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12月12日) |
文學 |
散文 - 韻文 - 駢文 |
詩 - 詞 - 曲 - 歌詞 |
小說(短篇小說、長篇小說) - 戲劇 - 傳記 |
兒童文學 - 文學流派 |
西方文學理論 - 文學史 |
地域文學 |
古希臘文學 • 古羅馬文學 • 古埃及文學 |
愛爾蘭文學 • 意大利文學 • 西班牙文學 |
中國文學 • 香港文學 • 台灣文學 |
美國文學 - 英國文學 |
德國文學 – 法國文學 |
朝鮮文學 • 韓國文學 |
印度文學 – 伊朗文學 |
日本文學 – 越南文學 |
非洲文學 – 俄國文學 |
作家 |
小說家 – 隨筆家 |
劇作家 – 評論家 |
詩人 – 詞人 |
作曲家 – 填詞人 |
散文家 - 網絡作家 |
分類 |
文學 - 各國文學 |
文學類型 - 文學體裁 |
作家 - 登場人物 |
文學流派 |
英國文學或不列顛文學(英語:British literature)是指英國的文學作品。歷史上,英國在不同時期包括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萌島和海峽群島等地,所以英國文學除英語作品之外,也涵蓋了多種語言的文學。而English literature這個概念雖有「英格蘭文學」的意思,但通常是指英語文學,包括了歷史上來自愛爾蘭、印度、澳洲等地使用英語寫作的作家創作的作品。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之間重疊的部分很多,但彼此並不相同;蘇格蘭文學、威爾斯文學也一般算作獨立的重要學科。通常提到英國文學時,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英格蘭的英語文學。一般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英國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最經常被引用的作品。
古凱爾特文學
居住在英格蘭島的早期凱爾特人和其他部族﹐沒有發現留下書面文學作品。
古英語文學
大約在公元五世紀的時候,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等日耳曼部落進入大不列顛島,並在此時創作了英國文學的第一部重要作品《貝奧武夫》。這是一部通過民間口頭傳唱而集體創作的作品,歷時300年而成,描述了貝奧武夫殺巨龍而最終犧牲的歷險故事。它的背景和情節是北歐的,但摻有基督教成分,顯示出史詩曾幾經修改,已非原貌。按照保存在一部10世紀的手抄本里的版本來看,詩的結構完整,寫法生動,所用的頭韻、重讀字和代稱體現了古英語詩歌的特色。
中世紀晚期
近代
十九世紀之初,最出色的女小說家應為珍·奧斯汀。她的小說大量描寫紳士的上流圈子,以女性的角度苦嘲社會之事,於婚姻及金錢方面,尤其著跡。成名之作《傲慢與偏見》,更公認是浪漫風格的縮影;而其他的著作則包括《理性與感性》(1811年)、《曼斯菲特莊園》(1814年)、《勸導》(Persuasion,1818年,死後出版)等。
另一位小說家,則是浪漫詩人雪萊之妻,瑪麗·雪萊。在她的成名之作《科學怪人》中,涵括大量哥德小說成分及浪漫主義思想,提及的器官移植、組織再生等,更遙應今日社會受爭議的主流話題;而她的小說《最後一人》,更是現代預言小說(apocalyptic fiction)的先驅。
現代
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出現了文學史上最有名的維多利亞時代 (1837–1901)。當時,社會小說復蘇(resurgence),較有名者為大文豪查理斯·狄更斯。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發展有深遠影響,至今依然盛行,著作名括《博茲札記》、《匹克威克外傳》、《孤雛淚》。
這時期也有更多的女作家出現﹐如轟動文壇的勃朗特三姐妹與蓋斯凱爾夫人。她們各有所長,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以女性呼聲為主題,對社會進行了許多批判,大方談論性別、階級與宗教;艾蜜莉·勃朗特的《咆哮山莊》用熾熱的情感寫愛與恨的故事,情節中充滿40年代特有的嚴厲性;安妮·勃朗特的《阿格尼斯·格雷》反映了社會對家庭女教師這個群體的漠視和不公,呼籲提高家庭女教師的地位,關注孩子的早期教育;蓋斯凱爾夫人以哥德式的靈異小說聞名,也擅精細描繪英國社會不同階層的生活,如《瑪麗‧巴頓》寫工人鬥爭。
傳記(英國)
當代
-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 《蠅王》
- 《魔戒》
- 《哈利波特》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臺大圖書館‧數位學習網 - 線上文學書房 - 英國文學篇