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爾斯巴赫號戰艦
維特爾斯巴赫號戰艦(德語:SMS Wittelsbach[註 1])為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建造的五艘維特爾斯巴赫級前無畏艦的首艦,亦是根據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於1898年主導的《德國艦隊法》所訂購的第一艘戰艦。它自1899年開始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鋪設龍骨,至1902年10月完工。其主炮裝備有四門240毫米40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為18節(33公里每小時)。
歷史 | |
---|---|
德意志國 | |
船名 | 維特爾斯巴赫號 |
艦名出處 |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
建造方 | 威廉港帝國船廠 |
鋪設龍骨 | 1899年9月30日 |
下水日期 | 1900年7月3日 |
入役日期 | 1902年10月15日 |
除籍日 | 1921年3月8日 |
結局 | 1921年7月7日作拆解出售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維特爾斯巴赫級戰艦 |
排水量 | 12798噸 |
船長 | 126.8米 |
型寬 | 22.8米 |
吃水 | 7.95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三軸三脹蒸汽機 |
船速 | 18節 |
續航力 | 5000海里以10節 |
乘員 | 680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維特爾斯巴赫號在1902年至1910年的大部分和平時期都服役於第一戰鬥分艦隊。在此期間,它主要從事大量的年度訓練和對外國進行友好訪問。這一時期的訓練演習為公海艦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行動提供了框架。該艦於1910年9月退役,但1911年又重新啟用,擔任訓練艦任務一直持續到1914年。1914年8月一戰爆發後,維特爾斯巴赫號回到第四分艦隊服役。該艦曾在波羅的海參與了有限度的行動,包括1915年8月的里加灣海戰,但並未與俄國軍隊交火。到1915年底,船員短缺和來自英國潛艇的威脅迫使德國海軍撤回了像維特爾斯巴赫號這樣的老式戰艦。它隨後從事輔助職能,先是作為訓練艦,然後充當供應船。戰後,維特爾斯巴赫號於1919年被改造為一艘可搭載掃雷艇的供應母艦。至1921年7月,艦隻被出售並拆解為廢金屬。
設計
在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89年訂購了四艘勃蘭登堡級戰艦後,由於受到預算限制、帝國議會反對以及缺乏連貫的艦隊規劃影響,導致進一步購買戰艦的計劃被推遲。在整個1890年代初期和中期,時任國家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的海軍中將弗里德里希·馮·霍爾曼一直在爭取議會的批准,最終成功獲得訂購德皇腓特烈三世級的前三艘艦。1897年6月,霍爾曼的職位由海軍少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接任,後者迅速擬定了第一部《艦隊法》並於1898年初獲得通過。這部法規確保了德皇腓特烈三世級後兩艘艦、以及維特爾斯巴赫級五艘艦——即鐵必制任期內首個戰艦船級的建造。[1]維特爾斯巴赫級與德皇腓特烈三世級大體相似,它們裝備了同樣的武器,但裝甲佈局更為全面。[2][3]
維特爾斯巴赫號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25.2米和126.8米,有22.8米的舷寬和7.95米的吃水深度。艦隻設計的標準排水量為11,774噸,滿載排水量可達12,798噸。[4]不同於其姊妹艦,維特爾斯巴赫號在完工時便已預裝了分艦隊指揮人員的設施,包括一座更大的艦橋。[5]艦隻的推進是通過三個三缸立式三脹蒸汽機以驅動三副螺旋槳來實現。蒸汽由6台筒形鍋爐和6台水管鍋爐供應,全為燃煤式。維特爾斯巴赫號的主機功率為10,297千瓦特(14,000匹公制馬力),最高速度達18節(33公里每小時)。船員編制則為30名軍官及650名士兵。[6]
維特爾斯巴赫號的主炮為四門24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註 2],它們安裝在分居中央艦艛一前一後的兩座雙聯裝炮塔內。副炮則包括十八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和十二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武器套件中還有六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均佈置於船體水上部分的旋轉支架上。[4]維特爾斯巴赫號受到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保護。其裝甲帶的中央部分有225毫米厚,以保護彈藥艙和輪機艙,而甲板裝甲的厚度為50毫米。主炮炮塔則覆裹有250毫米厚的的裝甲板。[4]
服役歷史
建成至1904年
維特爾斯巴赫號於1899年9月30日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開始鋪設龍骨,工程編號為25。作為同級的首艦,它是以合同代號「C」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進行訂購[註 3]。[4][5]1900年7月3日,維特爾斯巴赫號在德皇威廉二世的見證下下水;而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作為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成員,也在下水儀式上發表演說。1902年7月,正在舾裝的維特爾斯巴赫號與鐵甲艦巴登號發生碰撞,導致該艦的完工時間被推遲。它於1902年10月15日入役,隨即展開海試,至12月完成。試航結束後,維特爾斯巴赫號從威廉港被轉移至波羅的海的基爾,卻於12月13日因濃霧而在大貝爾特海峽擱淺。船員們試圖卸下備用品以減輕重量,而戰艦卡爾大帝號和大巡洋艦海因里希親王號亦試圖將它拉出未果,直至12月20日,當更多拖船和其它船舶到來才成功合力解救出維特爾斯巴赫號。抵達基爾後,它進入了基爾帝國船廠進行維修。[5]
1903年3月1日,維特爾斯巴赫號成為第一戰鬥分艦隊副司令、海軍少將古斯塔夫·施密特(Gustav Schmidt)的旗艦。[5]這一年,分艦隊主要從事和平時期的常規單艦和部隊訓練,包括在波羅的海進行巡航訓練,繼而從5月7日到6月10日前往西班牙。7月,它隨分艦隊餘部一同展開駛往挪威的年度巡航。秋季演習包括在北海進行封鎖演練,整個艦隊首先巡航至挪威水域,然後於9月初駛至基爾,最後是對基爾實施模擬攻擊。演習於9月12日結束。年度的訓練日程則隨着11月23日啟動前往波羅的海東部的巡航以及12月1日展開駛入斯卡格拉克海峽的巡航而結束。[9]維特爾斯巴赫號和第一分艦隊於1904年1月11日至21日參加了在斯卡格拉克海峽的演習。進一步的分艦隊演習於3月18日至27日進行,5月則在北海進行了一次大型的艦隊演習。7月,第一分艦隊和第一偵察集群出訪英國,包括7月10日在普利茅夫作停留。德國艦隊於7月13日啟程前往荷蘭;第一分艦隊於次日便錨泊於弗利辛恩。在那裏,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檢閱了這些艦隻。第一分艦隊在弗利辛恩停留直至7月20日,然後與艦隊餘部共同前往北海北部進行巡航。該分艦隊於7月29日系泊在挪威的莫爾德,其它部隊則分別去往其它港口。[10]
艦隊於8月6日重新集結並返回基爾,至8月12日在當地對港口實施了模擬攻擊。在北海巡航期間,艦隊進行了大規模的無線電報試驗,以及夜間用於通信和識別信號的探照燈試驗。返回基爾後,艦隊立即開始為8月29日在波羅的海舉行的秋季演習做準備。9月3日,艦隊轉移到北海,在那裏參加了一次大型的登陸行動;之後,這些艦隻將參加演習的陸軍第九軍的地面部隊帶到阿爾托納,為威廉二世舉行閱兵式。9月6日,德皇在黑爾戈蘭島外圍單獨對這些艦隻進行了檢閱。三天後,艦隊經由威廉皇帝運河返回波羅的海,與第九軍和近衛軍展開了進一步的聯合登陸演習。演習於9月15日結束。[11]維特爾斯巴赫號於10月1日成為分艦隊旗艦,它升起了海軍少將弗里德里希·馮·鮑迪辛的旗幟。從11月22日至12月2月,第一分艦隊參加了冬季訓練巡航,這次是前往波羅的海東部。[12]
1905-1914年
維特爾斯巴赫號於1905年1月9-19日和2月27-3月6日期間隨第一分艦隊參加了兩次訓練巡航。隨後進行了單獨和分艦隊訓練,重點是炮術操練。7月12日,艦隊開始在北海進行大型的訓練演習。它們隨後巡航穿越卡特加特海峽,先後在哥本哈根和斯德哥爾摩作停留。夏季巡航於8月9日結束,但通常在隨後不久開始的秋季演習卻因英國海峽艦隊的到訪而推遲了。英國艦隊分別停靠於但澤、斯維內明德和弗倫斯堡,在當地受到了德國海軍部隊的歡迎;維特爾斯巴赫號及德國艦隊主力為此則駐泊在斯維內明德。在政治上,這次訪問因不斷升級的英德海軍軍備競賽而變得緊張。由於英方的到訪,1905年的秋季演習日程被大大縮短,從9月6日至13日止,並僅在北海進行。演習的第一階段是假定德意志灣受到了海上封鎖,第二階段則是設想敵對艦隊試圖攻克易北河的防禦力量。[13][14]9月,將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擔任東亞分艦隊司令的海軍上校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接過了維特爾斯巴赫號的指揮權。[15][16]
10月,第一分艦隊在波羅的海進行巡航。12月上旬,第一和第二分艦隊展開常規的冬季巡航,這次是去往但澤,並於12月12日抵達。在返回基爾的途中,它們則進行了戰術演練。1906年,艦隊從事了比往年更繁重的訓練任務。這些艦艇在整個4月都在進行單艦、支艦隊和分艦隊訓練。從5月13日開始,大型的艦隊演習在北海舉行並一直持續至6月8日,然後進入波羅的海在斯卡恩周邊巡航。[17]7月中旬,艦隊又開始了例行駛往挪威的夏季巡航。它們於8月3日出席了挪威國王哈康七世的誕辰慶典。翌日,德國艦隻出發前往黑爾戈蘭島,參加在那裏舉行的演習。8月15日,艦隊返回基爾,開始為秋季演習作準備。8月22-24日,艦隊在基爾外圍的埃肯峽灣參加了登陸演習。演習於8月31日至9月3日暫停,當時艦隊接待了來自丹麥和瑞典的軍艦,然後又於9月3-9日在基爾接待了一個俄國分艦隊。[18]演習於9月8日恢復,並持續多五天。[19]
維特爾斯巴赫號於12月8-16日期間參加了一次波瀾不驚的冬季巡航,去往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格拉克海峽。1907年第一季度遵循了往年的訓練模式,而在2月16日,活動艦隊正式更改稱號為公海艦隊。從5月底至6月初,艦隊繼續在北海進行夏季巡航,然後經由卡特加特海峽返回波羅的海。接下來是從7月12日至8月10日駛往挪威的定期巡航。在8月26日至9月6日的秋季演習中,艦隊與第九軍在什列斯威北部進行了聯合登陸演習。冬季訓練巡航於11月22-30日進入卡特加特海峽。1908年5月,艦隊進入大西洋而非常規的北海進行大型巡航,期間在亞速爾群島的奧爾塔作停留。8月13日,艦隊返回基爾,為8月27日至9月7日的秋季演習做準備。在波羅的海的支隊訓練緊隨其後於9月7-13日進行。[20]演習結束後,維特爾斯巴赫號的分艦隊旗艦地位被新式戰艦漢諾威號所取代,退而成為副司令旗艦。[21]
維特爾斯巴赫號於1910年9月20日再被漢諾威號接替副司令旗艦職責,隨之退出現役。其船員被轉移至新近入役的無畏艦波森號。[21][22]經過短短一年的閒置,維特爾斯巴赫號便於1911年10月16日被重新啟用,以接替在北海預備役支隊的戰艦勃蘭登堡號。從1912年3月31日至4月28日,它與訓練分艦隊共同行動,並於5月9日返回預備役支隊,這一次是為了頂替德皇威廉二世號。該艦參加了當年的年度艦隊演習,期間擔任第三分艦隊的旗艦,受海軍少將馬克斯·羅爾曼指揮。1913年3月30日至4月21日,維特爾斯巴赫再次回到訓練分艦隊服役。德皇威廉二世命人製作了一具伏里施喬夫的雕像贈予挪威;維特爾斯巴赫號被用作運送雕像,於7月5日離開基爾並在兩天後抵達巴爾霍爾門。8月,該艦及時返回德國參與艦隊演習,並被分配至第三分艦隊第五支隊。演習結束後,它再返回預備役支隊。[23]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維特爾斯巴赫號在海軍中將埃哈德·施密特的指揮下,作為第四戰鬥分艦隊的一份子動員起來;[24]它在分艦隊中擔任旗艦,陣中成員還包括有其四艘姊妹艦以及亞爾薩斯號和賓士域號戰艦。1914年8月26日,這些艦隻受命前往營救受困的小巡洋艦馬德堡號——後者在波羅的海東部的奧斯穆斯島附近擱淺。然而,至8月28日,在救援部隊到達之前,艦上的船員便已被迫引爆炸藥鑿沉了馬德堡號。結果,維特爾斯巴赫號及分艦隊餘部當天退回至博恩霍姆島。[25]自9月3日開始,第四分艦隊在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的協助下,進入波羅的海進行掃蕩。這次行動一直持續至9月9日,未能引誘俄國海軍部隊投入戰鬥。[26]
兩天後,這些艦隻被轉移至北海,但它們僅在那裏作短暫停留,於9月20日又返回波羅的海。該分艦隊在9月22-26日間對波羅的海東部進行了一次掃蕩,試圖尋找並摧毀俄國軍艦,但無功而返。[25]從1914年12月4日至1915年4月2日,第四分艦隊的艦隻被派往北海的德國沿岸擔當海岸防禦任務,以抵禦可能遭到的英國皇家海軍入侵。4月3日,維特爾斯巴赫號在基爾的旱塢進行定期維修,然後隨第四分艦隊第七支隊在波羅的海西部展開訓練演習,參與艦隻包括有韋廷號、士瓦本號和梅克倫堡號。[27]
德意志帝國陸軍請求海軍對其針對俄國的作戰行動提供協助;海因里希親王作為波羅的海所有海軍力量的最高指揮官,將第四戰鬥分艦隊第七支隊、第四偵察集群以及波羅的海艦隊的魚雷艇都提供給了這個行動。[27]5月6日,第四分艦隊的任務是對攻擊利鮑提供支援。維特爾斯巴赫號及其它艦隻駐紮於哥得蘭島外圍,以攔截任何可能試圖干預登陸的俄國巡洋艦;然而俄國人卻沒有這樣做。[28]當第四偵察集群的巡洋艦於哥得蘭島外圍遭遇俄國巡洋艦後,第七支隊的艦隻展開了重新部署,為小巡洋艦但澤號豎立起虛構的第三座煙囪,共同偽裝成更強大的賓士域級戰艦。這些艦隻於5月9日推進至烏托島,翌日又來到科帕斯滕納爾納,但那時俄國巡洋艦已經撤離了。[27]當天晚些時候,英國潛艇E1號和E9號發現了第四分艦隊,卻因距離太遠而無法實施攻擊。[28]
從5月27日至7月4日,維特爾斯巴赫號回到北海,在亞德河、埃姆斯河和易北河的河口巡邏。在此期間,海軍參謀本部意識到,老舊的維特爾斯巴赫級艦隻在對抗英國皇家海軍的行動中毫無用處,但可以有效地在波羅的海用於對抗弱得多的俄國軍隊。因此,這些戰艦在7月被調回波羅的海,於7日離開基爾駛向但澤。7月10日,它們連同第八魚雷艇區艦隊的艦艇一起繼續向東往諾伊法瓦澤進發;抵達後,維特爾斯巴赫號不慎擱淺,施密特只得臨時將其旗艦轉移至賓士域號。維特爾斯巴赫號在事故中得以自行脫困,並未受損,施密特遂於翌日回到該艦。第四分艦隊於7月12日進行了一次佯動出擊,至7月21日返回但澤,期間沒有遇到俄國軍隊。[27]
里加灣海戰
接下來的一個月,海軍參謀本部開始了一項針對里加灣的行動,以支援陸軍正在開展的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波羅的海海軍部隊得到了公海艦隊重要骨幹的增援,包括有第一戰鬥分艦隊、第一偵察集群、第二偵察集群以及第二魚雷艇區艦隊。海因里希親王計劃以施密特的部隊強行進入灣區並摧毀在里加的俄國軍艦,而公海艦隊的重型部隊將會在北部巡邏,以攔截任何可能試圖干擾行動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德國人於8月8日發動進攻,引發里加灣海戰。掃雷艇群在戰艦賓士域號及亞爾薩斯號的掩護下,試圖於伊爾別海峽清理出一條通道,而維特爾斯巴赫號和分艦隊餘部則停留在海峽之外。俄國戰艦光榮號襲擊了海峽內的德國人,並迫使它們撤退。[27]
在行動中,小巡洋艦忒提斯號和魚雷艇S-144號觸雷受損,而T-52號和T-58號魚雷艇更是觸雷沉沒。施密特撤回其部隊以補充燃料,海因里希親王則盤算發動另一次攻擊,因為那時德國陸軍向里加的推進已經停滯了。海因里希親王試圖利用第一分艦隊的兩艘無畏艦來掩護掃雷艇再次強行進入海峽,並將維特爾斯巴赫號留在利鮑。在第二次嘗試也以失敗告終後,施密特於8月26日成為第一分艦隊指揮官,其原職則由海軍中將弗里德里希·舒爾茨接替,後者亦以維特爾斯巴赫號為旗艦。[29]
後續活動
9月9日,維特爾斯巴赫號及其四艘姊妹艦出擊,試圖在哥得蘭島周邊找出俄國軍艦,但兩天後便返回港口,沒有與任何對手交戰。10月7日至8日,該艦連同亞爾薩斯號和四艘魚雷艇又一次為布雷行動提供掩護。在戰爭的這一節點,海軍在更重要艦船的人員配置上遇到困難。[29]此外,來自波羅的海的潛艇威脅也迫使德國海軍決心將年邁的維特爾斯巴赫級艦隻撤出現役。[30]11月10日,維特爾斯巴赫號和第四分艦隊的其它大多數艦隻離開利鮑前往基爾;翌日抵達後,它們被編入波羅的海的預備役支隊,受海軍準將華瑟·恩格爾哈特指揮。這些艦隻錨泊於基爾的席爾克塞,由維特爾斯巴赫號擔任支隊旗艦。該支隊於1916年1月31日解散,而艦隻亦分散執行各種輔助任務。[29]
維特爾斯巴赫號於8月24日退役,起初在基爾擔任訓練艦。1917年10月,該艦被轉移至威廉港作為艦隊供應船使用,負責輔助戰艦洛林號,而後者當時則被用作輪機艙人員的訓練艦。1918年8月6日,國家海軍辦公室決定將維特爾斯巴赫號改造為一艘靶艦,但在工程開始前,戰爭便已以德國的失敗而結束。維特爾斯巴赫號於1919年6月1日重新啟用,為新組建的威瑪國家海軍繼續服役,並被改造成了一艘用於掃雷艇的供應母艦。[29][31]它共可搭載12艘淺層掃雷艇(F艇)[註 4]。從1920年7月20日至1921年3月8日,該艦僅服役了不到一年時間便從海軍序列中除籍。四個月後,國家海軍又於7月7日作價3,561,000國家馬克將其售予拆船商。維特爾斯巴赫號隨即在威廉港拆解報廢。[29][31]
註釋
腳註
引用
- ^ Sondhaus,第180–189, 216–218, 221–225頁.
- ^ Herwig,第43頁.
- ^ Lyon,第248頁.
- ^ 4.0 4.1 4.2 4.3 Gröner,第16頁.
- ^ 5.0 5.1 5.2 5.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90頁.
- ^ Gröner,第16–17頁.
- ^ Grießmer,第177頁.
- ^ Gröner,第5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48–51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51–52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52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54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54–55頁.
- ^ Campbell & Sieche,第134頁.
- ^ Hough,第7–8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8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58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5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60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5,第60–62頁.
- ^ 21.0 21.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91頁.
- ^ Staff,第32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91–92頁.
- ^ Scheer,第15頁.
- ^ 25.0 25.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92頁.
- ^ Halpern,第185頁.
- ^ 27.0 27.1 27.2 27.3 27.4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93頁.
- ^ 28.0 28.1 Halpern,第192頁.
- ^ 29.0 29.1 29.2 29.3 29.4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94頁.
- ^ Herwig,第168頁.
- ^ 31.0 31.1 Gröner,第17頁.
- ^ 現代艦船雜誌社,第86頁.
參考資料
- Campbell, N. J. M. & Sieche, Erwin.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6: 134–189. ISBN 978-0-85177-245-5.
- Grießmer, Axel. Die Linienschiff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 1906–1918; Konstruktionen zwischen Rüstungskonkurrenz und Flottengesetz.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85-9.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5.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456-9.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8.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 Hough, Richard. Falklands 1914: The Pursuit of Admiral Von Spee. Penzance: Periscope Publishing. 1980. ISBN 978-1-904381-12-9.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Scheer, Reinhard. Germany's High Seas Fleet in the World War. London: Cassell and Company. 1920. OCLC 2765294.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 Staff, Gary. German Battleships: 1914–1918 1. Oxford: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7-1.
- 現代艦船雜誌社. 《德国战列舰实录》. 北京: 航空工業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43-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