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擱亦稱腕枕、秘閣,俗稱手枕,為古代東亞地區書寫和繪畫時承腕或墊臂肘、防止手臂沾墨的用具,多呈長方形、覆瓦式,因用者較少而傳世不多。臂擱的流行始於明代,因宋人寫字為席地而坐,一手拿簡冊,一手懸肘揮寫,故不用臂擱,明代為寫小楷,手臂也隨之貼近書案[1]。明代臂擱多為竹制,因竹片肚壁虛起,不惹字墨,最為適用,清康熙時出現瓷製臂擱[2],以乾隆時製作最精[3]。臂擱多在反面具雕飾,正反兩面都雕飾豐富的臂擱可以豎直放置,用作案屏[4]。
參考文獻
- ^ 天津市文物鑑定委員會. 《文物鉴赏手册》.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 ^ 劉仁慶. 《简明中国手工纸(书画纸)及书画常识辞典》.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8.
- ^ 劉偉. 《晚清官窑瓷器识真》. 南昌: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7.
- ^ 謝天宇、寥辰、陳偉蓮、馬昊翔. 《中国雕器收藏与鉴赏全书 (下卷)》.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