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亞

保加利亞首都

索菲亞保加利亞語София羅馬化Sofiya[2][3] IPA:[ˈsɔfijɐ] )是東歐國家保加利亞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索非亞盆地南部,四周山地環繞,2006年人口1,246,791[4]俄土戰爭結束,保加利亞成為獨立民族國家後,索菲亞才成為該國的首都。

索菲亞
София
首都
索菲亞旗幟
旗幟
索菲亞官方圖章
圖章
索菲亞在保加利亞的位置
索菲亞
索菲亞
索菲亞在保加利亞的位置
坐標:42°41′52″N 23°19′18″E / 42.697886°N 23.321726°E / 42.697886; 23.321726
國家 保加利亞
索菲亞市州
政府
 • 市長博伊科·鮑里索夫
面積
 • 首都1,310 平方公里(510 平方英里)
海拔550 公尺(1,800 英尺)
人口(2019年9月15日)
 • 首都1,242,568[1]
 • 密度907人/平方公里(2,350人/平方英里)
 • 都會區1,678,041
時區EETUTC+2
 • 夏時制EESTUTC+3
網站sofia.bg

地理

索菲亞位於巴爾幹半島的中心地區。位於保加利亞的西部,維托沙山北面。索菲亞位於谷地,四面環山。索菲亞山谷英語Sofia Valley面積為1186平方公里(457.9平方英里),平均海拔550米(1804英尺)。索菲亞周邊有三個山口,是聯通黑海愛琴海亞得里亞海中歐的鑰匙。索菲亞是僅次於西班牙馬德里歐洲第二高海拔首都

索菲亞境內的河流較少,有Vladaiska河和Perlovska河。伊斯克爾河流經索菲亞東部。索菲亞城內盛產礦泉溫泉,索菲亞城內有一些建於上世紀的人工湖泊和水庫。

 
夏季的雷雨

索菲亞位於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普羅夫迪夫西北130公里(81英里),[5]位於布爾加斯以西380公里(236英里),[5]位於保加利亞的黑海沿岸城市,重要港口以西瓦爾納380公里(236英里)。[5] 索菲亞離保加利亞距其他三個國家的邊境線不到200公里:離塞爾維亞55公里(34英里的卡洛蒂納),離北馬其頓共和國113公里(70英里的久埃舍沃),離希臘183公里(114英里的庫拉塔)。

氣候

索菲亞屬於濕潤大陸性氣候伴隨着高溫振盪。索菲亞最熱的月份是8月,而最冷的月份是1月。截止到1936年,索菲亞的平均溫度是10.0 °C (50 °F)。平均降水量為650毫米(25.6英寸),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由於索菲亞位於山谷高處,所以索菲亞在夏季比保加利亞大部都涼爽得多,但是在夏季索菲亞的氣溫依然可以高達40 °C。

索菲亞 (NIMH−BAS) 1981–2010, 極端氣候: 1893–至今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9
(66)
23
(73)
27.5
(81.5)
31
(88)
34
(93)
38
(100)
41
(106)
39.4
(102.9)
36.1
(97.0)
33.9
(93.0)
25.5
(77.9)
23
(73)
41
(106)
平均高溫 °C(°F) 3.4
(38.1)
5.6
(42.1)
10.6
(51.1)
16.2
(61.2)
21.1
(70.0)
24.7
(76.5)
27.3
(81.1)
27.5
(81.5)
22.9
(73.2)
17.1
(62.8)
9.7
(49.5)
4.3
(39.7)
15.9
(60.6)
日均氣溫 °C(°F) −0.6
(30.9)
0.9
(33.6)
5.3
(41.5)
10.5
(50.9)
15.3
(59.5)
18.8
(65.8)
21.1
(70.0)
20.8
(69.4)
16.4
(61.5)
11.1
(52.0)
5
(41)
0.6
(33.1)
10.4
(50.8)
平均低溫 °C(°F) −3.9
(25.0)
−2.9
(26.8)
0.8
(33.4)
5.4
(41.7)
9.8
(49.6)
13.2
(55.8)
15.1
(59.2)
14.9
(58.8)
11
(52)
6.6
(43.9)
1.4
(34.5)
−2.4
(27.7)
5.8
(42.4)
歷史最低溫 °C(°F) −31.2
(−24.2)
−25
(−13)
−19
(−2)
−6
(21)
−2.2
(28.0)
1.4
(34.5)
2
(36)
3.5
(38.3)
−2
(28)
−6
(21)
−15.3
(4.5)
−21.1
(−6.0)
−31.2
(−24.2)
平均降水量 mm(吋) 33.2
(1.31)
31.5
(1.24)
38.1
(1.50)
50.7
(2.00)
67
(2.6)
75.4
(2.97)
52.6
(2.07)
57.6
(2.27)
45.7
(1.80)
45
(1.8)
43.3
(1.70)
41.7
(1.64)
581.8
(22.9)
平均降雪量 cm(吋) 24.1
(9.5)
18.7
(7.4)
14.4
(5.7)
2.6
(1.0)
0
(0)
0
(0)
0
(0)
0
(0)
0
(0)
1.9
(0.7)
11.4
(4.5)
23.3
(9.2)
96.4
(38)
平均降水天數 9.1 8.9 9.9 13.3 13.4 12.6 9.4 8.2 7.2 7.5 9.9 10.3 119.7
平均降雪天數 7.2 6.2 5.7 1.4 0 0 0 0 0 0.8 3.1 6.9 31.3
月均日照時數 87.8 114.3 159.6 182.2 229.6 257.7 302.1 288.3 220.1 163.6 105.5 66.1 2,176.9
平均紫外線指數 1 2 4 5 7 9 9 8 6 4 2 1 5
數據來源:Stringmeteo.com、[6][7][8] Climatebase.ru (降水日與極端氣候數據)、[9] NOAA[10] freemeteo.bg[11][12][13] 與Weather Atlas[14]

人口統計

 
索菲亞夜景
年份 總人口
1887年 20856
1892年 30928
1900年 46593
1920年 154025
1946年 530168
2001年 1177577
2006年 1253680
2008年 1394214

根據1999年的數據,[15]全市總人口為1,246,651[4],人口密度為917.8.

人口的男女比率為每1000名女性比1114名男性,人口老齡化率為千分之一百點三。出生率為每年千分之七點九,在過去的15年裏穩步下降,死亡率卻不斷增長達到了百分之十二點二。該市人口在以百分之四點三的比率下降. 但是從貧窮地區的移民以及都市化的發展,使得首都索菲亞的人口事實上一直在增長。在索菲亞,每千人中只有五點七人屬於已婚人群 (保加利亞只允許異性戀結婚)。索菲亞的嬰兒死亡率是千分之十一,相比與1980年千分之十八點九已經有了下降。

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索菲亞的人口中保加利亞人佔到了96%,而在官方確定的少數民族人口中,大約有18000人是羅馬尼亞人,6000人是土耳其人,3000人是俄羅斯人,1700人是亞美尼亞人還有1200人是希臘人[16]

索菲亞的失業率(2.45%)低於保加利亞的其他的地區(7.25%),並且就業人口依然在不斷降低(包括全國)。[17] 在索菲亞,擁有高學歷的失業人口占失業人口的27%,與保加利亞大部的7%相比,這就是首都與其他地區的差別。

索菲亞在1879年被宣佈為保加利亞的首都,可是在一年,它依然是繼普羅夫迪夫瓦爾納魯塞舒門後的第五大城市。直到1892年索菲亞才超越普羅夫迪夫成為保加利亞人口最多的城市。

歷史

史前史和古代史

至少從公元前30世紀起,索菲亞就已經有人類居住。[18][19]這座古老城市有近7000年的歷史,[20]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城市中心至今依然大量流淌的溫泉。根據斯拉蒂納英語Slatina, Sofia的新石器時代村莊曾出土文獻的記載,這座城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五千至六千年。[21]國家美術館周圍的另一個新石器時代定居點的遺蹟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至四千年,從那時起,這裏一直是該市的傳統中心。[22]

最早來到這裏定居的原始部落是色雷斯提拉泰英語Tilataei人。公元前500年,該地區成為色雷斯部落聯盟的一部分,與來自另一個色雷斯部落奧德里西斯英語Nilüfer River王國[23]

公元前339年,馬其頓的菲利普二世第一次摧毀和蹂躪了這個城鎮。[19]

凱爾特人部落塞爾迪英語Serdi用他們的名字命名該城。[24]公元前1世紀的雅典銘文中最早提及這個城市,證明了Astiu ton Serdon,即塞爾迪城的存在。[25]銘文和卡西烏斯·狄奧說,羅馬將軍克拉蘇制服了塞爾迪人,並解救了俘虜。[26]

公元前27-29年,根據卡西烏斯·狄奧老普林尼托勒密的說法,「Segetike」地區被克拉蘇攻擊,而這一地區被認為是城市塞爾迪卡或塞爾迪。[27][28][29]這座古城位於中央百貨商店英語(Central Department Store (Sofia)、喜來登酒店和總統府之間。 公元前27-29年,根據卡西烏斯·狄奧老普林尼托勒密的說法,「Segetike」地區被克拉蘇攻擊,而這一地區被稱為塞爾迪卡(Serdica),即塞爾迪(Serdi)。[27][28][29]這座古城位於中央百貨商店 (索菲亞)英語Central Department Store (Sofia)喜來登酒店和總統府之間。[22][30]它逐漸成為該地區最重要的羅馬城市。[31][32]圖拉真皇帝統治時期(98-117),它成為一個市鎮。由於塔樓、保護牆、公共浴場、行政和崇拜建築、公民大教堂圓形劇場、馬戲團、市議會(Boulé)、大型論壇、大馬戲團(劇院)等都被建造起來,塞爾迪卡的城市範圍得到擴大。塞爾迪卡是羅馬道路Via Militaris英語Via Militaris上的一個重要城市,連接着辛吉杜努姆拜占庭。在3世紀,它成為Dacia Aureliana英語Dacia Aureliana行省的首府。[33]戴克里先皇帝將Dacia Aureliana行省分為Dacia Ripensis行省(在多瑙河畔)和達契亞行省後,塞爾迪卡成為後者的首府。塞爾迪卡的色雷斯人後裔被稱為伊利里亞人,這可能是因為它在某個時期是東伊利里亞第二伊利里亞)的首都。[19][34]

 
聖佐治教堂是索菲亞最古老的建築,建於4世紀初。

羅馬皇帝奧勒良(215-275)[35]伽列里烏斯(260-311)[36]都出生在塞爾迪卡。

這個城市不斷擴大,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最早承認基督教為官方宗教的羅馬城市之一(在加利烏斯時期)。羅馬皇帝伽列里烏斯於311年在塞爾迪卡頒佈了《容忍詔書英語Edict of Serdica》,正式結束了戴克里先時期對基督教的迫害。該詔書暗中授予基督教「合法宗教英語Religio licita」的地位,成為一種被羅馬帝國承認和接受的信仰。這是第一個使基督教合法化的詔書,比《米蘭詔書》早了兩年。

塞爾迪卡是達契亞教區英語Diocese of Dacia的首府(337-602年)。

對於君士坦丁大帝來說,它是「Sardica mea Roma est」(塞爾迪卡是我的羅馬)。他考慮將塞爾迪卡作為拜占庭帝國的首都,而不是君士坦丁堡。[37]君士坦丁堡已經與羅馬帝國的四個首都沒有什麼區別。[38]公元343年,塞爾迪卡會議英語Council of Serdica在該城舉行,會議地點位於一座教堂里,而聖索菲亞教堂後來建成於此。

這座城市在匈人447年的入侵中被摧毀,在廢墟上躺了一個世紀,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重建。

中世紀

 
13世紀的卡洛揚英語Kaloyan and Desislava領主和他的夫人德西斯拉瓦,博雅納教堂

在809年可汗克魯姆統治時期,經過長期圍困英語Siege of Serdica (809),塞爾迪卡成為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一部分。這座戰略城市的淪陷促使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魯斯一世對保加利亞進行了一次重大的、災難性的入侵,導致他在保加利亞軍隊英語Medieval Bulgarian army的手中喪生。[39]戰爭結束後,該城市被納入保加利亞,並以斯拉夫人名Sredets命名。在克魯姆的繼任者奧莫爾塔格可汗的領導下,該城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要塞和行政中心,他將其作為斯雷德茨省(Sredetski komitat,Средецки комитат)的中心。保加利亞聖人里拉的約翰英語John of Rila在10世紀中期被彼得一世皇帝下令埋葬在斯雷德茨。[40]970-971年,基輔的斯維亞托斯拉夫一世約翰一世的軍隊征服了保加利亞的首都大普雷斯拉夫後,保加利亞牧首英語Patriarch of All Bulgaria達米安在第二年選擇了斯雷德茨作為他的所在地,保加利亞的首都也暫時遷往那裏。[41]在10世紀下半葉,該城市由科米特·尼古拉英語Nicholas (komes)和他的兒子們統治,被稱為 "科托普利王朝英語Cometopuli dynasty(Komitopuli)"。統治者們的其中一個是薩繆爾,他最終在997年加冕為保加利亞皇帝。986年,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圍攻斯雷德茨,但在20天未能攻下該城之後,拜占庭軍隊發動起義,迫使他們的皇帝放棄了這場戰役。在前往君士坦丁堡的路上,巴西爾二世遭到了保加利亞人的伏擊,並在圖拉真之門的戰鬥英語Battle of the Gates of Trajan中被徹底擊敗。

1018年,隨着拜占庭帝國征服保加利亞,該城終於落入拜占庭帝國之手。斯雷德茨在1040-1041年參加了彼得·德利安起義英語Uprising of Peter Delyan,試圖恢復保加利亞的獨立,並成為當地指揮官博特科領導的起義軍的最後據點。[42]1194年伊凡·阿森一世沙皇在位時,索菲亞城再度被納入復國的保加利亞帝國,並成為主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43]該市的幾位總督是保加利亞皇室成員,並擁有塞巴斯托克拉特英語sebastokrator的頭銜,這在當時是僅次於沙皇的第二高的稱號。一些已知的頭銜持有者是卡洛揚英語Kaloyan and Desislava彼得英語Peter (sevastokrator)和他們的親戚亞歷山大·阿森(1232年去世),他是保加利亞沙皇伊凡·阿森一世(1189-1196年)的兒子。在13和14世紀,斯雷德茨是一個重要的精神和文學中心,其附近有14個修道院群,最終被奧斯曼人摧毀。該市生產五彩斑斕的陶瓷、珠寶和鐵器。[44]1385年,經過三個月的圍困後,斯雷德茨在保加利亞-鄂圖曼戰爭中被奧斯曼帝國拉拉·沙欣帕夏攻佔。[45]奧斯曼帝國的指揮官留下了對該城守軍的以下描述。「在要塞(索菲亞)內有一支龐大而精銳的軍隊,其士兵身材魁梧,留着小鬍子,看起來飽經戰火,但習慣於飲用葡萄酒和拉基亞——總之,是快活的傢伙。」[46]

早期近代歷史

14世紀至19世紀,索菲亞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重要的行政中心。它成為魯米利亞省首府,負責管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巴爾幹)的土地,(魯梅利亞省)是與安納托利亞省(beylerbeylik)地位相同的兩個省之一。它也是地位重要的索菲亞桑賈克英語Sanjak of Sofia(即索菲亞省)的首府,該省包括普羅夫迪夫埃迪爾內在內的整個色雷斯,以及包括塞薩洛尼基斯科普里的馬其頓部分地區。[47]

在1443年瓦爾納十字軍東征英語Crusade of Varna的初始階段,該城曾被匈牙利軍隊短期佔領,這期間保加利亞人在聖索菲亞教堂進行了彌撒。1444年十字軍部隊戰敗後,該市的基督徒面臨受到迫害的命運。1530年,索菲亞成為奧斯曼帝國魯米利亞(beylerbeylik)的首府,該城的這一地位持續了大約三個世紀。在此期間,索菲亞是現代保加利亞與拉古薩共和國進行商隊貿易的最大進出口基地。在15和16世紀,索菲亞城因奧斯曼帝國的建築活動而受到擴建。對基礎設施、教育和地方經濟的公共投資給城市帶來了更大的多樣性。其中,人口包括穆斯林、說保加利亞語希臘語東正教徒、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天主教拉古薩人、猶太人(包括Romaniote、Ashkenazi和Sephardi)、羅馬人。[45] 16世紀爆發了對保加利亞基督徒的迫害浪潮,共有9人成為索菲亞的新殉道者,並被東正教會列為聖徒,包括新喬治英語George of Kratovo(1515年)、索菲亞的索普羅尼烏斯(1515年)、最新的喬治(1530年)、索菲亞的聖尼古拉斯英語St. Nicholas of Sofia(1555年)和索菲亞的泰拉龐蒂厄斯(1555年)。[48]

 
19世紀中葉的索菲亞

關於該城景觀,16世紀的資料提到了8座星期五清真寺英語Congregational mosque、3座公共圖書館、許多學校、12座教堂、3座猶太教堂和巴爾幹地區最大的貝德斯坦英語Bedesten(市場)。[45]此外,還有噴泉和土耳其浴室(澡堂)。大多數著名的教堂,如聖索菲亞教堂和聖佐治教堂,都被改造成了清真寺,並建造了一些新的清真寺,包括由著名的奧斯曼建築師科查·米馬爾·希南建造的班亞巴希扎米亞。至17世紀,該城共有11座大清真寺和100多座小清真寺。[49][50]1610年,梵蒂岡為魯米利亞的天主教徒建立了索菲亞教區,該教區一直存在到1715年,那時大多數天主教徒都移民了。[51]

索菲亞在17世紀進入了經濟和政治衰退期,這一狀態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治下巴爾幹半島的無政府狀態期間加速。當地的奧斯曼帝國軍閥肆虐鄉村,加速了索菲亞的衰退。自18世紀以來,魯梅利亞的貝勒貝伊(總司令或總督)們經常居於比托拉,1826年比托拉成為該省的官方首都。索菲亞仍然是一個桑賈克(區)的所在地。19世紀,保加利亞人有兩所學校和七個教堂,這為保加利亞民族復興英語Bulgarian National Revival做出了貢獻。1858年,內德利亞·佩特科娃英語Nedelya Petkova在該市創建了第一所保加利亞女子學校。1867年,索菲亞的第一個chitalishte英語chitalishte——一個保加利亞文化機構落成。1870年,保加利亞革命家瓦西爾·列夫斯基在該市和鄰近的村莊建立了一個革命委員會。1873年,瓦西爾·列夫斯基被俘後,被奧斯曼人帶走並在索菲亞被絞死。

近現代歷史

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期間,蘇萊曼·帕夏英語Süleyman Hüsnü Pasha威脅稱將要燒毀該城用以防禦,但外國外交官萊昂德·勒蓋、維托·波西塔諾英語Vito Positano、拉比·加布里埃爾·阿爾莫斯尼諾和約瑟夫·瓦爾德哈特拒絕離開該城,從而拯救了這座城市。許多居住於索菲亞的保加利亞居民武裝起來,倒向俄軍一方。[52]1878年1月4日,索菲亞被受約瑟夫·古爾科英語Iosif Gurko將軍領導的俄羅斯軍隊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參見索菲亞之戰英語Battle of Sofia)。馬林·德里諾夫英語Marin Drinov提議將這座城市作為首都,他的這一建議於1879年4月3日受到採納。俄羅斯軍隊佔領索菲亞時,該市的人口為11,649人。[53]

索菲亞城的大多數清真寺在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的戰爭中被摧毀,其中7座在1878年12月的一個晚上被俄羅斯工兵爆破,[54]當晚的雷雨掩蓋了炸藥的爆炸聲。戰爭結束後,絕大多數的穆斯林人口離開了索菲亞。[45]

 
二戰中盟軍飛機正在轟炸索菲亞英語Bombing of Sof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

在脫離奧斯曼帝國統治後的幾十年裏,索菲亞經歷了大量的人口增長,主要是來自保加利亞公國(1908年起為王國)的其他地區,以及來自仍處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馬其頓色雷斯的移民。

1900年,索菲亞城接通電力。[55]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幾乎所有的鄰國都在單獨作戰。羅馬尼亞軍隊英語Romanian Land Forces於1913年中佔領Vrazhdebna,該地當時為距離索菲亞11公里(7英里)的一個村莊,現在則位於索菲亞郊區,[56]這促使保加利亞王國投降。[來源請求]戰爭期間,羅馬尼亞空軍英語Romanian Air Corps飛越索菲亞,藉此從事攝影偵察行動並向城市投擲宣傳小冊子。因此,索菲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敵機飛越的首都。[57]

1925年,極左分子在該城發動了一次恐怖襲擊,雖未能達到暗殺國王的預定目的,但卻造成了聖內德利婭教堂的毀壞,亦造成很多人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語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期間,保加利亞於1941年12月13日向美國和英國宣戰。1943年底和1944年初,美國和英國空軍在索菲亞上空進行了轟炸英語Bombing of Sofia in World War II。轟炸的結果是數以千計的建築物被摧毀或損壞,包括首都圖書館在內,因此造成了成千上萬的書籍的遺失。1944年,索菲亞和保加利亞其他地區被蘇聯紅軍佔領,在蘇聯佔領保加利亞後的幾天內,保加利亞向納粹德國宣戰。

1945年,奉行共產主義的祖國陣線取得保加利亞政權,1946年,保加利亞轉變為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1990年進而轉變為保加利亞共和國,城市面貌亦隨之發生巨大變化,由於來自農村地區的移民,索菲亞的人口迅速擴大。新的住宅區建在城市的郊區,如Druzhba、Mladost和Lyulin。

共產黨執政期間,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該市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街道和廣場被重新命名,1989年東歐劇變後恢復了原來的名稱。[58]

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陵寢曾以類似列寧墓的方式保存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的遺體,但該建築於1999年被拆除。

文化

音樂和夜生活

索菲亞的夜生活很豐富,有很多夜總會、表演場所、酒吧Meyhane(保加利亞傳統酒館)和飯店。

博物館

索菲亞有眾多博物館,特別是保加利亞國家歷史博物館地球與人類國家博物館、民族博物館、保加利亞國家軍事歷史博物館、國家工業博物館和保加利亞國家考古博物館英語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Bulgaria。除此之外,還有保加利亞國家藝術畫廊(索菲亞市美術館),保加利亞國家藝術畫廊外國藝術館和諸多私營的藝術博物館。

特殊景點

索菲亞還有許多特殊的公共建築設施,像西里爾和迪烏斯國家圖書館(是保加利亞藏書最多,最古老的文化學院),索菲亞國家圖書館,不列顛文化研究會,俄羅斯文化研究會,波蘭文化研究會,匈牙利文化研究會,捷克斯洛伐克文化研究會,意大利文化研究會,法國文化研究會,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和開放社會研究所。索菲亞還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博亞納教堂。還有1888年建成的索菲亞動物園

有幾個著名的國際電影製作公司坐落在索菲亞,索菲亞的維托沙大道(Vitosha Boulevard,又稱Vitoshka)是全球最奢華的22個商業街之一。眾多時尚精品店,奢侈品商店和著名設計師的商店匯聚於此。由於索菲亞的獨特的丘陵的地理環境,使得Vitosha山成為索菲亞人周末度假的好去處,這也給索菲亞增加了一份獨有的氣質。

國際關係

姊妹城市

索菲亞與以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

參考

  1. ^ Население по градове и пол | Национален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 институт. www.nsi.bg. [2022-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保加利亞語). 
  2. ^ Editors of Britannica. Sof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2 Febr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7). 
  3. ^ Bulgaria, Hungary, Romania,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2013-06-01 [2020-02-11]. ISBN 97816153098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4. ^ 4.0 4.1 Population table by permanent and present address. Head Direction of Residential Regist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Service. [2009-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4) (保加利亞語). 
  5. ^ 5.0 5.1 5.2 BG Guide — Distances between cities in Bulgaria. bg.guide-bulgaria.com. [200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7). 
  6. ^ 存档副本.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7. ^ 存档副本. [2022-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8. ^ 存档副本 (PDF).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8). 
  9. ^ 存档副本.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1). 
  10. ^ ftp://ftp.atdd.noaa.gov/pub/GCOS/WMO-Normals/RA-VI/BU/15614.TXT
  11. ^ 存档副本.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12. ^ 存档副本.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13. ^ 存档副本.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14. ^ 存档副本.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15. ^ 人口记录. 索菲亞市政府網站. [2006-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保加利亞語). 
  16. ^ 2001 Census (Bulgari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English - less detail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recovered 26-06-2008. All other ethnic groups numbered less than one thousand; nearly 15,000 people said "other" or did not give an ethnicity.
  17. ^ Най-ниската безработица от 16 години насам е отчетена през юли. Aktualno.com. 2006-08-14 [2006-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2). 
  18. ^ Ghodsee, Kristen. The Red Riviera: Gender, Tourism, and Postsocialism on the Black Se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 ISBN 0822387174. 
  19. ^ 19.0 19.1 19.2 Trudy, Ring; Noelle, Watson; Paul, Schellinger. South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Historic Places. Routledge. 5 November 2013 [20 December 2015]. ISBN 9781134259588.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August 2020). 
  20. ^ John G. Kelcey; Norbert Müller. Plants and Habitats of European Cities. Czech Republic; Germany –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Erfurt: Springer. 7 June 2011 [12 September 2017]. ISBN 978-0-387-89684-7.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August 2020). 
  21. ^ Boev, Zlatozar. (2009). Avian Remains from an Early Neolithic Settlement of Slatina (Present Sofia City, Bulgaria). Acta Zoologica Bulgarica. 61. 151–156.
  22. ^ 22.0 22.1 София – 130 години столица на България. sofiaculture.bg. (原始內容存檔於5 September 2017). 
  23. ^ BulWTours. Odrysian Kingdom - the first country on the Balkans. Bulgaria Wine Tours. 2015-07-20 [2021-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9) (美國英語). 
  24. ^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3, Part 2:, ISBN 0-521-22717-8, 1992, page 600
  25. ^ Емил Коцев 24.04.2016 9:331205 ИЗГУБЕНАТА СТОЛИЦА. [12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4 February 2017). 
  26. ^ Dio, Roman History, Book 51, chapter 25. [20 Febr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October 2014). 
  27. ^ 27.0 27.1 Trakii︠a︡ – Том 12 – Страница 41- "Da diese mit ihrem blinden König Siras verbündete der Römer waren ergab dies den Vorwand für den Kriegszug von Crassus. Über die Segetike (wohl irrtümlich für Serdike, Land der Serden, wie es aus Dio Cass. LI, 25, 4 erhellt)". 1998 [12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October 2018). 
  28. ^ 28.0 28.1 Acta Antiqu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Akademai Klado, 1966. "Als sie die Dentheleten angriffen, kam Crassus diesen zur. Hilfe, eroberte das Land der Serden (bei Dio Segetika) und kam plündernd ins.". 1966 [12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October 2018). 
  29. ^ 29.0 29.1 Jenő Fitz. Limes. Akadémiai Kiadó, 1977 "As Macedonia itself was in danger, Crassus readily advanced as far as Segetika (-Serdica)"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2 October 2018., ISBN 9789630513012
  30. ^ Ivanov, Rumen. Roman cities in Bulgaria. 2006 [12 September 2017]. ISBN 97895446301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August 2020). 
  31. ^ World and Its Peoples. 2010 [12 September 2017]. ISBN 9780761479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August 2020). 
  32. ^ Irina Florov, Nicholas Florov. Three-thousand-year-old Hat. 密歇根大學: Golden Vine Publishers. 2001: 303 [12 September 2017]. ISBN 0968848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September 2017). 
  33. ^ Wilkes, John. Provinces and Frontiers. Bowman, Alan K.; Garnsey, Peter; Cameron, Averil (編).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The crisis of empire, A.D. 193–337.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53 [29 October 2015]. ISBN 978-0-521-30199-2.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November 2015). 
  34. ^ Encyclopaedia Londinensis, or, Universal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827 [12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August 2020). 
  35. ^ Saunders, Randall Titus. A biography of the Emperor Aurelian (AD 270–275). Ann Arbor, Michigan: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s. 1992: 106–7. 
  36. ^ Eutropius: Book IX. thelatinlibrary.com. [16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September 2017). 
  37. ^ Nikolova, Kapka Sofia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 August 2020. University of Indiana. "Emperor Constantine the Great even considered the possibility for Serdika to become the capital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38. ^ Green, Bernard. Christianity in Ancient Rome: The First Three Centuries. A&C Black. 2010: 237 [12 September 2017]. ISBN 978-0-567-032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August 2020). 
  39. ^ Bozhilov & Gyuzelev 1999,第127–128頁
  40. ^ Stancheva 2010,第120–121頁
  41. ^ Slaviani. 1967 [27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August 2020). 
  42. ^ Bozhilov & Gyuzelev 1999,第400–401頁
  43. ^ Stancheva 2010,第123–124頁
  44. ^ Stancheva 2010,第131, 139頁
  45. ^ 45.0 45.1 45.2 45.3 Ivanova, Svetlana, "Ṣofya", in: Encyclopaedia of Islam,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 Bearman, Th. Bianquis, C.E. Bosworth, E. van Donzel, W.P. Heinrichs. Consulted online on 23 January 2018.
  46. ^ Cited in Халенбаков, О. Детска енциклопедия България: Залезът на царете, с. 18
  47. ^ Godisnjak. Drustvo Istoricara Bosne i Hercegovine, Sarajevo. 1950: 174 [27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August 2020). Санџак Софија Овај је санџак основан око г. 1393. 
  48. ^ Stancheva 2010,第165, 167–169頁
  49. ^ Stancheva 2010,第154–155頁
  50. ^ Sofia – Trip around Sofia. Balkan tourist, 1968. [8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5 March 2016). 
  51. ^   本條目包含已處於公共領域Herbermann, Charles (編). Sardica. 天主教百科全書.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52. ^ ВО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 Генов Ц. Русско-турецкая война 1877–1878 гг. и подвиг освободителей. lib.ru. [8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5 March 2016). 
  53. ^ Kiradzhiev, Svetlin (2006). "Sofia. 125 years a capital. 1879–2004". "Guttenberg". ISBN 978-954-617-011-8
  54. ^ Crampton, RJ, A Concise History of Bulgar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997], ISBN 0-521-85085-1 
  55. ^ E-novinar.com – Новините на едно място [Mohailova, Tihomria. In 1900 the first electric lamp lit the streets of Sofia. Novinar]. novinar.bg. 12 March 2014 [22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June 2016) (保加利亞語). 
  56. ^ Hall (2000), p. 97.
  57. ^ Hall (2000), p. 118.
  58. ^ L. Ivanov. 1991 Sofia street naming proposal.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5 October 2017. Sofia City Place-names Commission, 22 January 1991.
  59. ^ Twinning Citi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DF). Municipality of Tirana. www.tirana.gov.al. [2009-06-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0-10). 
  60. ^ Twinning Citi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unicipality of Tirana. Tirana.gov.al. [2008-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