統佩特洛夫訪美並希望能夠獲得他的支持,但佩特洛夫的漫天要價致使談判最終破裂。國務卿杜蘭特隨後建議通過聯合國向該地區派駐維和部隊來繞開俄羅斯,由於有過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向其他國家派遣軍隊的先例,在克萊爾在聯合國的努力之下,外交壓力使得佩特洛夫只好同意再次談判。但在莫斯科,被俄羅斯關押的美國同性戀激進分子米高·柯瑞根拒絕在媒體面前承認自己有罪,並在牢房內上吊自殺。此舉讓克萊爾深受感動,並在媒體面前道出了實情並公開反對佩特洛夫和俄羅斯法律,這也使安德活與佩特洛夫的談判成果付諸東流。

在聯合國通過向約旦河谷派駐維和部隊的決議後,俄羅斯同意也派遣軍隊到該維和部隊中。但八名俄羅斯維和部隊士兵在約旦河谷被擊斃的消息,使該地區局勢急轉直下。在滲透俄羅斯封鎖地區的行動失敗,以色列實行禁飛區後,安德活被迫選擇與佩特洛夫在河谷地區見面。佩特洛夫同意解除俄羅斯在該地區實行的封鎖並撤軍,但條件是克萊爾必須辭去聯合國大使職務。

在民主黨支持下,前聯邦副檢察官海瑟·鄧巴宣佈參選,對前總統腐敗的調查使她成為了一位有着極強的競爭力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道格要求加入她的競選團隊,並告訴她記錄克萊爾墮胎的真相的日記並沒有被銷毀,鄧巴拒絕用這種方式攻擊其競爭對手。同時,道格要求之前威脅自己的黑客,嘉文·奧爾賽找到瑞秋的位置,作為交換,道格會幫助嘉文解鎖護照讓其逃至國外。在與瑞秋的前女友麗薩的接觸後,嘉文定位到了瑞秋的位置,但隨後他欺騙道格稱瑞秋已經死亡。由於之前對瑞秋的迷戀,道格在精神崩潰的狀態下告訴了安德活他為了找到鄧巴的把柄而在為她工作。在成功逃到委內瑞拉後,嘉文告訴道格瑞秋並沒有死,並以此勒索斯坦普。於是,道格在嘉文的住所內獲得了瑞秋的地址並將其電腦毀壞,並在之後親自將瑞秋殺害並掩埋,以防止之前彼得·羅素的事件被公之於眾。

在安德活宣佈參選前,他找到小說作家湯馬士·耶茨,希望他能夠通過為自己創作一部小說而宣傳就業法案。然而,在與安德活夫婦的接觸中,他漸漸改變了原來的想法,轉而希望寫他們的婚姻,安德活反對並將他辭退。在民主黨初選辯論中,安德活希望利用性別歧視來打壓競爭對手鄧巴,同是總統候選人,但確在暗地裏與安德活結盟的眾議院少數黨黨鞭傑姬·莎普與他發生分歧,最後導致莎普退選時呼籲民眾支持鄧巴,而白宮幕僚長雷米·丹頓也由於和安德活的分歧而辭職。由於在艾奧瓦州的支持率相較不下,鄧巴決定以擁有記錄有克萊爾墮胎一事的日記而威脅安德活。但日記實際在道格手中,在安德活面前,道格燒了日記以表示忠誠,並重新成為了安德活的幕僚長,而安德活也贏得了艾奧瓦州的民主黨初選。而由於與克萊爾在多次事件中的分歧,克萊爾在最後選擇了離開。

第四季

第五季

在2016年總統大選開始的前一周,弗蘭克以「伊斯蘭王權組織」(ICO)的威脅為藉口在市區內實施戒嚴,並鞏固關鍵州的民意調查。他以安全問題的名義,與民主黨州長完成了這項任務,但是這樣實際上剝奪了農村共和黨選民的權利。為了保持恐怖戰略,道格勒索黑客亞丹·麥卡倫在美國國家安全局內發動大規模的網絡攻擊,造成了網絡緩慢,並且抹除了數十萬份文件。安德活政府發動了對伊斯蘭王權組織的攻擊。在選舉日,最終的結果取決於賓夕法尼亞州田納西州俄亥俄州的投票結果。早期的投票結果傾向於岡偉。安德活的政治機器在田納西州的諾克斯維爾發動恐怖襲擊事件。

沒有結果的選舉結束九周之後,援引第十二條修正案,大選結果由國會議員投票決定。在與國會黑人核心小組會晤中,岡偉因為沒有冷靜處理,導致他的形象產生裂痕。儘管如此,弗蘭克的個人包袱還有他12%的支持率僅僅讓他和岡偉在國會打了個平手。與此同時,克萊爾設法取得在參議院的票數,成為了美國的代理總統。鑑於眾議院目前的平局,克萊爾在俄亥俄州和田納西州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選舉。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的一名低級別的官員——在網絡上擁有着廣泛的人脈和影響力——簡·戴維斯,開始與安德活夫婦有着親密的合作。作為一個普通的美國公民,弗蘭克參加了一場由權貴們舉行的名為「極樂世界」的秘密活動,以確保這些權貴們能對即將到來的特殊選舉產生影響。與此同時,岡偉由於感覺總統的位置要被弗蘭克偷走了,在私人飛機上精神崩潰。最終,這個在競選活動中的污點和其他的污點,似乎正在以一種與安德活無關的方式,慢慢地傳播到媒體之中。岡偉的競選經理馬克亞瑟,看到他的候選人正走向失敗,轉投安德活的陣營。安德活獲得了俄亥俄州和田納西州的選票,弗蘭克宣誓就職總統,克萊爾就職副總統。

與此同時,漢默施密特繼續調查柔伊的死因,來自白宮的一位不知名的泄密者向他提供消息。漢默施密特提供了主要的文件轉儲,除了對弗蘭克的指控,還引發了對他的彈劾聽證會。作為回應,安德活夫婦開始對白宮內的所有人員實施監控。最終,泄密者給漢默施密特打了一通聲調改變的電話,暗示道格是柔伊的謀殺者。安德活夫婦說服了道格去承擔謀殺柔伊的責任,而這個泄密者正是弗蘭克本人。據透露,泄密事件是弗蘭克從總統位置辭職,並把位置讓給克萊爾的的計劃的一部分,他相信在私人部門可以更好的實現他對權力地渴望,並且可以和作為總統的克萊爾一起工作。弗蘭克擔心國務卿杜蘭特在彈劾的聽證會上作證,在接受杜蘭特辭職後,把她從樓梯上推下,使得她住院而無法參加聽證會。簡給克萊爾提供了過量的藥品,讓她把耶茨毒害死,以免他知道太多消息。最後,為安德活工作的承包商,把莉安的汽車撞向公路的護欄,來滅掉莉安。弗蘭克以總統身份辭職,克萊爾繼任第 47 屆美國總統。弗蘭克和道格等待克萊爾在恰當的時機赦免他們。此時,ICO 的領袖被軍隊的特種作戰部隊找到,並且被俘虜,這使得媒體的焦點遠離了弗蘭克。克萊爾站在橢圓形辦公室,似乎在思考是否要赦免弗蘭克,並且忽視了他為這件事情撥打出的多個電話。本季結束的時候,克萊爾無視弗蘭克的電話,然後打破第四面牆告訴觀眾:「到我了。」

第六季

2017年10月30日,由於奇雲·史柏西被指控性侵犯,網飛宣佈第六季共13集會安排在2018年播出,而這將會是本劇的最後一季。[10]然而,網飛在第二天宣佈第六季的製作將會中止。[19]2017年11月3日,宣佈史柏西已經從本劇中被解僱了。[11]後來復拍但已經剔除他的位置。2018年9月5日,紙牌屋團隊在推特上發佈推文,宣佈該劇的第六季將於2018年11月2日播出。[20]

製作

製作過程

美國獨立電影工作室Media Rights Capital英語Media Rights Capital創始人之一莫德賽·維克奇克(Mordecai Wiczyk)在工作室一名實習工作人員的推薦下決定買下《紙牌屋》原作的相關權利,並找到大衛·芬查等人,希望將其改編成一部全新的電視劇。[3]大衛·芬查在完成了自己於2008年執導的電影《奇幻逆緣》後,其經理人為他介紹了伊恩·理查森英語Ian Richardson主演的英國BBC版迷你劇集《紙牌屋》,芬奇隨即產生強烈興趣,希望能與艾瑞克·羅斯合作製作這一劇集。[3]

芬奇於是開始尋找編劇對原作進行改編,他希望能找到一位編劇能將英國原版劇集中以倫敦為背景的關於英國議會制的內容如實轉換成以華盛頓為背景的美國政治。[3]最終,曾為查克·舒默霍華德·迪安希拉里·克林頓等多位政治家擔任助理的鮑爾·威利蒙英語Beau Willimon[21]被僱用擔任編劇一職。他在2011年初完成了試播集的創作。[3]威利蒙深入挖掘了原作中的情節,並創作出了全新的劇集。[3]試播集完成後,奇雲·史柏西的經理人便開始參與劇組的相關工作,最終劇組於2011年3月確定由史柏西出演男主角安德活並擔任執行製片人之一。[3][22]而第一季前兩集由威利蒙創作完成後即宣佈將由大衛·芬查親自執導。[23]

Media Rights Capital工作室向多家電視台出售本劇,其中不乏HBOShowtimeAMC等。但網飛最終勝過其他各家電視台,購得本劇。而網飛在此前一直尋求能製作自己的原創劇集。[3][24]網飛的節目內容首席主管泰德·薩蘭德斯(Ted Sarandos)是英國版同名劇集的忠實觀眾,而他在調查了網飛用戶的收看習慣,總結出統計數據後得出結論,認為大衛·芬查和奇雲·史柏西的合作會吸引大量觀眾收看本劇,於是決定買下此劇集的播出權。[25]他表示,「這部劇集看起來會前途無量」,「就像素材與靈感巧妙結合成的完美風暴。」[3]網飛一次性預定了本劇集前兩季全部26集。[23]《紙牌屋》也成為網飛播出的首部原創劇集。[26]

這就是未來,線上劇集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五年之後的電視絕不會和今天的電視一樣了……到那時每個人都會上網收看電視節目了。
 ——鮑爾·威利蒙談《紙牌屋》對電視業的影響[26]

史柏西稱網飛一次性播出一整季全部劇集開啟了「全新的視角」。[26]他還表示網飛一次性預定兩季使整部劇集在創作時更有連續性,「我們完全了解整個故事的發展走向。」[26]愛丁堡國際電視節上的演講中,史柏西透露,當時有多家電視台都對這部劇集產生興趣,但這些電視台都希望看過試播集後再決定是否購買,而網飛則僅僅靠網站統計數據就做出了預定全部兩季的決定。[27]

選角

我當年很幸運,剛進入電影業的時候(1990年代)那段時間還十分有趣。但是如果你現在再看,就會發現這個行業關注的電影已經和1990年代時我們拍的那些電影不一樣了。現在在我看來,最有趣的情節、最有趣的角色都在電視劇中。
 ——奇雲·史柏西對重回電視業拍攝《紙牌屋》的感想[26]

大衛·芬查稱本劇的每個角色最終確定的演員都是他的第一選擇。[28]在首次劇本通讀會上,他表示,「我希望每個人都要明白,你們就是我們的第一選擇——每個演員都是我們心中最適合扮演這個角色的人。所以別演砸了。」[28]奇雲·史柏西在此前最後一次參演電視劇是於1987-1990年出演《特警4587英語Wiseguy》,之後便始終在電影業工作,他此次重回電視業拍攝這部劇集,對劇本的評價很高。史柏西曾出演過理查三世,芬奇表示他的這一經歷對出演這部劇集是「很好的鍛煉」。[28]史柏西於2011年3月18日正式進入劇組。[22]羅冰·活麗則是在與芬奇共同拍攝《龍紋身的女孩》時被他選中加入本劇。[28]她於2011年6月正式加入劇組飾演克萊爾·安德活一角。[29]凱特·瑪拉則於2012年2月初正式加入劇組飾演柔伊·巴恩斯。[30]她的妹妹朗妮·瑪娜曾與芬奇一同拍攝《龍紋身的女孩》,凱特在閱讀了柔伊·巴恩斯的戲份後「愛上了這個角色」,於是請求自己的妹妹魯妮幫自己「在芬奇面前多說些話」。次月,凱特·瑪拉便收到了試鏡邀請。[31]

拍攝

第一季的拍攝於2012年1月[32]馬里蘭州哈福德縣開始。[33]劇集大多數鏡頭是在哈福德縣和巴爾的摩拍攝完成的。[34]第一季的拍攝耗資6360萬美元,為馬里蘭州創造2200個工作崗位和逾1.38億美元收入,並因此獲得該州約1160萬美元的減稅;第二季則耗資逾5550萬美元,為該州帶來3700個工作崗位和逾1.2億美元經濟收益,獲得減稅約1500萬美元;而第三季預計耗資及帶來收益與第二季接近。[35]但馬里蘭州計劃修改減稅政策,一旦通過將會使得劇組的減稅額度下降數百萬美元,劇組因此暫時推遲原定於2014年4月開始的第三季的拍攝,並稱可能更換拍攝地點,離開馬里蘭州。[34][36]

最後一季與腰斬

在2017年10月30日,網飛取消《紙牌屋》,並宣佈第六季將會是最後一季。[37]本劇因指控主演史柏西在1980年代中期曾性侵犯當時14歲的安東尼·瑞普而被取消,但是一個匿名來源告訴《美聯社》,取消本劇的決定是在指控的數月前已決定的。[38]根據《The Hollywood Reporter》報導,製作單位決定改寫第6季劇情,讓劇情焦點轉往女主角,而史柏西所飾演的男主角將不會出現。

播出

本劇第一季於2013年2月1日在網飛網站上對全球同步首播,第一季13集是同時放出的。[1]第二季全部13集則於2014年2月14日同時放出。[1][3]男主角奇雲·史柏西十分贊成一次放出全部劇集的這一決定。他說,「我問朋友周末幹了什麼,他們都會回答說,在家裏連續看了三季的《絕命毒師》或者兩季的《權力遊戲》。」他認為這種播出模式將會在電視業逐漸普及。[39]其後,第三季13集於2015年2月27日全部同時播出。[7]

海外播出

在沒有網飛業務的澳洲,本劇於同年5月7日在Showcase英語Showcase (Australian TV channel)頻道首播。Showcase頻道的持有者,付費電視公司Foxtel英語Foxtel將影片以隨選視訊方式為Showcase的訂閱客戶提供本劇節目,用戶可以通過連接互聯網的Foxtel機頂盒,以及 Xbox 360智能電視、或安裝了類似網飛的Foxtel Go服務的流動裝置等裝置觀賞。儘管劇集最初在網飛網站上是一整季一次性放出的,但Showcase頻道則是每周僅在固定時間播出一集。[40]5月8日起,澳洲觀眾亦可通過蘋果公司iTunes Store以及Apple TV下載收看本劇。[41]本劇第二季於2014年2月15日起在Showcase播出,播出方式與第一季相同,以隨選視訊方式每周定期播出一集。[42]

台灣公共電視在2013年11月26日於公視主頻引進本劇首播。[43]引進後在台灣引發熱潮,受到廣泛歡迎。[44]

同樣沒有網飛業務的新西蘭則是自2014年起在TV3頻道首播。[45]

2014年2月14日起,搜狐視頻將本劇引進中國大陸,第二季全部13集與網飛同步播出,劇中部分關於中美貿易糾紛[錨點失效]中日領土糾紛、中國大陸官員腐敗等政治敏感內容,一度引發觀眾對劇集能否通過當地審查的擔憂,但最終全部劇集順利播出,並未遭到刪剪。[46][47]本劇在中國大陸播出後引發轟動,與眾議院黨鞭職位類似的中共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曾向紀檢部門多次推薦本劇。[48][49]而在2014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政協委員張國立也藉此劇批評了中國大陸自身的審查制度。[50]但是,在此之後沒多久的4月,中國大陸當局展開「掃黃打非·淨網2014」行動,包括《紙牌屋》在內的多部美囯電視劇被下架。[51]根據廣電總局2015年開始實施的「先審後播」新規定,所有在2015年新出的境外電視劇都要等整季出齊,配好字幕,送審通過,最後才能在平台上播出。[52][需要更多來源]

在香港,在香港Letv樂視平台及收費電視nowTV中可供訂購的RTL CBS Entertainment頻道,提供《紙牌屋》點播[53][54]

本劇在印度的播出權則由Zee Café英語Zee Café頻道獲得。劇集於2014年2月20日起以標準畫質高清兩種格式播出。[55][56]

俄羅斯,本劇由第一頻道自2014年2月24日起開始播出第二季。[57]

家庭媒體

2013年6月11日,Netfix在美國發行了本劇第一季的藍光光碟DVD版本。[58][59]

評價

評論界反應

本劇第一季得到了評論界的普遍好評。這一季在Metacritic上得分為76分(滿分100分),這一得分是綜合了25位評論家的意見得出的。[60][61]而第二季在綜合了25位評論家的評價之後的得分更是高達80分。[62]今日美國》的評論家羅拔·比安科英語Robert Bianco對劇集大加讚賞,尤其稱讚了奇雲·史柏西和羅冰·活麗兩位主演的演技,他表示,「如果你覺得電視網主管的工作已經夠緊張的了,想想那些演員吧,他們還得在艾美獎上和這兩位優秀的演員一較上下呢。」[63]人物》雜誌評論家湯姆·吉拉托(Tom Gilatto)對本劇的前兩集也給出了極高評價,稱這兩集「從電影角度來看,情節十分豐富,像光滑的油坑一般充滿了黑暗的色彩。」[60]丹佛郵報》評論家喬安妮·奧斯特洛(Joanne Ostrow)則表示劇集是「對人性和政治的深深諷刺,在對無限的野心的描寫中甚至有種快感。」她還表示,「《紙牌屋》絕妙地塑造了權力和腐敗交錯的陰暗場景。」[64]評論家亞歷珊德拉·史丹利英語Alessandra Stanley在《紐約時報》評論則稱本劇的編劇有時並不如演員的演技一般出色,她表示,「很不幸的是,史柏西先生的台詞並不像他的表演一般有着微妙的力量;編劇遠遠比不上莎士比亞,甚至也比不上阿倫·索金,奇怪的是,有時甚至顯得十分平庸。」儘管如此,她仍然高度評價了這部劇集,稱其使人「縱情欣賞政府的脆弱之處,這些弱點雖然已經為人熟知,但依然娛樂性十足。」[65]英國原版劇集的編劇安德魯·戴維斯表示,史柏西塑造的角色不如英國版主演伊恩·理查森英語Ian Richardson一般有「魅力」,[66]而《獨立報》則讚揚了史柏西對角色的塑造,稱其更「有氣勢」,「在南方人的氣質和傳統的禮節背後隱藏着憤怒。」[67]亦有部分評論家,如《時代》雜誌的占士·波尼沃茲克英語James Poniewozik和《華盛頓郵報》的漢克·斯圖艾弗英語Hank Stuever等人,將這部劇集與另一部政治題材劇集《風雲市長英語Boss (TV series)》相比較。[68][69]

獎項和提名

2013年7月18日,網飛憑《紙牌屋》、《鐵杉樹叢》和《發展受阻》獲得14項黃金時段艾美獎提名,這也是首次有網絡劇集進入黃金時段艾美獎提名。[70]《紙牌屋》一劇獲得9項提名,其中第一季第一集《第一章》獲得4項提名(包括創意藝術艾美獎),成為首個獲得黃金時段艾美獎提名的網絡劇集(僅在網絡上播出的劇集),這些提名中包括了「最佳劇情類劇集導演」(大衛·芬查),以及3項創意藝術艾美獎提名:「最佳單攝錄機劇集攝影」、「最佳單攝錄機劇集圖像剪接」以及「最佳原創劇集編曲」。[70][71]《第一章》同時與《發展受阻》的《Flight of the Phoenix》一集和《鐵杉樹叢》的《Children of the Night》一集共同成為第一批獲得創意藝術艾美獎的提名的網絡劇集。[72]9月15日,《第一章》和艾吉爾·布萊德英語Eigil Bryld獲得「最佳單攝錄機劇集攝影」,也成為第一個獲得艾美獎的網絡劇集。[73][74]9月22日,大衛·芬查又憑藉《第一章》獲得「最佳劇情類劇集導演」,使之成為首個獲得黃金時段艾美獎的網絡劇集。[75]但這些獎項均不是艾美獎的主要類別。[76]

12月12日,網飛獲得6項金球獎提名,其中《紙牌屋》獲得了4項。[77]這些提名中包括了羅冰·活麗憑藉克萊爾·安德活一角獲得的「最佳劇情類劇集女主角」提名,而她最終於2014年1月12日獲得此項獎項,也使本劇成為首部獲得主要表演獎項的網絡連續劇,活麗也成為首位憑藉在網絡連續劇中的表演獲得金球獎的女演員。這也是Netfix獲得的首個主要表演類獎項。[78][79][80]

2014年7月,《紙牌屋》再次獲得13項黃金時段艾美獎提名。[81]

年份 獎項 類別 提名者 結果 參考來源
第一季
2013
威比獎
特殊成就獎 奇雲·史柏西達納·布努內蒂英語Dana Brunetti 獲獎
[82]
2013
評論家選擇電視獎英語Critics' Choice Television Award
最佳劇情類劇集男主角 奇雲·史柏西 提名
[83]
最佳劇情類劇集男配角 哥里·史托 提名
2013
電視評論家協會獎英語TCA Awards
年度電視節目 提名
[84]
[85]
最佳新電視節目 提名
2013
黃金時段艾美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 提名
[86]
[87]
最佳劇情類劇集男主角 奇雲·史柏西 提名
最佳劇情類劇集女主角 羅冰·活麗 提名
最佳劇情類劇集導演 大衛·芬查 / 《第一章 獲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選角 拉瑞·梅菲爾德(Laray Mayfield)、朱莉·舒伯特(Julie Schubert 獲獎
最佳單攝錄機劇集攝影 艾吉爾·布萊德英語Eigil Bryld / 《第一章》 獲獎
最佳單攝錄機劇集圖像剪接 柯克·巴克斯特英語Kirk Baxter / 《第一章》 提名
最佳原創劇集編曲 傑夫·比爾英語Jeff Beal / 《第一章》 提名
最佳主題曲 傑夫·比爾英語Jeff Beal 提名
2014
人民選擇獎
最受歡迎在線串流媒體劇集 提名
[88]
2014
美國製片人工會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製片人 卡倫·麥卡錫英語Karyn McCarthy鮑爾·威利蒙英語Beau Willimon約翰·梅爾菲英語John Melfi奇雲·史柏西喬什華·多恩英語Joshua Donen艾瑞克·羅斯大衛·芬查 提名
[89]
2014
美國編劇工會獎
最佳劇情類電視劇集編劇 凱特·巴諾英語Kate Barnow瑞克·克里夫蘭英語Rick Cleveland薩姆·R·福曼英語Sam R. Forman吉娜·吉奧弗里多英語Gina Gionfriddo基斯·哈弗英語Keith Huff莎拉·特里姆英語Sarah Treem鮑爾·威利蒙英語Beau Willimon 提名
[90]
[91]
最佳新劇集編劇 凱特·巴諾英語Kate Barnow瑞克·克里夫蘭英語Rick Cleveland薩姆·R·福曼英語Sam R. Forman吉娜·吉奧弗里多英語Gina Gionfriddo基斯·哈弗英語Keith Huff莎拉·特里姆英語Sarah Treem鮑爾·威利蒙英語Beau Willimon 獲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單集編劇 鮑爾·威利蒙英語Beau Willimon / 《第一章》 提名
2014
金球獎
最佳劇情類電視劇集 提名
[92]
最佳劇情類電視劇集男主角 奇雲·史柏西 提名
最佳劇情類電視劇集女主角 羅冰·活麗 獲獎
最佳電視劇集、迷你劇集或電視電影男配角 哥里·史托 提名
2014
美國演員工會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男主角 奇雲·史柏西 提名
[93]
2014
美國導演工會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導演 大衛·芬查 / 《第一章》 提名
[94]
2014
衛星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 提名
[95]
[96]
最佳劇情類劇集男主角 奇雲·史柏西 提名
最佳劇情類劇集女主角 羅冰·活麗 獲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男配角 哥里·史托 提名
2014
皮博迪獎
領域傑出貢獻獎 獲獎
[97]
2014
英國學術電視獎
最佳國際節目 鮑爾·威利蒙、大衛·芬查、喬什華·多恩、奇雲·史柏西 提名
[98]
第二季
2014
評論家選擇電視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女主角 羅冰·活麗 提名
[99]
2014
電視評論家協會獎
劇情類劇集傑出成就獎 待定
[100]
2014
黃金時段艾美獎
最佳劇情類劇集男主角 奇雲·史柏西 提名
[81]
[101]
[102]
最佳劇情類劇集女主角 羅冰·活麗 提名
最佳劇情類劇集 提名
最佳劇情類劇集男客串演員 雷格·E·凱蒂英語Reg E. Cathey 提名
最佳劇情類劇集客串女演員 凱特·瑪拉 提名
最佳劇情類劇集編劇 鮑爾·威利蒙/《第十四章》 提名
最佳劇情類劇集導演 卡爾·富蘭克林英語Carl Franklin/《第十四章》 提名
最佳單鏡頭當代/虛構劇集藝術指導 史蒂夫·阿諾德(Steve Arnold)、海莉娜·葛巴洛維茨(Halina Gebarowicz)、蒂芬妮·扎普拉(Tiffany Zappulla)/《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 提名
最佳劇情類劇集選角 拉瑞·梅菲爾德(Laray Mayfield)、朱莉·舒伯特(Julie Schubert 提名
最佳單攝錄機劇集攝影 伊戈爾·馬丁諾維奇(Igor Martinovic)/《第十八章》 提名
最佳單攝錄機劇集圖像剪接 拜倫·史密斯(Byron Smith)/《第十四章》 提名
最佳原創劇集編曲 傑夫·比爾英語Jeff Beal / 《第二十六章》 提名
最佳喜劇類或劇情類(一小時長)劇集混音 洛倫佐·米蘭(Lorenzo Millan)、內森·南斯(Nathan Nance)、史葛·路易斯(Scott R. Lewis)/《第十四章》 獲獎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Itzkoff, Dave. Netflix Sets February Premiere for 'House of Cards'. The New York Times. 2012-10-04 [201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7). 
  2. ^ 大數據「搭起」的《紙牌屋》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2-17.,亞太日報,2013-12-1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Stelter, Brian. A Drama's Streaming Premiere.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1-18 [201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4). 
  4. ^ Twitter: @HouseofCards. 2013-12-04 [2014-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30). 
  5. ^ Netflix Renews 'House of Cards' for Season 3.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2-04 [2014-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6. ^ Taylor, Frances. House of Cards renewed for third season by Netflix. Digital Spy. 2014-02-04 [2014-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7. ^ 7.0 7.1 Garcia, Megan. House of Cards season 3 release date: Writers hard at work for next season after successful S2. Christian Today. 2014-02-19 [2014-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1). 
  8. ^ Spangler, Todd. ‘House of Cards’ Renewed for Season 4 by Netflix. Variety. 2015-04-02 [2015-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9. ^ Cynthia Littleton. 'House of Cards' Renewed By Netflix For Season 5, Creator Beau Willimon to Depart. Variety. 2016-01-28 [2016-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英語). 
  10. ^ 10.0 10.1 Dominic Patten. Netflix Cancels ‘House Of Cards’; "Deeply Troubled" Over Kevin Spacey Sexual Advances Claims – Update. Deadline. 2017-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30) (英語). 
  11. ^ 11.0 11.1 Matt Webb Mitovich. House of Cards: Kevin Spacey Fired. TVLine. 2017-11-03 [2017-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4) (英語). 
  12. ^ Graves, Lucia. Frank Underwood and a Brief History of Ruthless Pragmatism. National Journal. 2014-02-19 [201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13. ^ Cronk, Jordan. 'Doing bad for the greater good': Kevin Spacey, Beau Willimon and Co. Look Back at 'House of Cards' Season One. Indiewire. 2013-04-29 [201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14. ^ 存档副本. [202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0). 
  15. ^ Stelter, Brian. Netflix Does Well in 2013 Primetime Emmy Nomina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7-18 [2013-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16. ^ Lowry, Brian. 2014 Emmy Awards: ‘Game of Thrones,’ ‘Fargo’ Lead Nominations. Variety. 2014-07-10 [201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17. ^ Bargnes, Kevin. "On Edward Meechum from 'House of Cards'". Chicago Spectrum. [2014-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5). 
  18. ^ House Of Cards Season 1: Full Recap Script. What's Trending. 2014-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7). 
  19. ^ Nellie Andreeva. ‘House Of Cards’: Production On Netflix Series Suspended Indefinitely Following Kevin Spacey Allegations. Deadline. 2017-10-31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31) (英語). 
  20. ^ House Of Cards. You should have known.. twitter.com. [201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21. ^ Carr, David and Ashley Parker. Debating ‘House of Cards’: What the Show Gets Right and Wrong About Journalism.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2-22 [201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22. ^ 22.0 22.1 Andreeva, Nellie. Kevin Spacey Set To Star in David Fincher's Drama Series For MRC 'House of Cards'. Deadline. 2011-03-03 [2011-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4). 
  23. ^ 23.0 23.1 Andreeva, Nellie. Netflix To Enter Original Programming With Mega Deal For David Fincher-Kevin Spacey Series 'House of Cards'. Deadline. 2011-03-15 [201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6). 
  24. ^ Ryan, Maureen. Netflix Builds a 'House of Cards' That Could Knock Down the Networks. aoltv.com. 2011-03-18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3). 
  25. ^ Coyle, Jake. Netflix Show 'House of Cards' Is A Big Gamble. The Huffington Post. 2013-01-24 [201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6).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Roxborough, Scott. MIPCOM 2012: Kevin Spacey, Robin Wright: Why Netflix's 'House of Cards' Is the Future of TV.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10-10 [2012-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27. ^ Kevin Spacey urges TV channels to give control to viewers. The Telegraph. [2013-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28. ^ 28.0 28.1 28.2 28.3 Sepinwall, Alan. 'House of Cards' director David Fincher on making 13 hours for Netflix. HitFix. 2013-01-29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2). 
  29. ^ Goldberg, Lesley. Robin Wright in Talks to Star in Netflix's 'House of Cards'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6-09 [2011-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30. ^ Andreeva, Nellie. Jennifer Finnigan Joins David E. Kelley TNT Pilot, Kate Mara in Netflix 'House of Cards'. Deadline. 2012-02-01 [201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3). 
  31. ^ Hughes, Sarah. Why we're watching... Kate Mara. The Guardian. 2013-01-20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32. ^ Zurawik, David. Netflix to produce $100 million 'House of Cards' in Baltimore — Kevin Spacey, David Fincher to produce political thriller. The Baltimore Sun. 2012-01-05 [2012-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1). 
  33. ^ Goodman, Brian. Political Thriller House of Cards to Film in Harford County. The Dagger. 2012-01-09 [2012-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34. ^ 34.0 34.1 ‘House of Cards’ threatens to leave if Maryland comes up short on tax credits.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02-21 [201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35. ^ Johnson, Jenna. How did ‘House of Cards’ get millions in Maryland tax credits?. Washington Post. 2014-02-21 [2014-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1). 
  36. ^ 'House of Cards' Season 3 Delays Production. 2014-02-22 [201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 
  37. ^ Daniel Holloway. ‘House of Cards’ Canceled; Netflix 'Deeply Troubled' by Spacey Assault Claim. Variety. 2017-10-30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英語). 
  38. ^ House of Cards cancelled as fallout continues for Spacey. CBC News. 2017-10-30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1) (英語). 
  39. ^ Jeffery, Morgan. Kevin Spacey 'House of Cards' Q&A: 'My role is diabolical, delicious'. Digital Spy. 2013-01-27 [2013-01-29]. 
  40. ^ Knox, David. Foxtel to offer full series of House of Cards online TV Tonight. TV Tonight. 2013-04-04 [2014-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30). 
  41. ^ iTunes – TV Shows – House of Cards, Season 1. Apple. [2013-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42. ^ Knox, David. Returning: House of Cards. TV Tonight. 2014-01-23 [201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7). 
  43. ^ House of Cards:紙牌屋. 公共電視網站. [2014-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4). 
  44. ^ 兩岸熱追《紙牌屋》 網路點擊破表. 旺報. 中國時報. 2014-02-20 [201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4). 
  45. ^ The Blacklist, Rake, House of Cards and more coming to TV3. TV3. 2013-07-26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46. ^ 《纸牌屋》美国“宫鬥”受热捧 引进版一刀未剪. 搜狐. 2014-02-19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8). 
  47. ^ 《纸牌屋》第二季是怎样完整引进中国的. 紐約時報. 2014-02-20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2). 
  48. ^ 王岐山被曝在家做饭待客 爱看美剧《纸牌屋》. 網易. 2013-12-06 [201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49. ^ 英媒:《纸牌屋》 与中国政坛更接近. BBC. 2014-02-20 [201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0). 
  50. ^ 张国立:我们拍《纸牌屋》肯定通不过审查. 新華網. 201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8). 
  51. ^ 美剧被下架 网站停购外国剧集. Radio Free Asia.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中文). 
  52. ^ 《纸牌屋》还不能播,搜狐成为新政策最大受害者_娱乐_好奇心日报. m.qdaily.com.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4). [來源可靠?]
  53. ^ 艾域. Netflix 神劇 House of Cards 《紙牌屋》香港點解無得睇? - UNWIRE.HK. UNWIRE.HK 玩生活‧樂科技. 2016-01-07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4). 
  54. ^ 艾域. 終於等到了!《紙牌屋》首 3 季 Netflix 香港片庫完整上架 - UNWIRE.HK. UNWIRE.HK 玩生活‧樂科技. 2016-03-04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1). 
  55. ^ ‘House of Cards’ Indian Television Premiere: Zee Café Goes All Out to Promote the Show.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4-02-21 [201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6). 
  56. ^ House of Cards to premiere in India on Zee Café. RapidTV. 2014-01-30 [201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7). 
  57. ^ Channel One Will Show the Second Season of House of Cards (Первый канал покажет второй сезон «Карточного домика»). 2014-02-18 [2014-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0). 
  58. ^ Release on DVD and Blu-ray for Netflix series House of Cards. Screen Digest. 2013-04-22 [201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3). 
  59. ^ House of Cards: The Complete First Season Blu-ray (2013). Amazon.com. [201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5). 
  60. ^ 60.0 60.1 House of Cards (2013): Season 1. Metacritic.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0). 
  61. ^ Netflix's 'House of Cards' Earns Rave Reviews, CEO Reed Hastings Promises Hollywood Takeove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62. ^ House of Cards (2013) : Season 2. Metacritic. [2014-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5). 
  63. ^ 'House of Cards' is all aces. USA Today. 2013-02-01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64. ^ Ostrow: Kevin Spacey shines in "House of Cards" political drama on Netflix. The Denver Post. [201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8). 
  65. ^ Stanley, Alessandra. Political Animals That Slither.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2-02. 
  66. ^ Jace Lacob, David Fincher, Beau Willimon & Kate Mara On 網飛’s 『House of Car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Daily Beast (January 30, 2013)
  67. ^ Sarah Hughes, 'Urquhart is deliciously diabolical': Kevin Spacey is back in a remake of House of Car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Independent, (January 30, 2013)
  68. ^ Poniewozik, James. Review: House of Cards Sinks Its Sharp Teeth into Washington. 時代雜誌. 2013-01-31 [2013-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69. ^ Stuever, Hank. 'House of Cards': Power corrupts (plus other non-breaking news). The Washington Post. 2013-01-31 [2013-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70. ^ 70.0 70.1 Stelter, Brian. Netflix Does Well in 2013 Primetime Emmy Nomina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7-18 [2013-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71. ^ House of Cards. Emmys.com. [2013-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4). 
  72. ^ Riley, Jenelle. Emmy Episode Submissions: Lead Actor in a Drama. Back Stage. 2013-08-26 [2013-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73. ^ Netflix Makes History With Two Primetime Creative Arts Emmy® Awards. NJ.com. PR Newswire. 2013-09-15 [2013-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74. ^ House of Cards. @HouseofCards status update. Twitter. 2013-09-15 [2013-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75. ^ Sharma, Amol; Alexandra Cheney. Netflix Makes Some History With Showing at Emmy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3-09-23 [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3). 
  76. ^ Netflix Wins Three Emmys, 'House of Cards' Shut Out of Major Categories. The Huffington Post. 2013-09-23 [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0). 
  77. ^ Farley, Christopher John. Golden Globes Nominations 2014: '12 Years a Slave,' 'American Hustle' Lead Fiel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3-12-12 [201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78. ^ Zurawik, David. 'House of Cards' star Robin Wright earns series' sole Golden Globes win. The Baltimore Sun. 2013-12-12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3). 
  79. ^ Hyman, Vicki. 2014 Golden Globes: Robin Wright wins best actress for online-only 'House of Cards'. The Star-Ledger. NJ.com. 2014-01-12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5). 
  80. ^ Littleton, Cynthia. Golden Globes: ‘Brooklyn Nine Nine’ Nabs Upset TV Comedy Wins. Variety. 2014-01-12 [201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81. ^ 81.0 81.1 2014 Emmy Awards: ‘Game of Thrones,’ ‘Fargo’ Lead Nominations. Variety. 2014-07-11 [201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82. ^ 2013 17th Annual Webby Awards. Webby Award. 2013-05-22 [2013-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4). 
  83. ^ Critics' Choice Television Awards. Critics' Choice Awards. 2013-05-22 [2013-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2). 
  84. ^ Sepinwall, Alan. TCA Awards Nominees include 'Game of Thrones,' 'The Walking Dead' & 'House of Cards'. HitFix. 2013-06-10 [2013-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85. ^ De Moraes, Lisa. TCA Awards: ‘House Of Cards’ Snubbed As AMC’s ‘Breaking Bad,’ ‘FX’s ‘The Americans’ Nab Top Honors – Winners List. Deadline.com. 2013-08-03 [201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2). 
  86. ^ The 65th Annual Primetime Entertainment Emmy Award Nominations (PDF). New York: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and Sciences. 2013-07-18 [2013-05-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9-03). 
  87. ^ Emmy nominations 2013: "House of Cards" makes history, "American Horror Story" leads. Cbsnews.com. 2013-07-18 [201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8). 
  88. ^ People's Choice Awards 2014 Nominees. People's Choice Awards. [2014-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89. ^ 'Arrested Development,' 'Breaking Bad' and CNN Score PGA Nomination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12-03 [201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90. ^ 'House of Cards', 'Orange Is The New Black' Among Writers Guild's TV Nominees. Deadline.com. 2013-12-03 [201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0). 
  91. ^ Writers Guild Awards: ‘Her’ and ‘Captain Phillips’ Win Screenplay Prizes. The Wrap. 2014-02-01 [201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92. ^ Nordyke, Kimberly. Golden Globes: Complete Winners Lis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1-12 [2014-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93. ^ SAG nominations 2014: The complete list of nominees. Los Angeles Times. 2013-12-11 [201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94. ^ DGA Awards TV Nominations Unveiled. Deadline.com. 2014-01-09 [2014-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9). 
  95. ^ ’12 Years a Slave’ Tops Satellite Award Nominations. Yahoo Movies. 2013-12-02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1). 
  96. ^ Satellite Awards: '12 Years a Slave' Wins Best Motion Pictur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2-23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8). 
  97. ^ 2013 Peabody Awards. Peabodyawards.com. [201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8). 
  98. ^ Television | International in 2014. BAFTA Awards. [201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99. ^ Critics' Choice Television Awards announce winners. CNN. 2014-06-20 [201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4). 
  100. ^ Television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nominees announced. CBS. 2014-05-27 [201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7). 
  101. ^ 66th Primetime Emmy Awards - Full Nomination List (PDF). Primetime Emmy Awards. 2014-07-11 [2014-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1-09). 
  102. ^ 66th Creative Arts Emmy Awards - Winners List (PDF). Primetime Emmy Awards. 2014-08-1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8-1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